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殊像寺

 

 

 

殊像寺位于山西省凤林谷口面对梵仙山风景优雅。该寺创建于元代,于明代弘治年间和万历年间重修。

殊像寺,与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罗睺山五大禅处,又为青庙十大寺之一,是一座很有名气的寺院。

目录

寺庙简介

殊像寺,在山西五台山怀镇西南1公里处,殊像寺也是五台山五大禅林之一,因寺内供奉着文殊菩萨而得名。它 创建于东晋(公元317-420)初年,唐代(公元618-907)重建,元泰定二年(1325)又予重建,后毁于大火。明代弘治九年(1496)再建,万历年间(1573-1620)又予重修,寺内有重修碑记。

修建时期

殊像寺,最著名的建筑是文殊阁(大殿),现存殿宇为明弘治二年(1489)由铁林果禅师主持修建的。大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重檐九脊歇山顶,是五台山台怀中心区最大的殿宇。殿内正中佛台上供奉的文殊骑狮塑像,高近十米,是五台山诸寺中最高大的一尊文殊塑像。

殊像寺文殊殿内的殿壁上还塑造了五百罗汉渡江的故事。这一长48米,高6.8米,面积为326.4平方米的彩色悬塑

建筑风格

殊像寺为典型汉式寺庙,东西l15米,南北约200米,占地面积2.7公顷。采用庭园布局手法,大规模叠砌假山,散植松树,创造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山门面南,面阔三楹,进深两间,单檐歇山顶,内供护法神哼、哈二将。山门前左右置石狮一对,两侧设腰门。过门殿两侧摆钟、鼓楼,均为面阔三楹,进深一间,单檐歇山。山门正北为天王殿,面阔五楹,进深两间,单檐歇山。前后格封木壁板,中三间设欢门,稍间开欢窗,殿两侧置腰墙,界以一进院落,腰墙辟腰门与二进相通。

天王殿北两侧为东、西配殿,东殿名馔香室,西殿名演梵堂。天王殿正北地势增高,上多级大石阶可登达月台,月台北起主殿会乘殿,面阔七楹,进深五间,重檐黄琉璃歇山顶,下檐施五踩单翘单昂斗拱,上檐施七踩单翘重昂斗拱。前后明、次间设菱花隔扇门,前檐梢尽问设槛窗,后封实墙。殿内奉主尊文殊菩萨(骑狮),两侧有观音、普贤(骑象),供桌前东西各置万寿塔,八角三层楠木,今寿塔犹存,镏金铜佛在姜桂题任热河都统时期被盗。

殊像寺,两侧墙壁置经橱,藏满文大藏经三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时劫运一部,现存东京;一部流落西欧,现存巴黎图书馆;一部下落不明。殿内横匾“会通三际”,条幅“发心为众生缘深入善权菩萨果,现相如三世佛了分身住曼殊床”。会乘殿前东、西两侧有配殿,东为指峰,西为面月。会乘殿北,顺势置假山,垒石穿洞,潜岩渡桥,沟壑纵横,曲径幽深,是五台山的缩影。假山如朵朵祥云,载运一座高阁,名宝相阁,又名净名普现,重檐八角,黄琉璃瓦顶绿剪边,正东、西、南、北四面设门,四斜面设槛窗。

殊像寺,阁内石制须弥座上有高11.6米的木雕文殊菩萨骑狮像,传说是按乾隆容貌塑造。

阁内横额

殊像寺,两侧有两个力士像,各高3米。阁内横额“净名普现”。条幅“佛说是本师宏宣象教,天开此初地示现狮峰”。宝相阁前东、西有配殿各三间,东为云来,西为净雪。登上第二层假山,正北有楼名清凉楼,又名相合台怀,两层,每层九间,楼内供文殊。一楼门额“妙五福德”。楼内条幅“地分台麓示居国,座挹锤峰供养云”。清凉楼前两侧有配殿,面阔五楹,东曰吉辉,西曰慧喜,慧喜殿西有六角亭。净雪殿西有一小院,正室三间,名香林室,室后设月门。

殊像寺,室前东有方亭一座,西有小楼名倚云楼,两层。皇帝到殊像寺上香时,皇后在此梳妆,故又名梳妆楼。殊像寺内原有一口大锅,直径2.41米,高2米,壁厚6厘米,由88块铜块铸接而成,重约5吨,用18根铁柱支撑。平时储水防火,每逢腊月初八,该庙喇嘛就用此锅煮“腊八粥”,承德各庙的喇嘛都到这里吃粥承恩。

殊像寺是皇帝和太后经常临幸之所,建筑布局高低错落,内部摆设考究,环境幽雅,园林气息浓厚,犹其叠石更为驰名。今存会乘殿、山门、钟鼓楼,余皆毁。

民俗特色

在内蒙、青海、西藏少数民族中,很多人都知道的五台山“荞面头文殊菩萨”,指的就是殊像寺书的这尊塑像。神话传说是文殊菩萨显了真容,才把这神像塑成。

看来,殊像寺的“殊”字,就是指这尊菩萨的塑像。在文殊大殿内的三面墙壁上,有悬塑五百罗汉图。悬塑的形状,如山洞里倒垂下来的冰岩冰棱,支离参差,又象镂空的大浮雕倒嵌于殿顶和墙壁,加上蓝、绿、红对比鲜明的色调,把整个大殿装饰得更加姿彩斑斓。

佛教传承

殊像寺建筑分前后两大部分:会乘殿前气势宏敞,肃穆庄严;会乘殿后假山雄峙,真山上又置假山曲径,楼阁殿堂都建于假山。这里的假山在外八庙中规模最大,园林气氛最浓郁。

雕刻艺术

殊像寺山门前列石狮子一对,山门中哼哈二将塑像,为外八庙中仅存。入内左右为钟鼓楼,北为天王殿,再北于35级高坛正中是会乘殿。会乘殿后为岩庭部分。沿叠石蹬道上去,有八宝重檐宝相阁,阁内石台基上原有立于莲台的木雕骑狮文殊像,高3丈5尺,左右有身披甲胄的侍者,高丈许。阁北为上下各9间的清凉楼,左右配置殿、室、亭、所,高低错落,玲咙别致,富于变化。

清凉楼:前后有东西配殿各5间,东为“吉晕”,西为“慧喜“。宝相阁前方岩石上原有东西配殿各3间,东为“云来”,西为“雪净”。雪净殿西原是一处小型园林,正中为香林室,东有方亭,西有倚云楼,是乾隆皇帝休息之所。建筑布局精巧,松云掩映,是园林和殿宇结合的良好范例,现已仅存基址。会乘殿:殊像寺的大殿,面阔7间,进深5间,重檐歇山顶,上层屋顶平面向里收缩,置巨型斗拱,殿宇气势十分宏伟。该殿是喇嘛念经、供佛的地方。

殿内正面供高大的金漆木制三大士:观音、文殊、普贤。还有若干金、玉、翠质小佛像。殿内两侧各置一座三层重檐高两丈余八角形楠木万寿塔佛龛。佛龛内,原置銮金铜佛像,全部被军阀盗卖。左右壁面原有经棚,内置满文藏经。殿顶复以黄色琉璃瓦。殿前有两组配殿,一组名“馔香堂”、“演梵堂”,一组名“指峰”、“面月”。

周边环境

在殊像寺外牌楼的前下方,有一股清澈见底、汩汩而流的泉水,冬天不结冰,水中冒热气,夏天却十分清凉,喝上几口,顿觉周身爽快,甘甜沁入心脾。据清凉山志上说, 这泉叫“般若泉”。般若,是梵语增加智慧的意思。明朝五台山高僧觉玄曾写诗赞道:“般若池边止渴时,山瓢一吸乐何支。尘尘烦恼俱消歇,无限清凉说向谁!”历史上的般若泉水多做入朝贡品。


清代康熙皇帝巡幸五台山,住在菩萨顶,非般若泉水而不饮,至今还留有茶厅痕迹。许多朝山拜佛的善男信女们,常将泉水装进瓶里,带到远方。送给亲人。当地人也叫“万水泉”,极言水源充足,长流不息。经科学家初步考证,般若泉水具有清心保健之效,确系稀有的珍贵矿泉水,为饮用及医药用水难得佳品,学者名流曾赋予“茗啜般若,智爽神怡”的美称。 [1]

参考文献

  1. 殊像寺,搜狗, 2021-06-22 1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