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江户艺术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豆瓣网 的图片

内容简介

日本文豪永井荷风美学代表作。

梦回江户,在浮世绘中发掘东洋人独具的悲哀之美。

理解浮世绘、理解日本文化的必读经典。

周作人再三称赏引用。

李长声、刘柠、潘力、苏枕书、止庵诚挚推荐。

《江户艺术论》一书收录了永井荷风关于浮世绘、歌舞伎和狂歌的十篇文 章,其中尤以对浮世绘的研究最为精深隽永。周作人曾深受其影响,在自己文章里反复引用荷风的文字,共鸣于荷风所谓的“东洋人的悲哀”。

与西方人对浮世绘在形式上的新奇之美的推重不同,荷风对浮世绘的赏鉴有其文化与审美的特别寄托。浮世绘诞生于锁国的江户时代,出自与虫豸同然的町人之手,制作于穷街陋巷的出租屋中,与官家崇尚的艺术相去甚远,却以其暗沉优雅的色调,反映出专制之下庶民生活的悲欢与浮梦。

荷风在本书中勾勒了浮世绘的起源、传承、高潮与衰落,对铃木春信、喜多川歌麿、葛饰北斋、歌川广重等浮世绘大家及其代表作做了精审、体贴的分析,仿若导览人,带读者通过浮世绘的画面,重回江户时代,领略歌舞伎演出的盛景、吉原不夜城的欢乐,以及郊野与都市风景的闲雅。

荷风构建出的江户世界,映射出他对庶民生活勃发的生机的礼赞,对日本传统风物风俗的追念,对柳巷花街隐藏的悲哀颓废之美的欣赏,由此形成独属于他的唯美世界,而在其中,暗自寄寓着他对当时日本西化的浅薄与政治高压的批判。

本书收录280多幅精美浮世绘作品,紧贴永井荷风的论述,从欧美博物馆上万作品中精心遴选而出,与文字相互辉映。收录了全套的葛饰北斋《隅田川两岸一览》、铃木春信《坐铺八景》,以及歌麿、广重、国芳、北斋等人的代表作。并以浮世绘作品和图说,解说浮世绘工艺的发展。

内文采用日本进口高档纸张,追摹印制浮世绘原作的奉书纸的质感,精心印制而成,色调优雅沉着,力争还原出永井荷风所谓的:“俨然褪去一层色彩,浅淡而无有光泽……望之暗淡有若行灯般影绰……我俨若听闻到了娼妇隐忍的啜泣,而无法忘怀这背后的悲哀而孤苦的色调。”

圆脊精装,180度打开,方便阅读及图片展示,具有收藏价值。

荷风从当时日本人无限崇仰的欧洲回来,重新审视日本的文学艺术,发现东方之美。日本当今所谓传统,大都成型于锁国的江户时代。当你觉得现在太多书不值一读,就该读这本书了。——李长声

现代日本的性格,相当程度上是江户时代的遗留,文化上,形塑痕迹尤为明显。这不仅指涉“和”的要素,也包括“洋”的面向——和洋混搭,交互辐射,非自明治维新始。而能把这种文化淬炼过程追根溯源、条分缕析捯清楚者,百年来寥寥数人而已。其中之集大成者,非荷风莫属。《江户艺术论》作为扛鼎之作,实在是太醒目了。——刘柠

江户艺术与江户的民俗文化密不可分,浮世绘是江户艺术的最好载体。永井荷风的《江户艺术论》以他特有¬的文字风格,对浮世绘作了独到的解读。尤其是对葛饰北斋和歌川广重的比较,为我们生动展示出日本文化的本质。——潘力

浮世绘原是庶民的艺术,其价值得以认识与评价,最初离不开西方人的东方趣味。而深切领悟浮世绘“嘉孺子而哀妇人”之精神的,非永井荷风莫属。荷风出身学者之家,精通和汉传统学问;青年时代远游美欧,归国后跻身文坛,见过无数繁华盛景。学贯东西的素养与天才的敏感,加之游荡市井的放浪形骸,使他具备剖解浮世绘的多重视角。他将爱与挽歌藏在笔底远逝的风景与人情中。——苏枕书

在二十世纪日本的大作家中,永井荷风是少有的集“新”与“旧”于一身,且两方面造诣均极高者,他既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又对日本文化,尤其是其中民间的那一部分颇有理解,加之特具艺术感受力和表现力,他来谈论江户艺术,每每能道及一般学者所忽视或无感之处,其深入与微妙实在令人叹服。——止庵

作者简介

永井荷风(1879—1959)

日本小说家,散文家。本名永井壮吉。号断肠亭主人、金阜山人、石南居士。出身书香世家。汉学教育启蒙于其父,后从岩溪裳川学习三体诗,又从广津柳浪学习小说创作。热爱戏剧的母亲则让荷风很早就熟悉了歌舞伎和日本音乐。

1902年,受左拉影响,创作小说《地狱之花》,得到森鸥外推崇。1903年,游学美国、法国,深受法国唯美主义浸染。1908年归国,发表《美利坚物语》《法兰西物语》,轰动文坛。1910年成为庆应大学教授,主办《三田文学》,该杂志成为唯美主义文学的阵地。

幸德秋水事件后,荷风转向江户文化寻求慰藉。他以小说和散文追寻瓦舍勾栏间的江户遗迹,于游女的身姿、娼妇的隐泣中发现悲哀之美,在庶民感性放浪的生活里寄托对专制的抗议,在江户的平民艺术中发掘东洋独具的美学。1920年出版的《江户艺术论》,集中体现了永井荷风念兹在兹的江户趣味。

他的代表作包括小说《竞艳》《梅雨时节》《濹东绮谭》和随笔集《断肠亭杂稿》《断肠亭日记》等。


李振声

复旦大学教授。学术著作主要有《季节轮换:“第三代”诗叙论》《诗心不会老去》《重溯新文学精神之源:中国新文学建构中的晚清思想学术因素》,译著主要有《苏门答腊的郁达夫》《梦十夜》《虞美人草》等。

原文摘要

面对倚身井栏之男女图,我毫无来由地,径直便联想起了梅特林克 的剧作《佩莱亚斯与梅丽桑德》(Pelleas et Melisand)中的一幕。古今所制作的浮世绘,描绘男女相爱场景的虽不遑枚举,然而,以美妙而歆动观者之想象而有如春信之版画者,却是凤毛麟角。春信的版画,构图、设色都极为单纯,其人物则随着制作的年代、头发梳绾的款式,看上去虽多少有些差异,但出现在所有画面中的容貌却常常显得雷同,不止是年龄、身份等差别吧,有时就连男女性别,也不过是借助其服饰与发髻才有所辨识而已。于是乎,诸如这幅因黑白两色对比强烈而著名的《雪中相合伞 图》,便因为两个人物都戴着头巾,以致孰男孰女都全然难以分辨。春信所画男子皆为留一头刘海的美少年,女子则必在妙龄,绾一头插着硕大木梳的岛田髻 或笄髻,发髻长长突出在脑后,而这些人物的姿势与容貌则如出一辙,不唯常常使其陷于固定的模式,更与写生相距甚为遥远。 【1】 莫里斯·梅特林克(Maurice Maeterlinck,1862-1949),比利时象征派剧作家。 1908年发表的六幕梦幻剧《青鸟》,是其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作。主要作品还有《佩莱亚斯与梅丽桑德》《圣安东的奇迹》等。1911年获诺贝尔文学奖。【2】 日语“相合伞”,意为合打一把伞。 【3】 岛田髻,日本发式之一,一种以江户前期男子发髻为基础形成的女子发譬。一般认为 最早见于东海道岛田旅馆的艺妓,故得名。起初发髻呈扁平,后根据身份阶层不同,形成不同种类。大致上层女性所绾的是厚而高的“高岛田”发髻,艺妓等则平而低。如今结婚仪式上新娘所戴假发,即属高岛田。 【4】 日本女性发式之一,一种用发簪固定住绾起的秀发的发型。

书评

《江户艺术论》的作者永井荷风,并非是一个世人皆知的名字。他生于1879年,卒于1959年,对于现代人来说,应该算是近代历史人物了。不过,在日本文化的角度来看,永井荷风又有着特定的位置和影响,并且具有某种穿越时空的现代意义的存在。

“浮世绘”作为一种日本近代传统艺术形态,在表现上和中国传统画作有些相似的元素,却也有重大的不同,特别是它吸收了西方油画的某些表现手法,并且却在更大程度上被欧美所理解和认知。曾有人这样形容过某个日本浮世绘画家------“他的建筑是西方透视的视角,他的山水是中国传统绘画的观念,他的人文精神是日本’物哀’的精神”。

十九世纪后期和二十世纪初期,日本也同样受到了来自西方文化的重大影响。对来自西方的文明和文化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如何看待日本自己的传统文化?这是一种重要考验。对于永井荷风这位有着一个曾留学美国的父亲,其本人又有留学法国经历的人来说,是要做出特定选择的。荷风做出了他的选择------选择了“传统”,选择了“土著”文明。

荷风在书中对当时发生在日本的城市建设拆迁中的某些情形作出了批判----“人们将称为的旧都市古城门尽数夷为平地,更顺势滥伐周遭枝叶繁茂的古松,我不得不怀疑他们心中是否还存在日本人面对历史的精神”。这很容易让中国读者联想到中国城市建设,又何其相似矣。

荷风这样评价浮世绘----“浮世绘不动声色地显示了遭受政府迫害仍不屈服的平民气概,奏响他们的凯歌。与虚妄不实的官营艺术对抗,见证了真正自由艺术的胜利”。

荷风对浮世绘倾注了感情,并且有深度研究。在对比浮世绘两大流派即“肉笔派”(指在丝绸或画布上的浮世绘画法)和“版下派”时,他时这样表述的-----“浮世绘的肉笔画比不上木刻版印刷的原因,多半是色彩的调和。就木刻版印刷而言,那是工艺制作必然的结果,形成了特殊的色调,各色犹如旋律般和谐,阴错阳差下,画面的空气自行酝酿情感;至于肉笔画,朱色、胡粉色、墨色等颜料都各自独立,生硬的色彩只会形成杂乱的画面。此非画家之罪,而是日本画原料的缺陷”。但宏观上,荷风还是更推崇浮世绘版画,他写道-----“浮世绘的特色在于版画,版画的特色在于柔和的色调。因此,浮世绘足以跟欧洲的艺术抗衡”。事实上,浮世绘的版画最初曾经作为日本出口产品的包装物飘洋过海,从而在欧美产生影响。版画是印制出来的,影响更为广泛。

荷风虽然作出了悲观地预测,“在不远的将来,日本都市的外观及社会的风俗人情,都会全面改变。悲惨地美国化、无趣地德国化”。但是,也坚定地宣示-----“浮世绘的生命将与日本的风土共存,永垂不朽”。

文化沿袭与演变,通常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无论是日本,还是中国,都经历过外来文化的侵袭,传统文化的破坏,现实社会经常会表现出文化的异化。但另一方面,最深处的文化根底,还是会在现在和未来的社会发展进程中,彰显特定的、无可替代的意义。

日本的浮世绘如此,中国的古代艺术品同样如此。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