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法镜寺石窟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法镜寺石窟

中文名称;法镜寺石窟

外文名称;France Mirror Temple Grottoes

又名;石堡石窟

位于;甘肃西和县城北

法镜寺石窟又名石堡石窟,位于甘肃西和县城北12公里的石堡村,窟龛开凿于五台山支脉飞来山南北两侧的山岩上。

简介

又名石堡石窟,位于甘肃西和县城北12公里的石堡村,窟龛开凿于五台山支脉飞来山南北两侧的山岩上。飞来山自西向东蜿蜒,状若飞龙,翱翔于漾水之滨。北接深邃险峨之塞峡,南枕天然独立之石堡城,塔山烟云遥遥相望,杨戬斩蟒洞依稀可辨。祁西公路宛如银链将塞峡石窟石堡连结一起。唐代诗人杜甫秦州同谷时,路经其寺,并写有《法镜寺》著名诗篇。他以"婵娟碧藓净,萧槭寒箨聚……泄云蒙清晨,初日翳复吐"等诗句,歌吟法镜寺妩媚多姿的幽雅情景。法镜寺原是窟前建筑,山环水绕,建造宏丽。杜甫诗云:"洄洄山根水,""愁破崖寺古","朱甍半光焰,户牖粲可数"。据说明清之际,殿宇被大水冲毁,将法镜寺移建在五台山,今已圮。现保存清代重建"法镜寺"的三通碑。(康熙丁亥年(1707年)《法禁寺碑记》,康熙岁次戊辰(1688年)孟夏三月《复建五台五发镜寺碑》,雍正三年(1725年)四月立《重建五台山发镜寺碑》)。法镜寺石窟1978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法镜寺石堡位于县城北12公里石堡乡石堡村五台山支脉崖壁上。建造于北魏太和年间(447~499),分南北崖两处,现存31窟,南崖15窟,北崖16窟,有造像13尊。最大的七号窟,高宽各8米,深1米,最小的11号窟,高宽各0.8米,深0.5米。北崖原建有法镜寺正殿,为崖前建筑,结构宏伟。现仅在离地面四米高的石崖上留下3个石龛,石雕三世佛像,居中的释迦佛像约高6米。北崖16窟内有保存完整的"寒山笑世佛",高6米,高发髻,双耳与下颚齐,面容古拙,胸平扁呈直壁形,手作施大无畏状,整体造形有矩形、薄叶形、半圆形、中字形四种。唯中字形最独特,全国少有。公元759年,杜甫从秦州赴同谷,路经法镜寺,有诗记述所见情景是"朱甍半光炯,户牖粲可数"。当为盛时情景。明清之时,崖前建筑毁于大水,寺院便移建五台山,现存康熙、雍正年间重修法镜寺的三通石碑。[1]

历史

法镜寺石创建年代待考,据窟形与造像特点看,初定为北魏中期年间建造。窟形有长方平顶形,方楣四面坡形,穹窿形,中心塔柱形窟是早期自印度传入我国的一种。法镜寺石窟由于石质松散,不宜精雕细刻,故采用"石雕"、"石胎泥塑"、"彩塑"创作。造像凝炼简括,大劈大开,形成写意传神的风格。

价值

遥望几尊大佛肃穆庄重,暗露睿智慈悲的形象,无不赞叹劳动人民的创造智慧,它为研究我为石窟艺术提供了重要证据。

相关视频

甘肃法镜寺石窟笑佛表情遭质疑,文旅局回应:表情是原貌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