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海关码头
淡水海关码头 位于淡水红毛城下坡的低矮平台上,视野良好,可远眺淡水河口及关渡大桥,四周景观尽收眼底。淡水海关码头在台湾近代史上一直扮演著重要地位。两百公尺的浅水码头共分三段,由观音石或唭哩岸岩交丁相砌而成,工法精纯,以及洋楼与两座历史悠久的港务仓库,均是淡水港埠时代的见证物。
“淡水海关码头园区”园区内有著洋楼与两座日据时代建造的“港务仓库”可供参观,目前开放自行车牵引进入园区巡览,同时园区内也打造“铁马元气驿站”提供休憩、简易维修与谘询导览等服务。在景观方面视野良好,不仅可于园区河畔远眺关渡大桥,还可以一览淡水河口夕阳美景,附近还有陈列许多淡水风景明信片的“淡水渔业生活文化影像馆”及可观赏山海景观、落日美景的景观咖啡厅可参观与休息。[1]
淡水海关码头开放于清朝时期,曾是当时台湾最大的国际港口,在北台湾茶叶贸易最为兴盛之际,每天皆有来自各国的轮船靠港。海关码头以观音石及少许的唭哩岸石打造,采用十九世纪末的码头基本功法,在封港之后曾有许多渔家船坞停留于此,现今为军方管辖范围,为县定古迹。[2]
海关码头园区位于淡水红毛城下坡的低矮平台上,视野良好,可远眺淡水河口及关渡大桥,四周景观尽收眼底。淡水海关码头在台湾近代史上一直扮演著重要地位。两百公尺的浅水码头共分三段,由观音石或唭哩岸岩交丁相砌而成,工法精纯,以及洋楼与两座历史悠久的港务仓库,均是淡水港埠时代的见证物。 位于中正路上的海关码头,清朝时曾因1858年(咸丰八年)天津条约及1860年(咸丰十年)北京条约,而成为全台极为重要的港口,在贸易史上具有举足轻重之地位。当时的港务局码头及英国领事船屋就在此设立,中国政府后正式延请英国人李泰国(Horatio N. Lay)为“总税务司”,海关管理权移转给洋人,这是清末列强侵略北台湾的重要史证。淡水海关码头区内现仍存有清代与日治时期海关之相关建设,计有码头本体、二层洋楼一栋、仓库二栋、以及其他相关建筑遗迹,现为市定古迹。在河岸步道可清楚看见全长约150公尺,重力式岸壁构造的淡水海关码头,岸壁表面全为硬石,内填卵石的石材建造,这是为了阻挡潮水的侵蚀。当时石材多使用观音石与唭哩岸石,还有“系船石”与供船上下货的“登船口”的码头景观,目前为海军的驻守码头,属军用营区范围,远眺这个清朝时期的遗迹,可遥想百年前的港口繁华。 “淡水海关码头园区”全长200公尺,与红毛城隔街相对,是全台仅存的清朝“淡水海关码头”,视野良好,可远眺淡水河口及关渡大桥。目前规划安排艺术团体、街头艺人表演、文创商店、美食餐厅进驻,打造成“文创产业基地”。这里的港务仓库兴建于1920年代,属欧洲风格构造,很适合在夏日午后来码头边一边散步,一边眺望眼前观音山及淡水河的美景。附近还有陈列许多淡水风景明信片的“淡水渔业生活文化影像馆”及可观赏山海景观、落日美景的景观咖啡厅可参观与休息。[3]
淡水沪尾关是清代管理全台关税的龙头,地位重要,其税务主要由英国人负责,以确保关税的征收。淡水海关自同治元年(1862)设立后,其设施包含:海关关署、长官官邸、码头区等。码头区则包括码头本体、洋楼、仓库。淡水海关码头区域内现在有清代与日治时期海关之相关建设,计有码头本体、二层洋楼一栋、仓库二栋、以及其他相关建筑遗迹。淡水码头本体全长约为150公尺,全属重力式岸壁构造,岸壁表面全为硬石,长3尺或2尺5寸,1尺5寸见方断面,内填卵石,另以1尺见方石材收边,砌筑得很坚固;另有“系船石”十五根,长5尺8寸见方,以及“登船口”,可供船舶停靠、上、下货之用。其建筑构造于文化资产中别具特色。
淡水海关自同治元年(1862)设立后,其设施包含:海关关署、长官官邸、码头区等。码头区则包括码头本体、洋楼、仓库。淡水海关码头区域内现在有清代与日治时期海关之相关建设,计有码头本体、二层洋楼一栋、仓库二栋、以及其他相关建筑遗迹。[4]
淡水海关的诞生
清代台湾的政治中心在南部,为什么选择北部的淡水而不是台湾府(今日台南)?清政府于英法战争战败,1858年(清咸丰8年)分别与俄、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在明定通商口岸的过程中,清朝官员商定淡水为开港之地,是因台湾的政治中心在台湾府,以为开港在北部,可以减少跟外国人接触往来。
英国副领事郇和(Robert Swinhoe)勘查通商港口情形,认为台湾府(今日台南)海口淤积,船只难以停泊,最后议定沪尾(今日淡水)为通商码头。郇和将领事馆设于沪尾港内英商怡和洋行所属的“冒险号”上,通告通商范围:“因为淡水港较台湾岛所有其他诸港,具有更大之便益……是以今后视淡水港为台湾境内开放对英贸易之领事港口。该港之境内,经规定为自淡水河口沙洲向海方延展,又上溯淡水河约四哩处峡谷向陆地延展。”从此淡水成为国际商港,开启淡水港辉煌年代。[5]
关于 淡水海关码头园区
淡水海关码头园区位于淡水红毛城旁,由于地理位置良好,这里曾是清领时期最重要的贸易港口之一。园区至今仍保存清代与日治时期的海关建设,包括码头本体、洋楼、仓库两栋及其他相关建筑遗迹,并于2000年公告为市定古迹。海关码头本体长约150公尺,使用观音石、唭哩岸石打造为重力式岸壁构造,同时保有“系船石”与供船上下货的“登船口”景观。园区内的洋楼与港务仓库则可供民众进入参观,馆内介绍淡水的相关历史,并不定时举办各式主题特展。[6]
淡水海关码头园区介绍
主要建筑物包含有以下四栋A栋洋楼 B栋仓库 C栋仓库 D战后海巡建物淡水海关码头位在淡水区中正路259号、红毛城对面,连接淡水老街河岸的最底端,全长150公尺、占地2771坪,码头上现在还可见到当年船只停泊的系船柱。于2000年6月27日公告为市定古迹、类别为码头,面积9,248平方公尺,由新北市政府文化局管理。
1861年7月,英国副领事郇和(Robert Swinhoe)来台勘察后,以淡水港较台湾所有其他各港,具有更大的便益,于是议定以沪尾为通商码头,洋船也开始停泊于淡水。当时台湾仍隶属于福建省,因此,设关事宜交由福建候补道区天民负责办理。1862年7月28日(同治元年6月22日),区天民以沪尾守备署开设海关,正式收税。
中国原有“海关”分为“新关”(又称为“洋关”)及“常关”(又称为“旧关”),前者征收通过国境的货物关税,后者征收属于国境内交易货物的税款,由于“新关”负责国境关税的征收,主要交涉的对象均为外国人,于是将“新关”划归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经管。中国政府延请英国人为“总税务司”,海关管理权移转给洋人。沪尾关属新关,为了确保关营收,清廷乃设“副税务司”一名专管台湾四口税务。1863年(同治2)10月1日,英人侯威尔(John William Howell)担任首任副税务司。开始有洋人专驻沪尾,于是以沪尾为本关,鸡笼、打狗、安平所设均为分关,征税银册均由沪尾关转天津关库。沪尾新关编制分为:税务司、头等、二等、三等、四等帮供事、总巡、二等、三等验货、头等、二等、三等钤字手、医师、技师等。这些职员以英人为主。1895年8月5日,淡水海关移交给日本。1916年,淡水税关总关自淡水移设台北大稻埕,并于1920年将原淡水税关更名为“总督府税关淡水支署”。总关的移动,显示淡水已失去统领全台关务的地位。
淡水海关自设立后,其设施包含:海关关署区、长官官邸区、码头区等三大区。
“关署区”:建于1896年,位于现在红毛城下方的停车场,有办公室、船员宿舍、仓库等建筑码头区则包括码头本体、洋楼、仓库,今已不存在。
“官邸区”:在1866年~1875年间陆续兴建税务司官邸和宿舍,前清淡水关税务司官邸为其中仅存一栋建筑。
“码头区”:建设由清领时期开始直到日治时期码头工程才完工,而后逐渐形成后来的面貌,全长约为150公尺,全属重力式岸壁构造,岸壁表面全为硬石,砌筑得很坚固;另有“系船石”15根以及“登船口”,可供船舶停靠、上、下货之用,其建筑构造于文化资产中别具特色。[7]
地址
新北市淡水区中正路259号
景观特色
淡水海关码头旧称“淡水港”,由于其座落重要地理位置,在1865年至1905年间造就繁荣的通商贸易黄金时期,曾为台湾三大商港之一,于2000年获公告为三级古迹。
建议停留时间
60分钟
营业(开放)时间
每日开放
室内 09:30-18:30
户外 09:30-24:00
休馆时间
每月第一个星期一(逢国定假日照常开放,翌日休馆)、农历除夕、初一、政府公告之天然灾害停止上班日,其他必要之休馆日将另行公告
费用简介
免费参观
◎以上费用仅提供参考,请以现场公告为准,不另行通知!
停车场
可停放于红毛城停车场(步行3分钟即可抵达)
交通资讯
【大众运输】
搭乘捷运至淡水站,转搭公车857、红26或836游园公车至“红毛城站”,跨越马路后往河堤岸走约30公尺,即可抵达海关码头。[8]
淡水海关码头夕照十分迷人[1]
淡水海关码头[2]
淡水海关码头园景[3]
码头视野良好,面对著观音山[4]
淡水海关码头园景[5]
淡水海关码头-洋楼[6]
淡水海关码头-仓库[7]
淡水海关码头园景[8]
LED玫瑰花海[9]
目录
视频
淡水海关码头美丽夏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