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泥哇呜(王淑萍)

泥哇呜
图片来自创意悠悠花园

《泥哇呜》中国当代作家王淑萍写的散文。

目录

作品欣赏

泥哇呜

在我还不知道埙叫埙之前,我叫它泥哇呜。

我老家的人都这样叫它。

关于泥哇呜的记忆,停留在孩童时期。村西头寡居的张大妈喜欢吹哇呜。尤其喜欢在刮风或下雨的时候吹。秋雨连绵,张大妈坐在炕沿上,手里是一只已经磨的发亮的哇呜,孩子们铺一张麻袋坐在地上,仰着脸,听“哇呜哇呜……”的声音。吹着吹着,两行清泪从张大妈的眼里流出。窗外秋雨滴答,冰凉冰凉的。大人们都说,张大妈的泥哇呜有“神气”呢,哭闹的娃娃听到哇呜声,也会安静一阵子。

一直不知道张大妈吹的是一支什么曲子,或者,只是一种声音,不能称之为曲调。但那幽深、悲凄、哀婉的声音,任何时候想起,思乡的情怀都会在心底隐隐作痛。

再次见到泥哇呜,已是多年后。

那是一个阴雨绵绵的秋日,在成都的一条地下通道躲雨。空气里弥漫着潮湿的味道,心底也无端的生出几分愁肠。脚下的青石板路,被来往的过客打磨得光滑而明亮。

有种熟悉的声音,自通道深处飘荡而来,旷远而寥落,幽怨又苍茫。呜咽之声,仿佛在向行人诉说着一段沧桑旧梦。

寻声而去,转弯处,一个长发披肩,身穿青衣,很有文艺气息的男子,手里拿着一个似是陶土制品的东西,看上去既笨拙,又古旧,很有些年头的样子。他的前面,一些拳头大小的泥制品躺在一块丝绒布上,像一颗颗守望的头颅。拿起一个捧在手中,很薄,很轻,有种沧桑的质感。是泥哇呜吗?我问他。他的眼睛被我的话点亮。你叫它泥哇呜?你从宁夏来?

他说,这是埙。是一种浑身长满故事长满语言的乐器,最初是石头的,后来有了陶土制作。人类有多久,它就有多久。

行人寥寥。他说,我给你吹支曲子吧。

埙声起,哀怨而凄凉,有一些神秘,也有一些沧桑,仿佛暴雨前天空的沉寂暗淡,风云的悄然流转,又仿佛是时光沉淀下来的无言叹息。

静静听,我相信由土和木制成的乐器都是有灵性的,有穿透人心的魅力。

记忆呼啸而来。雨天,炕头,冰凉的麻袋,流泪的张大妈……

我买下一只泥哇呜,不,是埙。我拼尽力气,才能压抑住自己想叫的冲动。我抚摸着那些埙,我的手底下,乡村的风,猎猎而来。

我把埙摆在了书桌上。烟雨成都,我偶遇的那个卖埙的青年,我不知道他的故事。但他吹埙的样子,我永远不会再忘掉。那样一个雨天,埙音从远古的旷野吹过来,携着它满身满心难以言说的故事,击中了一个陌生人的灵魂。

一直深信,每一件器物都有其灵性与风骨,总是能适时地安慰那些孤独的灵魂。它以时光的方式存在,并在时光中被涂抹上了凝重,附音起舞,附歌吟诉,至于在讲述些什么——它若不说,我怎能去问?

我是伴着泥土长大的乡村孩子,而埙正是由泥土制成,吹土为声,那声音里也充满乡土味。我在千里之外被它吸引,其实是被刻在骨子里的乡土气息吸引。我捧着它,竟恍惚是捧着一把泥土。深吸一口气,竟意外地闻到了香。那香,和田里的泥土一个味道。

它叫,但我还是喜欢叫它泥哇呜。[1]

作者简介

王淑萍,回族。宁夏石嘴山市平罗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