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桑兵

增加 23,080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姓名 = 桑兵 | 圖像 = [[File:T01ec3397dae07ea11d.jpg|缩略图|center|[https://gss2.bdstatic.com/-fo3dSag_xI4khGkpoWK1HF6hhy/baike/w%3D268%3Bg%3D0/sign=7273c9213a292df597c3ab13840a3b5d/b999a9014c086e06fb08334502087bf40ad1cb18.jpg 原图链接]]]| 圖像說明 = 历史学教授| 出生日期 = 1905年1月24日| 國籍 = 中國| 别名 = | 職業 = 历史学教授| 知名原因 =| 知名作品 = 《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br>《国学与汉学》</br>《孙中山的活动与思想》</br>《庚子勤王与晚清政局》。}} '''[[桑兵]]''' ,教授,现任中山大学近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 [[ 孙中山 ]] 研究所所长。目前主要关注晚清民国的政治、社会与文化,近代中日关系( 以民间团体和学者为中心) 等领域。尤其以近代中国的知识与制度转型为重点。 == 人物简介 == 桑兵教授,现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委员、[[中山大学]]逸仙学者讲座教授。1987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获历史学博士,1992年晋升教授。1999年10月任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2005年1月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出版《[[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孙中山的活动与思想]]》、《[[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晚清民国的学人与学术]]》等专著。主编《[[近代中国的知识与制度转型丛书]]》、《清代稿钞本》。合编《戴季陶辛亥文集》、《近代中国学术批评》、《近代中国学术思想》。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刊物发表晚清民国史的论文百余篇。近期主要研究近代中国的知识与制度转型、清代以来的学术、大学与近代中国、近代中日关系史等。  == 个人履历 == 桑兵教授1980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历史系,1983年在[[中山大学]]历史系获得硕士学位,1988年在[[华中师范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1987年进入中山大学孙中山研究所工作,现任该所副所长和近代中国研究中心副主任。1999年桑兵教授作为中山大学第一位广东省特聘教授上岗,在2004年完成聘期后,成为中山大学第一位文科长江学者,也是全国第一位史学长江学者。 2018年8月24日,浙江大学发布《浙江大学关于聘任桑兵为文科资深教授的决定》。文件称,根据学校有关规定,经相关学院(系)推荐、学校文科资深教授评选委员会评选、校务会议审定,决定聘任人文学院桑兵为[[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聘任时间自2018年9月起。 <ref>[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378982 中山大学教授、长江学者桑兵受聘为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 澎湃新闻, 2018-08-25</ref> == 学术研究 ==[[File:S1120117.jpg|缩略图|左|center|[https://img1.doubanio.com/view/subject/l/public/s1120117.jpg 原图链接]]] 桑兵教授长期从事近代中国知识与制度转型、清代以来的学人与学术、近代中日关系史、大学与近代中国 <ref>[http://history.sysu.edu.cn/history02/h02b/427.htm 桑兵],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 2012-12-26 </ref> 的史学与学术研究。他在中国近现代史学科特别是近现代[[文化史]]、[[思想史]]、[[学术史]]等研究领域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近年来他着重于近代中国知识转型、近代学术与学人以及庚子勤王运动的研究,主持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11工程第1、第2期建设项目和985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如“晚清至民国社会与文化”、“近代中国[[学术流派]]研究”、“庚子勤王运动与近代政治变革的转换”、“晚清民国时期的国学研究”、“《清史·典志·教育志》”等)多项重大科研项目。出版了《[[国学与汉学]]》、《[[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孙中山的活动与思想]]》、《[[庚子勤王与晚清政局]]》等四部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专著,并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重要刊物发表了多篇既有创新性、开拓性,又有实证性、科学性的高质量学术论文。 == 社会评价 == 桑兵教授对中国近现代史乃至东亚近代史领域的研究有明显的贡献,被认为是1990年前后中国大陆历史研究新潮流的重要推进者之一,引起了历史学界的广泛关注,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他在历次国际学术会议上所作的报告均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 论著目录 == '''专著''' 1.《[[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台湾:稻禾出版社,1991年;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年;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  2. 《清末新知识界的社团与活动》,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 3. 《国学与汉学--近代中外学界交往录》,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 4. 《[[孙中山的活动与思想]]》,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 5. 《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6. 《[[庚子勤王与晚清政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7. 《晚清民国的学人与学术》,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3月。 8.《治学的门径与取法--晚清民国研究的史料与史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5月。  '''编著''' 1.《各方致孙中山函电汇编》(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03月。  '''代表论文''' 1. 《[[孙中山与留日学生及同盟会的成立]]》,《中山大学学报》(文科版),1982年第4期。 2. 《同盟会成立前孙中山与国内知识界》,中山大学学报编辑部编:《孙中山研究论丛》第一集,1983年。 3. 《军国民教育会若干问题的探讨》,中山大学历史系、中山大学学报编辑部编:《孙中山研究论丛》第二集,1984年。 4. 《孙中山生平活动史实补正(1895-1905)--〈孙中山年谱长编〉编辑札记》,中山大学学报编辑部编:《孙中山研究论丛》第四集,1986年。 . 《留日学生发端与甲午战争后的中日关系》,《华中师范学院学报》1986年第4期。 6. 《[[也谈同盟会的成立--与何泽福同志商榷]]》,《近代史研究》1987年第1期。 7. 《[[信仰的理想主义与策略的实用主义-论孙中山的政治性格特征]]》,《近代史研究》1987年第3期。 8. 《论中国教育会》,中山大学学报编辑部编:《孙中山研究论丛》第五集,1987年。 9. 《辛亥时期的学生与国民会--兼论学生与革命党人的关系》,中山大学编辑部编:《孙中山研究论丛》第六集,1988年。 10. 《[[1905-1912年的国内学生群体与中国近代化]]》,《近代史研究》1989年第5期。 11. 《[[清末兴学热潮与社会变迁]]》,《历史研究》1989年第6期。 12. 《试论孙中山的国际观与亚洲观》,中山大学学报编辑部编:《孙中央研究论丛》第七集,1990年。 13. 《[[论清末城镇社会结构的变化与商民罢市]]》,《近代史研究》1990年第5期。 14. 《从文明抵制到程序革命--辛亥时期国内学生由爱国走向革命的历程》,中山大学学报编辑部编:《孙中山研究》第八集,1991年。 15. 《[[清末民初传播业的民间化与社会变迁]]》,《近代史研究》1991年第6期。 16. 《保皇会暗杀活动试探》,《中山大学史学辑刊》第1辑,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 17. 《民间からみた中国文化と历史研究の盲点·误区》,收入沟口雄三等编著:《汉字文化圈的历史与未来》,东京大修馆书店,1992年。 18. 《戴季陶文集の编集状况について》,《近きに在りて》第22号,东京汲古书院,1992年11月。 19. 《[[庚子保皇会的勤王谋略及其失败]]》,《历史研究》1993年第1期。 20. 《孙中山の国际观およびアジア观试论》,日本孙文研究会编:《孙文与アジア-1990年8月国际学术讨论会报告集》[孙中山纪念会研究丛书Ⅱ],东京汲古书院1993年。 21. 《孙中山と庚子勤王运动》,日本孙文研究会编:《孙文研究》第15辑,1993年。 22. 《试论孙中山的亚洲观与国际观》,《孙中山与亚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94年。 23. 《1890-1930年代日本在华大众传播业》,山田辰雄编:《日中关系的150年-相互依存、竞存、敌对》,东京东方书店,1994年。 24. 《[[20世纪初国内新知识界社团概论]]》,《近代史研究》1994年第5期。 25. 《有用与无用》,《学术研究》1994年第5期。 26. 《永恒与真理--历史和史学脉络中的探求》,《中国书评》(香港),1995年1月,总第3期。 27. 《[[孙中山与传统文化三题]]》,《近代史研究》1995年第3期。 28. 《辛亥时期戴季陶的对日观》,《中山大学史学集刊》第3辑,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 29. 《孙中山与近代中国第二次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近代中国史研究通讯》(台湾)第19期 1995年。 30. 《[["孙中山与近代中国"第二次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近代史研究》1995年第1期。 31. 《近代中国女性史研究散论》,《近代史研究》1996年第3期。 32. 《同盟会成立时孙中山的政治形象》,《辛亥革命史研究动态》1996年第4期。 33. 《[[晚清民国时期的国学研究与西学]]》,《历史研究》1996年第5期。 34. 《[[甲午战后台湾内渡官绅与庚子勤王运动]]》,《历史研究》1995年第6期。 35. 《新加坡华侨与庚子勤王运动》,《孙中山研究论丛》第13集,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6年。 36. 《[[论庚子中国议会]]》,《近代史研究》1997年第2期。 37. 《新加坡华侨与康梁的保皇运动及孙中山先生的革命运动》,张希哲、陈三井主编:《华侨与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国民革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国史馆1997年。 38. 《[[伯希和与近代中国学术界]]》,《历史研究》,1997年第5期。 39. 《[[胡适与〈水经注〉案探源]]》,《近代史研究》1997年第5期。 40. 《从葛兰言到费正清--本世纪国际汉学的四裔偏向与本部回应》,《东亚史研究》(韩国)1998年第4期。 41. 《[[陈寅恪与清华研究院]]》,《历史研究》1998年第4期。 42. The Stud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Learning and Western Learning in the Qing Dynasty and Republic of China Period ,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 Winter 1998 . 43. 《[[梁启超的国学研究与日本]]》,《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梁启超国际研讨会论文集》,1998年。 44. 《黄金十年与新政革命--评介〈中国,1898-1912:新政革命与日本〉》,《燕京学报》1998年第4期。 45. 《日本在中国接受西方近代思想中的作用--梁启超个案国际研讨会述评》,《历史研究》1999年第1期。 46. 《[[胡适与国际汉学界]]》,《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1期。 47. Paul Pelliot and Modern Chinese Academic Circles ,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 Spring 1999 . 48. 《[[近代中国学术的地缘与流派]]》,《历史研究》1999年第3期;《新华文摘》1999年第11期。 49.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国际反响》,《五四运动八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政治大学出版社,1999年。亦编入郝斌、欧阳哲生主编:《五四运动与二十世纪的中国:北京大学纪念五四运动8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50. 《同盟会成立时孙中山的政治形象》,《孙中山与中国近代化》,1999年。 51. 《近代日本留华学生》,《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3期。 52. 《陈季同述论》,《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4期。 53. 《陈垣与国际汉学界--以与伯希和的交往为中心》,《励耘学术承习录》,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54. 《陈寅恪与中国近代史研究》,《陈寅恪与20世纪中国学术》,淅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 55. 《陈寅恪与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华文史论丛》第62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56. 《[[纪念陈寅恪教授国际学术研讨会述评]]》,《历史研究》2000年第2期。 57. 《东方考古学协会述论》,《历史研究》2000年第5期。 58. 《[[厦门大学国学院风波--鲁迅与现代评论的冲突的余波]]》,《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5期。 59. 《胡适与孙中山--以新文化运动与国民革命关系为中心》,《国父纪念馆馆刊》2000年第6期。 60. 《先锋与本体的冲突-壬寅浔溪公学第二次风潮述论》,《中华文史论丛》2001年第3辑。 61. 《[[近代学术转承--从国学到东方学]]》,《历史研究》2001第3期。 62. 《[[陈炯明事件前后的孙中山与胡适]]》,《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3期。 63. 《[[教学需求与学风转变--近代大学史学教育的社会科学化]]》,《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 64. 《[[庚子勤王前后的岑春煊与保皇会]]》,《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6期。 65. 《日本东亚同文会广东支部》,《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66. 《保皇会的宗旨歧变与组织离合》,《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3期。 67. 《章太炎晚年北游讲学的文化象征》,《历史研究》2002年第4期。 68. 《[[梁启超的东学、西学与新学--评狭间直树〈梁启超·明治日本·西方〉]]》,《历史研究》2002年第6期。 69. 《[[近代中外比较研究史管窥--陈寅恪〈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解析]]》,《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70. 《[[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孙中山对新文化派的回应]]》,《近代史研究》2003年第2期。 71. 《横看成岭侧成峰:学术视差与胡适的学术地位》,《历史研究》,2003年第5期。 72. 《[[保皇会港澳总局与勤子运动]]》,《近代史研究》2003年第5期。 73. 《忆胜粦师》,中山大学历史系编、孙中山研究所编:《陈胜教授纪念集》(内部发行),2004年。 74. 《盗匪与庚子勤王运动--南海西樵巨盗区新》,《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04年第2辑。 75. 《万变不离其宗》,《理论与方法:历史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及其他》笔谈,《历史研究》2004年第4期。 76. 《[[拒俄运动与中等社会的自觉]]》,《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4期。 77. 《[[二十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史学会]]》,《历史研究》2004年第5期。 78. 《晚清民国的知识与制度体系转型》,《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此文是"近代中国的知识与制度体系转型"丛书的解说。 79. 《从眼光向下回到历史现场--社会学人类学对近代中国史学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80. Chinese History Societies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 Spring 2005 . 81. 《[[晚清民国的知识与制度体系转型]]》,《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5年第1期。 82. 《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年度报告·历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12月。 83. 《[[中国思想学术史上的道统与派分]]》,《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84. 《[[兴亚会与戊戌庚子间的中日民间结盟]]》,《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3期。 85. 《天地人生大舞台--京剧名伶田际云与清季的维新革命》,《学术月刊》2006年5月号。 86. 《傅斯年与抗战时期的中国史学会》,收入《傅斯年与中国文化》,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3月。 87. 《排日移民法案与孙中山的大亚洲主义演讲》,《中山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年第6期。 88. 《抗战时期国民党对北平文教界的组织活动》,《中国文化》第24期,2007年春季号。 89. 《盖棺论定"论"难定:张之洞之死的舆论反应》,《学术月刊》2007年8月。 90. 《[[傅斯年"史学只是史料学"再析]]》,《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5期。 91. 《[[以通史的眼光撰写和阅读近代史]]》,《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5期。 92. 《[[〈近代中国学术思想史〉解说]]》与《〈近代中国学术批评文选〉解说》,《史学月刊》2007年第10期。 93. 《近代中国的新史学及其流变》,《史学月刊》2007年第11期。 94. 《学人寄语》,《中国文化》第25、26期合刊,2007年秋季号。 95. 《盲人摸象与成竹在胸:分科治学下学术的细碎化与整体性》,《文史哲》2008年第1期。 96. 《1948年中山大学易长与国民党的派系之争》,《学术研究》2008年第1期。 97. 《理解本意 寻绎演化--本期专栏导言》,《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98. 《[[晚近史的史料边际与史学的整体性--兼论相关史料的编辑出版]]》,《历史研究》2008年第4期。 99. 《"了解之同情"与陈寅恪的治学方法》,《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期。 100. 《[[金毓黻与南北学风]]》,《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5期。 101. 《抗战时期国民党策划的学人办报》,李金铨主编:《文人论政:知识分子与报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102. 《近代中国国字号事物的命运--本期专栏解说》,《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第一作者。 103. 《求其是与求其古:傅斯年〈性命古训辨证〉的启示》,《中国文化》2009年春季号(第29期)。 104. 《问题与主义--本期栏目解说》,《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105. The boundary of source materials for recent Chinese history and the integrity of historiography: With reference to the compilation and publication, 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ese, Voume 4 Number 4 December 2009. 106. 《解释一词即是作一部文化史--本期栏目解说》,《学术研究》2009年第12期。 107. 《近代の日本人中国留学生》,大里浩秋,孙安石 编著:《留学生派遣から见た近代日中关系史》上制,御茶の水书房2009年3月。 108. 《近代中国研究の史料と史学》,饭岛涉、久保亨、村田雄二郎编:《シリーズ20世纪中国史4·现代中国と历史学》,东京大学出版会2009年10月。 109. 《大学与近代中国》,《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110. 《[[南浔·湖社与国民党--南浔与近代中国之二]]》,(日本)《东方学报》第85册(2010年3月)。 111. 《[[中国近现代史的贯通与滞碍]]》,《近代史研究》2010年第2期。 112. 《分科的学史与分科的历史》,《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113. 《近代广东学术因缘》,《学术研究》2010年第7期。 114. 《文与言的分与合--重估五四时期的白话文》,《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第10期。 115. 《[[近代"中国哲学"发源]]》,《学术研究》2010年第11期。 116. 《近代学术的清学纠结》,《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117. 《[[民初"自由"报刊的自由观]]》,《近代史研究》2010年第6期。 118. 《[[国民党在大学校园的派系争斗]]》,《史学月刊》2010年第12期。 119. 《比较与比附--法制史研究的取径》,《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120. 《[[辛亥革命的再认识]]》,《中华文史论丛》2011年第3期。 121. 《[[华洋变形的不同世界]]》,《学术研究》2011年第3期。 122. 《中西文化关系的隐与显》,《广东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 123. 《[[辛亥革命研究的整体性]]》,《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124. 《民国学人宋代研究的取向及纠结》,《近代史研究》2011年第6期。 125. 《[[康有为的不变与梁启超的善变--史料解读与史事探究]]》,《学术研究》2011年第11期。 126. 《[[陈寅恪的西学]]》,《文史哲》2011年第1期。 127. 《走进新时代:进入民国之共和元年--日记所见亲历者的心路历程》,《华中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128. 《[[科举、学校到学堂与中西学之争]]》,《学术研究》2012年第3期。 129. 《清季变政与日本》,《江汉论坛》2012年第5期。 <ref>[http://history.sysu.edu.cn/history02/h02b/427.htm 桑兵],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 2012-12-26 </ref> == 科研项目 == 1. 2001-2004年,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庚子勤王运动与近代政治变革的转换]]"。 2. 2002-2005年,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近代中国学术流派研究]]"。 3. 2002 - 2006年,主持中山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基金项目重大课题,"晚清民国的教育政策与社会变迁"。 4. 2003-2005年,中山大学211工程第2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中国文化与近现代社会变迁。 5. 2004-2012年,主持国家清史纂修工程项目,"[[清史·典志·教育志]]"。 6. 2005-2011年,主持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近代中国的知识与制度转型]]"。 7. 2009-2012年,中山大学211工程第3期,"[[近代知识与制度转型下的中国与世界]]"。 <ref>[http://history.sysu.edu.cn/history02/h02b/427.htm 桑兵],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 2012-12-26 </ref> == 获奖情况 == 1. 1997年1月,被评为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 2. 1997年9月,被评为广东省"[[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 3. 1999年9月,获得广东省优秀中青年社会科学家荣誉称号。 4. 2001年12月,获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先进个人优秀奖。 5. 2006年4月,荣获"[[中山大学第二届校级教学名师]]"。 6. 2007年4月,《[[庚子勤王与晚清政局]]》获广东省[[哲学社会优秀成果著作类一等奖]]。 7. 2009年9月,荣获教育部"[[全国模范教师称号]]"。 8. 2011年9月,荣获第六届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ref>[http://history.sysu.edu.cn/history02/h02b/427.htm 桑兵],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 2012-12-26 </ref> == 学术交流 ==   先后赴东京亚细亚大学、京都橘女子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中研院近代史所、台湾政治大学、日本京都大学、日本东京大学等访问研究或学术交流。 先后在日本[[东京大学]]、日本[[京都大学]]、汉城[[延世大学]]、台湾[[政治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担任客座教授。 <ref>[http://history.sysu.edu.cn/history02/h02b/427.htm 桑兵],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 2012-12-26 </ref>  == 参考资料 ==
3,11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