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渡浙江問舟中人 孟浩然

渡浙江問舟中人
圖片來自紅動中國網

渡浙江問舟中人是一首七言絕句。此詩通過「引領」遙望和向舟中人探問,表現對越地的嚮往。首句即寫「江落潮平」,點明正適宜輕舟快渡,但詩人卻「時時引領」遙望,足見心情的急切。末句一問,寄託着對越地山川之美的渴慕。全詩筆調樸素,意境渾融,真可謂是「造境飄逸,初似常語」而「其神甚遠」。

目錄

原文

孟浩然〔唐代〕

潮落江平未有風,扁舟共與君同。

時時引領望天末,何青山是越中。

譯文

潮落後江面平靜還沒有起風,乘一隻小船渡江與您相從。

不時探頭向天邊眺望,您可知哪座青山是我要去的越中?

創作背景

  孟浩然於開元(唐玄宗年號,713—741年)初年進入張說幕府,一直到開元十三年(725年),其間幾度出入,但並不得意,於是漫遊吳越一帶。開元十三年秋自洛陽出發,沿汴河南下,經廣陵渡江至杭州,然後過浙江越州(今紹興)。此詩即作於此時。

賞析

  孟浩然主要擅長寫五言詩,風格渾融沖淡。詩人將自己特有的沖淡風格用於七絕,往往「造境飄逸,初似常語」而「其神甚遠」(陳延傑《論唐人七絕》)。此詩就是這樣的高作。

  在杭州時,詩人有句道「今日觀溟漲」,可見渡浙江(錢塘江)前曾遇潮漲。一旦潮退,舟路已通,詩人便迫不及待登舟續行。首句就直陳其事,它由三個片語組成:「潮落」、「江平」、「未有風」,初似平平淡淡的常語。然而細味,這樣三頓形成短促的節奏,正成功地寫出為潮信阻留之後重登旅途者愜意的心情。可見有時語調也有助於表現詩意。

  錢塘江江面寬闊,而渡船不大。一葉「扁舟」,是坐不了許多人的。「舟中人」是來自四方的陌生人。「扁舟共濟與君同」,頗似他們見面的寒暄。這話淡得有味,意思是:雖說彼此素昧平生,卻在今天走到同條船上來了。「同船過渡三分緣」,一種親睦之感在陌生乘客中油然而生。尤其因舟小客少,更見有同舟共濟的親切感。所以問姓初見,就傾蓋如故地以「君」相呼。這樣淡朴的家常話,將當時那種淳厚的世風與人情味惟妙惟肖地傳達了出來,並不是一味地沖淡。

  當彼岸已隱隱約約看得見一帶青山,更激起詩人的好奇與猜測。越中山川多名勝,是前代詩人謝靈運遨遊歌詠過的地方,於是,他不禁時時引領翹望天邊:那兒應該是越中——他嚮往已久的地方。他大約猜不出,只是神往心醉。這裡並沒有窮形極象的景物描寫,唯略點「青山」字樣,而越中山水之美盡從「時時引領望天末」的遊子的神情中絕妙傳出。詩句外淡內豐,似枯實腴。「引領望天末」,原本是陸機《擬蘭若生朝陽》成句。詩人信手拈來,加「時時」二字,口語味濃,如同己出,描狀生動。注意吸取前人有口語特點、富於生命力的語彙,加以化用,是孟浩然特別擅長的本領。

  「何處青山是越中?」是「問舟中人」,也是詩的結句。使用問句作結,語意親切,最易打通詩與讀者的間隔,一問便結,令讀者心蕩神馳,使意境頓形高遠。全詩運用口語,敘事、寫景、抒情全是樸素的敘寫筆調,而意境渾融、高遠、豐腴、完滿。「寄至味於淡泊」(《古今詩話》引蘇軾語,見《宋詩話輯佚》),對此詩也是很好的評價。

簡析

  《渡浙江問舟中人》是一首七言絕句。此詩通過「引領」遙望和向舟中人探問,表現對越地的嚮往。首句即寫「江落潮平」,點明正適宜輕舟快渡,但詩人卻「時時引領」遙望,足見心情的急切。末句一問,寄託着對越地山川之美的渴慕。全詩筆調樸素,意境渾融,真可謂是「造境飄逸,初似常語」而「其神甚遠」。

孟浩然

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號孟山人,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派詩人,世稱「孟襄陽」。因他未曾入仕,又稱之為「孟山人」。孟浩然生於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頓、痛苦失望後,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歸隱終身。曾隱居鹿門山。40歲時,游長安,應進士舉不第。曾在太學賦詩,名動公卿,一座傾服,為之擱筆。開元二十五年(737)張九齡招致幕府,後隱居。孟詩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多寫山水田園和隱居的逸興以及羈旅行役的心情。其中雖不無憤世嫉俗之詞,而更多屬於詩人的自我表現。孟浩然的詩在藝術上有獨特的造詣,後人把孟浩然與盛唐另一山水詩人王維並稱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傳世。[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