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的咏叹调(憨仲)
作品欣赏
桥的咏叹调
今生今世,该着和交通有缘,打有记忆开始,就和路桥有了解不开的结。伴随着时间的推移,情感不仅仅有所淡化,并且与日俱增,渐稠渐浓。
打开记忆的闸门,姥姥家的门前,就有一座横跨南北的大石桥。桥名汇川,着实有些历史了,斑驳的桥面,残缺的护栏,无不表明它历经沧桑。桥头的重修碑记就有六七座,深深镌刻的文字表明,它一路风尘的从明、清、民国走来。并亲眼目睹了徐武侠的传奇、班质斋的儒雅、国共两军的火拼、大跃进的狂热。我曾数次从桥上走过,去追寻我的梦想。命运多舛的它抵御过无数次兵匪毁坏、洪水冲击,都没有摧毁它不屈的身骨,命运却终结在上个世纪的改革大潮中,留下了一声长叹。
人所共知,桥是连接路的,是道路通向天涯海角的重要环节。假若没有桥,天堑何以变通途?跨江过河的通天大道,又怎么会畅通无阻呢?正是有了桥,才叫一颗颗狂妄之心插上了翅膀,达到了理想的彼岸。我的第一本文学作品集,书名就叫《桥》。正因如此,我才能够带着《故乡的情丝》,踏着《乡野的颤音》,哼唱着《远逝的乡歌》,造就了《马氏三兄弟》,形成了文坛上的《平地起峰》。由此,方才打造出了《天齐高风》、《泱泱齐风》的恢弘篇章。假若没有《桥》的出现,很难说我会在文学之路上,越走越通畅,越走越宽广。
一步迈过,曾经令中国人骄傲的南京长江大桥,现身于东晋的沙洲之地。四面环水的特殊环境,致使这块从唐宋元明清一路走来的长江冲击平原,像一颗被掩没的璀璨明珠,一直处于黯然失色的境地,默默无闻的沉寂在藤料沙、小沙、新洲、太平洲的自然形态。就地取材的勤劳人民,由于江水隔断了与外界的联系,心灵手巧出了木匠、瓦匠、漆匠、机匠等手工艺人。他们若想走出孤岛,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渡船。曾几何,这里的先民一度若曹孟德“水深桥梁鲍,中路正徘徊”的诗云,也似李太白“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帆人”的吟句,还像陆机“怨彼河无梁,悲此年岁暮”的哀叹,他们对桥表现出了极度的渴望,内外通达成为世世代代扬中人梦寐以求的祈盼。上个世纪的90年代初期,伴随着扬中人的视野开阔,造桥梦终于达成了共识。不用问,造桥就要花费,国家没有计划怎么办?地方自筹,成为唯一的途径。全市上下齐心抱团:公务人员身先士卒;企业家义不容辞;村妇拿出卖菜金;商贩献上辛苦费。就连十几岁的娃儿,也掏出了零碎的压岁钱。听着扬中文友讲述着这些感人的事迹,内心的确有一种荡气回肠。当我站在这座历时两年建造的千米大桥时,无不被那个1.62亿元的数字所震撼。回眸1994年10月剪彩的那一天,人人眉飞色舞奔走相告,倾城踏桥的壮观场面热烈而激情,结束千年孤岛的历史的确振奋人心。至今,市民们谈及那日的盛况,仍喜上眉梢呢。难怪国家领导人李岚清、彭冲分别欣然为之题写桥名。
万里长江上第一座有地方自筹资金兴建的跨江大桥在扬中现身后,更激发了岛城人民奋发图强的信心和决心。短短20年间,他们又在国家的鼎力支持下,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依次修建了长江二桥、长江三桥、泰州大桥、扬中大桥,形成了“一岛五桥”沟通南北的“江中走廊”。昔日的蛮荒闭塞之地,如今成为四通八达的新格局。实现了扬中与镇江的“半小时通达”、扬中与长江北岸之泰州连成一体、扬中与“沪、常、苏、锡”行程缩短了半小时以上、扬中与长江南岸的镇江、常州形成一块,快捷的通道,不仅仅是出行的方便,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和交流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正因如此,扬中市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江中孤岛,一举成为全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全国十佳“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中小城市、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国家火炬计划电力电器产业基地、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中国民生建设百强县。天堑变通途的扬中,经济发展犹如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去年,全市实现了地区生产总值475.8亿元,综合实力列“全国县域经济最具创新力50强”第1名,“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市)”第24位。这一切的一切,无不与“五桥”的功劳紧密相连。
一道道美丽的彩虹,链接起扬中通达天下的千古期盼。江水在脚下缓缓流过,梦想在34万扬中人的心头升起。这桥,隔断了苦涩,连起了甜美;这桥,送走了贫困,迎来了富裕;这桥,送出了沙洲的乌金滚滚,迎来了各地的财富滔滔;这桥,以自身的风采装点亮丽着扬中,使这一江中的弹丸之地成为人间天堂。今天,曾领略过“国际土木工程历史古迹”赵州桥、“中国古代交通桥和观赏桥结合典范”扬州五亭桥、太原晋祠鱼沼飞梁十字桥、北京颐和园玉带桥的我,心情从没有像今天感慨过、激动过。作为一个老交通,40年间,过桥、看桥、建桥无计其数,历史上一桩桩的义捐修桥美谈,从没有像扬中人这样的气魄,这样空前绝后的古壮举。此时此刻,站在扬中长江一桥的我,不由得向这座美丽的岛城投去了敬仰的一瞥,并深深地鞠了一躬。
作者简介
憨仲,湖南绥宁人,现居浙江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