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武汉长江大桥

增加 1,533 位元組, 4 年前
| style="background: #FFB6C1" align= center| '''<big>武汉长江大桥</big> '''
|-
| [[File:武汉长江大桥.jpg| thumb | center | 350px | 武汉长江大桥[http://images.china.cn/attachement/jpg/site1000/20090816/001fd04cefc80bf1b06411.jpg 原图链接][http://www.china.com.cn/photo/xag60/cjdq/2009-08/16/content_18342575.htm 来自中国网 图片 ]]]
|-
| style="background: #CDCDCD" align= center|
'''外文名称''' :WuhanYangtzeRiverBridge
'''别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称''' :万里长江第一桥
'''用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途''' :公铁两用
'''建造时间''' :1955年9月
'''通车时间''' :1957年10月15日
'''总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长''' :1670米
'''地址位置''' :武昌区、汉阳区
'''武汉长江大桥'''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蛇山]]和[[汉阳]][[龟山]]之间,是万里[[长江]]上的第一座大桥,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公铁两用桥,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伊始即成为武汉市的标志性建筑。
武汉长江大桥是[[苏联]]援华156项工程之一,于1955年9月动工,1957年10月15日正式通车 <ref>[http://www.sohu.com/a/259497477_100232859 历史上的今天 1957年——中国第一座跨长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通车] ,搜狐网,2018-10-15</ref> 。全长约1670米,上层为公路桥(107国道),下层为双线铁路桥(京广铁路),桥身共有8墩9孔,每孔跨度为128米,桥下可通万吨巨轮,8个桥墩除第7墩外,其它都采用“大型管柱钻孔法”,这是由中国首创的新型施工方法。
武汉长江大桥将[[武汉]]三镇连为一体,极大地促进了武汉的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大桥将被长江分隔的[[京汉铁路]]和[[粤汉铁路]]连为一体,从而形成了完整的[[京广铁路]],对促进中国南北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956年6月[[毛泽东]]在《水调歌头·游泳》中题写的“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正是对武汉长江大桥沟通中国南北交通这一重要作用的真实写照。作为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成就,大桥图案入选1962年4月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成为新中国国家建设的重要标志。
武汉长江大桥是中国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 <ref>[http://dy.163.com/v2/article/detail/EK6343CS0523BUOC.html 武汉十大著名旅游景点,武汉长江大桥是万里长江第一桥],网易网,2019-07-16</ref> 。2013年5月3日,武汉长江大桥成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ref>[http://dy.163.com/v2/article/detail/D1HKNHA20514D09Q.html 中国桥梁事业的摇篮“武汉长江大桥”],网易网,2017-10-24</ref> 。2016年9月,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2017年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迎来通车60周年。
==建设历程==
[[File:B59武汉长江大桥.jpg|有框|右|第三套人民币上的武汉长江大桥[http://news.cnhubei.com/xw/sh/201710/W020171015263824832105.jpg 原图链接][http://news.cnhubei.com/xw/sh/201710/t4007289.shtml 来自 荆楚网 的图片]]]
[[武汉]]位居中国腹地、[[长江]]中游,[[汉水]]由此汇入长江,拥有重要的地理位置优势,曾被[[孙中山]]誉为“内联九省、外通海洋”的大商埠。至清末时期,[[武昌]]为[[湖北]]省会,[[汉口]]为商埠,[[汉阳]]也发展了一定的工业基础。1906年,[[京汉铁路]]全线通车,而[[粤汉铁路]]也在修建当中,建桥跨越长江、[[汉水]]连接京汉、粤汉两路的构思即为各方所注。
据历史档案显示,在武汉建第一座长江大桥的设想最早由湖广总督[[张之洞]]提出,用以沟通南北铁路。1912年5月,中国铁路工程师[[詹天佑]]被[[北洋政府]]聘为粤汉铁路会办。詹天佑在进行粤汉铁路复勘定线的过程中,考虑到将来粤汉铁路与京汉铁路会跨江接轨,为此在规划[[武昌火车站]]( 通湘门车站) 时也预留与京汉铁路接轨出岔的位置。
===第一次规划===
1913年,在[[詹天佑]]的支持下,[[ 国立北京大学]]( 今北京大学) 工科[[德国]]籍教授[[乔治·米勒]]带领[[夏昌炽]]、[[李文骥]]等13名土木门学生,到武汉来对长江大桥桥址进行初步勘测和设计大桥的实习,并由时任[[北京大学]]校长[[严复]]将建桥意向代陈于[[交通部]]。这一次成为武汉长江大桥的首次实际规划,当时提出建议将[[汉阳]][[龟山]]和[[武昌]][[蛇山]]之间江面最狭隘处作为大桥桥址,经[[武昌]][[汉阳门]]、[[宾阳门]]连接[[粤汉铁路]],并设计出公路铁路两用桥的样式。当时构思的桥梁结构仿照当时世界著名的最大钢桥--[[英国]][[苏格兰爱丁堡]]的[[福斯桥]],桥面铺设铁路、公路、电车路、人行道。此次规划虽然未获实行,但其选址被历史证明为十分适宜,与此后几次规划选址基本相同 <ref>[https://new.qq.com/omn/20181106/20181106A11BFA.html 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至今已通车61周年,谁是设计者?],腾讯网,2018-11-06</ref>
===第二次规划===
1919年2月,[[孙中山]]写就了《实业计划》,阐述了开发中国实业的途径、原则和计划,提出中国经济建设的宏伟蓝图,在其论述中即提到关于武汉修建长江大桥或隧道的选址问题。为连通武汉三镇,孙中山当时提出“在京汉铁路线于长江边第一转弯处,应穿一隧道过江底,以联络两岸。更于汉水口以桥或隧道,联络[[武昌]]、[[汉口]]、[[汉阳]]三城为一市。至将来城市用地发展扩大,则更有数点可以建桥或穿隧道”。1923年,由[[辛亥革命]]时的参谋长[[孙武]]组织,依据孙中山的规划思想,编制了《汉口市政建筑计划书》。《计划书》明确提出,“以汉阳之大别山麓( 龟山) ,武昌之黄鹄山麓( 蛇山) 为基,架设武汉大铁桥,可收平汉、粤汉、川汉三大铁路,连贯一气之完美”。
由于当时的[[平汉铁路]][[黄河大桥]]在建设过程中为求节省经费、提早通车,因此建筑质量较差,仅作为临时桥梁使用。1921年,[[北洋政府]]拟建黄河大桥新桥并施行公开招标,交通部又聘请[[美国]]桥梁专家[[约翰·华德尔(JohnA]](JohnA.L.Waddell)]] 为顾问,除筹建黄河大桥新桥外,并请其设计武汉长江大桥。华德尔选择的桥址与1912年[[北京大学]]所拟位置大致相同;设计方面采用简单桁梁、锚臂粱、悬臂粱混合布置,并主张使用合金钢建桥以减轻重量,预算建筑费用为970万银元,华德尔并建议向美商贷款。[[华德尔]]的方案曾引起政府关注,拟定桥址也做过实地钻探,惟由于建设费用庞大,计划也不了了之。
1927年1月,[[广州]][[国民政府]]迁都[[武汉]];同年4月合并武汉三镇,设[[武汉市]]。1929年4月,国民政府成立武汉特别市政府,进一步推动了武汉的市政建设。同年[[刘文岛]]任武汉特别市市长后,再次邀请华德尔来华,研商长江建桥之事。华德尔对1921年的设计方案作出了修订,为保证长江轮船的通行,大桥采用简单桁梁并设升降梁,全长4010英尺,共15孔,桥面一层由公路铁路共用,桥面升起时可高出最高水面150英尺。这次计划同样由于耗资巨大而无下文,且国民政府正忙于应付内部军事派系斗争,包括[[蒋桂战争]]、[[中原大战]]等内战,无暇顾及长江大桥的建设。
===第三次规划===
1935年,鉴于[[粤汉铁路]]即将全线建成通车,平汉、粤汉两路有必要在武汉连通。当时铁道部曾考虑仿照1933年建成的[[南京铁路]]轮渡,但由于武汉的长江水位涨落幅度比[[南京]]大一倍,两岸引桥工程较困难,被迫搁置铁路轮渡的方案。同年,由[[茅以升]]担任处长的[[钱塘江大桥]]工程处又对武汉长江大桥桥址作测量钻探,并请[[苏联]]驻华[[莫利纳德森工程顾问团]]合作拟定又一建桥计划。计划为一座固定式的铁路公路联合桥,桥址位于武昌[[黄鹤楼]]到汉阳[[莲花湖]]北[[刘家码头]]之间,全长1932米,设两台7墩8孔,6、7号桥墩间为大型轮船通航航道,主跨237.74米,以拱形钢梁架设于6、7号墩之上,桥下在最高洪水位时净高30米;桥面一层,公路铁路并列。包括[[汉水铁路桥]]和[[引桥]]在内,工程需要花费国币1060万元。为了募集资金,还曾拟定了过桥收费、分期还本付息的办法。惟由于集资困难,结果也不了了之。1937年3月,长江南岸的粤汉铁路[[ 徐家棚站]] (今[[武昌北站]])与北岸平汉铁路[[ 刘家庙站]] (今[[江岸站]])之间的铁路轮渡通航,火车乘渡轮过江从此成为“江城一景”。
===第四次规划===
中国[[抗日战争]]结束后,百废待兴,而兴建武汉长江大桥的计划也再度旧事重提。[[湖北省 ]] 政府]] 于1946年8月25日举行会议,决定邀请[[粤汉区]]、[[平汉区]]铁路管理局及[[中国桥梁公司]]共同组织成立[[武汉大桥]]筹建委员会,省政府主席[[万耀煌]]为主任委员,[[茅以升]]为总工程师;同年9月初[[中华民国行政院]]工程计划团团长[[侯家源]]偕同[[美国]]桥梁专家[[鲍曼]]等考察武汉长江大桥桥址。同年,由[[中华民国内政部]]营建司司长[[哈雄文]]陪同美国市政专家[[戈登]]来汉视察,并有平汉区铁路管理局局长[[夏光宇]]参加,当时提出的建桥意见是:铁路和公路合并可降低造价,位置仍以[[龟山]]、[[蛇山]]之间为宜;为减少墩数、便利船运,决定改用较长跨度的悬臂拱桥,设4墩5孔,同时考虑到铁路干线运输日益繁忙,大桥可适当提高载重等级。后因国共内战、经济困难,[[国民政府]]无暇顾及长江大桥的建设,武汉长江大桥的计划再次搁置。
===第五次规划===
==勘察设计==
1953年4月1日,[[周恩来]]批准成立[[武汉大桥工程局]](今[[中铁大桥局集团]]的前身),负责武汉长江大桥的设计与施工,[[彭敏]]任局长兼党委第一副书记,[[杨在田]]、[[崔文炳]]任副局长,[[汪菊潜]]任总工程师。同年7月至9月,[[铁道部]]派出代表团携带武汉长江大桥全部设计图纸资料赴苏联首都[[莫斯科]],请求苏方协助进行技术鉴定,苏方为此派出由25名桥梁专家组成鉴定委员会进行研究,鉴定会的改进建议包括稍微调整[[汉阳岸]]的桥址、同意采用气压沉箱法施工等,且鉴于桁架梁结构的[[丹东]][[鸭绿江大桥]]在朝鲜战争中被炸毁时梁部坠落,故处于战备考虑建议长江大桥桥梁形式改为三孔一联等跨连续粱。1954年1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第203次会议听取了时任铁道部部长[[滕代远]]关于筹建武汉长江大桥的情况报告,并通过了《关于修建武汉长江大桥的决议》,决定采纳苏联的鉴定意见、批准长江大桥的初步设计,正式任命彭敏为武汉大桥工程局局长,杨在田、崔文炳任副局长,同时批准了1958年底铁路通车和1959年8月底公路通车的竣工期限 <ref>[https://www.sohu.com/a/137816139_726512 第一任铁道部长与武汉长江大桥解不开的情缘] ,搜狐网,2017-05-02</ref>
1954年,国务院批准了铁道部聘请苏联专家组来华支援的请求。1954年7月,[[苏联政府]]派遣了以[[康斯坦丁·谢尔盖耶维奇·西林]](КонстантинСергеевичСилин)为首的专家工作组一行28人来华进行技术援助。西林是苏联著名桥梁专家,曾于1948年至1949年间两次赴中国,协助修复[[东北]]地区铁路和[[松花江大桥]],并参加过[[成渝]]、[[天兰]]、[[兰新铁路]]的桥梁建设。
经国务院批准后,武汉长江大桥于1955年9月1日提前正式动工。武汉长江大桥全部工程除了大桥本身以外,还包括大量配套工程,包括[[汉水铁路桥]]、[[大桥联络线]]、由[[丹水池站]]经[[江岸西站]]至汉水铁路桥头的[[汉口迂回线]](今京广铁路正线)、[[江岸站]]至[[江岸西站]]的联络线、[[江岸西编组站]]、[[汉西站]]、[[汉阳站]]等设施,其中汉水铁路桥和长江大桥正桥和引桥工程由铁道部武汉大桥局负责施工,其余铁路及跨线桥工程由铁道兵施工。铁路从粤汉铁路[[武昌南站]]起,以立体交叉跨越[[武珞路]]、[[中山路]]、[[武昌路]]、[[解放路]],沿[[蛇山]]至[[黄鹤楼]]处,横跨长江,过江后沿[[龟山]]以立体交叉跨越汉阳[[月湖正街]],至[[阮家台]]处过[[汉水]],又跨越[[张公堤]]及[[仁寿街]]至[[玉带门站]]与京汉铁路接轨。早在进行大桥设计规划的同时,作为武汉长江大桥配套工程之一的汉水铁路桥于1953年11月27日率先动工兴建,两岸铁路联络线工程也同时开始进行,并于1954年11月12日建成,1955年1月1日正式通车。而[[汉水公路桥]]也于1954年10月30日开工兴建,1955年12月建成通车,并被命名为“江汉桥”。
苏联政府获悉武汉长江大桥采用管柱钻孔法施工后,于1955年底派出以运输工程部部长[[科热夫尼科夫]]为首的代表团来华,参观长江大桥的施工。最终,西林的管柱钻孔法获得了苏联政府的认可,同月[[中国铁道部]]与[[苏联 ]] 运输工程部]] 签订了协议,对这种施工技术作出了正面评价。大型管柱钻孔法使大桥施工速度大为提高,桥墩基础工程从全面开工到基本完成仅用了一年零一个多月的时间。
1956年6月,大桥钢梁铆了两个月后,工人发现有的铆钉不能全部填满眼孔,有松动。大桥局立即进行现场试验,证实了工人的发现,于是下令,在铆钉施工办法没有解决以前,停止铆钉铆合,钢梁停止拼接。直至10月,长江大桥钢梁铆合试验得出结论,铆钉完全填满眼孔,并高出国家指标5%,大桥工程才重新启动。1956年10月,大桥各桥墩下沉管柱和从管柱内向江底岩盘钻孔的工作全部完成。
==建成通车==
[[File:大桥建成通车.jpg| 有框缩略图| 260px |大桥建成通车[http://hubei.sinaimg.cn/2011/1220/U6469P1190DT20111220094547.jpg 原图链接][http://hb.sina.com.cn/travel/jc/2011-12-20/28479.html 来自新浪网 图片 ]]]
1957年3月16日,大桥桥墩工程全部竣工。长江大桥采用3联9孔的等跨间支梁进行安装,使用平衡悬臂拼装架设法,从[[武昌]]、[[汉阳]]两岸分别同时向江中同时推进,全部钢梁均由[[山海关]]、[[沈阳桥梁厂]]制造,钢材由[[鞍山钢铁]]提供;1957年5月4日,大桥钢梁顺利合拢,同日举行了庆祝大会。武汉长江大桥(连同配套工程)总投资预算1.72亿元人民币,实际只用了1.384亿元;大桥本身造价预算7250万元,实际只用了6581万元。
===选址建设===
武汉长江大桥西北始于汉阳龟山南坡,东南止于 [[ 武昌 ]] 蛇山入江的山头。由于龟蛇锁江,江面狭窄,缩短大桥的长度。江底为两山余脉,除7号墩地质条件较差外,正桥的7个桥墩都立在坚固岩石上。利用两岸山势,桥下净空高,可满足通航需要。
===功能设计===
跨越河流:[[长江]]
桥梁位置:武昌( 蛇山)-汉阳( 龟山)
全长:1670米( 连同两端公路引桥) ,其中正桥由三联九孔跨径各为128米的连续梁组成,共长1155.5米。
跨度:每孔128米。
==相关事件==
 
[[File:B59武汉长江大桥.jpg|缩略图|右|第三套人民币上的武汉长江大桥[http://news.cnhubei.com/xw/sh/201710/W020171015263824832105.jpg 原图链接][http://news.cnhubei.com/xw/sh/201710/t4007289.shtml 来自 荆楚网 的图片]]]
===入选人民币===
2013年5月3日,由国务院印发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在国家文物局官网公布,武汉长江大桥入选全国重点保护文物。
2016年9月,武汉长江大桥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ref>[http://www.offcn.com/shizheng/2019/1114/40853.html 时政热点:万里长江百座桥],中公教育网 ,2019-11-14</ref>
===遭受擦撞===
2011年6月6日凌晨,[[武汉港区]]受大雨影响突遇浓雾,长江江面能见度低。“长江62036”船队进入长江大桥桥区水域时,能见度急剧下降。因该船队队形较大,在桥区水域内掉头、抛锚,有较大风险和困难,“长江62036”采取相关安全措施后继续下行。船队通过长江大桥7号桥孔时,因操作不当,撞上了7号桥墩。事故未造成人员伤亡和原油泄漏。大桥7号桥墩的西侧有明显的白色、黑色擦痕。
2015年9月17日,一艘起重船在通过武汉长江大桥时突然失控发生偏转,与大桥5号桥墩发生擦撞,桥墩上被撞出一道明显的痕迹,船体侧面也出现了一道2米左右的凹痕。经过检查,大桥安全未受影响 ==视频== ===<center>武汉长江大桥相关的视频</center>=== <center>新中国70年成长地标—武汉长江大桥</center> <center>{{#iDisplay:k0928viz8th|560|390|qq}}</center>  <center>航拍大武汉—武汉长江大桥</center> <center>{{#iDisplay:t0393p29oeg|560|390|qq}}</center> <center>武汉长江大桥</center> <center>{{#iDisplay:s0169i5hoxc|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680 中國地理類志]]
 
[[Category:440 工程學總論]]
[[Category:992 旅遊;觀光]]
3,89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