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清水社口杨宅

清水社口杨宅

中华民国台湾)文化资产

图片来自台中市文化资产处

基本资料

等级    直辖市定古迹

类别    宅第

公告日期  2010/07/12

地理位置  台中市清水区镇新南路116巷1号、3号

所有归属  私有

清水社口杨宅杨家祖籍福建省泉州府同安县,约在清乾隆年间迁台,原居于鳌西势庄,至杨金波时迁至社口庄。 杨金波于清光绪八年(西元1882年)中举,因军功赏戴蓝翎,官拜提督兼道台,其家族经商有成,管理土地极为广大,富甲一方。 日治时期,杨澄若任清水区长,其子杨肇嘉为首任清水街长,后来赴日早稻田大学进修,并致力于台湾民主运动,为台湾民主先趋。[1]

目录

历史

  • 社口杨厝开基祖为泉州府同安县人杨咸曲(1733~1802),系元末杨赐保始迁同安下路之霞露衍派第15世。
  • 南明1648年同安之屠,同安城破死五万,杨咸曲祖父自幼隐居后洋山上。
  •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银同(同安城)的霞露15世杨咸曲、杨咸仙兄弟由泉州府同安县蔡坝后洋乡渡台,在台湾道台湾府彰化县(辖今台中、彰化一带)大肚溪河口北岸的五汊港(梧栖)涂葛窟登陆,落脚于寓鳌头(清水)。杨咸曲生三子,长子舒昆(1770年-1791年)、次子舒献(1778年-1852年)、三子舒雾(1788年-1829年)。咸仙无子,由舒献承继咸仙家业。
  •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杨咸曲时年50岁,向蔡树雪购入西势草厝三间[2]。道光七年(1827年)舒昆、舒献、舒雾三房分阄[3],公业共治时,西势草厝西边(帕瀑拉感恩社社口)又盖了“社口旧瓦厝(今社口杨厝)”三座,门口有石头堆砌的八卦井供族人食用。
  • 同治元年(1862年)戴潮春起兵反清彰化城失陷,大房四孙杨克湖(18世,1827年-1890年)倡捐义勇兵团练乡勇,与台湾兵备道丁日健及知府周懋琦一起于十一月克复彰化城。
  • 同治二年(1863年),杨克湖官章清珠赏戴蓝翎钦加五品衔,集结二房与三房族人将西势旧瓦厝(同治元年大地震受损)扩建为今天北栋、中栋、南栋相连起来面宽百馀米之三组三合院“社口杨厝”。
  • 光绪八年(1882年),三房舒雾子(17世)芳西(杨金波, 1823年-1890年)年近六旬中举,官拜台湾府提督兼台湾道道台,曾代表族人入住社口杨厝的中栋,厅悬“明经进士”匾,外前埕尚存提督旗竿座2座。
  • 民国99年(2010年)北栋拆除二层日式外墙时,竟连同清同治年间所建穿斗式衍架厅堂本体也拆除。如今,清同治年间的主建物仅存中、南二栋,经台中市文化局紧急召开文化资产审议委员会审议通过,于同年99年7月12日公告指定为“直辖市定古迹-宅第类”。
 

图片来自台中市文化资产处

宅第现况

  • 南栋原为长子舒昆派下杨清珠住所,同治年间团练乡勇有功赏戴蓝翎,现无人居住,但有附近子孙偶而入内祭拜整理。
  • 中栋原为三房舒雾子杨金波(芳西)住所,保留了晚清时期的官家风貌,尤其中栋围墙都是官家特有的正蓝色墙面、屋脊有燕尾与外埕正中央一口八卦井而显得独具特色。
  • 厅门清朝彩绘岁在丁丑暮春之月(1877)是,杨金波中进士之前由名家手绘,留到今日150馀年以上,今中栋外埕北厅北厢仍有前任管理人子孙在住。
  • 北栋原为日治时期任清水区长的咸仙四世孙杨澄若一系居住,其子杨肇嘉曾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为首任清水街长。杨肇嘉晚年迁至六然居后由其弟杨天赋居住,2010年间住在北栋的杨天赋子孙联合外戚拆掉北栋,据称将异地重建北栋于杨厝里杨家山上为杨咸仙宗祠,但拆掉后之土地面积却被用来换取“都更奖励容积率”盖高楼层华厦,相邻建物差了150年,极为突兀。
  • 杨金波因官拜提督兼(台湾道)道台,因此中栋外前埕尚立有两支提督旗杆座,唯旗竿在二战期间怕过于显眼成美军轰炸目标而被锯断。

建筑特色

  • 社口杨厝以三栋并排之三合院为主轴,每栋都有内埕、外埕及外前埕,内埕为各家人的活动空间,外埕有下人居住使用,外前埕则是开阔广场,中央有一座八卦井。
  • 社口杨厝中栋的特色在于屋顶的燕尾脊,它们不像南栋只有马鞍屋顶,屋脊燕尾也不像庙宇那样高耸,而是在空中像燕尾一般向上平直伸展出去,磅薄气势中压著谦卑的角度。

外部连结

视频

大台中新闻-清水社口杨宅会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