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没有月亮的中秋夜晚(孙同林)

没有月亮的中秋夜晚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网

《没有月亮的中秋夜晚》中国当代作家孙同林的散文。

目录

作品欣赏

没有月亮的中秋夜晚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晚上要站在阳台上看望天空和月亮。

有时候,月亮正从东天升起,金黄的,圆圆的;有时候,月亮已经挂在天穹,亮亮的,像半张饼;有时候,月亮像一柄镰刀,弯弯的,挂在西天;也有阴雨天,看不到月亮……

儿子儿媳去了远方城市,退休后的妻子为了照顾孙女,也跟着去了那里,我留了下来。不是他们不要我去,也不是因为我工作走不开,而是我觉得自己虽然已经年过花甲,但身子骨还行,进了城,生活上不习惯不说,而且自己完全成了一个多余的人,除了吃就是睡,当然也可以玩,也可以混迹于那里的老年人群,打麻将、跳舞……但对我而言,这些都不喜欢。于是,跟妻子商量,决定我还是留在“后方”,毕竟有我守在老家,老家就还是个家。

平常没有感觉,但是一到了特殊的日子,譬如生日或者节日就会觉得冷清、寂寞,有一种失落感。到了晚上,就自然而然地走到了阳台,望向天上的月亮,家里的这个月亮,妻子她们也一定能看到吧?

中秋节到了,在这个万家团圆的日子里,望月更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记得祖父健在的时候,很看重中秋节每年的中秋之夜,必是要全家人聚在一起吃月饼,一个都不准缺,还要祭月。祖父在院子里摆上一张八仙桌,桌子上供着新挖的芋头、自家做的藕饼和糯米屑饼儿,还有河里采的鲜菱角,条件好的年份还有月饼,桌前点三柱香,孩子们在大人的指点下对着月亮磕头……祖父的中秋节讲究的是一种仪式,这种仪式成了一家人团圆的理由,这种仪式也成了我心中的中秋节习俗。自从祖父病逝以后,我家中秋节的这种仪式就开始淡了,直到父母亲相继去世,这种中秋仪式便不复存在。

对于中秋节一家人不再团聚,我自觉自己是有责任的。

今天的月亮没有出来,以至超过了应该升上来的时间它仍然没有出现。空气有点闷。我站在阳台上的时间比往常要长一些,心里还在痴痴地想等那颗圆圆的明晃晃的月亮。

中秋时节乡间的夜晚格外地静。喧闹了一天的鸟儿归巢了,或者,小鸟正偎在老鸟的羽翼傍安歇;小狗小猫们不知藏身在哪里,白天追着尾巴玩了一天的小猫,可能正趴在它“母亲”身边安详入睡了。小院静悄悄的,几棵小树在昏暗的夜空里,像纸上的一团团墨迹,像一幅轮廓不太分明朦胧画,但我根据它们的位置能够判别,哪一棵是桂花,哪一棵是紫薇,哪一棵是雀舌……

忽然,我闻到一股浅浅的香气,想必是发自桂花上的。便从楼上下来,一步一个阶梯,脚步已经明显没有以前那么干脆利落了,生怕一脚踩了空。

是的,是院子里的桂花开了。

我走到院子里的时候,花香味更浓了。由于没有月光,就看不到树上的桂花,令我有点索然,在院子里走了几圈,索性打开院门走了出去。

路灯很贴心地跟我走了好长的一段路,才不甘心地被我丢在身后。我听到地里虫子的叫声,虫儿懂不懂赏月呢,它们对有月亮和没有月亮是不是一样的感受?

没有月亮的中秋夜,我却想起李白关于月亮的诗,并有了歌吟的冲动,我轻轻念出这样几句:“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哎,怎么会想起这样的诗句呢,我朝前后看看,还好,没有人听到。

我定定地注视着月亮的方向,那里被厚厚的云层覆盖着,但是,有一个地方的云似乎比其他地方薄一些,有一点浅浅的光透出来,我想月亮也一定是想出来的,月色最理解世人的心情,愿意对人间抚恤,却苦于云层的纠缠。

我抬头望向四周,原野依然一片昏黑。我自觉自己走得远了些,便又折回头,朝家走去。路灯又把我的影子接回来了,很听话地安顺地陪在我的身旁,这是在没有月亮的中秋夜晚路灯对我的馈赠罢。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子的诗句响在我的耳边。 [1]

作者简介

孙同林,男,江苏省如东县袁庄镇人,1956年12月生,中共党员,江苏省作协会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