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沈奇
出生 1951年生
陕西勉县
国籍 中国
知名于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国新文学学会会员,陕西作家协会理事,陕西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西安财经学院文艺系教授
知名作品淡季
沈奇诗学论集
生命之旅

沈奇[1]

目录

个人简介

沈奇,1951年生,陕西勉县人,1966年初中毕业,之后下乡务农、进厂做工、中学教书,1974 年开始现代诗创作和文学活动,1978年考入大学、毕业留校任职至今,1986年后分力于现代诗学及文艺评论,已出版诗与诗学著作6种,编选6种,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国新文学学会会员,陕西作家协会理事,陕西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西安财经学院文艺系教授。有《淡季》诗集和《沈奇诗学论集》(三卷)诗与诗论合集《生命之旅》等行世。

代表论集:

《沈奇诗学论集》(共3册)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页码:963 页

·出版日期:2005年

·ISBN:7500452055

·条形码:9787500452058

·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32开

·中文:中文

《诗学论集》

获奖经历

2017年5月28日,荣获第四届中国当代诗歌奖(2015-2016)批评奖。

人物生涯

沈奇是当代中国诗评界相当活跃的一位诗评家。他的诗评有着鲜明的特色;他密切关注诗歌发展的现实,他时刻关心诗歌潮流的涌动,他能够敏锐地把握诗歌发展的脉络,并及时予以总结和归纳。很难说他的每一个归纳都是准确的,在他的批评中有时也存在着对诗歌发展景观缺乏全面审视的缺憾。但是,他的敬业的精神,他对诗歌批评热情的投入,以及期望通过自己的工作促进诗歌发展的强烈愿望,无疑都是非常感人的。

作为中国举足轻重的诗歌评论家,沈奇的意义在于,他的评论使当代诗歌评论的天平得到某种重要的平衡。相对当代文化的话语权力中心而言,我特别强调沈奇的外省身份,这种身份使他超然于话语权力游戏之外,坚持着诗歌批评的良知、公正性以及有效的专业精神。沈奇评论的魅力在于他总是保持着敏锐的感觉和朴素的价值观,具有独创风格的鲜活语言和一语中的的精彩阐释。沈奇的声音非常原始,他坚决拒绝因为对诗歌毫无感觉又要吃这碗饭还要混到底,因此只剩下狡猾世故的修辞技术的学院式批评。他敢于直言不讳,在基本的美学判断上,他决不模棱两可,决不模糊他对诗歌质量的是非好恶,他心直口快,有感而发,并不因此缺乏深度,而是比那些故作高深的时文更有力量和阅读的快感。因此我们发现,在当代诗歌批评由于长期以来的鹦鹉学舌、味同嚼蜡、已经完全不知所云,几乎被遗忘、付诸阙如的时代,沈奇的诗歌评论一直是诗坛上一个不可忽视的亮点。

洛夫一直认为,在当代中国诗坛,沈奇的诗歌评论可谓当行出色,其立论之精准、推理之周延、措辞之典雅,均属少见,尤其面对诗歌现实和诗歌文本时,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耙梳到个案评析,都能有效把握,精彩表述。所成文章,立论鲜明,态度诚恳,有担当,有情怀,言必中理,且不乏文采,好读有味。

代表诗作

《上游的孩子》

上游的孩子

还不会走路

就开始做梦了

梦那些山外边的事

想出去看看

真的走出去了

又很快回来

说一声没意思

从此不再抬头望山

眼睛很温柔

上游的孩子是聪明的

不会走路就做梦了

做同样的梦

然后老去

了不起的沈奇

这辈子,做梦也没有想到,我能有幸参加在平度举办的诗会,而与会人员是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诗人、编辑、小说家;这辈子,做梦也没有想到,我能真切地领略这些优秀者的风采。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西安财经学院文学院教授、中国著名诗人、中国著名的诗歌评论家沈奇老师。

沈奇老师的发言非常精彩,他不是脱稿,而是根本就没有稿。他面对所有人,侃侃而谈,幽默风趣,深入浅出,很有亲和力,尽显大家风采。

现将沈奇老师发言的主要内容及我的感受记录如下:


1.一个朋友,给沈奇老师拿水果吃,他没洗手。沈奇说,你给我拿东西也不洗洗手吗?那个朋友说,我每天不洗手,但我每天洗心。

沈奇老师引用的这句话真好,这与中国古人所言“吾日三省吾身”岂不有异曲同工之妙?生而为人,不论我们从事什么职业,每天都该拿出一点时间来静思,来洗心,让我们的心灵保持纯洁,不被功名、权势等污垢蒙蔽。


2.沈奇老师说,我们得到了营养,却失去了教养。一个富起来的民族,必须有教养。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为了阐释这个道理,他举了一个鲜活的例子给大家听。

一次,沈奇老师出国。排队办手续时,排在他后面的一家人带着个小孩,小孩老哭。轮到沈奇时,他用英语告诉后面的一家人,让他们先办理手续。这时,窗口里的办事人员用英语表扬沈奇老师,说他是个优秀的日本人。沈奇气愤地回敬说,No! I am not Japanese ! I am chinese!

他告诉我们,固然他在外貌上长得有点像日本人(呵呵,的确挺像的),但是,他认为,中国人在外国人眼里缺乏教养,这是不争的事实。

所以,他以这个他亲生经历的事,来告诉我们,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做一个要修养的人,这样,我们的民族才会真正的强大起来。

那么,我们怎么才能做一个有修养的人呢?我想,修养并非高不可攀,遥不可及,只要我们做一个善良、正直、正义、懂得尊重他人、敬畏生命、敬畏自然、富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人,就应该是一个有修养的人了。


3.沈奇老师说,有些人,不懂茶道,却天天喝茶,大谈茶道——荒谬;有些人,不懂诗道,却天天写诗,谈诗——荒谬。

我觉得,沈奇老师所言,就是告诉我们,不论是对茶也好,对诗歌也好,推而广之,对生活中的任何值得敬畏的对象(譬如,生命,自然,阅读)都该心存敬畏。


4.汉字、汉诗、中国画,这些神圣的东西,是汉民族的指纹。

书法家应该拿起笔来写诗。

沈奇老师的话让我想到一个问题,为何阅读信件,我们更喜欢先前那种写在信纸上的书信,而非通过电子邮件发来的信件呢?原因就在于,看对方写在信纸上的文字,我们能看到流淌在文字里的对方的真切的情感,那一笔一划,莫不是情感的化身。而电子邮件里的文字有点接近于无感情的传声筒。

所以,我们删除电脑或手机里存的信件或短信不会感到心疼与可惜,而对承载着感情的纸质书信甚或便条视为珍宝。


5.沈奇老师说,与时俱进,就是与时俱废弃。

我觉得这话说得很好,看看中国的文学史,我们就会明白,那些应时之作,或许在当时得到统治者或者上层领导的好评,那些写应时之作的人也因此鸡犬升天,但是,时间的裁判会将它们彻底否定,历史的车轮会将其毫不留情地碾碎。

所以,文学创作,尤其是诗歌创作,是心灵的创作。


6.沈奇老师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谓的“书法”,就是“书写”和“书法”的意思。一个人,再懂书法,不懂心,是写不好字的。最终感动人的是书法家传递出的心声。

身为一名中学教师,我喜欢看学生写给我的饱含真情的书信,喜欢看学生用沾着感情的笔墨写下的周记,而不喜欢看那怕是刊登在杂志上的一些所谓的优秀作文。尽管那些所谓的优秀作文内容贯通古今,名人事例、名人名言不胜枚举,但是,我却觉得它们少了文章最本质的东西:写作者的心声。


7.在谈诗歌创作时,沈奇老师打了个比方,“吃相同的面包,要吃出和别人不一样的味道”。

是啊,世界就是这个世界,自然就是这个自然,但在诗人的眼中,它是别样的。


最后谈谈我对沈奇老师粗浅的印象:

1951年出生的他,而今已65岁,真看不出这是一位65岁的老人,虽然他的头发大半已发灰,但他,精神矍铄,发言时,感情充沛,他的语气,时而和缓亲切,时而高亢悲愤。而听他人发言时,他又是那样专注,不时的点头赞许,甚至他会大胆地插叙,谈他的理解,甚至,他会带头鼓掌,用真挚的掌声表达对发言者的认同与赞许。

虽然,他经历过文革那个特殊的年代,初中毕业后下乡务农,进工厂做工,到中学教书,但是,对诗歌的热爱,阻挡不了他的诗歌创作之路。1974年,他开始现代诗创作和文学活动,1978年考入西安财经学院,毕业后留校任职至今。

虽然,他是赫赫有名的诗歌创作者和诗歌评论家,但是,他和蔼可亲,和他人说话时,总是微笑着,有时,你还能捕捉到他像儿童一般闪亮亮的眼神。

他是著名的诗人,同时还是优秀的书法家。他的字,怎么说呢,行云流水般,如他所言,我们能从他的书法中看到他流淌着的“情感”。

平度之行,此生之幸事。遇到沈奇老师,乃此生之大幸也。

2016年6月22日[2]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