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植物篇:开花的种类(南苜蓿 (豆科苜蓿属植物))

植物篇:开花的种类(南苜蓿 (豆科苜蓿属植物))

目录

南苜蓿 (豆科苜蓿属植物)

南苜蓿(学名:Medicago polymorpha L.)是豆科、苜蓿属的一、二年生草本植物,高可达90厘米。茎近四棱形,基部分枝,叶片卵状长圆形,先端渐尖,基部耳状,边缘具不整齐条裂,脉纹明显;叶柄细长柔软,花序头状伞形,总花梗腋生,纤细无毛,苞片甚小,尾尖;萼齿披针形,花冠黄色,旗瓣倒卵形,翼瓣长圆形,子房长圆形,种子长肾形,3-5月开花,5-6月结果。

分布于中国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区,欧洲南部、西南亚,以及整个旧大陆均有分布,并引种到美洲、大洋洲。南苜蓿的根瘤菌固氮,增加后茬农作物的粮食产量;同时还提高了冬春农田的覆盖率,减少了土壤水分的蒸发,有保护生态环境作用。

基本信息

  • 中文学名:南苜蓿
  • 拉丁学名:Medicago polymorpha L.
  • 别 称:刺苜蓿,刺荚苜蓿,黄花苜蓿,金花菜,母齐头,黄花草子
  • 界  :植物界
  • 门  :被子植物门
  • 纲  :双子叶植物纲
  • 亚 纲:原始花被亚纲
  • 目  :蔷薇目
  • 亚 目:蔷薇亚目
  • 科  :豆科
  • 亚 科:蝶形花亚科
  • 族  :车轴草族
  • 属  :苜蓿属
  • 种  :南苜蓿
  • 命名者及年代:L.,1753

形态特征

一、二年生草本,高20-90厘米。茎平卧、上升或直立,近四棱形,基部分枝,无毛或微被毛。羽状三出复叶;托叶大,卵状长圆形,长4-7毫米,先端渐尖,基部耳状,边缘具不整齐条裂,成丝状细条或深齿状缺刻,脉纹明显;叶柄柔软,细长,长1-5厘米,上面具浅沟;小叶倒卵形或三角状倒卵形,几等大,长7-20毫米,宽5-15毫米,纸质,先端钝,近截平或凹缺,具细尖,基部阔楔形,边缘在三分之一以上具浅锯齿,上面无毛,下面被疏柔毛,无斑纹。

花序头状伞形,具花(1)2-10朵;总花梗腋生,纤细无毛,长3-15毫米,通常比叶短,花序轴先端不呈芒状尖;苞片甚小,尾尖;花长3-4毫米;花梗不到1毫米;萼钟形,长约2毫米,萼齿披针形,与萼筒近等长,无毛或稀被毛;花冠黄色,旗瓣倒卵形,先端凹缺,基部阔楔形,比冀瓣和龙骨瓣长,翼瓣长圆形,基部具耳和稍阔的瓣柄,齿突甚发达,龙骨瓣比翼瓣稍短,基部具小耳,成钩状;子房长圆形,镰状上弯,微被毛。

荚果盘形,暗绿褐色,顺时针方向紧旋1.5-2.5(-6)圈,直径(不包括刺长)4-6(-10)毫米,螺面平坦无毛,有多条辐射状脉纹,近边缘处环结,每圈具棘刺或瘤突15枚;种子每圈1-2粒。种子长肾形,长约2.5毫米,宽1.25毫米,棕褐色,平滑。花期3-5月,果期5-6月。

生长环境

适于在肥沃的旱地或排水良好的地区。生长适温为12-17℃,在亚热带地区生长较好;耐寒性较强,在-5℃的低温下,其叶片虽会被冻死,但气温回升后又会萌芽生长;对土壤适应性较广,在pH值为5.0-8.6的土壤中,均能生长正常。

分布于中国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区,以及陕西、甘肃、贵州、云南。常栽培或呈半野生状态。欧洲南部、西南亚,以及整个旧大陆均有分布,并引种到美洲、大洋洲。

繁殖方法

南苜蓿在中国福建闽北适播期在9月中下旬到10月中旬之间,这期间播种的南苜蓿长势良好,不但植株高大,且分蘖力强,9月2日之前播种的出苗后10天左右,11月以后播种的幼苗生长缓慢播种如用英果,播前要在地上进行曝晒后再浸种催芽,用种籽则可直接浸种催芽。条播或穴播均可,条播间距采用30-40厘米,穴播规格为20x30厘米。有拌根瘤菌的南苜蓿生长后期根系的根瘤数量较多,且根瘤菌个大,能提高了固氮能力。播时宜用钙镁磷肥、草木灰淤泥加根瘤菌拌种搓揉成颗粒后播种、播后亩用火烧土或土杂灰500公斤覆盖。

栽培技术

及时移栽:从直播与移栽对比试验可看出,移栽有利于全苗,由于种植密度较稀,生长较快,南苜蓿分蘖力强,苗高10-15厘米时进行间苗,去弱留强,一般留单株即可,同时可以把强壮的好苗进行补苗、移栽移栽苗要及时浇灌定根水。

科学管理:由于南苜蓿自身有固氮功能,平时少施氮肥。在苗期如苗小、苗弱,可面用灰肥500公斤、钙镁磷20公斤混合撒施。进入越冬时,亩施草木灰或土杂灰500公斤,既可增加钾素营养,又有利于防寒保温。开春返青后亩泼施粪水1000公斤,或浇施复合肥20公斤,以促使早发旺长,进而提高鲜草产量。南苜蓿幼苗极不耐旱,早期要注意灌水,但又不能积水,雨天要及时排水,田间要开深田沟,控制好土壤干湿度,以防炭疽病发生。

病虫防治

虫害

苜蓿地虫害主要有苜蓿夜蛾、粘虫、草地螟、蝗虫等。防治方法:在幼虫3龄前防治效果最佳。2.5%敌百虫粉剂或5%马拉硫磷粉剂,用量为每亩2-2.5公斤;50%辛硫磷乳油4000-5000倍液,90%敌百虫1000-1500倍液,50%西维因可湿性粉剂200-300倍液喷雾。

病害

苜蓿由于病害防治不当,造成产量和品质下降,紫花苜蓿染病后叶片出现病斑甚至脱落,茎叶枯黄,植株萎蔫,产量下降,可利用年限缩短。因此,掌握苜蓿病害的发病规律,制定合理的预防措施,不仅能改善苜蓿的生长,提高牧草的品质,还能显著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主要病害有以下几种:褐斑病又称普通叶斑病,是苜蓿常见的一种病害,在各地均可发生。其病原菌是假盘菌属苜蓿假盘菌,病斑发生在叶片上呈褐色,近圆形,直径0.5-2毫米,边缘不整齐,发病时叶片变黄,严重时大量脱落,造成苜蓿产量下降,可利用年限减少。 [1] 在发病季节到前喷洒70%代森锰锌600倍液、75%百菌清500-600倍液或5%多菌灵可湿剂500-1000倍液进行防护。发病后,可以喷洒世高500-1000倍液进行防治,若病害发病严重,应提早刈割,以减少病害的传播。白粉病是由白粉菌属鞑靼内丝白粉菌引起,在干燥的灌溉区发病严重。当植株的叶片、叶柄、茎或荚果受到侵染时,会出现白色粉霉斑。除选择合适的抗病品种外,还应该做到合理施肥,减少氮肥的用量,适当增加磷、钾肥的供应。在病害发生季节提前喷洒40%灭菌丹可湿剂600-800倍液或15%粉锈宁1000倍液做好预防,在病害发生时用世高500-1000倍液进行防治。

主要价值

南苜蓿在荚果成熟期一次性收获的干物质产量高达10.3吨/公顷;在营养期的干物质产量达5.98吨/公顷,茎叶比为1:0.7。营养成分为:干物质91.8%、粗蛋白24.5%、粗脂肪2.5%、粗灰分14.0%、粗纤维18.6%、钙0.63%和磷0.38%。南苜蓿每100克鲜茎叶含胡萝卜素约31.5毫克、核黄素0.22毫克、钙168毫克。此外,它还含有植物皂素,植物皂素能和人体的胆固醇结合,促使其增加排泄,从而大大降低胆固醇含量,对防治冠心病有益。由此可见,南苜蓿具有较高的饲用价值,不仅是草食家畜的优质饲料,也是猪鸡等单胃动物冬春较为理想的青绿饲料。另外,南苜蓿根系发达,结瘤效果较好,固氮肥地的能力较强。在州,冬闲土地种植南苜蓿对后作水稻的增产效果明显,每年冬春季的种植面积在1000公顷以上。

南苜蓿的营养功效及食用方法

南苜蓿的营养功效

南苜蓿全草可做绿肥和饲料;浙江和上海等处常栽培供蔬菜食用,也可腌食。每100克嫩茎叶中含蛋白质5克,脂肪0.4克,粗纤维2.4克,糖类8克,胡萝卜素3.28克,维生素C92毫克,钙103毫克,磷50毫克,铁2.4毫克。 [2]全草:清热利尿,治膀胱结石。根:清热利尿,退黄。治黄疸,尿路结石。能抑制肠道收缩,增加血中甲状腺素的含量,可防止肾上腺素的氧化,并有轻度雌激素样作用和抗癌作用;所含的大豆黄酮、苜蓿酚均具有雌激素的生物活性

南苜蓿的食用方法

南苜蓿嫩苗叶可食,一般在春季采嫩苗叶。采摘后,用清水洗干净,然后放入开水中略微焯一下,捞出后可凉拌、炒菜。

南苜蓿《中药材》

* 别名:母齐头、金花菜、黄花草子、草头

* 来源:豆科南苜蓿Medicago hispida Gaertn.,以全草、根入药。

* 生境分部:长江下游各省。

* 性味全草:苦、微涩,平。

* 根:苦、微涩,寒。

* 功能主治:全草:清热利尿。治膀胱结石。

* 根:清热利尿,退黄。治黄疸,尿路结石。

* 用法用量:全草2~3两,水煎或捣汁服,鲜全草3~5两;根0.5~1两。 [3]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植物篇:开花的种类(南苜蓿 (豆科苜蓿属植物))的相关视频


相关视频

牛肉老苜蓿菜味儿


相关视频

吃苜蓿的季节到了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