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平原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深海平原 |
本名 深海平原 外文名 abyssal plain 水 深 3000~6000米 位 置 坡度小于1∶1000的深海底部 |
深海平原(abyssal plain)坡度小于1∶1000的深海底部。大洋盆地的重要组成单元。常位于大陆隆和深海丘陵之间,水深3000~6000米,大型的可延伸几百至几千千米。覆盖着较厚的沉积层,沉积物都是浊流自大陆边缘搬运来的。它自大陆隆外缘向洋内伸展,表面可以被深海谷所切割,且沿着向大洋中脊的方向,沉积层逐渐减薄直至过渡到深海丘陵。 [1]
简介
深海平原为大洋深处平缓的海床,是地球上最平坦与最少被开发的地段。其通常位于3000至6000米的深处,位于大陆架与大洋中脊之间,延展数百公里宽。其起伏通常很小,每公里相差为10~100厘米。深海平原大概覆盖了海洋面积的40%,在大西洋分布是最多。深海平原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地层深处的硅镁带被上涌的地幔所带上地面,在大洋中脊形成新的海洋地壳。新的地壳由玄武岩组成,并起伏不平。随后它逐渐被大量的沉积所覆盖,其中大陆坡上粗粒沉淀的滑塌所造成浊流(turbidity-current)有可能通过海谷抵达深海并沉积为下粗上细的砂层,含有陆地上的粘土颗粒和浮游生物的残骸(如多孔虫)。除此此外还有持续的海洋生物沉淀所形成的均匀沉积层。其形成互层,累计成平均为1000公里厚的深海平原沉积。在一些深海平原区域富藏的锰结核是铁和镍、钴、铜等金属的富结体,可能为未来矿产的来源。深海底部坡度小于1:1000的平坦区域,为大洋盆地的重要组成单元,地球表面的最平坦部分。最早(1947年)在北大西洋深海底发现了这种地形。
深海中也有如同陆地平原一样的地貌,这就是深海平原。深海平原一般位于水深3000米到6000米的海底。它的面积较大,一般可以延伸几千平方千米。深海平原的表面光华而平整。有的深海平原向一定方向微微倾斜,有的则有地位的起伏。深海平原上有厚厚的沉积层。沉积层将原来复杂的原始地貌掩盖起来。制造深海平原的沉积物主要来自大陆架,并且被海流沿斜坡向下搬运到地势低洼的地方。深海平原大多位于陆地物质不断供应的地带。
在1947年以前,人们对深海平原的认识还很肤浅,甚至没有深海平原的定义。直到1947年地质学家考察大西洋大洋中脊时,人们才发现了深海平原。1948年,瑞典深海平原考察队对印度洋中的深海平原作了较为详尽的调查,并且绘制了海图。从此,人们陆续考察了各大洋中的深海平原,有关深海平原的研究不断广泛而深入的展开。
深海平原在世界各大洋中均有分布。大西洋是深海平原分布最多的海洋。因为大西洋的陆源沉积物特别丰富,而且大西洋的边缘没有海沟阻隔,所以为深海平原的形成,提供了最有利的条件。相反的,太平洋因周围有许多海沟,所以太平洋的深海平原就十分少见。仅在太平洋东北部有所分布。
地理分布
深海平原是大洋深处平缓的海床,是地球上最平坦和最少被开发的地段。它们通常位于3000至6000米的深处,位于大陆架和大洋中脊之间,延展数百公里宽。它们的起伏通常很小,每公里相差10~100厘米。深海平原大约覆盖了海洋面积的40%,在大西洋分布最多。深海平原在各大洋都有发现,但以陆源物质供应充分且无边缘海沟拦截的大西洋最为多见。太平洋的周缘海沟广布,浊流沉积难以越过海沟到达大洋盆地,故太平洋中深海平原分布有限,主要见于东缘无海沟的东北太平洋海盆。深海平原也见于地中海、墨西哥湾、加勒比海及西太平洋边缘海(如南海深海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