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水乡秋韵(刘锡宏)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水乡秋韵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网

《水乡秋韵》中国当代作家刘锡宏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水乡秋韵

在网上、在梦里、在各种图画中,我对江南的水乡早已耳熟能详——小桥、流水、人家,对于我这个生长在北方的人来说,每当看到那种如梦如幻的景致总是充满着无限的向往和遐想。对于我来说,水,不仅是维持生命的基本要素,也是给我带来愉悦的地方。

我的家乡在胶东半岛的渤海湾边,村子的四周布满了大大小小的池塘。从记事起,只要有可能,我一定会想方设法呆在池塘边上,看看池塘里戏水的水鸟、看看池塘边摇曳的水草、看看水草上恬静起落的蜻蜓、看看水里欢乐的蝌蚪,有时看到一条小鱼慢慢向着岸边游了过来,我会激动地屏住了呼吸,生怕我的喘息声惊着了小鱼;有时什么也不看,就看着池塘里一层层涌起的浪花心里也是美滋滋的。

遗憾的是,村里的池塘离我家并不很近,每当我走在去往池塘的路上,我就会想,要是我家住在池塘边上就好了,一出家门就能看到波光粼粼的池塘那将是多么的开心啊!从此,池塘边的家便时不时地出现在我的梦里。若干年后,当我第一次看到吴冠中先生的水墨江南,一下子被他笔下一幅幅如梦如幻的江南水乡美景吸引——世界上竟然还有比我的梦里的家更加美好的地方!从此,能身临其境地观赏、感受江南的美景成了我的一种期盼。没想到我的这个期盼在我的心里一埋就是五六十年。

我们行程的第一站就是江南六大古镇之一的西塘。

深秋的西塘虽然没有了吴冠中先生笔下那烟雨朦胧意境,但是,在如洗的天空下用金黄色的夕阳勾勒出的由小桥、流水、人家、黄绿相间的植物组成的一幅幅美丽通透的画卷早已醉透了我的心。我顺畅地呼吸着这里洁净的空气,漫步在千年的青石板街道上,望着眼前这春秋的水,唐宋的镇,明清的建筑,现代的人,一种亦梦亦幻的感觉油然而生。烟雨长廊是西塘特有的景致。千米的长廊,不仅连接起了沿街的商铺和人家,还连接起了古今几千年的时空,连接起了中国和美国的文化。漫步在其中,不仅有穿越时光隧道的感觉——望着长廊的远处,仿佛看到战国时期的吴国小贩正挑着货担从远处走来,还时常会感到美国电影《碟中谍3》中的汤姆克鲁斯为了摆脱追捕,从我身边飞快的奔跑,并且跃身跳入河中的惊险镜头——该电影的许多外景是在西塘拍摄。

西塘夜的美很特别,既有惊心动魄,又有舒缓恬静。把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感觉和谐地融合在一个空间里并不容易,但是西塘做到了。说她惊心动魄,是指西塘的绚丽多彩的灯光夜景和震耳欲聋的摇滚乐,在夜空中相互碰撞所摩擦出了丝丝的火花,西塘的酒吧街到处闪烁着这种火花;说她恬静是,你若喜欢安静,就找一个临河的小酒馆,一要上一壶老黄酒,一碟熏青豆,一边慢慢品着老酒一边听着甜软的吴语越剧,或许就找到了成仙的感觉。

西塘是个古镇,是个与时俱进的古镇。她的美丽和繁华深深感动着我。夜宿西塘,也圆了我儿时睡在水边的梦。这一夜,我不断地在现实和梦境中交替,只是想更多地品味出她醇厚味道的层次。

清晨的西塘似乎又回归了她本来的恬静。淡淡的晨雾下,除了偶然破晓的鸡鸣,便是吱吱呀呀的船桨的响声,一条船划破了如镜的水面,在它的身后留下了一道道长长的涟漪。此情此景似乎看不出季节的痕迹,只有静静站在河边的树上那或半黄半绿、或残缺不全的叶子在提醒着人们,此时已是深秋。

告别西塘,乘着晨雾,坐车一个多小时,又来到了另一个江南水乡乌镇。

相比西塘,乌镇景区的规模要小些。虽然乌镇的旅游区规模不及西塘,却被戴上了5A景区的桂冠。走进乌镇,仿佛一下子把时间的指针往回拨了上百年。乌镇的景致和建筑到处都流淌着古老的痕迹,极少见到现代的符号。沿街的商铺继续沿用着挂满沧桑的招牌,门楼牌坊上布满了岁月的青苔,房顶上的黛瓦的缝隙里长着的一篓篓的草已经泛黄,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着黄色的穗子,向人们诉说着过去三季的风雨经历,脚下的青石板也被岁月磨得没有了棱角,在道路的中间部分出现了凹下去的一块块光滑的平面上记载着数不清岁月的脚步。

相比西塘,乌镇多了些文化的气息。这些文化气息不仅是因为有矛盾纪念馆的映衬,不时见到的临街的入户大门上那些以“晴耕雨读”为题材的对联,和西塘以富贵发财为主的祈福就有着不同的韵味。查阅历史,乌镇历代的进士及第就有六十多人,举人近二百人。古代乌镇最大的名人是南北朝(公元420-589年)时梁朝的昭明太子萧统,他曾在乌镇筑馆读书多年,并编撰了《昭明文选》,此书对中国文坛影响极大,可与《诗经》、《楚辞》并列。从萧统到矛盾所传承的中华文化,为乌镇的历史写下了浓重的一笔。可以说,乌镇是中华文化活化石,是中华文化延续的展览馆。走在乌镇古老的街道上,看着满眼古老的建筑和景致,我仿佛感到,乌镇的一砖一瓦都浸透着文化的气息;来到乌镇的河边,望着平静洁净的河水,那微微泛起的涟漪上都闪烁着前辈们脍炙人口的美文和辞赋。我在想,是乌镇的美丽景致养育了一个个文人大家,还是文人大家们造就了乌镇的灵秀呢?站在秋色中乌镇的小桥上,我举着相机竟一时不知道该照什么。透过照相机的取景窗,我看到的似乎不是接踵而来的游客和迷人的景致,而是看到了历代文人大家们在沿街的廊桥边吟诗作赋、看到了《春蚕》里的老通宝坐在石桥边,望着一担白花花的蚕茧默默抽着烟、看到了圆葫芦脑袋的小宝爬到了对面的树枝上去掏鸟蛋……突然,我的照相机里一片漆黑,我抬头一看,原来是一片焦黄的落叶飘了下来,正好遮住了照相机的镜头。

出了乌镇景区,我还沉浸在对古镇的回味之中,景区外随风招展多姿多彩的旗帜上,世界互联网永久会址的标记,向世人展示这这座古镇与世界最前沿科技的衔接,对我来说,这已经不仅是视觉上的冲击。古老文明和现代最前沿科技的有机融合,成了乌镇独特的风景。

每个江南古镇都有自己独特的韵味,都是一本厚重的历史教科书,随便翻上一页都会使人陶醉爱不释手

[1]

作者简介

刘锡宏,本名吕修岭,籍贯山东省东平县,原任黑龙江省肇州县教师进修学校历史研究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