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植物篇:开花的种类(五色梅 (马鞭草科马缨丹属植物))

植物篇:开花的种类(五色梅 (马鞭草科马缨丹属植物))

目录

五色梅 (马鞭草科马缨丹属植物)

五色梅又名马缨丹,为马鞭草科马缨丹属直立或半蔓生常绿小灌木。头状花序顶生或腋生,由多数小花组成一个大的花序,花冠根据品种和开花时间的不同,有黄、红、粉红、橙等色,有时还夹杂着蓝色,每个花序都五颜六色,故称五色梅。在适宜条件下五色梅全年都可开花。

基本信息

  • 中文学名:五色梅
  • 拉丁学名:Lantana camara L.
  • 别 称:山大丹、如意草、五彩花、五雷丹、五色绣球、变色草、大红绣球
  • 二 名 法:Folium Lantanae Camarae
  • 界 :植物界
  • 门 :被子植物门 Angiospermae
  • 纲 :双子叶植物纲 Dicotyledoneae
  • 亚 纲:合瓣花亚纲 Sympetalae
  • 目 :管状花目 Tubiflorae
  • 亚 目:马鞭草亚目 Verbenineae
  • 科 :马鞭草科 Verbenaceae
  • 属 :马缨丹属 Lantana
  • 种 :马缨丹
  • 英 文 名:Lantana camara
  • 分布区域:原产于南美洲、西印度,现世界各国广为栽培。

形态特征

五色梅为直立或半蔓性灌木,高1m左右, 茎枝无刺或有下弯钩刺。全株被短毛,有一强烈气味,故广州又称为"臭花簕"。多分枝,小枝方形。叶对生,叶卵形至卵状椭圆形,叶面多绉,长3~9厘米,宽1.5~5厘米,先端渐尖,边缘有锯齿,两面都有糙毛。头状花序腋生,花序梗长于叶柄1~3倍;苞片披针形,有短柔毛,花萼管状,顶端有极短的齿;花初开时常为黄或粉红,继而变成橘黄或橘红,最后呈红色,先后开放,黄红相间,犹如绿叶扶彩球,故亦称"五色梅"。花期5~10月。果实圆球形,成熟时紫黑色。

别名

五色梅的别名甚多,如《福建药物志》、《甘肃中草药资源志》中的马樱(樱)丹,《本草纲目拾遗》、《赤水玄珠》中的臭牡丹等,仍有许多老中医在用臭牡丹这个名字。其它别名还有五色花(《广西民间常用中草药手册》)、臭花檗(《兴宁草药》)、臭花(《南方百草良方》)、如意花(《职工疾病预防手册》)、臭草(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猪屎花(潮州)、臭金凤、昏花(《岭南采药录》)、五雷箭、穿墙风(《广西中草药》)、天兰草(《湖南药物志》)、毛神花(《闽南民间草药》)等。五色梅不但作为中药在使用,在民族医学中也使用广泛,如苗、壮、彝族,而且在苗族中还有锐酒抓、莴杭嘎的别名。

生长环境

喜光,喜温暖湿润气候。适应性强,耐干旱瘠薄,但不耐寒,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壤土中生长较好。花期6~10月。性喜温暖、湿润、向阳之地。耐干旱、稍耐阴,不耐寒。在南方基本是露地栽培,北方可作盆栽摆设观赏。对土质要求不严,以肥沃、疏松的沙质土壤生长最好。

该种为热带植物,喜高温高湿,也耐干热,抗寒力差,保持气温10℃以上,叶片不脱落。忌冰雪,对土壤适应能力较强,耐旱耐水湿,对肥力要求不严。

产美洲热带,中国广东、海南、福建、台湾、广西等省区有栽培,且已逸为野生。

栽培技术

培育

盆栽五色梅春季出房前应翻盆,宜施入充足的基肥,并对枝条作适当修剪,如是小苗,要打顶,以促发侧枝。对成形后的植株,要注意疏除弱枝、病枝,适当地进行短截,以维持良好的树形,促发更多的新梢。花后不留籽的,要摘去残花,以利于下面叶腋再抽出花序,生长期要保持有充足的阳光和湿润的土壤,不要太干,特别是开花期间。如太干燥,则易出现萎蔫现象。影响开花。 5~10月,每7~10天施饼肥水或人粪尿稀液一次,特别是花后应及时追肥,以保持花开不断。10月底,要移入室内,华东地区可放置在冷室内越冬,若室内阳光充足,温度在10℃以上还可开花。入室后,要控制浇水,停止施肥。对过长的新梢可作适当短截,以方便存放。

养护

五色梅原产热带美洲,我国南方也有少量的野生。喜温暖湿润和阳光充足的环境,不耐寒。制作好的盆景春至秋的生长季节可放在室外向阳处养护,即使盛夏也不必遮光,但要求通风良好。若光照不足会造成植株徒长,茎枝又细又长,且开花稀少,严重影响观赏。生长期保持盆土湿润,避免过分干燥,并注意向叶面喷水,以增加空气湿度;每15天左右施一次以磷钾为主的薄肥,以提供充足的养分,使植株多开花。五色梅生长较快,栽培中应及时剪除影响造型的枝叶,以保持树形的美观,每次花后将过长的嫩枝剪短,秋末冬初入房前对植株进行一次重剪,把当年生枝条都适当剪短。 冬季移置室内向阳处,若能维持15℃以上的室温,植株可正常生长、开花,应适当浇水、施肥和修剪。若保持不了这么高的温度,节制浇水,停止施肥,使植株休眠,8℃以上即可安全越冬。每年春季翻盆一次,并对植株再进行修剪整形,剪去枯枝、弱枝以及其他影响树形的枝条。

管理

五色梅耐修剪,要使其成为圆头状优美树冠,需经常进行摘心。当幼苗长到约10厘米高时即摘心,促使其从基部萌发分枝,保留3~5个枝条作为主枝,待主枝长到一定长度再行摘心,使主枝生长均衡。位于上部的主枝先摘心,位于下部的主枝后修剪,上部主枝在摘心时去枝量略多于下部主枝,这样各枝间生长匀称,便形成了圆头状株形。植株成形之后,随着枝条不断生长,以后要经常疏枝和短截。每年春季结合换盆,把过密枝、纤弱枝、交叉枝及病虫枝从基部疏剪掉。保留的枝条,根据生长情况分别留2~4个芽短裁。开花后及时剪除残花,以免消耗养分。

病虫防治

灰霉病

  • 【症状】:病菌先从花瓣的尖端侵入,发病后,病都呈水渍状,发软,褪色,失去光泽,最后花瓣变褐腐烂,花朵脱落。在潮湿的条件下,病部表面产生灰色的霉层。
  • 【传染途径】:病菌以菌核或菌丝体在病株残体上越冬。翌春产生拖子,借风雨传播,侵染危害、低温高湿,通风不良,利于病害的发展。此病在温室发生较多。
  • 【防治方法】:注意通风,降低湿度,可减轻病害的发生。及时摘除搞花,集中烧毁或深埋于土中,以减少病源。

病害发生初期,可喷卫:1:200波尔多液,或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50%朴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每两周1次,喷药次数因发病情况而定。

叶枯线虫

  • 【症状】:叶片受线虫侵入后,叶色变淡,并有淡褐色斑点,以后逐渐加深到几乎黑色。随着病斑扩大,因受主、侧脉限制而成为角状斑。严重时整个叶片枯死、卷编,并沿茎杆下垂。大部分线虫在轻微变色区,已变成深褐色或黑色的叶片上只有少量线虫。
  • 【传染途径】:叶枯线虫在报部及周围土壤,病株残体和野生寄主上越冬。就是在极小的残叶上,也可在土壤中存活6~7个月。叶枯线虫全部发育过程都在受侵组织内完成,条件适宜时(22~25℃,湿度足够),从卵发育到雌成虫产卵仅14天。一般通过水滴、灌溉水和病健叶接触传染,远距离靠人为传带病叶、花、茎、扦插条以及土壤等。从叶上气孔侵入。

[1]

【防治方法】:

加强检疫不让叶线虫及其繁殖材料传入无病区。园艺防治盆栽用土要禁用病土和草多的土;改进浇水方法,最好不要淋浇,并尽可能保持叶面干燥,盆花安放要有适当空隙,不使叶子相互接触。

药剂防治可用15%涕灭威颗粒剂,每平方米盆土5~6克,或直径为25厘米左右的盆用药2~3克深入土中。或使用3%的呋喃丹,每盆3~5克深入土中。也可在危害期用50%杀螟松乳剂、50%永线酯和50%西维因可湿性粉1000倍液叶面喷洒。

五色梅 (中药)

五色梅,中药名。为马鞭草科马缨丹属植物马缨丹Lantana camara L.的花。植物马缨丹,原产美洲热带地区,现在我国台湾、福建、广东、广西见有逸生,世界热带地区均有分布。具有清热,止血之功效。主治肺痨咯血,腹痛吐泻,湿疹,阴痒。

基本信息

  • 中文学名:五色梅
  • 界 :植物界
  • 门 :被子植物门
  • 纲 :双子叶植物纲
  • 目 :管状花目
  • 科 :马鞭草科
  • 属 :马缨丹属
  • 种 :马缨丹
  • 毒 性:有毒
  • 贮 藏:置干燥处
  • 采收时间:全年均可
  • 分布区域:我国台湾、福建、广东、广西见有逸生,世界热带地区均有分布

别名

龙船花(《生草药性备要》),山大丹、大红绣球、珊瑚球(《南越笔记》),臭金凤、如意花(《岭南采药录》),土红花、杀虫花、臭牡丹(《南宁市药物志》),臭冷风(《广西中药志》),天兰草(《湖南药物志》),臭草(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入药部位

植物马缨丹的花。

  • 性味:味苦、微甘,性凉。
  • 归经:入肺、肝、肾经。
  • 功效:清热,止血。
  • 主治:肺痨咯血,腹痛吐泻,湿疹,阴痒。

相关配伍

  • 1、治腹痛吐泻,鲜马缨丹花10~15朵,水炖,调食盐少许服;或干花研末6~15g,开水送服。(《福建中草药》)
  • 2、治湿疹,马缨丹干花研末3g,开水送服;外用鲜茎、叶煎汤浴洗。(《福建中草药》)
  • 3、治跌打损伤,马缨丹鲜花或鲜叶捣烂,搓擦患处,或外敷。(《福建中草药》)
  • 4、治小儿嗜睡,马缨丹花9g,葵花6g。水煎服。(江西《草药手册》)

[2]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研末,3~5g。 外用:适量,捣烂敷。

炮制

  • 一、采集加工全年均可,鲜用或晒干。
  • 二、炮制方法
  • 去除杂质,晒干,切段。
  • 使用注意:孕妇忌服。

《全国中草药汇编》:五色梅

  • 拼音Wǔ Sè Méi
  • 别名马缨丹、红彩花、头晕花、如意花
  • 来源为马鞭草科马樱丹属植物五色梅Lantana camara L.,以根或全株入药。全年可采,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直立或半藤状灌木,高可达2米,有强烈臭气,全株被短毛。茎枝常有下弯钩刺。叶对生,卵形或长圆状卵形。四季开花,花序腋生,花冠高脚碟状,4~5裂,有红、粉红、黄、橙黄、白等多种颜色,故名“五色梅”。核果球形,肉质,成熟时紫黑色。

  • 性味根:淡,凉。枝、叶:苦,凉,具臭气。有小毒。
  • 功能主治根:清热解毒,散结止痛。用于感冒高烧,久热不退,颈淋巴结核,风湿骨痛,胃痛,跌打损伤。叶、枝:外用治湿疹,皮炎,皮肤瘙痒,疖肿,跌打损伤。
  • 用法用量根:1~2两;枝叶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用鲜叶捣烂外敷。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五色梅

  • 拼音Wǔ Sè Méi
  • 别名山大丹、大红绣球、珊瑚球(《南越笔记》),龙船花(《植物名实图考》),臭金凤、如意花、昏花(《岭南采药录》),七变花(《华北经济植物志要》),如意草(《广州植物志》),土红花、臭牡丹、杀虫花(《南宁市药物志》),毛神花(《闽南民间草药》),臭冷风(《广西中药志》),天兰草(《湖南药物志》),臭草(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五色花、五雷箭、穿墙风(《广西中草药》),野眼菜(江西《草药手册》),五彩花、红花刺、婆姐花(《福建中草药》)。
  • 出处《广西中药志》
  • 来源为马鞭草科植物马缨丹的叶或带花叶的嫩枝。
  • 原形态马缨丹(《南越笔记》)

直立或半藤状灌木,有强烈气味,稍被毛,高1~2米,若为藤状时,高常倍之;茎枝无刺或有下弯钩刺。叶对生;卵形或矩圆状卵形,长3~9厘米,先端短渐尖,基部阔楔形,边缘有钝齿,上面祖糙而有短刺毛,下面被小刚毛。头状花序稠密,连花冠宽2-3.5厘米;花序柄腋生,粗壮,常较叶为长;苞片狭长,约为花冠的1/3~1/2;花冠粉红色、红色、黄色或橙红色,长约1厘米。花冠简细长,裂片4~5;雄蕊4,不外露;子房2室。核果球形,肉质,长约5毫米,成熟时紫黑色,有骨质的小分核2颗。花期:全年开花。

本植物的根(五色梅根)、花(五色梅花)亦供药用:各详专条。生境分部野生于村落旁或裁培于庭园。分布广东、广西、福建、江西、湖南等地。

性味苦,寒。

  • ①《南宁市药物志》:"苦,平,无毒。"
  • ②《广西中药志》:"味苦,性寒,无毒。"
  • ③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辛凉。"
  • ④《广西中草药》:"味微甘辛,性凉。"

功能主治消肿解毒,祛风止痒。治痈肿,湿毒,疥癞,毒疮。

  • ①《岭南采药录》:"洗湿毒疥癞。"
  • ②《南宁市药物志》:"叶:治疥癜毒疮,跌打止血。花:可止血。"
  • ③《广东中药》:"祛风止痒,消肿止痛,散毒,敷大肠疡痈。"
  • ④《广西中草药》:"全草:退热,杀虫止痒,消疮疡。"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两;或捣汁冲酒。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注意《福建中草药》:"孕妇忌服。"

复方

  • ①治毒核症:臭金风叶捣烂,取自然汁,用双蒸酒冲服。又将叶捣烂,加红糖、冰片少许,敷于核上,不时转换,即可清凉止痛。(《岭南采药录》)
  • ②治筋伤:毛神花鲜叶捣碎,擦患处,然后以渣敷之。(《闽南民间草药》)
  • ③治皮炎、湿疹瘙痒:马缨丹新鲜枝叶煎水外洗.(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 ④治跌打扭伤;马缨丹鲜叶捣烂外敷。(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 ⑤治感冒风热:五色花叶一两,山芝麻五钱。水煎,日分二次服。(《广西中草药》)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五色梅

  • 拼音Wǔ Sè Méi
  • 英文名Common Lantana Leaf, Leaf of Common Lantana
  • 别名龙船花、山大丹、大红乡球、珊瑚球、臭金凤、如意花、土红花、杀虫花、臭牡丹、毛神花、臭冷风、天兰草、臭草、五色花、五雷箭、穿墙风、野眼菜、五彩花、红花刺
  • 出处出自《广西中药志》
  • 来源药材基源:为马鞭草科植物马缨丹的花。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antana camara L.
  •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马缨丹,直立或蔓性灌木。植株有臭味,高1-2m,有时呈藤状,长可达4m 。茎、枝均呈四方形,有糙毛,常有下弯的钩刺或无刺。单叶对生;叶柄长约1cm;叶片卵形至卵状长圆形,长3-9cm,宽1.5-5cm,基部楔形或心形,边缘有钝齿,先端渐尖或急尖,表面有粗糙的皱纹和短柔毛,背面具小刚毛,侧脉约5对。头状花序腋生,花序直径 1.5-2.5cm;花序醒粗壮,长于顺柄;苞片披针莆,长为花萼的1-3倍,有短柔毛;花萼筒状,先端有极短的齿;花冠黄色、橙色、粉红色至深红色,花冠管长约1cm,两面均有细短毛,直径4-6cm;雄蕊4,内藏果实圆球形,成熟时紫黑色。全年开花。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常生于海拔80-1500m的海边沙滩、路边及空旷地。我国庭园有栽培。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有逸生。

资源分布:原产美洲热带地区。

化学成分带花的全草含脂类,其脂肪酸组成有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棕榈酸(palmitic acid),花生酸(arachidic acid),油酸(oleic acid),亚油酸(linoleic acid)等,其非皂化部分有α香树脂醇(α-amyrin),β-谷甾醇(β-sitosterol)及1-三十烷醇(1-triacontanol),还含葡萄糖(glucose),麦芽糖( maltose),鼠李糖( rhamnose)。花叶挥发油含α-水芹烯(α-phellandrene) ,二戊烯(dipentene),α-松油醇(α-terpineol),牻牛儿醇(geraniol),芳樟醇(linalool) ,桉叶素(cineole),丁午油酚(evgenol),柠檬烯(citral),糠醛(furfural),水芹酮(phellandrone) ,葛缕酮(carvone),β-丁午烯(β-caryophyllene),对-聚伞花素(ρ-cymene),α-、β、蒎烯(pinene),1,4-樟烯(1,4-camphene),月桂烯(myrcene),香桧烯(sabinene)及α-玷(王巴)烯(α -copaene)等。

药理作用五然梅有抑制脂质过氧化物形成的作用,抑制豚鼠不同组织的脂质过氧化作用的顺序是:肾上腺>肝>肾>心>肺>脑。五色梅对肝脏磷脂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无影响,而显着提高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

毒性毒性:乙醇提取物对大鼠毒性最大,由叶分离出来的马缨丹烯能降低对大鼠肝、肾切片的氧耗量。给乳牛或小牛犊按6g/kg剂量口服植物叶粉末可引起动物SGOT及血清胆红素含量升高,尸体解剖表明对肝脏有损害,胃、肠也有炎症。

炮制

  • 1.净制:除去杂质,鲜品即可入药。
  • 2.切制:取净剂后的嫩枝,切段。也可将干品淋水稍润,切段,晒干,筛去灰屑,即可入药。

性味味苦;微甘;性凉;有毒

归经大肠经

功能主治清热;止血。主肺痨咯血;腹痛吐泻;湿疹;阴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0g;研末,3-5g。外用:适量,捣敷。

注意本品有毒,内服有头晕、恶心、呕吐等的反应,必须掌握用量,防止不良反应。孕妇及体弱者忌用。 [3]

各家论述

  • 1.《岭南采药录》:洗湿毒疥癞。

摘录《中华本草》

                                                             植物篇:开花的种类(五色梅 (马鞭草科马缨丹属植物))的相关视频


相关视频

极其美观的五色梅


相关视频

五彩缤纷为“五色梅”


相关视频

五色梅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