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浅暖微凉(王淑萍)

浅暖微凉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网

《浅暖微凉》中国当代作家王淑萍写的散文。

目录

作品欣赏

浅暖微凉

铺一纸素笺,执一支素笔,把情绪安放在时光里,轻舞飞扬。我喜欢写,她喜欢画,半生光阴在同一座城里流淌,我们各自用不同质地的笔,在不同质地的纸上,将这片土地赋予的灵感,一气呵成或是零敲碎打,于灯火阑珊处,于清风明月时,缓缓铺陈。

是孤独的,也是喜悦的。

建设者

塞尚梵高,从瓦萨里德拉克洛瓦,绘画与写作的关系从来纠缠不清,就像我从小的理想是当个画家,而画家韩晓莉的理想是当个作家一样。但这并不影响我指挥着各路文字策马扬鞭,也不影响她手执画笔,晕染大千世界。

平罗地方小,人口少,以匠心匠艺代代传承的世家不多。在不多的艺术世家里,韩氏书画独具一帜——祖辈韩乐业,小县城里著名的大画家,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写生,用水彩晕染着大地山川、村庄河流、花草树木,不仅为世人留住了塞上江南逝去的风景,也将自己内心的宁静悠然留在了水彩画纸上;父辈韩学书,十七岁开始作画,创作五十多年,专攻写意牡丹,将中国画的笔墨理念以及象、意、情、趣的文化品质注入画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七零后的韩晓莉,完美继承了祖辈、父辈的艺术基因。上小学时,她就开始为班里办板报,写美术字,虽然稚嫩,但也有模有样。15岁开始在爷爷的指导下学习作画,并顺利考取宁夏艺术学校美术班,正式开启了她的水漾人生。

回族姑娘

与出生书画世家的韩晓莉相比,我的祖上并没有在我的细胞里根植下妙笔绘丹青,翰墨书乾坤的基因,不会画更不懂画,但这并不妨碍我对画的欣赏和理解,于一道皱纹,一个眼神,一片青山绿水里,窥得画家内心某一刻的某一种情绪,像月亮的背面,像被光阴凝结了的琥珀

十秒,或是更短,在一方画室里,在一字排开的众多画作里,那幅停留在乡村泥土路上的拖拉机作品,就迅速夺了视线。闭上不再稚拙的眼,凌乱的思绪万千,回到了幽远的时光深处,回到了我的村。多少个日夜晨昏,哥就开着这样的拖拉机奔波在乡村路上,拉沙石,拉砖块,拉木头,拉粮食,拖拉机“突突”的声响劈开村庄的寂静,经过的地方,留下一缕长烟。春耕秋犁时,拖拉机卸去车厢,带上耙、犁,齿轮碾过的泥土变松变软,大地的心跳随着齿轮的滚动而滚动,拖拉机和农人一起,把握着泥土的深度和温度,将乡村的坚韧和温润印在泥土里……晓莉老师为她的这幅画取了一个无比妥贴的名字——《建设者》,大地建设者的影像在她的笔下定格,与乡村有关的记忆汹涌而来,瞬时,心波荡漾。

残荷

一直深信,无论写作还是画画,心在哪里,笔就会落在哪里。在晓莉老师的画室里,世界像是在墙上凿出了一个个大小不一的窗户,有序而自由地生长。城市、村庄、田野、树木、花朵、人物……全都在眼前招摇,传递着无比的亲切和温暖。在一幅幅容纳乡土的画作前,记忆里的一切都鲜活如初,那里天蓝云白,庄稼悠碧,曾经水不美,风不缓,多野草、多碱滩、多泥泞、多露水,多粗手大脚的女子和挥汗如雨的庄稼汉。斜阳里搭手瞭望,那是我们的祖辈春种秋收,安身立命的村庄。这村庄,被她轻轻落下画笔,那一撮泥土一枚绿叶就像是蘸了老酒,呛红了眼眸,所有来自乡土的信息,就在这浓淡相宜里轻锁眉弯,锁不住,就湿了眼。

祈祷

晓莉老师的画作整体用色偏冷。但她画作里回族姑娘的服饰却用了红,喜庆的红。红的头巾,红的衣服,红的唇,组成一片汪洋,逐着一个汉族画家的心愿,悄无声息地传递到一个回族写作者的心上……就这样,静静地,与一个人的画作达成默契,在她站在海天之间寻找云层中一抹阳光的喜悦里,得到了喜悦,这喜悦,充盈实在。

如果画也有温度,晓莉老师的画应该是二十五度,浅暖微凉。她的画作里,无论是一朵荷的盛开,一朵莲的凋零,还是一片山水的静默,两棵老树的沧桑,都有着清幽致远的意境,仿佛细碎的光阴将细碎的美藏在或喜或忧的沉默里,浅浅地暖,微微地凉。她的作品,常常有着局部感染效应,视觉触碰到的色彩,透过光与影,传递着阴晴冷暖,让每一个靠近者,都能轻而易举地感悟到生活的宁静,内心的平和。

[1]

作者简介

王淑萍,回族。宁夏石嘴山市平罗县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