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浑源县隶属于山西省大同市,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地处桑干河支流浑河中上游。东接广灵,西毗应县,东南部以恒山与灵丘、繁峙县分界,北面由六棱山大同、阳高2县相连,总面积为1966平方公里,辖6镇12乡358个行政村,总人口343486人(2010年)。

浑源始置于西汉,定名于唐,因浑河发源于县境内,故名浑源县。境内有恒山,悬空寺等景点。[[1]]

目录

建制沿革

浑源夏商时属冀州。西周时以恒山镇属并州。春秋时属代国。

秦始皇始置县,称为崞县,属雁门郡。不久改称平舒,属代郡。

西汉时,平舒县废,复置崞县,属恒山郡。王莽新朝期间,改为崞张县,仍属常山(即恒山)郡。东汉恢复崞县名,三国沿袭之。

北魏时迁都平城(即今大同),为京城内地,改名石城县,属神武郡。天兴元年,改称崞山县。东魏时,改为廊州。北齐时,又改为北显州。

隋初,北显州改称平寇县,后又改回崞县。唐时始称浑源,为因浑河发源于县境内。

五代晋县随州入辽仍为浑源县。

金贞佑二年(1214)于县置浑源州。

元初改浑源县为恒阴县,

属西京(即大同),不久,又复用浑源州。

明清时俱称浑源州,均属大同府。

民国元年五月改为浑源县,后属雁门道。抗日战争时期县境南北山区均为抗日根据地,属晋察冀边区。1937年,属山西省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39年,属晋察冀边区政府察南雁北办事处。1940年至1945年,先后属晋察冀边区政府二、五、一专署。1945年浑源县解放。1947年属察哈尔省雁北专署。

1952年重归山西省。属山西省雁北专署,后改山西省晋北专署,山西省雁北地区行政公署。

1993年雁北地区与大同市合并,属大同市辖县。[1]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浑源县位于北纬39.67°~39.83°东经113.72°~113.92°之间,位于山西省东北部的大同盆地东南边缘,地处桑干河支流浑河中上游。东接广灵,西毗应县,东南部以恒山与灵丘、繁峙县分界,北面由六棱山与大同、阳高2县相连。

气候特征

浑源县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春季干旱多风,夏季温热多雨,秋季天清气爽,冬季寒冷干燥,年平均气温6.2℃,平均降雨量424.6毫米。无霜期平均为140天,山区为110~120天。 浑源县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冬季少雪,天气寒冷,多晴朗天气。春季干燥多大风,风沙。夏季温和,雨季集中(7月下旬~9月上旬),多局部性大雨、暴雨,且常发生山洪。秋季温凉,晴天较多,能见度好,天气稳定少变。冬春长,夏秋短。


浑源县年平均降水量388mm,年最大降水量595mm,年最小降水量215.8mm。3~5月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15%,6~8月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1%,9~10月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22%,12~2月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2%。年平均蒸发量1932.3mm,年最大蒸发量2395.5mm,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地下水初见3~10m。

浑源县全年各月盛行北风,年平均风速3.5m/s,冬春偏大,夏秋偏小。极端最大风速曾达33.7m/s。最大冻土深度为1.29~1.5m。

地形地貌

浑源县地处黄土高原的边缘地带,全县海拔高度为1050-2333米之间。县境地貌南山北坡中间川。南山区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54%;北坡区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29%;川区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17%。域内地势起伏较大,卧羊场山海拔最高,主峰高达2333米。浑河西部河床海拔最低,仅为1050米。境内山脉较多,主要有恒山、卧羊场山、穆桂英山、胡子岭、马鬃崖、翠屏山、抢风岭等,海拔均在2000米以上。其中恒山山脉山势陡峭,沟壑纵横,沿东北――西南走向,将全县分为南北两部分,构成浑源的地貌骨架。境内河流主要有浑河、唐河,分属海河流域的桑干河水系和唐河水系。境内山脉主要为恒山山脉,西衔雁门,东延燕云,两千米左右山峰并肩而立,号称108峰。[2]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