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海地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海地

海地共和国(法语:République d'Haïti;克里奥尔语:Repiblik Ayiti),简称海地。是位于加勒比海北部的一个岛国。印第安语意为“多山的地方”。海地东接多米尼加共和国,南临加勒比海,北濒大西洋,西与古巴和牙买加隔海相望,面积2.78万平方公里。 1492年哥伦布到达伊斯帕尼奥拉岛,1502年被西班牙据为殖民地,1697年该岛西部被割让给法国,称法属圣多明戈。 1804年1月1日法属圣多明戈宣告独立,成立海地共和国,是拉美第一个独立共和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个黑人共和国。 [1] 海地是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经济以农业为主,基础设施建设非常落后。由于能源不足,海地的工业非常不发达,失业率也极高,三分之二的工人没有固定的工作。美国是海地最大的援助国,1995至1999年间向海地提供了8.84亿美元的援助。海地与台湾当局保持着所谓的“外交关系”。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海地共和国 英文名称 The Republic of Haiti, La République d’Haïti
简   称 海地 所属洲 北美洲
首   都 太子港 主要城市 海地角,戈纳伊夫,和平港等
国庆日 1月1日 国   歌 《德萨利纳之歌》
国家代码 HT 官方语言 法语、克里奥尔语
货   币 古德 时   区 UTC-5(夏时制UTC-4)
政治体制 半总统共和制 国家领袖 总统:若弗内尔·莫伊兹 [2]
人口数量 1200万(2017年) [3] 人口密度 393.6人/平方公里(2016年)
主要民族 黑人(95%) 主要宗教 天主教、基督新教、伏都教
国土面积 2.78万平方公里 水域率 0.7%
GDP总计 96.58亿美元(2018年,国际汇率) 人均GDP 868美元(2018年,国际汇率)
国际电话区号 +509 国际域名缩写 .ht
道路通行 靠右驾驶 注   音 ㄏㄞˇ ㄉㄧˋ
独立日 1804年1月1日 重要事件 1·12海地地震
主要学府 海地大学

历史沿革

殖民地时期

 

海地原为印第安人部落阿拉瓦克族居住地,伊斯帕尼奥拉岛被发现时,岛上居住着约100万印第安人,主要为泰诺人,岛的西北部居住着少许西沃内人。当时岛上已经有五个印第安土著政权,他们居住在人口稠密的大村庄里,捕捉鸟类、鱼类、啮齿类动物,并耕种土地。伊斯帕尼奥拉岛印第安人用石斧开垦,用木铲耕种。主要的作物是木薯和甘薯。 1492年,在哥伦布的首次航行中,因为其旗舰搁浅,不能把其他两艘船上的船员带回西班牙,因此在今天的海地角附近建立了纳维达德城堡。 1493年哥伦布返回这里时,发现堡内无一人存活。他在伊斯帕尼奥拉岛北海岸建立了伊莎贝拉殖民地,该岛的殖民统治就此开始。 [4] 1502年,伊斯帕尼奥拉岛正式沦为西班牙殖民地,岛上印第安人的军事反抗被粉碎。16世纪时,西班牙人已经在岛上建立了15座城市。此外,西班牙官兵们都分得了岛上的土地,并且把居住在这些土地上的印第安人变成了奴隶,用于采掘黄金、种植甘蔗和养牛。由于天花的影响,阿拉瓦克人于1544年在岛上绝迹。 土著绝迹以后,伊斯帕尼奥拉岛西部的种植园和牧场纷纷被西班牙地主抛弃,该岛西部遂成为荒芜的无人区,并逐渐变成英国、法国、荷兰等国海盗的据点。到16世纪末,这些海盗已经严重地威胁西班牙的海上航线。一些来自英、法、荷等国的猎人逐渐来到伊斯帕尼奥拉岛西部,狩猎野牛和野猪,做成腌肉出售给海盗,还有一些农民种植烟草和一些基本的粮食作物。 在伊斯帕尼奥拉岛西部的欧洲移民中,法国人占数量上的优势。1640年,法国将伊斯帕尼奥拉岛西北的托尔提岛据为己有。1665年,法国政府声称伊斯帕尼奥拉岛西部是法国的殖民地,称为“圣多明克”。1679年,根据勒斯维克条约,圣多明克被西班牙正式割让给法国。 法国政府考虑到在该地建立殖民地,因此不仅很注意制止海盗活动,而且劝说猎人移居到殖民区,成为定居农民。到17世纪末,随着法国殖民者的不断迁入,圣多明克已经成为美洲最富庶的殖民地之一。

革命前

 

1790年,法国国民议会要求制订有关有色人种自由民权利的立法,遭到来自马提尼克的殖民地代表莫罗·德圣梅里的反对,他提出这样的观点:“如果国民议会竟不幸制定关于黑白混血人种地位的立法,那就一切全完了。殖民者将认为自己是被出卖了;而黑白混血人,受他们朋友(按:指法国的“黑人之友”等主张废奴的自由主义组织)的怂恿,将会采取最极端的手段。然后,奴隶们——他们也有同样的朋友和同样的行动手段——将会力图达到同样的目的。殖民地不久就会成为一片广袤的屠场……” 随着时间的推移,莫罗的预言在圣多明克逐渐成为现实。当地殖民当局拒绝履行法国国民议会提出的自由民有权参加省议会和殖民地议会选举的法令;当地的混血人则拿起武器,要求获得他们应有的权利。白人与混血人之间的争论吸引了殖民当局的全部注意力,因此没有注意到黑人即将造反的信号。 1790年,圣多明克的黑人奴隶就通过夜间的伏都教秘密集会互相传播准备起义的消息。1791年8月22日,海地北方平原的20万黑人奴隶以击鼓为号,纷纷起来造反。白人种植园主及其妻子子女在午夜遭到突然袭击。奴隶们放火焚烧甘蔗田和房屋,屠杀白种居民。当地的一万名白人居民和一小股正规部队根本无法将起义镇压下来,几个星期内,海地北方已经成为废墟。大约有两千名白人被杀,180个甘蔗种植园和900个咖啡与靛蓝种植园被毁坏,1万多名奴隶在战斗、饥饿或白人镇压中死亡。两个月后,海地北方已经全部落入奴隶手中,只有法兰西角与西部山区一带有防御工事的营地还在白人手中。在海地西部没有发生奴隶叛乱,不过却发生了白人与要求分权的混血人种的战争,除了太子港(当地贫穷白人组成了自发武装,反抗白人上等阶级和混血人)外,混血人种军队在交战中占上风。在海地南部,白人种植园主将黑人奴隶武装起来,反对混血人种。 1791年10月,圣多明克的黑人起义已经演变为白人上等阶级与贫穷白人、白人保王党与革命派、混血人与白人、混血人与黑人、南部武装奴隶与北部起义奴隶之间的交迭混战。唯一恢复秩序的希望在于从法国派遣军队,然而国民议会中的雅各宾派反对任何支持圣多明克殖民者与王家总督的动议。直到1792年9月雅各宾派控制国民议会后,才向圣多明克派去“革命军队”,宣传“自由、平等、博爱”的理念。但是,自法国派去的革命军队面临圣多明克保王党的抵抗,只好与叛乱的努力联合起来。1793年6月,黑人攻陷法兰西角,并洗劫了这个城市。

外国干涉

 

1908年到1915年,海地发生了6次政变,更换了8位总统,陷入长期的内乱和内战中。虽然海地宪法禁止外国人拥有土地,但法国和德国的商行通过当地代理人在海地获得了许多土地所有权。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在海地的利益集团受到了美国的猜忌。美国通过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的“引申”而扩大了门罗主义的范围,获得了波多黎各和古巴,为美国在加勒比海国家发生内乱或“欧洲人占领”时实行干涉作了辩护。1914年11月,海地政变时,美国海军就派了一艘巡洋舰到太子港,将海地国家银行的50万美元保证金运到纽约(1919年归还),以免被叛军攫取。 1915年5月,海地爆发了另一次政变,为了扑灭政变,统治者让-维布伦·纪尧姆·桑下令杀死监狱中的所有政治犯,他本人则在不久之后被冲入法国公使馆的暴乱民众杀死并被肢解。海地陷入无政府状态,最终招致使美国的入侵。1915年7月,美国海军陆战队在太子港登陆,控制了局面,并遴选出一个美国认为合适的总统。海地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海关被置于美国监管之下。美国监督海地参议院制订了新宪法,以美国宪法为蓝本,规定总统任期四年,参众两院议员任期为六年和二年,赋予年满21岁的公民选举权。

自然环境

区域位置

 

海地是西印度群岛中的岛国,位于拉丁美洲加勒比海北部伊斯帕尼奥拉岛(即海地岛)的西半部。加勒比海中的伊斯帕尼奥拉岛(海地岛)西部,总面积约27797平方公里。东接多米尼加共和国,南临加勒比海,北濒大西洋,西与古巴和牙买加隔海相望。海岸线长1080多公里。

地形地貌

海地全境75%为山地,仅沿海和沿河有狭窄平原,海地一词就是印第安语中“多山之国”的意思。拉萨尔山海拔2680米,为全国最高峰。

气候特征

海地北部属热带雨林气候,南部为热带草原气候。气候成因:本地位于东北信风带,常年盛行来自海洋的湿润的东北的信风,在该国北部受地形抬升形成降雨且水量丰富,以此形成该国气候南北的差异。各月平均气温在22—28℃间。年降水量约1000毫米,4—6月、8—10月为雨季。多飓风。沿海地区炎热,高原地区平均气温15℃。全国平均气温24-27℃。海地一年分两季:3月至11月相对炎热,12月至2月较为凉爽。不同的气候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水系分布

戈纳伊夫岛为海地全国最大岛屿,面积约207平方公里。最大湖泊为伊坦沙乌马特湖,面积约181 平方公里。阿蒂博尼特河是境内的主要河流,河谷地为海地重要农业区。

自然资源

海地主要矿藏有铝矾土、金、银、铜、铁等,其中铝矾土储量较大,约1200万吨。由于长年砍伐,海地的植被都是次生植物,包括热带稀树草原、热带旱生林、半荒漠热带旱生灌丛、热带落叶林、半常绿季雨林、热带雨林、山地常绿林等植物。 [5]

自然灾害

2010年1月12日,海地发生7.3级强烈地震,造成至少22.3万人死亡,近150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140亿美元。10月起爆发霍乱,造成9000多人死亡。2016年10月和2017年9月再遭飓风重创。2018年10月,海地北部发生5.9级地震,造成15人死亡,333人受伤,近7000间房屋被毁。[6]

行政区划

区划

全国划分为10省,省下设区,共42个区,区下设市镇,共144个市镇。

首都

太子港(Port au Prince) ,人口约276万(2015年)。最高气温38℃,最低气温16℃。全国最大城市、西印度群岛著名良港。太子港始建于1749年,1770年取代海地角成为法属圣多明各殖民地首府。1804年,海地独立,太子港成为首都。太子港饱经地震、飓风和战火破坏,发展缓慢。城市的建筑为圆梯形,由低处向山坡上伸展。城市街道狭窄,港口商业区街呈拱式。

国家象征

国旗

海地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5:3。由两个平行相等的横长方形组成,上蓝下红。旗面中央为白色长方形,其中绘有国徽图案。海地国旗的颜色源于法国国旗。镶国徽的国旗为官方用旗。

国徽

 

海地国徽启用于1807年,样式用于1986年。国徽图案中间高耸着一棵棕榈树,树上插着一根“自由之竿”,竿顶是“自由之帽”。树前的绿地上有一面战鼓,两旁为战斧、大炮等武器;树两侧各有三面海地国旗和一面三角旗;树后有六支带刺刀的步枪。白色饰带上用法文写着“团结就是力量”。

国歌

《德萨利纳之歌》(法语:La Dessalinienne) 是海地的国歌,歌名是为了纪念海地革命领袖让-雅克·德萨林。由Justin Lhérisson作词,Nicolas Geffrard作曲,于1904年采用为国歌。

人口民族

1200万(2017年)。95%为黑人。

军事

 

1994年10月,阿里斯蒂德总统复职后宣布解散军队,建立了一支3000人的警察部队来维持社会治安。1995年,联合国民警特派团逐渐取代了原海地警察力量。 2004年爆发动乱,阿里斯蒂德总统流亡国外,联合国海地稳定特派团(联海团)进驻。2017年10月,联海团结束维和任期,由联合国海地司法支助团接任。11月,海地宣布重建军队。

外交

外交政策

中国无外交关系。是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美洲开发银行、加勒比共同体成员。30多个国际和地区组织在海设有常驻机构。 2010年地震发生后,国际社会展开救援,并向海提供经济援助,有关国家在联合国协调下积极参与海地灾后重建。

相关视频

1、海地防暴纪实:海地防暴纪实

海地防暴纪实:海地防暴纪实

2、海地:悲哀之海

海地:悲哀之海

参考来源

  1. 海地国家概况 ,外交部网,2019年7月
  2. 若弗内尔·莫伊兹正式就任海地第58任总统 ,央视网,2017年02月08日
  3. 海地GDP、人口,世界银行网,2017-07-20
  4. 海地 ,新浪网,2015-01-22
  5. 海地国家概况 ,腾讯网,2010年01月13日
  6. 海地概况 ,外交部网,2019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