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波旁王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波旁王朝

中文名: 波旁王朝

外文名: Bourbon

所屬洲: 歐洲

首 都: 巴黎

主要城市: 馬德里、羅馬、那不勒斯等

官方語言: 法語

時 區: +1

政治體制: 君主專制政體

國家領袖: 亨利四世,路易十四、路易十八、奧爾良公爵等

主要民族: 法蘭西人、科西嘉人、布列塔尼人

主要宗教: 天主教

國 花: 鳶尾花

統治地區: 法蘭西、西班牙等

波旁王朝,(法語:Dynastie des Bourbons,英語:House of Bourbon or Bourbon Dynasty ,西班牙語:la Casa de Borbón) 「旁」=「傍」 ,是一個在歐洲歷史上曾斷斷續續統治納瓦拉、法國、西班牙、那不勒斯與西西里、盧森堡等國以及意大利若干公國的 跨國王朝。


其在法國的統治於1589年開始。 17世紀中期,再度分出長幼兩支:長支相繼臨朝的君主為路易十四、路易十五、路易十六、路易十八和查理十世;幼支奧爾良家族的統治史稱奧爾良王朝或七月王朝。法國大革命爆發後查理十世在1830年七月革命中被推翻;七月王朝亦在1848年革命中傾覆,波旁王朝在法國的統治最終結束。波旁王朝在意大利的統治於1860年告終。波旁王朝在西班牙的統治於1931年被推翻,但於1975年第三次復辟,是西班牙的王室。[1]


波旁王室,顧名思義便是起緣於法國中部的波旁地區。而這個采邑最早出現於13世紀初,是法王一位家臣即今天波旁王室成員的母系祖先的私人封地。而其成員的父系祖先可追溯到來自卡佩王室的法王路易九世


路易九世之子克萊蒙伯爵羅貝爾與其子孫通過他和波旁領地的女繼承人勃艮第的貝亞特麗斯的婚姻,獲得了對波旁公國的統治權。他們二人的長子路易在1327年獲封為波旁公爵。自此以後,他的子孫以封國波旁為姓,因此這次受封被視為波旁王室的起源。


雖然波旁的主系家族在1523年,因其公爵夏爾三世·德·波旁涉嫌叛國,而被褫奪爵位,失去領地。但其波旁家族分支經過二百多年的繁衍,亦已獲得不少其他爵位。而當中的拉馬爾什-旺多姆分支,成為了日後波旁王室的主軸。


發展

起家於納瓦拉,自1523年起,由於出現繼承人問題的爭議,波旁公國的爵位一直空缺,其資產暫時歸屬法國王室。1527年,法王弗朗索瓦一世將波旁公國爵位授予旺代公爵夏爾。自此,拉馬爾什-旺代分支獲得了波旁公國,而這個公國也是波旁家族日後奪得法國王位的重要資本。


夏爾的兒子,第9代波旁公爵安托萬·德·波旁於1548年10月12日與納瓦拉女王儲胡安娜·德·阿爾布雷(胡安娜三世)結婚。他們的長 子亨利·德·波旁在1572年母親去世後繼承了納瓦拉王國,是為納瓦拉國王恩里克三世,自此波旁家族入主了這個王國。雖然此時的納瓦拉的疆域只是全盛時期的一小半,但足以成為日後波旁家族爭奪法國王位的重要基地。


亨利·德·波旁在納瓦拉時,跟隨母親信奉胡格諾派。由於亨利的法國貴族的身分,在他繼位為納瓦拉王的時候,就成為了法國胡格諾派的領袖。再加上波旁家族的其他分支的力量,使波旁家族主導了法國政壇,與以天主教狂熱份子為主的吉斯家族出現了紛爭。導致亨利無可避免地被捲入了殘酷的法國宗教戰爭。為求自保,亨利數次改信天主教,但私底下依舊保持自己對胡格諾派的忠誠。


宗教戰爭不但使大量法國平民傷亡,也間接導致了瓦盧瓦-昂古萊姆家族的人丁凋零。昂古萊姆王朝的第二代王亨利二世的三個兒子都成 為了法國國王,而當中弗朗索瓦二世和查理九世皆在青年早逝。他們的弟弟亨利三世繼承了王位,而他們最小的弟弟,阿朗松公爵弗朗索瓦成為王儲。


1584年,弗朗索瓦王儲死去,法國王位只可傳予波旁家族,亨利·德·波旁成為法國王位的合法繼承人,並被軟禁在法國宮廷里,接受王家的庇護。


亨利·德·波旁具有的胡格諾派背景,導致很多法國天主教的不滿,令他的入主法國之路充滿危機。而另一方面在血緣上,波旁家族的另一個分支,布賽特分支(Bourbon-Busset)與亨利所屬的拉馬爾什-旺多姆分支相比,更親近於當權的瓦盧瓦-昂古萊姆家族。只是布賽特分支的祖先,因婚姻未獲法王路易十一的欽准,而被取消王位繼承資格。


但最終亨利·德·波旁在1589年,亨利三世遇刺身亡後,順利即位為法國國王,即亨利四世。而納瓦拉王國亦同時併入法國,納瓦拉國王也成為以後歷任法王眾多頭銜的其中一個。


亨利四世即位後,主動結束了困擾法國多年的宗教戰爭,令法國的經濟得以復甦。


1598年,亨利四世頒布了南特敕令,施行宗教寬容政策,令很多信奉基督新教的手工業者留在法國,促進了法國經濟的繁榮。但亨利四世的宗教寬容政策,隨着他的駕崩而被終止施行。


1700年,西班牙哈布斯堡王室最後的男丁,卡洛斯二世的去世,結束了哈布斯堡家族對西班牙歷5代的統治。卡洛斯二世的遺詔,是把王 位傳給了他的甥孫,來自波旁王室的法王路易十四之次孫安茹公爵菲利普,而非他的奧地利表親。路易十四扞衛孫子繼承權的強硬立場,導致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於1702年爆發。


戰事持續到1711年,此時波旁王室已在西班牙站穩了腳,且表示願意為英荷兩國商人提供貿易優惠和保障,導致哈布斯堡聯軍的瓦解。


1714年,西奧兩國簽署和約,奧地利哈布斯堡王室承認波旁王室入主西班牙,但費利佩五世及其後代必須放棄對法國王位的繼承權。自此,西法兩國波旁王室正式分家,也揭開了波旁王室對斷斷續續統治西班牙三個多世紀的首頁。


17和18世紀之交,波旁封建專制王權逐漸由盛而衰。在國外,波旁王朝進行了幾場曠日持久的歐洲戰爭,1756~1763年,在以英國、普魯士、漢諾威為一方,法國、奧地利、俄國、薩克森、瑞典、西班牙為另一方的七年戰爭中敗於英國。


法國的宗教寬容時期隨着亨利四世的駕崩而逝去,隨後的波旁君主恢復了對基督新教徒的壓迫,導致大量信奉胡格諾派的手工業者離開法國,加上王室生活揮霍,國家連年用兵,導致法國經濟逐漸走下坡。而隨經濟衰退而來的還有社會矛盾,稅制不公、政府腐敗、羅馬天主教會特權和土地兼併嚴重等因素都增加了法國社會不穩定的因素。而美國獨立戰爭引起民主思潮和法國國內的啟蒙運動思潮,成為了法國大革命的催化劑。


1789年,由於法國王室的財政問題,法王路易十六被迫重開三級會議,但增稅的要求遭到否決,導致法資產階級和王室的武裝鬥爭開始。初時資產階級代表僅是將國家體制由君主專制轉為君主立憲制,但亦遭到歐洲列強的反對,繼而藉機入侵法國。


而此時路易十六的王后瑪麗·安托瓦內特涉嫌向娘家奧地利通風報信,惹來極大民憤。波旁王朝終於在1792年8月10日被巴黎民眾的起義 推翻。最終,路易十六在1793年1月21日成為法國歷史上唯一一位被送上斷頭台的君主。


在路易十六被處決後,部分保王黨人士宣稱其長子,王太子路易-夏爾為法王路易十七。但那時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已經成立,這宣稱也無實際效用。而路易十七也沒熬過法國大革命,於1795年在獄中死去,時年10歲。此後,路易十六的弟弟,流亡俄羅斯的普羅旺斯伯爵路易成為王位繼承人。


復辟

法國大革命期間不健全的政府制度,造就了拿破崙這個法蘭西人民的皇帝。但法國和拿破崙的霸業並不能維持很久。


1814年,拿破崙倒台,在反法聯軍和法國國內拿破崙軍中的新貴的奉迎下,流亡英國的普羅旺斯伯爵返國即位為法王路易十八。在軍隊和資產階級的壓力下,路易十八被迫接受一部傾向自由主義的憲法。


但好景不長,拿破崙於1815年3月殺回巴黎,重建帝國,立百日王朝,路易十八落荒而逃。在滑鐵盧戰役過後,路易十八得以復位。而他 和他的弟弟查理十世一直致力維護保王黨在國會的勢力。而一些在法國大革命期間的政策,亦因被認為傾向於自由主義而被兩人廢除。這些舉動令波旁王朝漸失民心,最終導致1830年法國七月革命的爆發。


波旁-奧爾良王朝,查理十世保守的政策在1830年終於惹來了革命。在那一年法王查理十世試圖推行鎮壓法令,觸發一場叛亂,史稱「七月革命」。革命過後,法國國會讓奧爾良公爵路易·菲利普三世以法王路易十三的後代支系第八代孫的身分繼承王位,正式稱號為「法蘭西人的國王」路易·菲利普一世。由於他以波旁-奧爾良為姓氏,因此他的七月王朝,亦被成為波旁-奧爾良王朝。


路易·菲利普採取中間路線,但依然無法解決法國經濟持續衰退的問題。


1846年的工農業蕭條,令他被迫於1848年退位。自此以後,沒有任何一位波旁王室及其分支成員能再次統治法國,而法國波旁王朝而正式落下帷幕。


1830年革命後,查理十世被迫遜位。但擁護他的保王黨人拒絕承認這個決定,繼續奉他和他的子孫為法王。而路易·菲利普在1848年退位後,他的支持者也繼續擁護他和他的子孫為法王。因此,法國的保王黨分裂兩個支持不同覦位王子的派系,一個是支持查爾十世和其後代的主系派(Légitimisme)和奧爾良支系派(Orléanisme)。


而夏爾十世的孫子尚博伯爵亨利去世,根據法國基於薩利克法典的傳位法則,王位優先繼承權應該給予尚博伯爵的最親近的血親,諷刺的卻是當時奧爾良支系派的首領巴黎伯爵菲利普。主系派支持者並不想和奧爾良支系派合流,因此不惜否認當年西班牙王費利佩五世放棄對法國王位繼承權決定的合法性,擁立伯爵在西班牙的表親,西班牙王位卡洛斯派首領莫提遜伯爵胡安為他們的首領。


由於莫提遜伯爵對法王位的繼承合法性備受質疑,不少主系派的保王黨人轉而支持奧爾良支系,再加上莫提遜伯爵曾孫在1936年無嗣而亡,不受歡迎的西班牙王阿方索十三世成為主系派領袖,令奧爾良支系派成為波旁保王黨的主流。


現狀

主系派今日的首領是安茹及加的斯公爵路易·阿方索·德·波旁-丹皮埃爾,他是西班牙王阿方索十三世的長子嫡孫。而奧爾良支系派巴黎伯爵亨利·羅伯特·德·波旁,他是法王路易·菲利普的第六代孫。


1975年,屬于波旁-帕爾馬家族的胡安·卡洛斯一世登基,宣告波旁王朝在西班牙的第三次復辟。


2014年6月19日,胡安·卡洛斯一世正式退位,其長子登基,是為費利佩六世。費利佩的長女萊昂諾爾公主成為西班牙王位繼承人。


國旗

「舊政權(ancien Régime)」時期的波旁王室旗幟──「白旗(drapeau blanc)」又稱「鳶尾花旗(fleur-de-lis)」。波旁王朝復辟時,三色旗曾經被廢除,而用王室的鳶尾花旗(fleur-de-lis)。


然而1830年7月革命後,三色旗再度成為法國的國旗,並延續至今。


亨利四世(1589年6月9日-1610年5月14日):亨利·德·波旁,法國波旁王朝創立者。


路易十三(1610年5月14日-1643年5月14日):亨利四世長子,生于楓丹白露,後因騎馬落水引起的肺炎而去世。


路易十四(1643年5月14日- 1715年9月1日):路易·迪厄多內·波旁,路易十三的長子,自稱「太陽王」。


路易十五(1715年9月1日- 1774年5月10日):路易十四的曾孫,出生於凡爾賽宮


路易十六(1774年5月10日- 1792年8月10日):路易十五之孫,法國歷史上唯一被處死的國王。


路易十七(1785年3月27日- 1795年6月8日) :在路易十六被處決後,部分保王黨人士宣稱其長子,王太子路易-夏爾為法王路易十七。 但那時法國已為共和國,這宣稱也無實際效用。


路易十八(1814年5月2日- 1815年3月13日,波旁王朝首次復辟):路易十五之孫,王太子路易·斐迪南的第四子,路易十六的兄弟。


路易十八(復位)(1815年7月8日- 1824年9月16日):波旁王朝二次復辟。


查理十世(1824年9月16日- 1830年8月2日):路易十五之孫,王太子路易·斐迪南的的小兒子,路易十六和路易十八的兄弟。


路易十九(1830年8月2日- 1830年8月2日):查理十世之子。


當時查理十世退位時,宣布讓位與兒子路易-安扥瓦內王子,是為路易十九,但路易十九隨即讓位與亨利五世,亨利五世七天後也讓位給 路易-菲利普,因此有人認為路易十九及亨利五世不曾在位。


主系派:昂利五世 尚博爾伯爵


1844年6月3日 -1883年8月24日


讓三世 蒙提宗伯爵


1883年8月24日 -1887年11月21日


夏爾十一 馬德里公爵,安茹公爵


1887年11月21日- 1909年7月18日


雅克一世 馬德里公爵,安茹公爵


1909年7月18日 -1931年10月2日


夏爾十二 聖·海梅公爵,安茹公爵


1931年10月2日 -1936年9月29日


阿爾封斯一世西班牙國王


1936年9月29日 -1941年2月28日


昂利六世西班牙王子、塞戈維亞公爵、安茹公爵


1941年2月28日 -1975年3月20日


阿爾封斯二世 加的斯公爵、安茹公爵


1975年3月20日 -1989年1月30日


路易二十 安茹和波旁公爵


1989年1月30日 在位 至今


支系派


法蘭西人的國王路易·菲利普


1830年8月9日- 1848年2月24日


波旁王朝奧爾良派繼承人


路易-菲利普一世 法蘭西人的國王


1848年8月9日 -1850年8月26日


菲利普七世 巴黎伯爵


1850年8月26日 -1894年9月8日


菲利普八世奧爾良公爵


1894年9月8日- 1926年3月28日


讓三世吉斯公爵


1926年3月28日- 1940年8月25日


昂利六世 巴黎伯爵


1940年8月25日- 1999年6月19日


昂利七世 巴黎伯爵,法蘭西公爵


1999年6月19日 在位至今


西班牙

1、費利佩五世(1700-1746)


法國國王路易十四之孫,1724年1月宣布讓位於王太子路易斯。


2、路易斯一世(1724)


費利佩五世長子,只當了七個月國王即病死,其父只好重返王位。


3、費爾南多六世(1746-1759)


費利佩五世次子。


4、卡洛斯三世(1759-1788)


費利佩五世第三子,費爾南多六世異母弟。


5、卡洛斯四世(1788-1814)


卡洛斯三世之子,1808年被迫讓位於其子費爾南多,在拿破崙干預下旋又復位,晚年被放逐到羅馬,並死在那裡。


6、費爾南多七世(1808,1814-1833)


卡洛斯四世之子。


(1809-1813,西班牙王位為拿破崙之弟約瑟夫占據,1814年費爾南多七世復位,波旁王朝第一次復辟)


7、伊莎貝拉二世(1833-1868)


費爾南多七世長女。由她開始波旁王權轉入母系,1868年被廢黜。


1870-1873年西班牙國內混亂,王位由意大利國王阿馬德奧一世占據。1873-1874年為共和政體。


8、阿方索十二世(1874-1885)


伊莎貝爾二世長子。波旁王朝第二次復辟。


9、阿方索十三世(1886-1931)


阿方索十二世遺腹子,17歲前由母后攝政。


1923年西班牙爆發軍事政變,普里莫將軍施行獨裁統治,阿方索十三世不明智地予以默認。1931年他被迫流亡國外,宣布傳位於兒子、巴塞羅那伯爵唐·胡安,但胡安從未能登上王位。1931-39年,西班牙維持了8年的共和政體。


1939年,陸軍總參謀長佛朗哥在內戰中獲勝上台,開始長達36年的國家主義政體。


10、胡安·卡洛斯一世(1975-2014)


唐·胡安之子、阿方索十三世之孫。1947年佛朗哥宣布西班牙為君主國,1969年指定胡安·卡洛斯為未來國王,1975年11月22日,佛朗哥死後兩天即位,波旁王朝第三次復辟。


11、費利佩六世(2014-)


胡安·卡洛斯一世之子,2014年其父退位,阿斯圖里亞斯親王費利佩即位。


那不勒斯

那不勒斯及西西里世系


那不勒斯及西西里國王


那不勒斯王卡洛七世(西西里王卡洛四世)


1734年12月1日- 1759年10月6日


那不勒斯費迪南多四世


(西西里王費迪南多三世 )


那不勒斯:


1759年10月6日-1799年1月23日


1799年6月13日-1806年3月30日


1815年5月3日-1816年12月12日


西西里

1759年10月6日- 1816年12月12日


兩西西里國王


兩西西里王費迪南多一世 1816年12月12日- 1825年1月4日


兩西西里王弗朗切斯科一世 1825年1月4日- 1830年11月8日


兩西西里王費迪南多二世 1830年11月8日- 1859年5月22日


兩西西里王弗朗切斯科二世 1859年5月22日- 1860年12月17日


兩西西里王位繼承人


弗朗切斯科二世 1860年-1894年


阿方索一世 1894年-1934年


費迪南多三世 1934年-1960年


阿方索二世 1960年-1964年


卡洛一世 1964年至今 卡拉布里亞公爵。


帕爾馬公爵世系


帕爾馬公爵卡洛一世 1731年12月29日- 1735年10月3日


帕爾馬公爵菲利波 1748年10月18日- 1765年7月18日


帕爾馬公爵費迪南多 1765年7月18日- 1802年10月9日


帕爾馬公爵路易吉 1802年10月9日- 1803年5月27日


帕爾馬公爵卡洛二世 1847年12月17日 -1848年8月18日


1848年4月11日-1849年3月14日


帕爾馬公爵卡洛三世 1849年8月23日- 1854年3月24日


帕爾馬公爵羅伯托一世 1854年3月24日- 1860年6月9日


盧森堡

盧森堡大公讓 1964年11月12日- 2000年10月7日


盧森堡大公亨利 2000年10月7日 至今


着名君主

亨利四世(1589-1610)


路易十三(「正義者」路易) (1610-1643)


路易十四(「太陽王」) (1643-1715)


路易十五(「深受愛戴者」路易) (1715-1774)


路易十六 (「斷頭王」) (1774-1792)


路易十七(註:掛名國王,由革命政權看管,夭折)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