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泰式民居

泰式民居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

中文名称;泰式民居

属性;朱元璋定都南京伊始

性质;南方文化

设定时间;1987年

一九八七年,经文物专家鉴定,泰州民宅、民居建筑被定名为"泰式民居",与江西景德镇的"赣式民居",安徽歙县、黟县的"徽式民居",江苏吴县的"苏式民居"相提并论。这是泰州古文明史的物质载体,一笔不可复制的人文资源。

目录

综述

明洪武元年(一三六八年),朱元璋定都南京伊始,将江南等地居民移迁泰州,并修复州城,营建州治,疏浚河流,鼓励农垦。此后的六百四十多年中,泰州从未遭受兵燹之灾。于是大量不可移动的文物,尤其是建筑物得以幸存。直到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明清泰州古城风貌犹存。城区街河并行,古建筑随处可见。为长江中、下游地区保存明清古民居最多、最集中的地区之一。[1]

建筑风格

总体特点

泰州地理上属于吴头楚尾,也就是北方文化和南方文化接轨碰撞的地区,因此泰州的民居既有南方的清秀典雅,又有北方的雄浑简朴。既有北方民居封闭的建筑格局,又有江南宅第活泼的艺术风格。特别是明初,因泰州受兵灾,曾从苏州迁移大量居民,这些移民也带来了苏州民居的建筑风格。泰式民居与江西景德镇赣式民居,安徽歙县黟县徽式民居,江苏吴县苏式民居遥相媲美,并称为江南四大民居。与徽派民居相比,泰式民居最大的区别就是没有高大的马头墙和精美的砖雕;与苏式民居相比,泰式民居没有高低错落、粉墙黛瓦,而是青砖黛瓦;就是与扬州民居相比,虽然两地在文化习俗上很近,但是建筑风格差异巨大,"杨州之盛实徽商开之,扬盖徽商殖民地也。"故扬州多徽派民居,兴化过去徽商也多,所以兴化也多徽派建筑。同时受王艮"百姓日用即道"思想的浸淫,泰州民居不事张扬,较少装饰,因此,泰式民居具有"朴素,简单,实用"的特点。

从群体上看

泰州很多民居都借助了以院落为中心的交往空间。房屋基本上一律朝南,结构布局大致相同,有连三进,有四合院,大门朝东,后门朝西,家家皆有大门堂,很有气派。以中国传统的"间"作为民居的基本单位,由"间"组成"屋","屋"围住天井组成"院落"。通常沿轴线渐次展开,以堂、院为中心分若干进院落,登高鸟瞰,有比较丰富、完整的"第五立面"。有的富商的宅院甚至有几条轴线。但泰式民居中少有四合院,通常由厅堂穿堂堂屋正房构成没有厢房,原因是泰州属季风影响下的亚热带湿润气候,东西厢房在夏季十分炎热。小型的民居只有一个天井,大中型民居则有多个天井和庭院。厅堂是泰州传统民居中家庭生活的场所,是家庭活动的中心,也是联结全宅的中心点。庭院天井是泰式民居中不可缺少的组成内容。前后两进之间用两道围墙相连成小天井,构成一个又一个小院落。天井小,占地少,但能够满足采光、通风、排水的各方需要。每进之间可分可合,前后相连而又各自独立,封闭中更显得分外宁静。功能主要包括:通风换气,接受日照,解决采光;排泄或收集雨水,通过水池和绿化的设置来调节小气候,满足室外纳凉、休息、活动的需要。

从单体上看

泰式民居大多青砖、黛瓦,屋顶大多为硬山顶,檐口平直,镂空屋脊,具北方凝重之气。厅堂和正房有前廊、廊顶为卷棚顶。单体建筑起一种承载精美雕饰以及围合群体院落空间的作用。

所谓硬山顶,也叫硬山式屋顶,中国传统建筑双坡屋顶形式之一。这种顶的建筑叫做硬山顶勾连搭式建筑,其显著的特征房屋的两侧山墙同屋面齐平或略高出屋面,两坡出水,由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组成。这是一种等级比较低的屋顶式样,低于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

从细部看

门、窗、檐、柱及柱础等制作精美。为了显示门第的高贵或财富的丰厚,富有人家的宅院大门构筑考究,门楣的砖雕细致,技艺精湛,抱鼓石各具特色,石鼓上的浮雕雕刻细腻,刀法娴熟。

屋脊

泰式民居为硬山顶,盖灰色的蝴蝶瓦,硬山屋面"囊金叠步翘瓦头",有条柔和的曲线,这是泰式民居的一大特色,屋脊的两端必有山尖翘起呈45°角。屋脊用磨砖垒叠成清水脊,翘起处中间空隙,以汪砖砌成小块堆砌各种图案,既美观,又减轻了屋脊负荷,更能抵抗风暴袭击,据说还能避邪。

人们将屋脊又称作淮脊,从上面俯瞰,整个屋面如一展翅欲飞的大鹏,屋的两端设鸱(俗称兽头)或雀尾(山尖顶端形状)。这种格局的形成,由《淮南子》中传说演化而来,相传可能驱邪避灾。由于此物非常凶猛,所以巷道两侧人家为趋吉避凶,避免正门相对,更忌讳大门与对方人家屋山尖相对,因此习惯将山尖顶处沿山墙向上砌一马头墙叫"太平山"。对屋脊和山尖的制作十分讲究,山尖高耸,如鸟雀朝天,常饰以灰塑,图案毕肖动人,十分美观。

墙顶端封檐结顶,以防雨水浸入。檐口行水处,底瓦和面瓦终端均设有瓦当,下瓦端叫滴水,上瓦端叫"猫头",其功能既利水排出,又增加美观,既可防止鸟雀筑巢,又避免雨水浸入。千百年间各式瓦当装点其中,"福禄寿喜""文昌化解"等等千姿百态,鱼龙变化。

同时为增加牢固性和艺术性,往往在屋脊中央和两头山尖上饰以灰塑,灰料以草木灰加水石灰制成,颜色纯青,又叫"青灰"。灰雕内容一般以凤戏牡丹松鼠葡萄三星共照等为题材,中间再配以花卉云锦

外墙

泰式民居的外墙用青砖三顺一丁包皮砌,不用石灰粉刷。两山墙顺水处制作讲究,凡挑出处无砖不磨,以显其广博坚固。山墙和前后墙从下到上逐步内缩,形成收势,至封檐处再行挑出,山墙和前后檐前两砖挑出处与墙基垂直,这种做法既减轻了墙体的本身体重,给人以稳重富厚的感觉,更增强了房屋本身的稳固性。

街巷每个拐弯处必定折去墙角,拐角抹边。俗称"左右逢源"。拐角处上方逐步挑出如银锭堆积,叫"和气生财"。主要是为了方便行人行走和生意人挑担转弯。

泰州自古为重视教育之地,对纸张非常敬重,不允许随便丢弃,所以往往在墙上开洞,刻上"敬惜字纸",警世民居,同时方便市民丢弃字纸。市民丢弃字纸,便放置于洞中,早晚有人收拾。

房屋结构

泰式民居一般采用穿斗或抬梁式框架木结构,檩、梁、柱节点紧密配合,坚实牢固。砌造时先竖屋架后砌墙。柱头有卷杀,柱下垫木础。墙体只起挡风避雨和分隔空间的作用,如果拆去砖墙,能把整个屋架抬走,具有很强的抗震性能。

同时严格遵守定制,不论主人官阶多高,资财多富,一律三间一进,结构五架梁,为增大室内的进深,就在五架梁前后加一个轩廊或一个单步梁,所以泰式民居没有一间是七架梁。

所谓穿斗式结构,就是一种只靠柱承力的建筑结构。它没有梁,这是和抬梁式最大的差别。中国古代木构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所以称为"抬梁式"。宫殿坛庙寺院等大型建筑物中常采用这种结构方式。抬梁式流行于北方,穿斗式流行于南方。

大门

古民居对门墙的砌建十分考究,这是注重门面的传统观念,门墙一般饰以砖雕,门框宽大,大门厚实。门前的屋檐下,用青砖磨成仿木椽的砖砌体,左右两边建有八字形墙,以增壮观,门对面照壁上有较为精美的砖雕。每砖必磨5个面,砌建时,砖面丝丝配合,砖砖之间不见缝口,不见灰缝,称之"干架"。砖雕内容有渔樵耕读、三国戏文、五福捧寿、吉祥如意或以图案构成某地吉祥之意,如"笔、锭、柿、橙"图案暗喻"必定事成"等等,匠心独运,异彩纷呈。

大门外大多装刻有花纹的石质圆形或长方形石鼓,石鼓之上安大门,防潮又防盗。

海陵明代住宅撷要

税东街明清住宅。位于税东街112号。宅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37-1620)。宅主蒋科,明隆庆二年(1568)进士。宅由东西两部分组成,西侧一组明代建筑,前后三进,第一进楠木厅,硬山屋面,圆作,面阔三间13.75米,进深六檩抬梁式结构,前带菱角轩9.75米,脊檩高6.35米;第二进穿堂,穿斗式,一明两暗布局,脊檩下有抱梁云、山雾云等雕刻构件;第三进柏木楼,两层,硬山屋面,面阔三间16米,进深七檩8.65米,下层高3.36米,上层高3.35米,通高9.3米,梁枋与楼板用柏木制作。东侧一组为清代建筑,有大门方阁厅屋花园等。东西两部分间有火巷相隔。占地面积1570平方米,建筑面积605平方米。1982年公布为江苏省第三批文保单位。

相关视频

【品泰州】烟雨沧桑里的泰式古民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