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海德格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20年2月25日 (二) 00:22 由 Sisley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前往: 導覽搜尋

馬丁·海德格爾 Martin Heidegger,(公元1889年9月26日—公元1976年5月26日),德國哲學家。20世紀存在主義哲學的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出生於德國西南巴登邦(Baden)弗賴堡附近的梅斯基爾希(Messkirch)的天主教家庭。  [1]

仰基督教 主要成就 20世紀最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之一 。

背景和早期職業

海德格爾是兒子司事在當地的天主教教堂梅斯基希,德國。儘管他在謙虛的環境中長大,但他明顯的智力天賦為他贏得了宗教獎學金,以便在鄰近的康斯坦茨鎮接受中學教育。

就讀於弗萊堡大學, 海因里希·里克特(Heinrich Rickert)和埃德蒙·胡塞爾(Edmund Husserl)。

1913年,獲得哲學博士學位,論文是心理學,博士學位是陽性心理學家貝特拉格·祖爾·洛吉克(Beitrag zur Logik)(「心理學的判斷學說:對邏輯的批判性-積極性貢獻」)。

1915年,他完成了學術神學家約翰·鄧斯·斯科特斯(John Duns Scotus)的適應性論文(在德國大學階段教學的要求)。

1919年,開始在弗賴堡(Freiburg)擔任講師,成為胡塞爾創立的運動領導者的明顯繼承人,現象學。現象學的目的是盡可能準確地描述意識體驗的現象和結構,而又不對它們的性質,起源或原因進行哲學或科學的偏見。從胡塞爾,海德格爾學會了方法。現象學的還原,通過剝奪意識現象的遺傳先入之見,以揭示其本質或原始真理。海德格爾對西方形而上學的傳統方法進行了自我描述的「解體」,從而充分利用了這種方法,他幾乎發現所有這些方法均不足以進行真正的哲學探索。

1923年,海德格爾被任命為馬爾堡大學哲學副教授。儘管他在1920年代初發表的論文很少,但他令人著迷的講台形象為他在德國年輕的哲學系學生中創造了傳奇的聲譽。在後來的致敬中,漢娜·阿倫特(Hannah Arendt,1906-175年)曾是海德格爾的學生,並且是20世紀最重要的政治哲學家之一。他表示,海德格爾的地下聲望就像是「暗中之王的謠言」。

奠基現象學哲學思想之父

海德格是奠基現象學哲學思想之父,胡賽爾的學生,但海德格所開創的思想卻與自己的老師採取了非常不一樣的觀點與視角。胡賽爾的現象學旨在透過研究意識結構進而理解意識內部所指涉的對象,因此,胡賽爾翻轉了認知的主要對象,與其預設客觀獨立的對象來進行研究,他認為應該轉而探討對象在意識中如何被呈現以及使其如此呈現的結構為何。在此意義上,胡賽爾哲學的核心問題在於探問認知如何可能,而科學是否能在此研究中找到一個堅固的基礎。


代表作品

《存有與時間》[2]

《林中路》

《路標》

《荷爾德林詩的闡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