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格魯吉亞:是一個東歐國家,它曾經是蘇聯加盟共和國,1991年4月9日正式獨立,首任總統茲維亞德·加姆薩胡爾季阿。獨立後法定國名為「格魯吉亞共和國」,1995年8月24日該國通過新憲法,國名定為「格魯吉亞」,曾為獨立國家聯合體成員。因為2008年南奧塞梯戰爭,格魯吉亞根據議會2008年8月14日通過的決議做出退出獨聯體的決定,並於2009年8月18日完成手續,正式退出。

格魯吉亞(英語: Georgia ),(საქართველო,ISO 9984:Sakartvelo,IPA-ka|sɑkʰɑrtʰvɛlɔ|IPA|Sakartvelo.ogg)是一個東歐國家 [1][2]。它曾經是蘇聯加盟共和國,1991年4月9日正式獨立,首任總統茲維亞德·加姆薩胡爾季阿。獨立後法定國名為「格魯吉亞共和國」,1995年8月24日該國通過新憲法,國名定為「格魯吉亞」,曾為獨立國家聯合體成員。因為2008年南奧塞梯戰爭,格魯吉亞根據議會2008年8月14日通過的決議做出退出獨聯體的決定,並於2009年8月18日完成手續,正式退出。[3]

格魯吉亞領土面積達69,700平方公里(包括阿布哈茲南奧塞梯);人口數量有4,352,224(2011年人口統計);主要民族為格魯吉亞族(70.1%),其他主要少數民族有亞美尼亞族俄羅斯族、和阿塞拜疆族等;官方語言為格魯吉亞語,當地居民亦多通曉俄語;多數人信仰東正教,少數信仰伊斯蘭教

格魯吉亞位於地區的黑海沿岸,北鄰俄羅斯,南部與土耳其亞美尼亞阿塞拜疆接壤。格魯吉亞是蘇聯領導人斯大林的故鄉,現在格魯吉亞政治上傾向於歐盟西方國家,其最終目標是加入歐盟

目錄

詞源

格魯吉亞人自稱「ქართველები」(Kartvelebi),稱其國土(格魯吉亞)為「საქართველო」(Sakartvelo,近「薩卡特維羅」的普通話發音),稱其語言(格魯吉亞語)為「ქართული」(Kartuli,有譯作「卡特維爾」)。根據當地傳說,格魯吉亞人的祖先是「ქართლოს」(英文:Kartlos,《聖經》人物雅弗的孫子)。

「格魯吉亞」(საქართველო,Sakartvelo)一詞由兩部分組成:詞根「ქართველ-ი」(kartvel-i)指格魯吉亞東部「卡特利-伊比利亞」(英文:Kartli-Iberia)的居民,源於東羅馬帝國的稱呼;前綴「|სა」(sa)是典型的地理前綴,指「…住的地方」,與波斯語的後綴-斯坦有異曲同工之妙。兩詞合起來就是「卡特利-伊比利亞居民住的地方」,也就是「卡特利-伊比利亞」。

世界各國對格魯吉亞的譯名主要分為3種,以使用數量排列為:

  1. 西歐所用名稱音譯(大部分);
  2. 俄語音譯(小部分);
  3. 以當地語言格魯吉亞語音譯(甚少)。
     
    美麗的格魯吉亞風光。

西歐北歐北美南美大洋洲國家採用的譯名「Georgia」有3種語源說法:

  • 使用希臘語拉丁語的詞根「農」。希臘文「γεωργος」(Georgos)解作「農夫」,拉丁文「Georgicus」解作「農業的」[4]
  • 羅馬帝國戰士聖喬治(St. George)的名字。
  • 波斯帝國(公元前536-公元638年)稱格魯吉亞為「Gurjhān/Gurzhan/Gurjan」[5]

格魯吉亞在1936年至1991年是蘇聯加盟共和國。當時的格魯吉亞人要學習兩種語言——格魯吉亞語(母語)和俄語(外語)。由於常用俄語,俄語裡也就有對格魯吉亞的固定稱呼——「Гру́зия」(Gruziya)。此譯法一直由俄羅斯使用至今。根據俄語音譯的例子有:日本曾譯作「グルジア」(Gurujia,漢字表記具琉耳,後日本當局於2015年4月22日正式改用西歐拼法的音譯,稱「ジョージア」,漢字表記為喬治亜)、韓國曾譯作「그루지야」(Geurujiya,後改為「조지아」(Jojia))、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譯作「Gruzija」等。中國大陸官方也根據俄語音譯作格魯吉亞Gélǔjíyà),不同於台灣官方根據英語的音譯喬治亞

歷史

格魯吉亞文化發展極早,可追溯自青銅器時代,格魯吉亞曾發現距今一百八十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遺址。這樣,格魯吉亞的歷史至少有一百八十萬年。在青銅器時代,當時各部落業已形成,青銅器之製作技藝出現後,不同部落間方開始正式交流。西元337年起信奉基督教,惟基督教之傳入使古格魯吉亞文字消逝無蹤,而由希臘文敘利亞文所混合而成之新文字替代。

此後三百年間格魯吉亞一直捲入東羅馬帝國波斯帝國之戰爭中。其後曾歷經阿拉伯亞美尼亞人之統治;1220年蒙古帝國入侵高加索;1386年至1403年間受帖木兒侵襲,格魯吉亞經濟文化遭嚴重破壞,從此一蹶不振。1453年奧斯曼帝國攻陷君士坦丁堡,格魯吉亞與西方聯繫自此中斷三百年。

1783年沙俄勢力進入該區,俄國保護格魯吉亞之完整並擁有其宗主權。1804年至1864年間,格魯吉亞諸邦相繼被帝俄兼併。1921年2、3月間,格魯吉亞蘇維埃政權建立,並於1936年併入蘇聯,改稱為格魯吉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1985年戈爾巴喬夫出任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成為蘇聯最高領導人後,大力提倡開放改革政策蘇聯各加盟共和國相繼謀求脫離蘇聯;1990年,格魯吉亞最高蘇維埃決議蘇聯之聯邦條約違法,並發表主權宣言,更改國名為格魯吉亞共和國。

1991年4月9日,宣布脫離蘇聯獨立。1991年8月,軟禁前蘇聯領導人戈巴契夫奪權政變失敗後,以俄羅斯為首之十一個蘇聯加盟共和國組成「獨立國家聯合體」,格魯吉亞一開始並沒有加入,至1993年12月始加入「獨立國家聯合體」,2008年8月12日宣布退出。1996年4月,「格魯吉亞共和國」更名為格魯吉亞。2003年發生玫瑰革命,總統愛德華·謝瓦爾德納澤下台。米哈伊爾·薩卡什維利接續後,繼續了民族主義意識形態之外,更轉向親西方的政策。

2008年8月7日,格魯吉亞軍隊進攻與俄羅斯接鄰的南奧塞梯自治區,試圖將該地重納入其政府軍管轄之下。[6]南奧塞梯戰爭由此爆發。2008年8月8日,俄羅斯軍隊對格魯吉亞軍隊發動一系列空襲。據格魯吉亞總統薩卡什維利表示,在非衝突區亦有平民目標遭受空襲,並一度表示考慮退出奧運,俄羅斯官方則否認發動空襲。歐洲聯盟聞訊旋提出和平方案,俄羅斯方面當即表明「不贊成歐美國家介入」。2008年8月28日,俄羅斯宣布承認南奧塞提亞阿布哈茲獨立。作為回應,格魯吉亞於次日決定與俄羅斯斷交。

2017年9月26日,喬治亞議會投票通過了憲法修正案草案。憲法修正案將於2018年總統選舉後正式生效,屆時,喬治亞將由現在的半總統制國家轉變為議會制國家。

地理

格魯吉亞西部和黑海交接310公里;在北方有一條跟俄羅斯聯邦比鄰的邊界,長達723公里;這條邊界在俄國方面佷多部分屬於北高加索聯邦區,依次序由西至東分別為:克拉斯諾達爾邊疆區卡拉恰伊-切爾克斯共和國卡巴爾達-巴爾卡爾共和國北奧塞梯共和國印古什共和國車臣共和國達吉斯坦共和國

格魯吉亞臨海一帶為狹小平原,全境三分之二為山地,大部在海拔1,000米以上,屬高加索山區。冬季西部溫和,東部山地寒冷,夏季全境較熱;年降水量西部1,000-3,000毫米,東部僅300-800毫米。

主要河流有庫拉河里奧尼河

政治

喬治亞為多黨制民主國家,政治制度採用單一國會內閣制國會議員依政黨比例代表制產生,成員共150名。在外交政策上,喬治亞傾向歐盟國家而與俄羅斯決裂。近年積極爭取加入歐盟,並進入北約防禦體系。

主要政黨:

行政區劃

經濟

傳統上喬治亞是一個農業國家,種植水果茶葉。其中喬治亞葡萄酒已有八千多年歷史。此外尚有礦產,包括

由於受前蘇聯影響,近代喬治亞一直是計劃經濟。自1991年蘇聯解體,喬治亞一直要過渡到市場經濟。但由於內政不穩,內戰頻仍,使喬治亞經濟一直都處於衰退中。2001年,喬治亞貧窮人口比率為54%。

而且喬治亞受俄國經濟影響很深。2006年俄羅斯宣布禁止喬治亞葡萄酒進口,就引起喬治亞經濟很大震盪。與此同時俄方又增加對喬治亞出口天然氣售價,連鎖引發喬治亞物價上漲。

截至2014年,喬治亞失業率為13.7%。而GDP中,工業占17%,貿易為17.3%,另交通、通迅和建築則共占16.8%,而農業則僅占6.2%。

人口

根據2005年7月的統計,格魯吉亞全國現時有人口4,677,401人,當中的民族分布如下:

  • 格魯吉亞人:83.8%
  • 阿塞拜疆人:6.5%
  • 亞美尼亞人:5.7%
  • 俄羅斯人:1.5%

國內絕大多數俄羅斯人均在國家獨立後紛紛移民離開。生活於阿布哈茲的阿布哈茲人及南奧塞梯的奧塞梯人都尋求脫離格魯吉亞獨立。國內尚有另外兩個Kartvelian民族,分別為SvanMingrelians,以及少量的Laz。Laz人主要在土耳其生活。國內其他人口更少的民族計有:敘利亞人希臘人庫爾德人韃靼人烏克蘭人麥斯赫特土耳其人

自從前蘇聯解體以後,由於阿布哈茲叛亂部隊的分離活動、阿扎爾及南奧塞梯的問題,對本國的人口造成衝擊,並使經濟變得脆弱。尋找工作的困難,迫使數以十萬計的格魯吉亞人出國尋找工作機會,當中大部份選擇移民俄羅斯。由於局勢不穩,使國民都不太願意生育,使當地的出生率奇低─鄰近的亞美尼亞亦面對同樣的問題。現時全國的人口,比蘇聯時期的1990年要少50萬,不過據觀察家的意見,現時格魯吉亞的人口有被高估的成份。

宗教

格魯吉亞主要信仰東正教格魯吉亞正教會),其他信仰有亞美尼亞使徒教會羅馬天主教基督新教伊斯蘭教

文化

過去曾認為格魯吉亞字母在公元284年由高加索伊比利亞王國國王法爾納瓦茲一世改革發明,但至今發現最古老的例子,只能證明其字母在5世紀公告中已經形成。

格魯吉亞的中世紀文化從4世紀開始,受到東正教和格魯吉亞東正教教會使徒的強烈影響,並可能因此影響了拜占庭。這許多宗教作品的創作得到了鼓勵和支持。其中包括教堂、寺廟、藝術作品,如圖標裝飾和格魯吉亞聖人聖徒繪卷。此外,也出現了許多世俗的作品,如寫關於國家的歷史或神話的。

即使在7世紀的阿拉伯征服和8世紀穆斯林文化曾對格魯吉亞有過影響,但是從那個時候格魯吉亞自身文化也在發展,並與拜占庭的競爭越來越多。在9至10世紀,在格魯吉亞全國各地,支持使用本國文字,特別是文學和繪畫上。格魯吉亞和格魯吉亞語的實際影響區域在團結統一和解放之後,格魯吉亞語廣泛傳播,在許多周邊國家也用於與陌生人之間的交流。[7]

格魯吉亞2014年的識字率為99.70%,在世界各國中名列前茅。[8]

參看

外部鏈接

參考文獻

  1. Fernando de Mello, International Geographic Encyclopaedia and Atlas. Springer, 24 November 1979, p. 273
  2. Texts adopted - Thursday, 17 July 2014 - Situation in Ukraine - P8_TA(2014)0009. www.europarl.europa.eu. [2018-03-01] (英語). ...pursuant to Article 49 of the Treaty on European Union, Georgia, Moldova and Ukraine – like any other European state – have a European perspective and may apply to become members of the Union provided that they adhere to the principles of democracy, respect fundamental freedoms and human and minority rights and ensure the rule of law 
  3. 格魯吉亞外交部稱18日將正式退出獨聯體. 俄新網. 2009-08-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8-30). 
  4. Wilson, Nigel Guy. Encyclopedia of Ancient Greece. Routledge. 2006: 320. ISBN 0415973341. 
  5. A New Theory on the Etymology of the Designations of the Georgians. [2018-03-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30). 
  6. 南奧塞提亞衝突 一場「油管戰爭」?
  7. Heinz Fähnrich: Geschichte Georgiens von den Anfängen bis zur Mongolenherrschaft S. 108 ff. Shaker, Aachen 1993, ISBN 978-3-86111-683-7.
  8. http://data.uis.unesco.org/index.aspx?queryid=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