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植物篇:开花的种类(川贝母 (百合科贝母属植物))

植物篇:开花的种类(川贝母 (百合科贝母属植物))

目录

川贝母(学名:Fritillaria cirrhosa D. Don)

是百合科,贝母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可达-50厘米。叶对生,叶片条形至条状披针形,花通常单朵,紫色至黄绿色,每花有叶状苞片,苞片狭长,花药近基着,蒴果长棱上有狭翅。5-7月开花,8-10月结果。 主要分布于中国西藏、云南和四川,也见于甘肃、青海、宁夏、陕西和山西,也分布于尼泊尔。通常生于林中、灌丛下、草地或河滩、山谷等湿地或岩缝中。该种是药材“川贝”的主要来源之一。是润肺止咳的名贵中药材,应用历史悠久,驰名中外。

基本信息

  • 中文学名:川贝母[chuān bèi mǔ]
  • 拉丁学名:Fritillaria cirrhosa D. Don
  • 界 :植物界
  • 门 :被子植物亚门
  • 纲 :单子叶植物纲
  • 目 :百合目
  • 亚 目:百合亚目
  • 科 :百合科
  • 亚 科:百合亚科
  • 族 :百合族
  • 属 :贝母属
  • 种 :川贝母
  • 命名者及年代:D. Don,1825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植株长15-50厘米。鳞茎由2枚鳞片组成,直径1-1.5厘米。叶通常对生,少数在中部兼有散生或3-4枚轮生的,条形至条状披针形,长4-12厘米,宽3-5(-10)毫米,先端稍卷曲或不卷曲。

花通常单朵,极少2-3朵,紫色至黄绿色,通常有小方格,少数仅具斑点或条纹;每花有3枚叶状苞片,苞片狭长,宽2-4毫米;花被片长3-4厘米,外三片宽1-1.4厘米,内三片宽可达1.8厘米,蜜腺窝在背面明显凸出;雄蕊长约为花被片的3/5,花药近基着,花丝稍具或不具小乳突柱头裂片长3-5毫米。蒴果长宽各约1.6厘米,棱上只有宽1-1.5毫米的狭翅。花期5-7月,果期8-10月。

生长环境

川贝母喜冷凉气候条件,具有耐寒、喜湿、怕高湿、喜荫蔽的特性。气温达到30℃或地温超过25℃时,植株就会枯萎;海拔低、气温高的地区不能生存。 通常生于林中、灌丛下、草地或河滩、山谷等湿地或岩缝中。

分布于中国西藏(南部至东部)、云南(西北部)和四川(西部),海拔3200-4200米。也见于甘肃(南部)、青海、宁夏、陕西(秦岭)和山西(南部),海拔1800-3200米。也分布于尼泊尔。

繁殖方法

* ⒈种子培育:在6-7月采挖贝母时选直径1厘米以上、无病、无损伤鳞茎作种,鳞茎按大、中、小分别栽种,做到边挖边栽,每亩用鳞茎100公斤。栽后第2年起,每年3月出苗前喷镇草宁,4月上旬出苗后及时拔除杂草并施稀人畜粪水,4月下旬至5月上旬再施1次追肥,7-8月果实饱满膨胀、果壳黄褐色或褐色、种子已干浆时剪下果实,趁鲜脱粒或带果壳进行后熟处理。

* ⒉后熟处理:川贝母带壳种子用过筛的细腐殖土,含水量低于10%,一层果实一层土,装透气木箱内,放冷凉、潮湿处。脱粒的种子,按1:4(种子:腐殖土)混合贮藏室内或透气的木箱内。贮藏期间保持土壤湿润,果皮(种皮)膨胀,约40天左右,胚长度超过种子纵轴2/3,胚先端呈弯曲,完成胚形态后熟可播种。

* ⒊适时播种:川贝母通常9-10月下雪前播种,条播、撒播或用蒴果分瓣点播均可。

①条播:于畦面开横沟深1.5-2厘米,将拌有细土或草木灰的种子均匀撒于沟中,覆盖筛细腐殖土3厘米并用山草或无叶树枝覆盖畦面,每亩用种子2-2.5公斤。

②撒播:将种子均匀撒于畦面,以每平方米3000-5000粒种子为宜。覆盖同条播。

③点播:趁果实未干时进行,将未干果实分成3瓣,于畦面按5-6厘米株行距开穴,每穴1瓣,覆土3厘米。此法较费工,但出苗率高。

栽培技术

⒈搭棚:川贝母生长期需适当荫蔽,播种后春季出苗前揭去畦面覆盖物,分畦搭棚遮荫。矮棚高15-20厘米,第1年荫蔽度50-70%。第2年降为50%,第3年为30%,收获当年不再遮荫。高棚高约1米,荫蔽度50%。最好是晴天荫蔽,阴、雨天亮棚练苗。

⒉除草:川贝母幼苗纤弱,应勤除杂草,不伤幼苗,带出小贝母随即栽入土中。每年春季出苗前,秋季倒苗后各用镇草宁除草1次。

⒊追肥:川贝母秋季倒苗后每亩用腐殖土、农家肥加25公斤过磷酸钙混合后覆盖畦面3厘米厚,然后用搭棚树枝、竹稍等覆盖畦面,保护贝母越冬,有条件的每年追肥3次。

⒋排灌:川贝母1、2年生植株怕干旱,特别是春季久晴不雨应及时洒水保持土壤湿润,久雨或暴雨后应注意排水防涝,冰雹多发区还应采取防雹措施,以免打折花茎、果。

病虫防治

⒈锈病

  • 【危害】锈病为川贝母主要病害,病源多来自麦类作物,多发生于5-6月。
  • 【防治】选离麦类作物较远,或不易被上河风侵袭的地块栽种。整地时清除病残组织,减少越冬病源。增施磷钾肥或降低田间湿度,增强抗病能力。发病初期喷0.2波美度石硫合剂或97%敌锈钠300倍液,亦可用代森铵或退菌特防治。

⒉立枯病

  • 【危害】立枯病危害幼苗,发生于麦季多雨季节。
  • 【防治】注意排水,调节荫蔽度,阴雨天揭棚盖。发病前后用1:1:100的波尔多液喷洒。

⒊根腐病

  • 【危害】根腐病通常5-6月发生,根发黄腐烂。
  • 【防治】注意排水,降低土壤湿度,拔除病株。用5%石灰水淋灌,防止扩散。

⒋蛴螬

  • 【危害】蛴螬于4-6月危害植株。
  • 【防治】用烟叶熬水淋灌(每亩烟叶2.5公斤,熬成75公斤原液,用时每公斤原液加水30公斤),或每亩用50%氯丹乳油0.5-1公斤于整地时拌土或出苗后兑水500公斤灌土防治。

⒌地老虎

  • 【危害】地老虎咬食茎叶。
  • 【防治】早晚捕捉或用90%晶体敌百虫拌毒饵诱杀。

[1]

主要价值

* 【性味】味甘、苦;性微寒。

* 【归经】归肺;心经。

* 【功能主治】清热润肺;化痰止咳;散结消肿。主肺虚;久咳;虚劳咳嗽;燥热咳嗽;肺痈;瘰疬;痈肿;乳痈。

*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研末,1-1.5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

* 【注意】脾胃虚寒及寒痰、湿痰者慎服。反乌头。

《中国药典》:川贝母

拼音:Chuān Bèi Mǔ

英文名:BULBUS FRITILLARIAE CIRRHOSAE

别名:贝母、川贝

来源:本品为百合科植物川贝母Fritillaria cirrhosa D.Don、暗紫贝母Fritillaria unibracteata Hsiao et K.C.Hsia、甘肃贝母Fritillaria przewalskii Maxim. 或梭砂贝母Fritillaria delavayi Franch. 的干燥鳞茎。前三者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松贝”和“青贝”,后者习称“炉贝”。夏、秋二季或积雪融化时采挖,除去须根、粗皮及泥沙,晒干或低温干燥。

性状松贝:呈类圆锥形或近球形,高0.3~0.8cm,直径0.3~0.9cm。表面类白色。外层鳞叶2瓣,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习称“怀中抱月”;顶部闭合,内有类圆柱形、顶端稍尖的心芽和小鳞叶1~2枚;先端钝圆或稍尖,底部平,微凹入,中心有1灰褐色的鳞茎盘,偶有残存须根。质硬而脆,断面白色,富粉性。气微,味微苦。

青贝:呈类扁球形,高0.4~1.4cm,直径0.4~1.6cm。外层鳞叶2瓣,大小相近,相对抱合,顶部开裂,内有心芽和小鳞叶2~3枚及细圆柱形的残茎。

炉贝呈长圆锥形,高0.7~2.5cm,直径0.5~2.5cm。表面类白色或浅棕黄色,有的具棕色斑点。外层鳞叶2瓣,大小相近,顶部开裂而略尖,基部稍尖或较钝。

鉴别本品:粉末类白色。

松贝、青贝 淀粉粒甚多,广卵形、长圆形或不规则圆形,有的边缘不平整或略作分枝状,直径 5~64μm,脐点短缝状、点状、人字状或马蹄状,层纹隐约可见。表皮细胞类长方形,垂周壁微波状弯曲,偶见不定式气孔,圆形或扁圆形。螺纹导管直径5~26μm。

炉贝 淀粉粒广卵形、贝壳形、肾形或椭圆形,直径约至60μm,脐点人字状、星状或点状,层纹明显。螺纹及网纹导管直径可达64μm。

性味苦、甘,微寒。

归经归肺、心经。

功能主治:清热润肺,化痰止咳。用于肺热燥咳,干咳少痰,阴虚劳嗽,咯痰带血。

用法用量:3~9g;研粉冲服,一次1~2g。

注意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摘录《中国药典》

== 《中药大辞典》:川贝母

拼音:Chuān Bèi Mǔ

别名:虻(《诗经》),黄虻(《管子》),苘(《尔稚》),贝母、空草(《本经》),贝父、药实(《广雅》),苦花、苦菜、勤母(《别录》)。

出处:《滇南本草》

来源:为百合科植物卷叶贝母、乌花贝母或棱砂贝母等的鳞茎。

原形态:

①卷叶贝母

多年生草本,高15~55厘米。鳞茎圆锥形或近球形,直径5~12毫米。茎直立,绿色或微带褐紫色,具细小灰色斑点。叶片着生在茎上部1/3或1/5的部分,通常下端对生,上端3叶轮生,少为互生;叶片线形,长5~12厘米,宽2~10毫米,先端卷曲呈卷须状。花单生于茎顶,少有2朵,下垂,钟状;花被6片,菱状椭圆形,长2.5~3厘米,外轮3片较挟,先端钝圆或梢尖,黄绿色,具紫色方块纹及脉纹:雄蕊6,长1~1.5厘米;子房3室,花柱较粗,柱头3歧而外反。蒴果六角矩形,长7~20毫米,径达12毫米。种子薄而扁平,半圆形,黄色。花期6月。果熟期8月。

生于高山草地或湿润的灌木丛中。分布四川、西藏、云南、甘肃、青海等地。

②乌花贝母

形态与卷叶贝母相似,惟本种鳞茎圆锥形,直径6~8毫米。叶下部的常对生,上部的互生或近对生,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4~6.5匣米,宽3~5毫米,先端不卷曲。花被片长2~2.5厘米,外轮长椭圆形,内轮矩状倒卵形,外面浓紫色,内面黄绿色并带不规则的紫色斑点及脉纹;花丝密被短毛。

生高山阳光充足的草坡上。分布四川和青海交界处。

③棱砂贝母,又名:雪山贝。

多年生草本,高25~40厘米。鳞茎圆锥形,径1.5~2厘米,鳞叶6~10片。茎绿褐色.叶互生,少有对生,无柄,基部稍抱茎,绿褐色或紫褐色:叶片长卵圆形,长4厘米左右,宽5~20毫米,先端不卷曲,上方叶窄小,顶生叶披针形。花单生于茎顶;花被长卵形,长3~4厘米,黄绿色,并有深色的平行脉纹及紫褐色的标点,基部中央具长6毫米,宽2毫米的腺穴;雄蕊6,花丝无毛。蒴果长16毫米。种子椭圆形,具翅,大小约2~3毫米;花期5月。果期7月。

生于高寒地带。分布云南、四川、西藏等地。

性状川贝母的商品主要有松贝、青贝、炉贝3类。松贝、青贝的原植物为卷叶贝母、乌花贝母;炉贝的原植物为棱砂贝母。

①松贝

干燥鳞茎,全体呈圆锥形,顶端尖或微尖,直径4~12毫米,颗粒最小者称"珍珠贝"。表面白色诚淡黄色,外围为2瓣鳞叶,1瓣大,略呈马蹄形,1瓣小,略呈披针形,相对抱合,其内包有小鳞叶数枚。底部中央,有一细小而坚硬的鳞茎盘,其下残留少数须根痕。不论颗粒大小,均能端正起立,顶端均不开裂。质硬而脆,富粉性,断面白色,呈颗粒状。气微弱,味微苦。以质坚实,颗粒均匀整齐、顶端不开裂、色洁白、粉性足者为佳。

主产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为川贝中之最优品。

②青贝

干燥鳞茎,呈扁球形或略呈圆锥形,颗粒多歪曲,高5~10毫米,直径1~1.6厘米。外表色白微黄,顶端开裂,平或略尖,外层2鳞叶大小几乎相等,墓部常残留须根。断面粉白色,颗粒性,富粉性而坚实。气无,味淡。以粒小均匀、色洁白、粉性足者为佳。

主产青海、四川和云南交界处,品质亦优。

③炉贝

干燥鳞茎,呈长圆锥形如马齿,顶端尖,高1~2厘米,直径约1~1.5厘米。外表白色或黄白色而有深黄色斑点,形成虎纹,习称"虎皮贝"。外层2鳞叶大小相等,顶端开裂,基部较尖或圆。断面均显粉白色,粉质而较坚。气微弱,味淡。以质坚实、色白者为佳。

主产四川(昌都)、云南(德钦、大理),品质次于松贝、青贝。

炮制:拣去杂质,用水稍泡,捞出,闷润,剥去心,晒干。

①《雷公炮炙论》:"凡使贝母先于柳木灰中炮令黄,擘破,去内口鼻上有米许大者心一小颗后,拌糯米于磝上同炒,待米黄熟,然后去米取出。"

②《本草述钩元》:"姜汁泡,去心。"

性味苦甘,凉。

①《本经》:"味辛,平。"

②《别录》:"苦,微寒,无毒。"

⑧《唐本草》:"味甘苦,不辛。"

归经入肺经。

①王好古:"肺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肺二经。"

③《本草经解,:"入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

功能主治:润肺散结,止嗽化痰。治虚劳咳嗽,吐痰咯血,心胸郁结,肺痿,肺痈,瘿瘤,廉疬,喉痹,乳痈。

①《本经》:"主伤寒烦热,淋沥邪气,疝瘕,喉痹,乳难,金疮风痉。"

②《别录》:"疗腹中结实,心下满,洗洗恶风寒,目眩,项直,咳嗽上气,止烦热渴,出汗,安五脏,利骨髓。"

③《药性论》:"治虚热,主难产作末服之;兼治胞衣不出,取七枚末,酒下;末,点眼去肤翳;主胸胁逆气,疗时疾黄疸,与连翘同主项下瘤瘿疾。"

④《日华子本草》:"消痰,润心肺。末,和砂糖为丸含,止嗽;烧灰油敷人畜恶疮。"

⑤《本草别说》:"能散心胸郁结之气。"

⑥《本草会缠):"治虚劳咳嗽,吐血咯血,肺痿肺痈,妇人乳痈、痈疽及诸郁之证。"

⑦《本草正》:"降胸中因热结脚及乳痈流痰结核。"

⑧《本草述》:"疗肿瘤疡,可以托里护心,收敛解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注意脾胃虚寒及有湿痰者不宜。

①《本草经集庄》:"厚朴、白薇为之使。恶槐花。畏秦艽、矾石、莽草。反乌头。"

②《本草经疏》:"寒湿痰及食积痰火作嗽,湿痰在胃恶心欲吐,痰饮作寒热,脾胃湿痰作眩晕及我厥头痛中恶呕吐,胃寒作泄并禁用。"

复方

①治肺热咳嗽多痰,咽喉中干:见母(去心)一两半,甘草(炙)三分,杏仁(汤浸去皮、尖、炒)一两半。上三味,捣罗为末,炼蜜丸如弹子大。含化咽津。(《圣济总录》贝母丸)

②治伤风暴得咳嗽:贝母(安心)三分,款冬花、麻黄(去根节)、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研)各一两,甘草(炙锉)三分。上五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圣济总录》贝母汤)

③治伤寒后暴嗽、喘急;欲成肺萎、劳嗽:贝母一两半(煨令微黄)。桔梗一两(去芦头),甘草一两(炙微赤、锉),紫菀一两(洗去苗土),杏仁半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上药捣罗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计时候,以粥饮下二十丸;如弹子大,绵襄一丸,含咽亦佳。(《圣惠力》贝母丸)

④治小儿咳嗽喘闷:贝母(去心,麸炒)半两,甘草(炙)一分。上二味捣罗为散,如二、三岁儿,每一钱匕,水七分,煎至四分,去滓,入牛黄末少许,食后温分二服,更量儿大小加减。(《圣济总录》贝母散)

⑤治百日咳:川贝母五钱,黄郁金、葶苈子、桑白皮、白前、马兜铃各五分。共轧为极细末,备用。1.5~3岁,每次二分;4~7岁,每次五分;8~10岁,每次七分,均一日三次,温水调冲,小儿酌加白糖或蜜糖亦可。(《江苏中医》(2):36,1965)

⑥治久嗽咽嗌妨闷,咽痛咯血:贝母不以多少,为细末炼蜜和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食后含化,日可三服。(《鸡峰普济方》贝母丸)

⑦治肺痈肺萎:川贝一两,天竺黄、硼砂各一钱,文蛤五分(醋炒)。为末,以枇杷叶刷净蜜炙,熬膏作丸,芡实大,噙咽之。(《医级》贝母括痰丸)

⑧治吐血衄血,或发或止,皆心藏积热所致:贝母一两(炮令黄)。捣细罗为散,不计时候,以温浆调下二钱。(《圣惠方》)

⑨治忧郁不伸,胸膈不宽:贝母去心,姜汁炒研,姜汁面糊丸,每次七十丸。(《集效方》)

⑩化痰降气,止咳解郁,消食除胀:贝母(去心)一两,姜制厚朴半两。蜜丸梧子大,每白汤下五十丸。(《卫生杂兴》)

⑾下乳:牡蛎、知母、贝母,三物为细末,同猪蹄汤调下。(《汤液本草》三母散)

⑿治瘰疬便毒:皿母、皂角子各半斤。为细末,用皂角半斤锉碎,搓揉浓水,滤过作膏子,和药末,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早晨酒下。(《昔济方》贝母丸)

⒀治喉痹肿胀:贝母、山豆根、桔梗、甘草、荆芥、薄荷,煎汤服。(《本草切要》)

⒁治乳痈初发:贝母为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即以两手覆按于桌上,垂乳良久乃通。(《仁斋直指加)

⒂治冷泪目昏:贝母一枚,胡椒七粒,为末点之。(《儒门事亲》)

⒃治小儿鹅口,满口白烂:贝母去心为末,半钱,水五分,蜜少许,煎三沸,缴净抹之,日四、五度。(《圣惠方》)

备注此外,尚有下列几种,亦作川贝母使用:

①岷贝,为植物甘肃贝母的干燥鳞茎。

鳞茎圆锥形。叶生于下部的对生,披针形至线形,长5~9厘米,宽5~10毫米,先端钝;上部的叶互生,对生,或3叶轮生,多成线形,先端不弯曲。花钟形,下垂,花被片长3~4.5厘米,黄色,有淡紫小斑点,花丝具乳头状突起。

主产甘肃。

药材性状似青贝,但色泽较白。

②平贝,为植物平贝母的干燥鳞茎。

鳞茎圆而扁平。下部叶轮生,上部叶对生或互生,线形,长9~12厘米,宽2~6毫米,先端渐尖,呈卷须状。花单生叶腋,狭钟形,下垂,花被片长2~3厘米,紫黄色,具多数黄色斑痕。

药材圆而扁平,高5~8毫米,直径1~2厘米。表面类白色或微棕黄色,外层2鳞片较厚,大小相似,互相合抱,顶端常开裂。断面颗粒性,粉质,坚实。气微酸,味苦。

主产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

③生贝,为植物伊贝母(又名:西贝母)的干燥鳞茎。

伊贝母鳞茎卵圆形。叶互生或对生,无柄,下部叶广披针形至椭圆形,长4~11厘米,宽22~30毫米,顶叶轮生,线形至披针形,先端不呈卷须状。花单生或2~6朵成束状,顶生,钟形,长3~4.5厘米,宽2~2.5厘米,花被片黄色或白绿色,内面有不明显的暗色斑点。

药材扁圆球形或类扁圆锥形,大小及形态极不整齐,高1~2厘米,直径1.5~2.5厘米。表面黄白色,有深黄色斑点,顶端尖或平,开裂或不开裂,基部扁平而凹入,外层鳞片有的似浙贝母而较薄,内表面棕黄色。质轻而疏松,折断面颗粒性,微带灰质。气微弱,味微苦或带咸。以坚实而有粉性、不带咸味者为佳。

主产新疆。

④北贝,为植物一轮贝母的干燥鳞茎。

一轮贝母鳞茎扁球形,直径在1厘米以下。叶4~5片轮生于茎上部(仅1轮,偶有2轮),其余的叶对生或互生,叶片先端不卷曲。花单生,暗紫色,上有黄色斑点。产华北、东北。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川贝母

拼音:Chuān Bèi Mǔ

英文名:Unibract Fritillary Bulb, Bulb of Unibract Fritillary, Bulb of Tendrilleaf Fritillary, Bulb of Przewalsk Fritillary, Bulb of Delavay Fritillary

别名:虻、黄虻、莔、贝母、勤母、药实

出处:出自《滇南本草》

1.《雷公炮炙论》:贝母有独颗团不作两片无皱者,号曰丹龙精,不入用。若误服,令人筋脉永不收。用黄精、小蓝汁合服立愈。

2.《唐本草》:贝母,叶似大蒜。四月蒜熟时采,良。若十月苗枯,根亦不佳也。出润州、荆州、襄州者最佳。江南诸州亦有。

3.《本草图经》:贝母,今河中、江陵府、郢、寿、随、郑、莱、润、滁州皆有之。根有瓣子,黄白色;二月生苗,茎细青色;叶亦青,似荞麦叶,随苗出

来源药材基源:为百合科植物暗紫贝母、卷叶贝母、棱砂贝母、甘肃贝母、康定贝母等的鳞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Fritillaria unibracteata Hsiao et K.C. Hsia, Fritillaria cirrhosa D. Don, Fritillaria delavayi Franch.,Fritillaria przewalskii Maxim.ex Batal.,Fritillaria cirrhosa D.Don var. ecirrhosa Franch.

采收和储藏:种子播种栽培的第3生长季,鳞茎繁殖栽培的次年,都可采挖。6-7月茎叶枯萎后,选晴天采挖,清除泥土,注意避免损伤,不能淘洗,及时将采回的鲜贝母摊放竹席上晒干,以1d能晒至半天,次日能晒干为好。干燥时不能堆沤,否则发黄变质。如遇雨天,可以烘干,烘温40-50度为宜。

原形态:1.暗紫贝母 多年生草本,高15-25cm。鳞茎球形或圆锥形,由2枚鳞片组成,直径6-8mm。茎直立,单一,无毛。叶在下面的1-2对为对生,上面的1-2枚散生或对生,无柄,条形或条状披针形,长3.6-6.5cm;宽3-7mm,先端急尖,不卷曲。花单生于茎顶,深黄色,有黄褐色小方格;叶状苞片1枚,先端不卷曲;花被片6,2轮,长2.5-2.7cm,内3片倒卵状长圆形,宽约1cm,外3片近长圆形,宽约6mm;蜜腺窝稍凸出或不很明显;雄蕊6,长约为花被片的一半,花药近基着生,花丝具或不具小乳突;柱头3裂,裂片短而外展,长0.5-1mm。蒴果长圆形,长1-1.5cm,宽1-1.2cm,具6棱,棱上的翅很窄,宽约1mm。花期6月,果期8月。 2.卷叶贝母 多年生草本,植物形态变化较大。鳞茎卵圆形,由2枚鳞片组成,直径1-1.5cm叶通常对生,少数在中部兼有散生或轮生;叶片条形至条状披针形,先端稍卷曲或不卷曲。花单生茎顶,紫色至黄绿色,通常有小方格,少数仅有斑点或条纹;每花有3枚叶状苞片,狭长,宽2-4mm;花被片6,长3-4cm,外轮3片,宽1-1.4cm,内轮3片近倒卵形或椭圆状倒卵形,宽可达1.8cm;蜜腺窝在背面明显凸出;雄蕊长约为花被片的3/5,花药近基着生,花丝多少具小乳突;柱头裂片长3-5mm。蒴果棱上具宽1-1.5mm的窄翅。花期5-7月,果期8-10月。 3.棱砂贝母 多年生草本,高17-35cm。鳞茎长卵圆形,由2(-3)枚鳞片组成,直径1-2cm。叶互生,3-5枚(包括叶状苞片)较紧密地生于植株中部或上部; 叶片狭卵形至卵状椭圆形,长2-7cm,宽1-3cm,先端不卷曲。单花顶生,宽钟状,略俯垂,浅黄色,具红褐色斑点或小方格;花被片长3.2-4.5cm,宽1.2-1.5cm,内三片比外三片稍长而宽;雄蕊长约为花被片的一半,花丝不具小乳突;柱头裂片长约1mm。蒴果棱上的翅宽约1mm,宿存花被常多少包住蒴果。花期6-7月,果期8-9月。 4.甘肃贝母 多年生草本,高20-40cm。鳞茎圆锥形,由2枚鳞片组成,直径6-13mm。叶通常最下面的2枚对生,上面的2-3枚散生;叶片条形,长3-7cm,宽3-4mm,先端通常不卷曲。单花顶生,稀为2朵,浅黄色,有黑紫色斑点;叶状苞片1枚,先端稍卷曲或不卷曲;花被片长2-3cm,内3片宽6-7mm,蜜腺窝不很明显;雄蕊长约为花被片的一半;花丝具小乳突;柱头裂片长不及1mm。蒴果棱上具宽约1mm的窄翅。花期6-7月,果期8月。 5.康定贝母 与卷叶贝母相似,但植株和鳞茎常较大。叶除最下面的1-2对为对生外,余多为散生,先端不卷曲。叶状苞片通常1枚,极少为3枚。花具明显的紫色方格斑。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

  • 1..暗紫贝母生于海拔3200-4500m的草地上。
  • 2.卷叶贝母生于林中灌丛下、草地、河滩、山谷等湿地或岩缝中。
  • 3.棱砂贝母生于海拔3800-4700m的流沙滩上的岩石缝隙中。
  • 4.甘肃贝母生于海拔2800-4400m的灌丛中或草地上。
  • 5.康定贝母生于海拓3500-4100的河边林下或草地上。

资源分布:

  • 1.暗紫贝母 分布于四川、青海。
  • 2.卷叶贝母 分布于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 3.棱砂贝母 分布于青海、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 4.甘肃贝母 分布于甘肃、青海、四川。
  • 5.康定贝母 分布于四川康定一带。

栽培生物学特性:喜凉爽温和气候,适宜生长在1600-3000m的高寒山区的小灌木林下及草丛中。选择土层深厚、腐殖质丰富的砂质壤土栽培。忌积水、高温。 栽培技术 用种子和鳞茎繁殖。种子繁殖:种子成熟时胚尚处于原胚阶段,需用腐殖土或锯木末层积贮藏于室内,温度10-15度进行后熟处理,保持一定温度,待种子有芽口时播种。坡地撒播平地条播条播幅度10-15cm,幅间距7-10cm。鳞茎繁殖:在果实成熟或政党枯苗后及时挖取,选鳞茎肥厚、无损伤的作种用,入选的种鳞茎在15度以下通风良好的室内或荫棚下,晾置1-2星期,待隐伤表面呈浅棕色后栽种。在畦上横向开平底沟,开一沟栽一沟,沟底先放基肥,再放入种鳞茎,行株距为(13-20)cm×(13-15)cm。 田间管理 防旱、防洪涝、防溅泥污染。现适宜栽培川贝的地方,多无灌溉条件,要采取覆盖地面减少蒸发,截流溶雪、溶冻水和防止暴雨溅泥。种子播种地第1、2年生长季枯苗后,须培土2-3cm,除第1年生长季不需追肥外,以后各年及鳞茎栽培,在出苗或展叶时,均需追厩肥或堆肥,并应及时除草。为保持土壤结构和良好的生产性能,可实施2茬贝母1茬大麻轮作,麻根留槎或拔除,麻秆作覆盖材料后再翻入土壤。 病虫害防治 病害有锈病,出苗期,每2-3星期用粉锈宁1000倍液喷洒1次。白腐病,用50%多菌灵1000倍液浸种。日灼病,雨季来临前用稿秆碎节覆盖,防溅泥土,发现叶片等处被泥土污染,应及时冲洗。虫害有金针虫、蛴螬、地老虎。

性状性状鉴别:暗紫贝母、卷叶贝母、甘肃贝母的鳞茎,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松贝”和“青贝”,棱砂贝母习称“炉贝”

  • ( 1)松贝 呈类圆锥形或近球形,高0.3-0.8cm,直径0.3-0.9cm。表面类白色。外层鳞叶2瓣,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习称“杯中抱月;”顶部闭合,内有类圆柱形、顶端稍尖的心芽和小鳞叶1-2枚;先端钝圆或稍尖,底部平,微凹入,中心有1灰褐色的鳞茎盘,偶有残厚须根。质根而脆,断面白色,富粉性。气微,味微苦。
  • (2)青贝 呈类扁球形,高0.4-1.4cm,直径0.4-1.6cm。外层鳞叶2瓣,大小相近,相对抱合,顶部开裂,内有心芽和小鳞叶2-3枚及细圆柱形的残茎。
  • (3)炉贝 呈长圆锥形,高0.7-2.5cm,直径0.5-2.5cm。表面类白色或浅棕黄色,有的具棕色斑点。外层鳞叶2瓣,大小相近,顶部开裂略尖,基部稍尖或较钝。

显微鉴别粉末特征:

  • (1)暗紫贝母 类白色。①淀粉粒极多。单粒三角状卵形、灯泡形、广卵形、贝壳形、不规则4-7边形等,边缘略凹凸不平,直径4-60μm,长约56(-64)μm,脐点点状、人字形、短缝状,层纹细密;复粒少数,2-3分粒组成;半复粒较多,脐点的单粒。②气孔类圆形,直径40-52μm,副卫细胞5-7个。表皮细胞较大,略延长,垂周壁波状弯曲;有少数草酸钙细小方晶。
  • (2)卷叶贝母 类白色。淀粉粒单粒多呈圆三角状卵形、类贝壳形或广卵形,直径5-56μm,长约至51μm,脐点偶见,细点状或短缝状,层纹细密;复粒稀少,2-4分粒组成;2脐点的单粒偶见。
  • (3)棱砂贝母 类白色。淀粉粒单粒呈广卵形、梨形、盾形,有的边缘凹凸不平,直径5-54μm,长约至66(-76)μm,脐点人字形、线形、马蹄形或三叉状,层纹明显,复粒2-5分粒组成;半复粒脐点2-5;2-5脐点单粒较多见。
  • (4)甘肃贝母 类白色。淀粉粒单粒圆三角形、三角状卵形、类圆形、泡形、类方形等,直径约至49μm,长约至56μm,少数边缘微凹凸,脐点人字形、马蹄形、大字形、星状、三叉状、点状、裂缝状,层纹不甚明显;复粒偶见,2(-3)分粒组成;半复粒多见,脐点2-8;2-8脐点单粒少见。 商品规格 商品川贝 松贝分两等,青贝分四等,炉贝分两等。 松贝 一等:类圆锥形或近球形,鳞瓣2,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顶端闭口,基部底平。味甘微苦。每50g在240粒以外,无黄贝、油贝、碎贝。二等:顶端闭口或开口,基部平底或近似平底。每50g在240粒以内。间有黄贝、油贝、碎贝、破贝,余同一等。 青贝 一等:扁球形或类圆形,两鳞片大小相似。顶端闭口或微开口,基部较平或圆形。表面白色。味淡微苦。每50g在190粒以外。对开瓣不超过20%。无黄贝、油贝、碎贝。二等:第50g在130粒以外。对开瓣不超过25%。间有花油贝、花黄贝,不超过5%。无全黄贝、油贝、碎贝。余同一等。三等:每50g在100粒以外。对开瓣不超过30%,间有油贝、碎贝、黄贝不超5%。余同二等。四等:顶端闭口或开口较多。大小粒不分。兼有油贝、碎贝、黄贝、余同一等。

化学成分

  • 1.暗紫贝母 鳞茎含生物碱:松贝辛(songbeisine),松贝甲素(sonbeinine)。还含蔗糖(sucrose),硬脂酸(stearic acid),棕榈酸(palmitic acid),β-谷甾醇(β-sitosterol)。
  • 2.卷叶贝母 鳞茎含生物碱:川贝碱(fritimine),西贝素(sipeimine)。
  • 3.棱砂贝母 鳞茎含生物碱:棱砂贝母碱(delavine),棱砂贝母酮碱(delavinone),川贝酮碱(chuanbeinone),棱砂贝母芬碱(delafrine),棱砂贝母芬酮碱(delafrinone),(22R,25S)-5-茄啶-烯-3β,5α,6β-三醇〔(22R,25S)-solanid-5-en-3β,5α,6β-triol〕,贝母辛碱(peimissine),西贝母碱(imperialine)即是西贝素,川贝碱,炉贝碱(fritiminine)。

药理作用

1.对呼吸系统的作用:1.1镇咳作用:小鼠氨水引咳法证明,ig贝母总生物碱及非生碱部分均有镇咳作用。小鼠ig家种及野生川贝母流浸膏,则无明显镇咳作用。小鼠二氧化硫引咳法表明,贝母生物碱亦无明显镇咳作用。Ig贝母一皂甙Ⅱ号,能使小鼠咳嗽潜伏期明显延长。采用小鼠氨水引咳法,发现组织培养川贝和野生川贝均具有显着的镇咳作用,给药后(3.0g/kgig)30分钟作用较强,止咳率大于50%,在60分钟时两种川贝作用均己下降,但直至2小时药物仍有显着作用。选镇咳作用较强的30分钟,按1.5g/kg及3.0g/kg给药,发现组培川贝和野生川贝一样,止咳效果随剂量加大而增强。

1.2祛痰作用:采用小鼠酚红排泌法,以3.9g/kg(ig)剂量作时效曲线,分别在给药后30、60、120分钟立即ip0.25%酚红((0.2ml/10g),按分光光度法测558nm处吸收度。结果表明,组培川贝和野生川贝均具有祛痰作用,给药60分钟后为作用峰值,给药2小时后作用下降。选时效峰值时间60分钟,按1.5g/kg及3.0g/kg给药,结果表明,两种川贝的祛痰效果均随剂量加大而增强。其它小鼠服用30g/kg川贝母煎剂,药后60分钟与药前比较,痛阈降低。

2.抗溃疡作用2.1对大鼠结扎幽门性溃疡的影响:大鼠断食48h后麻醉、开腹,结扎胃幽门,缝合腹壁后sc平贝总生物碱(简称总碱)3、1.5mg/100g,对照组用等体积生理盐水。给药后9小时断头处死,收集胃液,同时测定胃液量,游离酸,总酸及胃蛋白酶活性,并用肉眼观察溃疡形成情况。结果两种剂量对胃蛋白酶有显着的抑制作用,与对照组比较P<0.01,1.5mg/100g组的溃疡指数亦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

2.2对应激性溃疡的影响:采用上述剂量,观察对应激性溃疡大鼠的溃疡指数。结果1.5mg/100g组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P<0.05。

2.3对消炎痛所致胃溃疡的影响:大鼠按上述剂量ip给药后各组均ip消炎痛40mg/kg,给药后处死,取胃观察溃疡程度。结果3.0mg/100g的总碱对消炎痛所致的胃溃疡有抑制作用,与对照组比较P<0·01。

3.其它作用 川贝母碱静脉注射对麻醉猫产生持久的血压下降,伴以短时呼吸抑制,能增强豚鼠离体子宫收缩,抑制离体兔肠,并无扩大瞳孔的作用。对小鼠的最小致死量为40mg/公斤,死前有痉挛,还引起家兔血糖升高。

西贝母碱对麻醉狗有降压作用,主要由于外周血管扩张,对心电图无明显影响。对离体豚鼠回肠、兔十二指肠、大鼠子宫及整体狗小肠均有明显松弛作用,解痉作用类似罂粟碱。

贝母素丙(川贝母素,fritimine)4mg/kg静脉注射,能吏麻醉猫产生持久性血压下降,伴以短暂的呼吸抑制;7.5-16mg/kg静脉注射,能使兔血糖升高;1:50000浓度能使离体豚鼠子宫收缩,1:100000浓度能抑制离体兔肠的运动;对小鼠的最小致死量为40mg/kg。

平贝母浸膏对实验动物具有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作用。

毒性小鼠ig组培川贝和野生川贝混悬液,8.0g/kg为可能用的最大剂量,观察1周,小鼠一切活动正常,均未出现死亡。平贝母总碱小鼠iv的LD50为84.2mg/kg,ip为148.4mg/kg。亚急性毒性:小鼠36只,均分为3组,给药组(2,3组)分别sc总碱0.3、0.15mg/10g(分别相当于LD50的1/5和1/10),对照组给同体积的生理盐水,每日给药1次,隔日称1次体重,给药3周后处死,检查血象、肝功、肾功,每组取5只做心、肝、脾、肺、肾的病理切片。结果表明,总碱对小鼠的血象、肝功、肾功,以及各脏器均未见影响。

  • 炮制拣去杂质,用水稍泡,捞出,闷润,剥去心,晒干。1.《雷公炮炙论》:凡使贝母先于柳木灰中炮令黄,摩破,去内口鼻上有米许大者心一小颗后,拌糯米于?上同炒,待米黄熟,然后去米取出。2.《本草述钩元》:姜汁泡,去心,
  • 性味味甘、苦;性微寒
  • 归经归肺;心经
  • 功能主治清热润肺;化痰止咳;散结消肿。主肺虚;久咳;虚劳咳嗽;燥热咳嗽;肺痈;瘰疬;痈肿;乳痈
  •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研末,1-1.5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
  • 注意脾胃虚寒及寒痰、湿痰者慎服。反乌头。

[2]

各家论述

《本草别说》:能散心胸郁结之气 贝母,治心中气不快多愁郁者殊有功。王好古:贝母,乃肺经气分药也,仲景治寒实结胸,外无热证者,三物小陷胸汤主之,白散亦可,以其内有贝母也。成无己云:辛散而苦泄,桔梗、贝母之苦辛,用以下气。

《本草会编》:俗以半夏有毒,用贝母代之,夫贝母乃大阴肺经之药,半夏乃太阴脾经、阳明胃经之药,何可以代?若虚劳咳嗽,吐血咯血,肺痿、肺痈,妇人乳痈、痈疽及诸郁之证,半夏乃禁忌,皆贝母为向导,犹可代也。至于脾胃湿热,涎化为痰,久则生火,痰火上攻,香愦、僵仆、蹇涩诸证,生死旦夕,亦岂贝母可代乎?《本草经疏》:贝母,肺有热,因而生痰,或为热邪所干,喘嗽烦闷,必此主之,其主伤寒烦热者,辛寒兼苦,能解除烦热故也。淋沥者,小肠有热也,心与小肠为表里,清心家之烦热,则小肠之热亦解矣。邪气者、邪热也,辛以散结,苦以泄邪,寒以折热,故主邪气也。《经》曰:一阴一阳结为喉痹,一阴者少阴君火也,一阳者少阳相火也,解少阴少阳之热,除胸中烦热,则喉痹自愈矣。乳难者,足厥阴、足阳明之气结滞而不通,辛能散结气,通其结滞,则乳难自瘳。热解则血凉,血凉则不痛,故主金疮。热则生风,故主风痉。

《别录》又疗腹中结实,心下满,洗洗恶风寒者,肺主皮毛也。目眩者,热上攻也。项直,即风痉也。咳嗽上气,气上逆也。烦热渴邪不解,汗不出者,邪热盛也。其性专能散结除热,则上来诸证,皆自愈矣。病去则五脏自安。骨髓自利也。《别录》:疗腹中结实,心下满,洗洗恶风寒,目眩,项直,咳嗽上气,止烦热渴,出汗,安五脏,利骨髓。

《药性论》:治虚热,主难产作末服之;兼治胞衣不出,取七枚末,酒下;末,点眼去肤翳;主胸胁逆气,疗时疾黄疸,与连翘同主项下瘤瘿疾。

《本草汇言》:贝母,开郁、下气、化痰之药也。润肺消痰,止咳定喘,则虚劳火结之证,贝母专司首剂。故配知母,可以清气滋阴;配芩、连可以清痰降火;配耆参可以行补不聚;配归、芍可以调气和营;又配连翘可解郁毒,治项下瘿核;配二陈代半夏用,可以补肺消痰、和中降火者也。以上修用,必以川者为妙。若解痈毒,破症结,消实痰,敷恶疮,又以土者为佳。然川者味淡性优,土者味苦性劣,二者以分别用。

《本草正》:半夏、贝母,俱治痰嗽。但半夏兼治脾肺,贝母独善清金。半夏用其辛,贝母用其苦;半夏用其温,贝母用其凉;半夏性速,贝母性缓;半夏散寒,贝母清热;性味阴阳,大有不同。俗有代用者,其谬孰甚。......降胸中因热结胸及乳痈流痰结核。

《药品化义》:贝母,味苦能下降,微辛能散郁,气味俱清,故用入心肺,主治郁痰、虚痰、热痰及痰中带血虚劳咳嗽胸膈逆气烦渴热甚,此导热下行,痰气自利也。取其下利则毒去,散气则毒解,用疗肺痿、肺痈瘿瘤痰核痈疽疮毒,此皆开郁散结,血脉流通之功也。又取其性凉能降,善调脾气,治胃火上炎,冲逼肺金,致痰嗽不止,此清气滋阴,肺部自宁也。

《长沙药解》:贝母苦寒之性,泄热凉金,降浊消痰,其力非小,然清金而不败胃气,甚可嘉焉。

《本经》:主伤寒烦热,淋沥邪气,疝瘕,喉痹,乳难,金疮风痉。

《日华子本草》:消痰,润心肺。末,和砂糖为丸含,止嗽;烧灰油敷人畜恶疮。

《本草述》:疗肿瘤疡,可以托里护心,收敛解毒。

摘录《中华本草》

川贝的功效和作用 注意事项是什么

“天府之宝——打一中药名”,相信很多的朋友都会想到是川贝,它是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得比较广泛的一味中药材,尤其是在止咳方面有良好的功效。而对于川贝的其他方面的功效和作用,以及日常应用时需注意些什么事项,可能大家就不是很清楚了,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方面的知识。

川贝的功效主治

川贝,别名也叫做贝母,在中医当中,以它的干燥鳞茎为入药部位,其性微寒,味甘、苦,有清热润肺、化痰止咳以及散结消肿的功效,临床上可用于肺虚久咳、燥热咳嗽以及瘰疬、乳痈等疾病症状的治疗。

《本草汇言》中记载:

川贝的药理作用

现代药理研究显示,川贝当中含有的主要成分为各种生物碱,起到的药理作用有如下几个:

1.镇咳祛痰

动物实验研究显示,川贝中含有的贝母总生物碱及非生物碱部分均有镇咳作用,此外,川贝还具有祛痰作用,且祛痰效果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强。

2.抗溃疡作用

研究显示,川贝中含有的生物碱成分对于胃蛋白酶的活性具有抑制作用,因而可以通过负反馈的形式减少胃酸分泌的增加,从而起到抗溃疡的作用。

3.降压作用

体外动物实验研究显示,川贝母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扩张外周血管,产生降压效果。

川贝的临床应用选方

对于川贝,临床上更多的是利用它的止咳化痰功效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不少的医学著作中对于其应用也有相应的记载,下面为大家介绍其中较为常见的几个:

1.治百日咳:川贝母五钱,黄郁金、葶苈子、桑白皮、白前、马兜铃各五分。共轧为极细末,备用。1.5~3岁,每次二分;4~7岁,每次五分;8~10岁,每次七分,均一日三次,温水调冲,小儿酌加白糖或蜜糖亦可。

2.治肺热咳嗽多痰,咽喉中干:贝母(去心)一两半,甘草(炙)三分,杏仁(汤浸去皮、尖、炒)一两半。上三味,捣罗为末,炼蜜丸如弹子大。含化咽津。(《圣济总录》贝母丸)

川贝的注意事项

  • 1.川贝性微寒,对于脾胃虚寒、风寒咳嗽的人群应忌用。
  • 2.川贝反乌头,应禁忌与此乌头类药物同用。
  • 3.川贝一次的用量一般在3~10克为宜,不宜大量连续使用。

[3] 附:川贝止咳食疗方

川贝炖梨

材料:川贝粉3克、雪梨1个

做法:切开雪梨上端,挖去梨核部分,把川贝放入其中并盖好,然后放入炖蛊中,加适量清水,隔水炖1个小时作用,最后加糖调味即可。

功效:润肺止咳,适用于肺热咳嗽的人群。

川贝杏仁饮

材料:川贝6克、杏仁3克

做法:杏仁去皮后与川贝一起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煮30分钟,最后加糖调味即可。

功效:润肺、化痰、止咳。


                                                             植物篇:开花的种类(川贝母 (百合科贝母属植物))的相关视频


相关视频

川贝母化痰止咳


相关视频

川贝母种植基地


相关视频

《中药学》化痰药:川贝母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