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志華
沈志華, 男,1950年出生,著名歷史學家,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終身教授,華東師範大學國際冷戰史中心主任。 沈志華還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研究所兼職研究員 、中國史學會理事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當代文化研究中心名譽研究員 、北京大學歷史系兼職研究員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兼職研究員 、香港大學名譽研究員。
沈志華 | |
---|---|
出生 |
1950年 北京 |
國籍 | 中國 |
民族 | 漢族 |
職業 | 歷史學家 |
目錄
大事記
- 1963-1966年,北京四中(初中)畢業。
- 1979-1982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世界歷史專業(碩士)肄業,師從齊世榮。
- 1982年5月-1984年5月,因"泄露國家重大機密罪",被判刑兩年。
- 1984年-1985年初,在天津大邱莊、河北霸縣工作。
- 1985年-1993年,在南方經商,出版過《白話資治通鑑》、《續資治通鑑》等暢銷書。
- 1993年,返回北京,成立民間歷史學研究機構,並在中國史學會下設立"東方歷史研究出版基金",一方面資助史學專著出版和其他學術活動(已經資助出版史學專著70餘部),一方面繼續從事蘇聯史、中蘇關係史的研究。
- 1996年,被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史研究所聘為特約研究員;
- 1997年,當選為中國史學會理事;
- 1998年,被北京大學歷史系聘為兼職研究員,為研究生講課;
- 2000年,被中國人民大學聘為兼職教授,為研究生講課;
- 2001年,被中國社會科學院亞洲太平洋研究所聘為兼職研究員、香港中文大學當代中國文化研究所聘為名譽研究員。
沈教授以其勤奮、執著和對歷史的摯愛書寫了中國史學界的傳奇,現如今已經成為當前中國冷戰史學界的一面旗幟,[1]
人生小傳
難忘經歷
前半生,檔案砸掉了沈志華的飯碗;後半生,檔案成了他的精神食糧,人生中的大悲與大喜都與檔案密不可分 。
"我差點被當成殺人犯",沈志華回憶起30多年前自己的"檔案事故",仍心有餘悸。那時他是部隊裡的技術尖子,卻始終入不了黨,最後被勒令復員。當時,團長對他說了這樣一句話,"現在我不能跟你說是怎麼回事,但是你留在部隊裡是沒有前途的,還是回到地方發展吧。"
後來,指導員到北京出差,終於忍不住吐露了真相,"看你這麼傻乎乎地蒙在鼓裡,我真是不忍心,如果你檔案里的那份東西不拿掉,你永遠都沒有前途。"原來有人揭發沈志華曾經殺過人,部隊雖然查無實據,但卻將這份材料放進了他的檔案。
沈志華根據指導員提供的線索,找到了揭發者,問"你認識我嗎"?對方說不認識。表明身份後,對方承認自己是為了積極表現,瞎編的。沈志華讓他寫了證明材料,這才把"殺人材料"從檔案里抽了出來。
"如果我找不到那個人,我這輩子冤不冤?都不知道為什麼?"說起此事,沈志華至今還憤怒不已。
"殺人"事情雖然抹平了,但檔案的風波還沒有完。粉碎四人幫前夕,他被莫名其妙地戴上了反革命帽子,被投入監牢;第一年恢復高考,又因為檔案政審不合格,失去上大學的機會;以後破格考上了中國社科院世界史專業的研究生,又不能夠畢業。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沈志華的檔案無人接收。
沈志華自嘲自己的前半生真是倒霉透頂。他成為了無業人員,不得不下海,好在從商的運道還不錯,他成了一名富裕的書商。 1992年,已是成功商人的沈志華突然結束了自己的生意,開始研究國際史。他把自己的研究領域定位在蘇聯史、冷戰史和中蘇關係,並把大量精力放在解密檔案的搜集上。
沈志華說,如果把歷史研究者看作廚師,檔案就是食糧,沒有一手檔案,難為無米之炊。 [2]
貢獻
1996年至2002年間,沈志華與社科院合作,個人出資140萬元,專程到俄羅斯和美國搜集俄國解密檔案,並組織翻譯、整理、出版了36卷《蘇聯歷史檔案選編》。
檔案搜集的過程讓沈志華感慨萬千。第一次到俄國查閱檔案時,常常是到小窗口先遞上介紹信,等兩個小時後,被告知今天看不了。後來沈志華發現俄羅斯對自己人要寬容得多,就委託俄國同行查,給每人幾百美金作為勞務費,有效率還省錢。沈志華的商人天賦,不經意地流露出來。
1997年,沈志華飛到美國查找檔案時,感覺順利多了。在那裡,只要能夠開放的檔案,不僅一路綠燈,還有志願者服務,又方便又快捷。
不管是受到冷遇還是周到服務,沈志華都在國外達到了自己的搜集目的,最令沈志華撓頭的,反而是在自己家門口查檔案。開國際會議的時候,他常常被問到,你研究中蘇歷史,為什麼只有蘇聯的檔案,沒有中國的檔案?他無言以對。他曾經去過中央檔案館三次,手續複雜不說,連個紙片也沒有見着。一次想查找蘇聯專家的資料,向一個部委的檔案館求助,被對方乾脆地拒絕說,不向外人開放。沈志華問什麼叫外人,對方回答:該部委以外的人都是外人。
沈志華又自費沿中蘇、中蒙邊界跑了十多個省包括重點市的檔案館,"為什麼跑那麼多省,就是因為在上面看不到,只能去地方看。"然而,即便到地方,他也不一定有收穫,這完全要看當地檔案館的具體執行人。千里迢迢趕過去,有的可以隨便看,有的單位連門都不讓進。最令他焦心的是有時要查找機密一些的檔案,不得不先讓領導審,一審就是三天,趕上領導開會、出差的話,等待的時間更長。
在沈志華家裡,專門騰出兩個房間,擱放搜集到的兩萬多件檔案,"在蘇聯冷戰史這方面,我的檔案全國最全。"他不無自豪地說。許多人做博士論文,專程到沈志華家查找資料,甚至韓國、美國等地的學者都遠道而來求助。中國社科院一位蘇聯史專家認為,有了這批檔案,不僅蘇聯史要重新認識、重新書寫,[3]
講授課程
研究方向為中蘇關係,講有《中蘇關係史(1945-1969)》、《斯大林、毛澤東與中蘇同盟的建立》、《毛澤東·斯大林與朝鮮戰爭的起源》等課程。
專著
《新經濟政策與蘇聯農業社會化道路》(36萬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朝鮮戰爭揭秘》(23萬字),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1995年《毛澤東、斯大林與韓戰》(25萬字),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1998年
《中蘇同盟與朝鮮戰爭研究》(50萬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
《中蘇同盟的經濟背景:1948-1953》(8萬字),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中心,2000年
《斯大林與鐵托--蘇南衝突的起因及其結果》(33萬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
《蘇聯專家在中國(1948-1960)》(32萬字),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3年
《毛澤東、斯大林與朝鮮戰爭》(40萬字),廣東人民出版社2003年,2007年再版《蘇聯專家在中國》,新華出版社,2009年
《 處在十字路口的選擇:1956-1957年的中國》,廣東人民出版社,2013年
《蘇聯專家在中國(1948-1960)(第三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年[1]
論文集
《關於朝鮮戰爭研究的新材料和新觀點》[4],1996年
《冷戰與中國的周邊關係》[5],2004年(合作)
《冷戰時期的蘇聯與東歐關係》(教材),北京[6],2005年
《戰後中蘇關係若干問題研究--來自中俄雙方的檔案文獻》,北京[7],2006年(合作)
《賀齊世榮先生八十華誕學術文集》,北京[8],2006年
《中蘇關係史綱(1917-1991)》,北京[9],2007年
《史學新書評(2000-2003)》,北京:[10],2007年
論文
- 1.《社會主義社會的科學概念及其它》(14000字),載《未定稿》1979年第5期。《哲學研究》1979年10月增刊、《馬克思主義研究參考資料》1979年第12期轉載
- 2.《關於民族問題兩個歷史趨向理論的學習筆記》(9100字),載《世界史研究動態》1980年第9期(合作)
- 3.《新經濟政策--列寧在實踐中的偉大創造》(9000字),載《世界史研究動態》1981年第5期
- 4.《關於歷史研究方法論的一點看法》(6000字),載《社會科學戰線》1981年第2期。1981年6月12日《人民日報》摘要轉載
- 5.《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保守性辨析》(12000字),載《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81年第5期。《未定稿》1981年第7期轉載
- 6.《蘇聯新經濟政策時期的農村土地關係》(16000字),載《世界歷史》1982年第2期
- 7.《論新經濟政策初期合作社的性質和作用》(9000字),載《世界史研究動態》1982年4期
- 8.《淺談歷史與現實的關係》(13700字),載《世界歷史》1983年第6期(合作)
- 9.《關於蘇聯新經濟政策的斷限問題》(8000字),載《蘇聯東歐問題》1986年第4期 10.《新經濟政策與蘇維埃俄國向社會主義過渡》(21800字),載《管理世界》1987年第4期
- 11、《試論蘇聯新經濟政策時期富農問題》(12000字),載《世界歷史》1994年第4期,S002
- 12、《蘇聯出兵中國東北:目標和結果》(19000字),載《歷史研究》1994年第5期,S001
- 13、《20年代蘇聯對待富農政策的演變》(14000字),《世界歷史》1995年第1期,S002
- 14、《美國是怎樣捲入朝鮮戰爭的?》(12000字),載《世界歷史》1995年第3期,S003
- 15、《50年代初美國對台政策的醞釀和武裝侵占台灣的決策過程》(18000字),載《當代中國史研究》1995年第5期,004
- 16、《中國出兵朝鮮的決策過程》(26000字),載《黨史研究資料》1996年第1期,英譯文收入Xiaobing Li and Hongshan Li ed.,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 New Cold War History,New York,1998。S013
- 17、《毛澤東派兵入朝作戰的決心--就10月2日電報答俄國學者質疑》(10000字),載《國外中共黨史研究動態》1996年第2期。英譯文發表於Cold War International History Project Bulletin,Issues 8-9,Winter 1996/1997。S016
- 18、《周恩來赴蘇談判的目的和結果--關於1950年10月中蘇會談問題的爭論》(9600字),載《黨史研究資料》1996年第4期。S017
- 19、《越過三八線:美國擴大朝鮮戰爭的戰略決策》(20000字),載《世界歷史》1996年第5期。55-66,S006
- 20、《中蘇聯盟與中國出兵朝鮮--對中國與俄國材料的比較研究》(28000字),載《當代中國史研究》1996年第5期、1997年第1期。《新華文摘》1997年第4期轉載, S015,
- 21、《從大國合作到集團對抗--戰後斯大林對外政策的轉變》(24000字),載《東歐中亞研究》1996年第6期(合作)(合作)55-66,S019
- 22、《朝鮮戰爭研究綜述--新材料和新看法》(30000字),載《中共黨史研究》1996年第6期、1997年第1期85-89,S020
- 23、《三八線的由來及其政治作用》(8000字),載《上海師範大學學報》1997年第4期。57-60,S007
- 24、《中蘇條約與蘇聯在遠東的戰略目標》(25000字),載《黨史研究資料》1997年第9期1-17。英譯文發表Journal of Cold War Studies,Vol.2,No.2,2000。S021
- 25、《中蘇同盟條約談判:願望和結果》(27000字),載《中共黨史研究》1998年第2、3期;《東歐中亞研究》1998年第4期(合作)S028
- 26、《俄國檔案文獻:保管、解密和利用》(17000字),載《歷史研究》1998年第5期。136-149,S032
- 27.《中蘇結盟與蘇聯對新疆政策的變化(1944-1950)》(資料)(45000字),載《黨史研究資料》,1999年第2期,S040-2。
- 28、《中蘇結盟與蘇聯對新疆政策的變化(1944-1950)》(28000字),載《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3期。S040-1
- 29、《對1948年蘇南衝突起因的歷史考察--來自俄國及東歐國家解密檔案的新證據》(30000字),載《歷史研究》1999年第4期。5-26,S041
- 30、《論1948年蘇南衝突的結果--南斯拉夫是如何走上獨立道路的?》(22000字),載《世界歷史》1999年第5期。13-24,《社會科學文摘》2000年第1期轉載。S042-1
- 31、《抗美援朝戰爭決策中的蘇聯因素》(25000字),載《當代中國史研究》2000年第1期28-39,S044
- 32、《抗美援朝戰爭中的蘇聯空軍》(8000字),載《中共黨史研究》2000年第2期。69-74,S045
- 33、《中美和解與中國對越外交(1971-1973)》(12000字),載《美國研究》2000年第1期。98-116。S049-1
- 34、《朝鮮戰爭爆發的歷史真相》(12000字),載(香港中文大學)《二十一世紀》2000年2月號S050
- 35、《論中國出兵朝鮮決策的是非和得失》(15000字),載(香港中文大學)《二十一世紀》2000年10月號。S056
- 36、《對中蘇同盟經濟背景的歷史考察》(20000字),載《黨的文獻》2001年第2期。S051
- 37、《建國初期蘇聯對華經濟援助的基本情況》(40000字),載《黨史研究資料》2001年第3、4、5期。S052-1
- 38、《1950年中蘇條約談判中的利益衝突及其解決》(24000字),載《歷史研究》2001年第2期。日譯文發表(岩波書店)《思想》2001年8月號;英譯文發表在《中國社會科學》英文版2002年第3期;俄譯文發表在Проблемы Дальнего Востока(遠東問題),2004,№2。S063
- 39、《1953年朝鮮停戰--中蘇領導人的政治考慮》(22000字),載《世界史》2001年第2期。2-18,《社會科學文摘》2003年第2期轉載。S062
- 40、《對在華蘇聯專家問題的歷史考察:基本狀況及政策變化》(20000字),載《當代中國史研究》2002年第1期。《新華文摘》2002年第6期轉載;英譯文發表在Russian History,Vol.29,Nos.2-4。《社會科學文摘》2002年第3期轉載。S067-1
- 41、《在華蘇聯專家問題的歷史考察:作用和影響》(19000字),載《中共黨史研究》2002年第2期。《社會科學文摘》2002年第3期轉載S067-2
- 42、《對在華蘇聯專家問題的歷史考察:生活及工作條件》(19000字),《中共黨史資料》總82期,2002年5月S067-3
- 43、《共產黨情報局的建立及其目標--兼論冷戰形成的概念界定》(23000字),載《中國社會科學》2002年第3期。172-187,S066
- 44、《赫魯曉夫與蘇聯歸還旅順基地》(18000字),載《黨史研究資料》2002年第9期,《新華文摘》2003年第8期轉載。S075
- 45、《赫魯曉夫、毛澤東與中蘇未實現的軍事合作--關於遠東防空協定、長波電台及聯合艦隊問題的再討論》(24000字),載《中共黨史研究》2002年第5期。英譯文見HPH網站,2003年第3期《中國社會科學》(英文版)將摘要轉載。S077
- 46、《對50年代蘇聯援華貸款的考察》(16500字),載《中國經濟史研究》2002年第3期。S068
- 47、《蘇聯對"大躍進"和人民公社的反應及其結果--關於中蘇分裂緣起的進一步思考》(27300字),載《中共黨史資料》2003年第1期,第118-139頁。S079
- 48、《冷戰史新研究與檔案文獻的收集和利用》(18000字),載《歷史研究》2003年第1期,第140-150頁。S071-1
- 49、《中朝在韓戰期間的矛盾、分歧及其解決》(32000字),載《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台北),第40期,2003年6月,第55-98頁。英譯文見Cold War International History Project Bulletin,Issues 13/14,Winter 2003/2004。S065
- 50、《與限制:1950年代蘇聯與中國的核武器研製》(16800字),載《歷史研究》2004年第3期。S083
- 51、《1958年炮擊金門前中國是否告知蘇聯?--兼談冷戰史研究中史料的解讀與利用》(11500字),載《中共黨史研究》2004年第3期。S096
- 52、《關於中蘇條約談判研究中的幾個爭議問題--再談冷戰史研究中史料的解讀與利用》(23900字),載《史學月刊》2004年第8期。S097
- 53、《尋找檔案文獻,探索歷史真相--我在外交部檔案館的點滴收穫》(18000字),載《黨史研究資料》2004年第3、4期。S101
- 54、《靜下心來看檔案,踏踏實實做學問(筆談)》(3200字),載《歷史研究》2004年第4期。S098
- 55、《以蘇為鑑:毛澤東對蘇共二十大的最初反應和思考》(64000字),載紀宗安主編:《暨南史學》第3輯,暨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S100
- 56、《中央情報局對中國局勢的評估和預測(1958-1959年)》(36000字),載李丹慧主編:《國際冷戰史研究》第1輯,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S108
- 57、《蘇共二十大、非斯大林化及其對中蘇關係的影響》(51000字),載李丹慧主編:《國際冷戰史研究》第1輯,華東師範大學2004年,S103
- 58、《1956年10月危機:中國的角色和影響--波匈事件與中國研究之一》(46000字),載《歷史研究》2005年第2期。《當代中國史研究》2005年第3期摘編,S099
- 59、《中蘇同盟、朝鮮戰爭與對日和約問題--東亞冷戰格局形成的三部曲及其互動關係》(25000字),《中國社會科學》2005年第5期,S107
- 60、《中蘇同盟破裂的直接表現與內在邏輯--對中央情報局"國家情報評估(NIE)"的評估》(20000字),載《國際觀察》2005年第5期,S105
- 61、《File:還原歷史的真相》(3200字),載2005年11月28日《北京日報》19版(文史專刊),S111
- 62、《中共八大為什麼不提"毛澤東思想"》,《歷史教學》2005年第5期,《新華文摘》2006年第3期轉載,S112
- 63、《對日和約與朝鮮停戰談判》,《史學集刊》2006年第1期,S113
- 64、《1956年初中共對知識分子政策的調整》(38000字),《社會科學》2006年第8期;載陳永發主編:《兩岸分途:冷戰初期的政經發展》,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6年,S104
- 65、《1956年的波蘭危機與中波關係--來自中國的檔案文獻和內部報道》,《俄羅斯研究》2006年第3期,S115,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中國外交》2007年第1期轉載。
- 66、《中國對東歐十月危機的反應和思考--"波匈事件與中國"研究之二》,《史學月刊》2007年第1期,S114,《中國現代史》(報刊複印資料)2007年第5期轉載。
- 67、《試論中蘇同盟破裂的根本原因--兼談社會主義國家關係的結構性弊病》,《中共黨史研究》2007年第2期,S119
- 68、《中蘇合作與1957年莫斯科會議的召開》,《二十一世紀》2007年6月號,S110香港
- 69、《斯大林、毛澤東與朝鮮戰爭再議》,《史學集刊》,2007年第1期,S128
- 70、《從波匈事件到反右運動》,章詒和編:《五十年無祭而祭》,香港:星克爾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
- 71、《毛澤東、赫魯曉夫與1957年莫斯科會議》,《歷史研究》2007年第6期,S110
- 72、《關於1957年整風和反右運動起因的歷史考察》,《社會科學》2008年第期,S120
檔案文獻
《蘇聯共產黨九十三年--蘇共歷史大事實錄》,當代中國出版社1993年(合作)
《關於抗美援朝戰爭時期中蘇關係的俄國檔案文獻》,載《世界歷史年刊》1997年號
《關於毛澤東與斯大林的會談:俄國檔案文獻》,載《國外當代中國研究動態》1997年第1期
《關於1949年劉少奇訪蘇的俄國檔案文獻》,載《黨史研究資料》1998年第2期(合作)
《關於斯大林與蔣經國談判的俄國檔案文獻》,載《近代史資料》1998年3期
《關於1950年中蘇條約談判的部分俄國檔案文獻:條約》,載《中共黨史資料》總67輯,1998年9月
《關於1950年中蘇條約談判的部分俄國檔案文獻:會談》,載《黨史研究資料》1998年第4期
《關於蘇芬戰爭的俄國檔案文獻》,載《世界歷史》1998年第6期
《關於蘇日關係正常化談判的俄國檔案》,載《俄羅斯研究》2001年第2期
《〈季米特洛夫日記〉中有關中國革命重大事件的記述》,載《中共黨史研究》2001年第5期(合作)
《建國前夕蘇聯對華經濟援助的部分俄國檔案》,載《黨的文獻》2002年第1期、第2期
《關於在華蘇聯專家問題(俄國檔案文獻選編)》,載《中共黨史資料》,總82、83輯,2002年
《蘇聯歷史檔案選編》(34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執行總主編)
《朝鮮戰爭:俄國檔案館的解密文件》(3卷),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料叢刊,2003年7月
《關於蘇聯對華經濟援助的俄國檔案文獻(1953-1959)》,載《國際冷戰史研究資料》第1輯,2003年
《關於溥儀引渡回國的俄國檔案文獻》,載《國際冷戰史研究資料》第1輯,2003年
《關於朝鮮停戰的俄國檔案選編》,載《中共黨史資料》2003年第4期
《赫魯曉夫秘密報告是如何出籠的--俄國解密檔案》,載李丹慧主編:《國際冷戰史研究》第1輯,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回顧與思考--1950年代中蘇軍事關係若干問題》(王亞志回憶、沈志華和李丹慧整理),《國際政治研究》2004年第1、2、3期和《俄羅斯研究》2004年第1、4期連載
沈志華收集和整理:《蘇聯駐朝軍政府:俄國檔案原文複印件匯編》第1-10卷,CZD,華東師範大學國際冷戰史研究中心,2006年
沈志華收集和整理:《蘇聯歷史:俄國檔案原文複印件匯編》第1-27卷,華東師範大學國際冷戰史研究中心,2004年
沈志華、李丹慧收集和整理:《中蘇關係:俄國檔案原文複印件匯編》第1-19卷,華東師範大學國際冷戰史研究中心,2004年,
譯作 《蘇聯的馬克思主義與非洲的社會主義》(英文),《馬克思主義研究參考資料》1980年6月第36期 《克瓦米"恩克魯瑪與非洲革命》(英文),載《世界歷史譯叢》1980年第6期 《蘇聯史學中的新經濟政策問題》(俄文),載《世界史研究動態》,1981年第12期
《80年代以來西方學者對朝鮮戰爭的政策分析》(英文),載《當代中國史研究》1995年第6期
《對此應該畏懼嗎?--朝鮮戰爭內幕》(俄文),載《黨史研究資料》1995年第12期
《蘇聯在朝鮮的目標與朝鮮戰爭的起源》(英文),載《關於朝鮮戰爭研究的新材料和新觀點》,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1996年編印
《朝鮮戰爭與斯大林的外交》(英文),載《關於朝鮮戰爭研究的新材料和新觀點》,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1996年編印
《進攻還是不進攻?--1949年的朝鮮局勢》(英文),載《關於朝鮮戰爭研究的新材料和新觀點》,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1996年編印
《斯大林、毛澤東、金日成與中國的朝鮮戰爭》(英文),載《關於朝鮮戰爭研究的新材料和新觀點》,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1996年編印
《消除朝鮮的分裂》(英文),載《關於朝鮮戰爭研究的新材料和新觀點》,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1996年編印
《劉少奇給聯共(布)中央和斯大林的報告》(俄文),載《當代中國史研究》1997年第2期(合作)
編寫教學、資料
北大教材:中蘇同盟、朝鮮戰爭與冷戰在亞洲的興起
北大教材:共產黨情報局的建立及其目標
北大教材:情報局史料
北大教材:1948年蘇南分裂的原因和結果
北大教材:蘇南分裂的史料
交流講座
1995年8月參加中國代表團,出席在加拿大蒙特利爾召開的第18屆國際史學大會;
1996年
1月參加在香港大學召開的"冷戰在亞洲"國際學術討論會,並做專題發言:"中國出兵朝鮮的決策過程";
5月率中國社會科學院蘇聯歷史檔案課題組赴俄國收集檔案文獻; 10月參加在美國馬里蘭大學召開的"中美關係:旅美中國學者的看法"學術討論會,並做學術報告:"中美關係研究:新材料和新視角";
1997年
6月率中國社會科學院蘇聯歷史檔案課題組赴俄國收集檔案文獻; 10月在北京主辦"冷戰與中蘇關係"國際學術研討會,並做專題發言:"中蘇同盟與蘇聯在遠東的戰略目標";
1998年
1月在北京與首都師大合作組織"冷戰與戰後國際政治格局"研討會;
12月至1999年2月赴美國威爾遜國際學者中心做訪問學者;
1999年
8月在桂林組織冷戰史專題會議,有國外學者參加,會後出版論文集:李丹慧編:《北京與莫斯科:從聯盟走向對抗》,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
11月參加在韓國仁川大學召開的朝鮮戰爭討論會,並做學術報告:"蘇聯與朝鮮戰爭";
12月參加在北京召開的"1949年的中國"國際學術討論會,並做專題發言:"建國前夕中共與蘇聯的經濟關係";
2000年
1月參加在香港大學召開的"中國、印度支那與越南戰爭"學術會議,並做專題發言:"中美和解與中國對越外交(1970-1973)";
2-5月在香港中文大學大學服務中心做訪問學者;
8月在成都組織冷戰專題國際會議,會後出版論文集:章百家、牛軍編:《冷戰與中國》,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2年
10月在丹東主辦中韓雙邊學術討論會"冷戰與朝鮮半島的分裂和統一";
2001年
3月參加美國威爾遜國際學者中心舉辦的"十年國際冷戰史研究"成果介紹會,代表中國學者介紹中國的研究情況;
3月赴日本中央大學、早稻田大學作學術報告"冷戰史研究在中國";
6月參加美國蒙大拿大學召開學術會議"冷戰:中美史學家的對話";
10月參加在韓國漢城舉行的學術會議"朝鮮戰爭:停戰及其國際因素";
2002年
3月赴日本早稻田大學作學術報告"中蘇同盟與朝鮮戰爭的起源";
5月參加美國芝加哥大學召開的"20世紀蘇聯在全球的影響"國際學術會議,並宣讀論文"蘇聯專家在中國";
6-8月赴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做訪問學者,並在該所及台灣大學、政治大學做學術報告。
8月在福建武夷山組織"冷戰與中國周邊關係"國際研討會,會後出版論文集:牛大勇、沈志華主編:《冷戰與中國的周邊關係》,世界知識出版社2004年
11月赴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作訪問學者,並參加學術會議"新世紀的中國歷史學--挑戰與思考",提交論文為"冷戰史新研究與檔案文獻的收集和利用"。
2003年
3-8月赴香港大學做訪問學者,研究項目:冷戰與中蘇關係。
3月參加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與美國北約華約平行史項目在北京聯合舉辦的"20世紀60-80年代中國同東歐國家關係歷史回顧"國際研討會。
3月出席俄羅斯駐華使館舉行的學術報告會,並發表講演"1950年代中蘇關係若干問題",講演稿俄譯文發表在《遠東問題》2004年,№2。
2004年
10月赴華盛頓出席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召開的專家論證會:中央情報局1948-1976年對中國形勢的評估和預測。
11月赴台北出席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召開的"50年代的中國"學術會議,並提交論文"1956年的中共知識分子會議"。
12月赴東京與日本冷戰史研究會舉行工作會晤。
2005年
1月赴東京,參加日本中央大學主辦的"現代化與中日經濟、文化交流"國際會議,並提交論文"對日和約與朝鮮停戰談判",會後赴北海道等地參加日本外務省學術考察
4月赴香港科技大學做學術講演"毛澤東、赫魯曉夫與中蘇分裂"
2005年
6月6-9日,南昌大學和旅美華人歷史學家協會主辦,"中美關係與中國外交",南昌
10月赴波蘭、匈牙利進行學術考察,收集檔案資料
11月24日在香港科技大學做學術報告"中蘇同盟條約:毛澤東與斯大林的爭鬥"
11月28日在香港科技大學做學術報告"中國出兵朝鮮:共和國的第一次戰爭"
12月1日在香港科技大學做學術報告"波匈事件與中國:中共走上世界舞台"
2006年
9月23-24日,赴匈牙利布達佩斯參加"1956年的危機及其影響"國際學術討論會,提交論並做學術報告"毛澤東與蘇聯出兵匈牙利"
10月9日,在意大利羅馬大學參加"毛澤東與中國研究"學術會議,做講演:毛澤東與中蘇分裂
10月10日,在意大利葛蘭西學院做學術講演:毛澤東與中國外交
10月12日,在意大利佛羅倫薩大學做學術講演:冷戰研究在中國
10月19日,赴波蘭華沙參加"國際關係中的1956年波蘭危機"國際學術會議,提交論文並做學術報告"波蘭十月危機與中波關係"
12月17-18日,參加上海"史華慈與中國"國際學術研討會,提交論文並作學術報告"關於1957年整風和反右運動的歷史考察"
12月20-21日,參加上海"冷戰轉型:70-80年代的中國與世界" 國際學術研討會,提交論文並作學術報告"中蘇同盟破裂:原因和結果"
2007年
1月24日在日本中央大學做學術報告:冷戰史研究在中國
1月25日在如本新澙大學做學術報告:毛澤東與整風反右運動
3月2日在香港中文大學參加學術會議:學術空間與歷史文化研究
3月12日在華東師範大學接待新加坡大學亞洲中心學者,討論共同開展"冷戰在亞洲"的研究項目
3月15日在復旦大學參加日本中央大學、復旦大學和華東師範大學共同舉辦的學術會議"周邊國家如何看中國",並做主題發言:中蘇關係中的蒙古問題--1945-1950年圍繞蒙古獨立的外交爭鬥
4月13日參加首都師範大學召開的學術會議"世界歷史中的文明/文化交流",並做大會發言:從"聯合政府"到"全盤蘇化"--斯大林的冷戰與蘇聯對東歐政策的演變。
6月27-28日參加新加坡國立大學亞洲中心舉辦的"冷戰在亞洲"國際園桌會議,並做主題發言:亞洲冷戰研究與中國的檔案文獻6月29日至7月4日在馬來西亞訪問,在新紀元學院和華社研究中心進行學術交流,並與原馬共人員座談
承擔科研課題情況
- 2005年5月,承接華東師範大學俄羅斯研究中心承擔的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地重點科研課題:編寫中蘇關係史綱(子課題),已於12月完成。
- 2005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冷戰與中蘇同盟研究"(項目批准號:05BSS005),結項日期2008年5月。
- 2006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地的重大研究課題"蘇俄史研究"( 項目批准號:05JJDGJW040),結項日期2008年6月。
- 2006年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冷戰時期美國重大外交政策研究"(項目批准號:06JZD0013),結項日期2009年12月。
- 2007年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重大課題"美國對華情報評估解密檔案的整理與研究",預計完成日期2007年12月。已獲批准。[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