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永明體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永明體是一個中華思想文化術語。

中國漢字的發展成為維繫中華民族歷史發展進步的一條生動鮮明的脈絡[1],各個歷史時期所形成的各種字體,有着各自鮮明的藝術特徵,如篆書[2]古樸典雅,隸書靜中有動,草書風馳電掣、結構緊湊,楷書工整秀麗,行書易識好寫,實用性強,字體多樣。

名詞解釋

南朝齊武帝永明年間(483—493 年)出現的、以講求聲韻對偶為主要特徵詩歌風格。也稱「新體詩」(與漢魏以來的「古體詩」相對而言)。 代表人物是謝朓(tiǎo,464 — 499)、沈約(441 — 513)和王融(467 — 493)。「永明體」標誌着詩人已經熟練掌握聲韻對偶的規律並自覺運用於詩歌創作,增加了詩歌的形式美感與藝術表現力,為近體詩的產生奠定了基礎。不足的是,「永明體」過於受聲韻拘束, 內容有所削弱 , 受到當時一些詩論家的批評,在新變中也蘊藏了危機。

引例1

永明末,盛為文章,吳興沈約、陳郡謝朓、琅琊王融以氣類相推轂,汝南周顒(yóng)善識聲韻。約等文皆用宮商,以平上去入為四聲,以此制韻,不可增減,世呼為「永明體」。 (《南齊書·陸厥傳》) (永明末年,文學創作大盛,吳興人沈約、陳郡人謝朓、琅琊人王融等以共同的志趣相互推舉,汝南人周顒精通聲韻。沈約等人的創作都講求音律,以平聲、上聲、去聲、入聲為四聲,以此來創製韻律,不能隨意增加或減少, 世人稱之為「永明體」。)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