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歌仔戏

移除 1,080 位元組, 3 年前
使用页面处理(linkrot、refimprove)给页面添加标签
{{Multiple issues|{{linkrot|date=2020年9月}}{{refimprove|date=2020年9月}}}}
 
[[File:歌仔戏3.jpg|缩略图|[http://weimeiba.com/so/%E5%A7%9D%E5%B1%BC%E7%B2%A9%E9%8E%B4%E5%BF%95%E5%AB%BA%E9%90%9A%EE%82%A3%E5%B4%B2%E6%BE%B6%EE%81%84%E7%93%99%E6%A5%82%E6%A8%BB%E7%AB%BB.html 原图链接]歌仔戏介绍]]
{{Infobox Hokkien name| hanji = 歌仔戏| poj | hanlo = | tl = Kua-á-hì| bp = | hongim = ㄍㄨㄚㄚˋㄏㄧᒻ| hokkienipa = | context = | image = Taiwanese opera2.JPG| image_size = 350px| caption = }}'''歌仔戏''' ({{lang-nan-tw|kua(kua-á-hì}} ),20世纪初叶发祥于[[台湾]][[宜兰县|宜兰]],是目前[[台湾]]民间最兴盛的传统戏曲之一,也是具代表性的[[重要传统艺术|传统表演艺术]]。
歌仔戏是以掺杂古典[[汉诗]]、汉文的[[文言文]]及[[闽南语]]为主的戏剧。早期演出内容多半为让大众也能接触文雅辞彙或忠孝节义故事,是早期农业社会重要娱乐活动之一,也是台湾常民文化的代表。历经时代更迭曾几度遭到打压、排挤。步入当代的歌仔戏演出型式内容日渐丰富、多元、精緻,当代更出现许多享誉国内外的知名戏团与重要文艺传承人。
[[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福建省 (中华民国)|福建省]]政府将形成于台湾的歌仔戏视为“亡国调”,通令禁演。当时,邵江海、林文祥等艺人从锦歌取材而创作[[杂碎调]]。他们以杂碎调为主曲,[[六角弦]]为主弦,并吸收[[高甲戏]]、[[梨园戏]]、[[竹马戏]]、[[汉剧 (客家)|汉剧]]部分曲调,融汇南曲、南词、山歌小调,重新创作一套新的唱腔改良调,时称改良戏。改良戏在漳州龙溪一带广泛流传与发展,仅龙溪县的改良戏班、歌仔馆就有200多个。
[[File:歌仔戏1.jpg|缩略图|左|[http://big5.taiwan.cn/twrwk/zxdt/201004/t20100413_1317845.htm 原图链接]歌仔戏演出]]
较著名的职业班社有龙凤春、宝德春、金宝丘、金瑞春、艳芳春、新金春、宝莲丘、笋仔班等。[[苏登发]]、[[甘文质]]、[[宋占美]]、[[陈金木]]、[[姚九婴]]、[[叶振东]]、[[颜扁]]等一批名艺人崭露头角。民国29年末,国民党龙溪社会服务处以“扩大抗日宣传”为借口,插手子弟戏班社,并塞进黄色歌曲,使改良戏一度走向歧途。
[[File:歌仔戏2.jpg|缩略图|左|[http://big5.taiwan.cn/twrwk/zxdt/201004/t20100413_1317845.htm 原图链接]歌仔戏在上海演出]]
[[File:员山结头份大树公2.jpg|thumb|[[员山结头份大树公]]传说为歌仔戏的发源地<ref>{{Cite web|url=http://www.e-land.gov.tw/public/Data/47157465071.pdf|title=府文资字第 1030004776B号 登录「员山结头份大树公」为文化景观|language=zh-tw|publisher=宜兰县政府|author=|date=2014-06-30|accessdate=2015-01-18|deadurl=yes|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118163721/http://www.e-land.gov.tw/public/Data/47157465071.pdf|archivedate=2015-01-18}}</ref>。]]{{Refimprovesect|time=2014-08-21T21:57:21+00:00}}
歌仔戏为发源于台湾[[宜兰县|宜兰]]的本土汉文剧种,约产生于[[台湾日治时期]]1900年代前后。
==表演型态==
{{Unreferenced section|time=2014-08-21T21:57:21+00:00}}
===落地扫时期===
[[宜兰县|宜兰]]地区称早期的歌仔表演为「本地歌仔」,又称「[[老歌仔]]」、「传统歌仔」、「旧卷歌仔」。落地扫为歌仔戏最早的表演形式,近似于褒歌、车鼓小戏,无论生旦都由男性演员演出,採即席演出,也有组成阵头形式参与庙会香阵,目前仅馀宜兰地区尚有少数艺人,如[[陈旺欉]]等人加以传承。
野台歌仔戏与内台歌仔戏时期,歌仔戏的演出皆採「幕表戏」的表演形式,所谓幕表戏,即所谓「作活戏」,由剧班中的戏先生讲说剧目情节大概,大略叙述走位及表演过程,其馀则交由演员临场表现,演员之间与文武场都要有极好的默契。而这种表演,侧重于演员的功力,即所谓「腹内」功夫,要能即席编词行腔,因而早期的剧本都是由资深艺人口耳相传,经由手抄记录为口述剧本。
{|
|-
|<gallery mode="packed" style="font-size:88%; line-height:130%">
File:歌仔戏扮仙.jpg|扮仙戏
File:Taiwanese opera3.jpg|日戏
File:Taiwanese opera.JPG|夜戏
</gallery>
|}
===内台歌仔戏===
1980年代初期,在文化单位补助下,歌仔戏开始登上「[[国家戏剧院]]」及台北市其他重要剧场演出,部分剧团后场增加国乐团,也吸收现在剧场的特色;1990年代上半期,慢慢脱离野台歌仔戏,越来越多戏团加入;1990年代下半期,部分优秀的戏团都以推出精緻新戏为主要目标,剧本、曲调都由专人编写,更加重视舞台设计及演员服饰、装扮,包跨演员的演技、身段及唱腔都是一大重点。但目前投入现代剧场的歌剧团仍是少数,一般剧团以野台庙会演出为主。
== 服装 =={{expand section}}<gallery>File:TaiwanoperaChou.JPG| 歌仔戏[[丑角]]File:TaiwanOperaDan.JPG|歌仔戏[[旦角]]File:TaiwanOperaJing.JPG|歌仔戏[[淨角]]File:TaiwanOperaSheng.JPG|歌仔戏[[生角]]</gallery>的音乐形式 ==
== 歌仔戏的音乐形式 ==
{{Unreferenced section|time=2014-08-21T21:57:21+00:00}}
=== 曲调 ===
歌仔戏主要以[[板腔体]]为其音乐构造,与[[崑曲]]、[[莆仙戏]]一类的[[曲牌体]]不同,歌仔戏的音乐形式与来源非常多元,最初以宜兰当地的歌仔为主,如四空仔(即七字调)、五空仔(即大调)、杂念,并且吸收其他小戏的留伞调、送歌调等等。战后,[[福建]][[都马班]]来台表演,除了影响歌仔戏的表演形式,更引进都马调。七字调、都马调、杂念调可以说是歌仔戏最基本的核心曲调。歌仔戏也从[[南管]]、[[北管]]戏、[[京剧]]吸收一些曲调,丰富其原有的音乐元素。
歌仔戏有许多锣鼓点子源自京剧,只是名称不同,比如歌仔戏最常用的开唱锣鼓点子「正介」就是京剧的锣鼓点子「凤点头」;常用锣鼓点「葫芦尾」就是京剧的「夺头」;「双板介」就是京剧的「长锤」,其他取自京剧的锣鼓点子还有「回龙介」(「帽子头」;「冒子头」)、「加官点」(「抽头」)、「乱介」(「乱锤」)、「紧急风」(「急急风」)、「散介」(「冲头」)、「哭宫娥」(「扑灯蛾」)等,详见[[吕冠仪]]的硕士论文《台湾歌仔戏武场音乐研究》,更多歌仔戏锣鼓相关资料可参考[[王清松]]与吕冠仪合著的《歌仔戏曲调锣鼓运用》专书。
<gallery>
File:Moon guitar.jpg|月琴
File:Dizi(F).jpg|笛子
File:B-Suonas.JPG|唢呐
File:Yangqin1.jpg|扬琴
</gallery>
== 歌仔戏的[[表演]] ==
=== [[行当]] ===
{{Unreferenced section|time=2014-08-21T21:57:21+00:00}}
角色行当是传统戏曲的特性之一,也是「程式化」表演的重要特徵。行当同时代表演员训练与角色性格的分类。简而言之,演员必须要先透过行当,才会进入角色的扮演。歌仔戏的行当本只有小生、小丑、小旦三种,但藉由与其他剧种的交流,渐渐演变为「八大柱」,包含:
*'''小生'''
=== [[中国戏曲|唱腔]] ===
{{Unreferenced section|time=2014-08-21T21:57:21+00:00}}{{expand section}}
不似京剧等其他剧种一般,歌仔戏所有行当全用本嗓演唱。也因此歌仔戏的唱腔依照演员及老师的不同特质,发展出各人不同的特色。
=== 口白 ===
{{Unreferenced section|time=2014-08-21T21:57:21+00:00}}{{expand section}}
生角与淨角的口白较为文雅,而旦角与丑角则较生活化。
其他的身段:
展扇花、驶目箭(送秋波)、阉鸡行(半蹲行进)、踩四角等。
 
==视频==
<center>
{{#iDisplay:qq.com/x/page/l0681l2o63g |640|380|qq}}
</center>
== 参见 ==
*[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wenyyj200203013.aspx 期刊论文剧种化:小剧种的保护和生存策略--芗剧发展变化的个案研究 - 文艺研究 - 2002]
{{Taiwan topics}}
[[Category:980 戏剧总论]]
3,89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