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植物篇:开花的种类(天蓝沙参(桔梗科 沙参属植物))

植物篇:开花的种类(天蓝沙参(桔梗科 沙参属植物))

桔梗科沙参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胡萝卜状,不分枝,高可达0.8米,植株不分枝,茎生叶常集中于茎的中下部,茎上部叶疏生而小,叶无柄,假总状花序,花冠钟状,蓝色或蓝紫色,裂片三角形卵状,花盘无毛,有被毛的;花柱比花冠短,8-10月开花。生长于林缘开阔地,林中,山坡草甸中。

目录

天蓝沙参〔学名:Adenophora coelestis Diels〕

基本信息

  • 中 文 名:天蓝沙参
  • 拉丁学名:Adenophora coelestis Diels
  • 界 :植物界
  • 门 :被子植物门
  • 纲 :双子叶植物纲
  • 亚 纲:合瓣花亚纲
  • 目 :桔梗目
  • 科 :桔梗科
  • 亚 科:桔梗亚科
  • 属 :沙参属
  • 种 :天蓝沙参
  • 分布区域:四川省, 云南省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有白色乳汁。根胡萝卜状,植株常有横走的茎基分枝。茎单支或两支发自一条茎基上,不分枝,通常高50-80厘米,无毛至相当密地被刚毛。茎生叶常集中于茎的中下部,而茎上部的叶常疏生而小,全部叶无柄,有时茎下部的叶有短柄,叶片卵状菱形,倒卵形,卵形至条状披针形,长2-10厘米,宽0.5-3厘米,边缘为不规则粗锯齿,上面疏生短毛,下面常在叶脉上生白色硬毛。

花仅数朵在茎顶端集成假总状花序,或有长(有时短)的花序分枝,花序分枝仅在顶端着生1至少数几朵花。花梗短;花萼无毛,筒部球状倒卵形或倒卵状圆锥形,裂片狭三角状钻形,长8-20毫米,宽1-1.5(2)毫米,边缘有1至多对小齿;花冠钟状,蓝色或蓝紫色,长1.5-4厘米,裂片卵状三角形,长6-11毫米,约占花冠全长的1/3;花盘长(1.2)2-3(3.5)毫米,无毛,也有被毛的;花柱比花冠短。花期8-10月。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1200-4000米的林下、林缘、林间空地或草地中。喜温暖或凉爽气候,耐寒,虽耐干旱,但在生长期中也需要适量水分,幼苗时期,干旱往往引起死苗。以土层深厚肥沃、富含腐殖质、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栽培为宜。产中国云南(砚山、昆明、寻甸、嵩明、富民、禄劝、邓川、大理、鹤庆、丽江、中甸)、四川西南部(木里、会理、普格、德昌、西昌、雷波、宝兴)。模式标本采自云南丽江。

栽培技术编

种子繁殖:分春播与冬播,北方春播4月,冬播在1月上冻以前。整地施足基肥,每1h㎡施堆肥或厩肥4500-60000kg。整地后,作畦宽1m,按行距40cm开浅沟,把种子均匀撒入沟内,覆土1-1.5cm,稍镇压,浇水,并经常保持土壤湿润,春播种子约两星期后出苗。冬播种子第2年春季出苗。

田间管理: 幼苗出土后要注意除草、松土,苗高3cm左右间苗1次,高10-15cm时定苗,每隔10-15cm,留壮苗1棵。为防止倒伏,在生长期间,可结合施肥进行培土壅根。追肥,苗期需勤施薄肥,保持幼苗健壮,以后除每年植枯萎后和出苗前,各追肥1次外,还需在5、7、9月各肥1次,以人畜粪为主,在植株高45cm时,及时打顶,控制植株高度,减少养分消耗,有利根部生长。

病虫害防治:病害有根腐病,可用退菌特50%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射。褐斑病可用代森锌65%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射,虫害有蚜虫、地老虎等为害。

采收和储藏:播种后2-3年采收,秋季挖取根部,除去茎叶及须根,洗净泥土,乘新鲜时用竹片刮去外皮,切片,晒干。 [1]

主要价值

彝药:俄喜特补,俗称泡参,鸡棒腿:根主治病后体虚,肺痨,咳嗽,咽肿声哑,肝痛,腰膝酸软《彝植药续》。全株用于养阴,清肺热《滇省志》。

沙参(中草药)

沙参,中药名。为桔梗科植物沙参Adenophora stricta Miq.、杏叶沙参Adenophora hunanensis Nannf.、轮叶沙参Adenophora tetraphylla (Thunb.) Fisch.[A.vuerticillata Fisch.;Campanula tetraphylla Thunb.]、云南沙参Adenophora khasiana(Hook.fF.et Thoms.)Coll.et Hhemsl [Caumpanula khasiana Hook.f.et Thoms]、泡沙参Adenophora potaninii Korsh. 及其同属数种植物的根。沙参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等地;杏叶沙参分布于河北、山西、陕西、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等地;轮叶沙参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西南及华南;云南沙参分布于四川、云南、西藏;泡沙参分布于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四川等地。具有养阴清热,润肺化痰,益胃生津之功效。常用于阴虚久咳,痨嗽痰血,燥咳痰少,虚热喉痹,津伤口渴。

入药部位:根。

性味:味甘、,微苦,;性微寒。

归经:归肺、胃经。

功效:养阴清热润肺化痰益胃生津

主治:用于阴虚久咳痨嗽痰血燥咳痰少虚热喉痹津伤口渴

相关配伍

* 1、治肺热咳嗽:沙参半两,水煎服之。(《卫生易简方》)

* 2、治慢性支气管炎,咳嗽,痰不易吐出,口干:南沙参9g,麦冬9g,生甘草6g,玉竹9g。水煎服。(《青岛中草药手册》)

* 3、治诸虚之症:沙参一两,嫩鸡一只去肠,入沙参在鸡腹内,用砂锅水煎烂食之。(《滇南本草》)

* 4、治赤白带下,皆因七情内伤,或下元虚冷:米饮调沙参末服。(《证治要诀类方》)

* 5、治产后无乳:杏叶沙参根12g,煮猪肉食。(《湖南药物志》)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鲜品15-30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风寒咳嗽禁服。

炮制

一、采集加工

播种后2-3年采收,秋季挖取根部,除去茎叶及须根,洗净泥土,乘新鲜时用竹片刮去外皮,切片,晒干。

二、炮制方法

1、沙参: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和芦头,,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2、蜜沙参:现行,取炼蜜用适量开水稀释后,,加入南沙参片中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黄橙色,,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每南沙参片100kg,用炼蜜25kg。

鉴别

一、药材性状

(1)沙参:根圆柱形或圆锥形,有的弯曲或扭曲,少数2-3分枝,长8-27cm,直径1-4.3cm。表面黄白色或淡棕黄贡色,较粗糙,有不规则扭曲的皱纹,上部有细密横纹,凹陷处常有残殖留棕褐色栓皮。顶端芦头(根茎)单个,稀多个,长2-7cm,四周具多数半月形茎痕,呈盘节状。质硬脆,易折断,折断面不平坦,类白色,多裂隙,较松泡。气微,味微甘、苦。

(2)杏叶沙参:根圆锥形,下部分枝极少,长9-17cm,直径0.7-2cm。表面灰黄色或灰褐色,无环纹,有纵皱。顶端芦头长1.4-8.8cm,盘节明显或不明显。折断面不平坦,类白色,较结实。

(3)轮叶沙参:根圆柱形,少2-分枝,长5.5-14cm,直径0.5-2cm。表面无纵皱,上部具环纹。折断面不平坦,白色,中空。

(4)云南沙参:根偶有分枝,长5-25cm,直径1-3.5cm,上部多横纹,下部具弯曲纵纹或深沟纹。芦头长0.5-4cm。折断面白色,多裂隙。

(5)泡沙参:根圆柱形,少2分枝,长8-14cm,直径0.9-3cm,表面具矍环纹。芦头长3-6.5cm,盘节密。折断面不平坦,淡黄白色,松泡,中空。均以粗细均匀、肥壮、色白者为佳。

二、饮片性状

沙参为圆形或类圆形厚片,,表面黄白色或类白色,,有多数不规则裂隙,,呈花纹状。周边淡棕黄色,,皱缩。质轻。无臭,,味微甘。蜜沙参形如南沙参片,,表面橙黄色或焦黄色,,偶见焦斑,,味甜。

药理作用

  • 1、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具有调节免疫平衡的功能,沙参也可提高淋巴细胞转换率;
  • 2、祛痰作用;
  • 3、抗真菌作用;
  • 4、强心作用。

相关论述

1、《本经》:“主血积惊气,除寒热,补中,益肺气,久服利人。”

2、《别录》:“疗胃痹心腹痛,结热邪气,头痛,皮间邪热,安五脏,补中。”

3、《药性论》:“去皮肌浮风,疝气下坠,治常欲眠,养肝气,宣五脏风气。” [2]

附注

同属以下品种的根在不同地区也作沙参药用。

①狭叶沙参Adenophoragmelinii(Spreng.) Fisch.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

②石沙参A. polyantha Nakai.分布于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山东、安徽、河南。

③川藏沙参A. lilifolioidesPax et Hoffm.分布于陕西秦岭、四川(德格)。

④长白沙参A. pereskiifolia(Fisch.ex Roem. et Schult.)G.Don分布于黑龙江、吉林。

⑤丝裂沙参A.capillarisHemsl.分布于湖北西部。

⑥昆明沙参A. strictaMiq. subsp. confuse(Nannf.) Hong分布于云南。

⑦多歧沙参A. wawreana A. Zahlbr.分布于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河南。

⑧细叶沙参A. paniculata Nannf.分布于河北、山西、内蒙古、陕西、山东、河南。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