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水牛忍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22年7月5日 (二) 00:12 由 心平气和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水牛忍辱” '''<br><img src="https://image.16pic.com/00/16/60/…”)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前往: 導覽搜尋
水牛忍辱」
圖片來自六圖網

水牛忍辱,那樹神此刻看在眼裡,心中更是由衷地敬佩水牛王,脫口誦道:「罪惡不迂腐,殃熟乃遭患;罪惡今已滿,諸殃不爛壞」

原文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片田野,广阔无垠,浮云流水,嫩草鲜花,真实是一个好去处。
  有一头水牛王,每日里带着很多的牛子牛孙,饥食嫩草,渴饮清泉,悠然度日,却也不亦乐乎。只见这水牛王,高视阔步走在牛队最前面,确实雄壮魁梧,性情温和,却不失八面威风的王者风姿。
  偏偏有一猕猴,见人家活得清闲,心中妒忌万分,怒形于色,便抓起泥土砂石,迎头乱打。
  这水牛王走在部队前面,真实挨了几下。它身受侮辱,却不仇恨,仅仅昂首怜惜地看了那山公一眼,叹了口气,摇摇头走开了。
  后边的牛见水牛王如此,也都效法,并不与这山公计较,甩甩尾巴回身随水牛王而去。
  这山公见状,以为牛们不敢惹它,愈加气焰嚣张,它远远瞥见一贪玩儿的小牛犊落在部队后边,正急急向这边追来,便又抓了砂石,尾追上去,一边骂,一边打将以前。
  小牛犊被打得心头火起,正要回身去经验这泼猴儿一顿。遽然看见前面水牛王转过身来,正盯着自己。那目光恰似无声的指令,小牛犊一跺脚,压下心头之火,回身跑回牛群。
  牛群又往前走。迎面有一株大树,极端旺盛,有一个树神住在里边,亲眼目睹了刚才的事。他见牛群走过来,就不由得问水牛王:“为何刚才那猴儿如此打骂,你们都忍住不作声,岂不显得过火窝囊了吗?”
  水牛王以偈答道:“彼轻辱毁我,又当加施人;彼人当加报,尔乃得牲患”。说完,带领众水牛拂袖而去。
  树神不由允许,心生敬仰。
  过了不久,有一群婆罗门从路上远远走来,恰又被山公看见。它正本心中余忿未平,所以故伎重演,又俯身抓了把砂石,待世人走近时,一边骂,一边打了以前。
  世人一愣,不知何以挨揍,待看清原是一只顽猴撒泼,不由大怒,遂呼喊一声,我们蜂拥而至,七手八脚地将这猕猴捉了起来。
  猕猴心中惧怕,悔之晚矣,忙不住声地求饶。世人正在火头上,怎么饶得了它?不由分说,按在地上,一顿乱脚,那猕猴登时了帐。
  那树神此刻看在眼里,心中更是由衷地敬佩水牛王,脱口诵道:“罪恶不迂腐,殃熟乃遭患;罪恶今已满,诸殃不烂坏”。
  当年那水牛王,即如今的释迦牟尼佛。他因修菩萨行时,不慎造罪,蜕化为水牛王,仍不忘常修忍辱及慈悲喜舍等心行,直至成佛。[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處,有些雖然信仰他教亦能獲得,但畢竟佛教要高超、殊勝多了。

佛教詳盡地剖析宇宙人生的問題,目的在使人對人生能獲得正確的認識。

一般人對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觀樂觀兩種。

而佛教的人生觀,嚴格說來,是既不屬於悲觀,也不屬於樂觀的,我們可以勉強稱它做:『中觀』。

什麼叫『中觀』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嘆人生,也不渾渾噩噩地虛擲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掃除一切人生的疑懼、苦悶和誤解,而正確地認識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認為眾生是一體的,休戚與共的,小我生活於大我之中。因此要犧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對命運操縱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當,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勞,努力奮鬥,為了明日,必須獻出今天,沒有辛勤的耕耘,哪會有豐碩的收穫呢?

佛教的戒律,對人的行為並不是死的束縛,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極方面可以止惡防罪,在積極方面能夠鼓勵救人濟世。舉『不殺生』為例,它的真正精神與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殺,而是要去勸人戒殺,一個立志學菩薩道的人,自己殺生固是破戒,就是見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盜』、『說謊』,更要勸人不要偷盜、說謊,苦口婆心的,不厭其煩的勸人改邪歸正。

嚴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違犯五戒在社會上就不能立足,同時為國法所不容,最後只有身系囹圄,飽嘗鐵窗滋味。而佛教更認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違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將墮入地獄、畜生、餓鬼等三惡道了。(這三類眾生的報應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稱為惡道。)我們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夠了,人能不殺生,社會上就沒有殺人命案;能不偷盜,就沒有小偷、強盜;能不邪淫,就不會有男偷女娼,破壞家庭倫理的事;能不妄語也就不會有欺、詐、騙等事;能不飲酒,則身心愉快,頭腦清晰,不會因一時糊塗而闖禍。(酒有害身體,早經醫學一再證明。)如此,這個社會不是寧靜、安樂的社會嗎?因此我說佛教有淨化社會人心的功用。

佛從不生氣,或處罰弟子,在佛教經典中,絕對找不到佛發怒而用洪水、瘟疫來處罰人類的。

佛對弟子一直和顏悅色,諄諄教誨,他真的是『有教無類』——不論老、少、貧、富、貴、賤,同時包括宇宙間每一類眾生在內。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時機,對不同資質的眾生說最好的道理。[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