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梨園戲曲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圖說歷史豐碑:梨園戲曲》由李默主編,主要內容:戲曲是中國古老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從產生之初的宋金元時期到現在,它已經走過風風雨雨八九百個年頭了。經過宋元南戲和元雜劇、明清傳奇、清代地方戲三大發展階段,如今以京劇為代表的中國戲曲不僅成為中國的國粹,而且在世界各地廣受歡迎。《圖說歷史豐碑:梨園戲曲》以此為基點,用翔實有力的材料、活潑通俗的語言將中國戲曲所走過的風雨歷程為您娓娓道來。

目錄

基本內容

書名:圖說歷史豐碑:梨園戲曲

出版社:廣東旅遊出版社

頁數:152頁

開本:16

定價:23.80

作者:李默

出版日期:2013年10月1日

語種:簡體中文

ISBN:7807666706

內容簡介

《圖說歷史豐碑:梨園戲曲》是一部全景式圖文並茂記錄中國戲曲文明的大書。出版者窮數年之力,會集各方力量——專家、學者、編輯、學術顧問們,在浩如煙海的歷史檔案、資料、著作中,探珍問寶,追尋中華文明在悠悠歷史長河中的燦爛之光。此書的出版,凝聚了編撰者的心血,學術顧問們的智慧。尤其是李學勤先生,親自動筆寫下了序言,更增加了《圖說歷史豐碑:梨園戲曲》沉甸甸的分量。

作者簡介

李默,原名李亞平。海南萬寧人。1980年畢業於中山大學中文系漢語言專業。1973年赴海南國營英州林場插隊務農,後歷任廣東省旅遊局幹部,廣東旅遊出版社社長、總編輯、副編審。1980年開始發表作品。199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散文集《浪跡天涯》、《天上人間》、《風景》等。散文《人生該燦爛》獲廣東省作協第七屆新人新作獎,《駝玲,搖出瀟灑風采》獲2014年《羊城晚報》佳作獎。

圖書目錄

晏嬰論樂

《樂記》世界第一部音樂理論

俗樂舞興起

百戲流行

豪門重女樂·舞蹈成為獨立表演藝術

琴的藝術成熟

《廣陵散》流行

北魏集演散樂百戲

斛律金唱《敕勒歌》

胡舞涌人中國

鮑照發展樂府詩

江南清商樂成為音樂主流

梁修《五禮》意以禮樂治國

集前代名舞大成的清商樂舞

南朝情歌綺艷

西域音樂統治中國

修定大唐雅樂

隋唐宮廷燕樂鼎盛

踏歌流行

舞譜發明

大曲形成流行

參軍戲向戲曲發展

歌舞戲流行於教坊

唐設教坊職司歌舞百戲

健舞軟舞交相輝映

霓裳羽衣樂舞成

皮影戲形成

宋舞隊活躍於民間

宋德壽宮舞譜流傳

宋雜劇發展成熟

宋說唱藝術繁榮

宋宮廷隊舞昌盛

大曲持續發展

遼樂舞兼采蕃漢

遼樂府繁盛

西夏使用先進鼓風設備

元雜劇興起

周德清編《中原音韻》

貫雲石以散曲着稱

新樂器出現

琵琶曲《海青拿天鵝》等樂曲出現

諸宮調延續

戲曲《趙氏孤兒》寫成

西安鼓樂出現

十番鼓、十番鑼鼓流行

五台山寺廟音樂開始

朱載埔開創舞學

北曲衰落·南曲變革

傳奇表演多舞蹈

琵琶樂興盛

家伎舞蹈延續

嗩吶揚琴傳人

鼓詞彈詞開始流行

鑼鼓流行於江南

廣陵曲派形成

秧歌、高蹺流行於北方

徽班進京·各擅勝場

西洋音樂進入中國

皮簧戲《四進士》成形

江有誥集古音學大成

粵劇恢復演出

眾多琴派湧現

春柳社演出現代話劇

崑腔統治戲曲舞台

地方戲曲全面興起

古音學昌盛

皮影戲進入全盛時代

說唱藝術極盛

彈詞局限於江南

《華氏琵琶譜》編成

京師梨園出現新氣象·京劇形成

伶界「同光十三絕」揚名京師

上海新舞台成立

戲曲改良運動興起

梅蘭芳創古裝新戲

王瑤卿創新京劇唱腔

江南絲竹迅速發展

劉寶全創京韻大鼓

歐陽予倩從事話劇事業

《歌女紅牡丹》轟動全國

四大名旦占領京劇舞台

延安平劇研究院成立[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