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柏姓,汉族姓氏。

在旧百家姓中排名第37位。

柏:出于柏皇氏。柏皇氏中有柏招,为炎帝的师傅,又有相同为帝喾的师傅。其子孙受封于柏(河南舞阳县东南),其后以封地)姓氏。

柏氏族人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湖南、山东、安徽等省为多。

目录

得姓始祖

得姓始祖:柏芝(柏皇氏)、柏常、柏招、柏夷亮父、柏翳(大费、伯益)、柏有。

各支始祖

柏衍庆:原籍江西吉安府太和县鹅颈塘,因李从珂兵乱,避难来楚,徙居衡州铁炉门,宋太祖开宝五年(公元972年)生柏楚望,柏楚望稍长,迁宁远东乡桐木塘,生柏敦化、柏敦瑞。柏敦化分居松柏岗,生柏彩、柏隆,卜居东乡龙板及对河虎形,开柏万成户;柏敦瑞初守桐木塘,裔孙移居西乡漯塘下,即今之里塘尾,传至柏允春、柏允福。柏允福生柏应奎,于元泰定年间迁祁阳,生柏仲林、柏仲彬;柏仲彬一支居祁阳乾冲坪,柏仲林生柏永安,仍迁故里柏家坪。柏允春下传四代至柏法祯,始卜长竹山立宅,后亦迁居柏家坪,开柏万胜户;柏楚望七世孙柏自程,乳名四郎,原名柏希祯,于元初徙居广济乡禾亭墟里母江,今名里美江,开柏万发户。柏自程生柏文通、柏文达、柏文珠,明洪武初,柏文通、柏文达编籍广济乡八甲,珠列七甲。柏万成、柏万胜、柏万发三户裔孙后衍散宁远、祁阳、桂阳及广西阳朔、四川广安、岳池、重庆大足、贵州独山等地。

柏楚望:北宋明道元年自湖南衡州府铁炉门迁永州府延塘。第十二代荣福,元至正四年自延塘转迁永州府祁阳县富阳。清康熙年间,第二十一代又新(号君臣)自祁阳县文明铺迁来岳池县双碑桥,恒新(号君瑞)也自文明铺迁来岳池县西门外科甲桥,即今遇仙桥,基林自祁阳县普乐乡上椿塘迁来岳池县西门外科甲沟。第二十三代维扬(号旭元)自湖北麻城县孝感乡迁来岳池县北门外奶山坡。是为四川岳池柏氏始祖。

柏荣福:居宁远富阳乾冲坪,生仲林、仲彬,仲林于明永乐年间徙居祁阳皇福塘(一称横木塘),生子六,一出继,清康熙丁丑年柏永秀、柏永茂二房相继迁蜀,柏永昌、柏永安、柏永诚三房云礽承业。柏仲彬仍居乾冲坪,其子柏永青徙居泮泥冲,柏永良徙居四方井。五房子孙繁衍,散处祁阳、宁远各处。是为宁远柏氏始祖。

今宁远柏家坪柏家村整个村子皆为柏姓,合有4千之众,族谱记载始祖为柏楚望,远迁于江西,确实可考。

郡望堂号

平原郡:始建于西汉高祖时期的西汉初年(乙未,公元前206年),治所在今山东省平原县西南。辖境相当于今山东省平原、陵县、禹城、齐河、临邑、商河、惠民、阳信等地。东汉以后,或为国,或为郡。北魏时期废黜。隋、唐两朝时期曾以德州为平原郡,治安德,即今山东省陵县。

魏郡:秦、汉之际刘邦置郡,治所在邺县(今河北临漳),其时辖地跨今冀、鲁、豫三省之界。五胡十六国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北部内黄县、临漳县、浚县、河北省大名县、魏县、成安县、山东省冠县之间一带地区。北周末年迁治到安阳。隋朝时期改为相州魏郡。唐朝时期改为为相州邺郡(今河南安阳),而魏郡之名则移给魏州。

济阳郡:战国时期为魏国城邑,西汉时期改置为济阳县,治所在今河南省兰考县东北部。济阳县在唐朝初期并入冤句县。晋朝惠帝时将陈留郡的一部份划出来设置 济阳郡,治所在济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兰考县、山东省东明县以及定陶区一带地区,距今河南省正阳县不远。晋惠帝后来将陈留郡的一部份划出来设置济阳郡,治所在济阳,辖地在今河南省兰考县、山东省东明县、定陶区一带,距今河南省德正阳县不远。东晋后期晋室南渡后,济阳郡被废黜。

平原堂:以望立堂。

魏郡堂:以望立堂。

济阳堂:以望立堂。

咸阳堂:以望立堂。

海岸堂:以望立堂。

忠恕堂:柏氏宗祠主堂号,源出魏郡。

碧山堂:出自唐朝柏贞节(或柏茂琳)的典故。唐朝晚期时,四川夔州太守(都尉)柏贞节,年轻睿智,聪敏好学,多次立下战功,受到皇帝的嘉奖受封,守卫夔州要塞。体贴民众,爱好文学,出书奏章,留传深广。隐居碧山,人们称谓"碧山学士,柏学士太守,碧山柏都尉等"。大诗人杜甫流落四川夔州,太守热情款待,结为义兄,成为诗友,谊情深远,同卧席塌,多次赠诗留墨以表寸心。如"碧山学士"、"柏学士茅屋"等。有唐朝大诗人杜甫《送柏大世兄》诗:"碧山学士焚银鱼,白马却走身岩居;古人已用三冬足,年少今开万卷馀;晴云满户团倾盖,秋水浮阶溜决渠;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后人为纪念,即以《碧山堂》为祠堂号,伊传至今,通用为柏家。如今安徽、江苏,四川、河南、山西等柏氏族人用此堂号还很多,红白喜事,或有家族大的活动都会标明"碧山堂"的封贴等。各地建的碧山堂也风格不同,派行也有所区分不等。安徽泗县碧山堂,由柏法宝于明朝洪武间由山西,临汾府,曲沃县迁至安徽宿州泗县赤山里建村,即今泗县山头镇,大柏街。后在清朝建宗祠,创柏氏学堂,民国期间重修,在文革时期被[[[破四旧]]]拆除。后人在1990年待又集资重建《碧山堂》复古虹乡八景之一"柏浦荷风园",重新修定《柏氏家谱》[1]

研究考证

柏(Bǎi,旧读Bó)姓,源出有:

源流一

源于嬴姓,出自远古舜帝时候的贤人柏翳(伯益),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在史籍《史记•秦本经》中记载:"大费拜受佐舜,调训鸟兽,鸟兽多训服,是为柏翳,舜赐嬴姓。"柏翳,就是大费,又称伯益,为舜帝执政时期的司徒,专职负责畜牧之事,因功被舜帝赐姓为赢,此之后柏翳便有了两个姓氏,即赢姓和柏氏。柏翳就是柏氏的始祖,距今已有四千多年了。据古书记载,柏翳是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他帮助舜帝驯养鸟兽,教人们将牛、羊、猪、狗、鸡、鹅驯养后,物质生活的来源就更有保障了。

伯益还曾积极帮助大禹治水,也立了大功。在伯益的后裔子孙中,形成了两支主流姓氏,其中一支称柏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二

源于柏皇氏后代,出自周朝时期的柏国,属于以国名称为氏。早在周朝的时候就有一个柏国,亦称柏子国,是周公旦赐封柏皇氏后裔的一个子爵小诸侯国,故址在今河南中部。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记载:"柏国在今蔡州西平县,为楚国所灭,子孙以国为氏"。考察柏皇故地,古籍记载其古柏子国"立于正阳之南",开国君王就是黄帝的臣子柏高。上古时期所说的"地中",一般是指黄帝定都之地新郑,后来的柏子国封地应距其地不远,古西平位于新郑之南,应为柏皇氏之祖地,柏子国都城古称柏亭,即在今河南省平顶山市舞钢市及周围地区。今史学界相辩,一说柏子国当在河南省驻马店市的西平县,一说柏子国在河南省平顶山市的舞钢市,其实并没有根本冲突,汉、唐、宋时期的蔡州西平,其地囊括今西平县和舞钢市,实为一地之称。2006年11月,古柏国都城柏亭遗址在今舞钢市尹集镇谢古洞村一带被发现,都城南门就在肖湾村东,而田岗水库东岸一条两千多米长的古柏国城郭遗址,就是古柏国西门所在。

西周时期,柏皇氏后裔所建柏子国,其国人将先祖时期的一些地名带到了封国,如"皇人山"。著名的南宋学者罗泌在《路史•前纪六》中记载:"皇人山,谓之伏羲山。"柏皇氏为伏羲氏之一,因此称"伏羲山"有证可循。柏子国人崇尚柏树,称顽强、高大而长寿的古柏为柏皇,并以柏为氏族图腾,可见柏皇氏影响之久远。柏子国在春秋时期是个弱小的诸侯国,因此依附于强大的齐国,为齐国的盟国之一,在史籍《左传•僖公五年》中记载:"江、黄、道、柏方睦于齐"。在齐桓公姜小白霸业鼎盛时期,柏子国与江国、黄国、道国等小国与齐国十分和睦。

春秋末期,柏子国为楚国所灭。国灭后,柏子国王族后代和国民就用原来的国名作为姓氏,称柏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三

源于赢姓,出自远古喾帝时候的贤人栢招,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栢招,为帝喾之师,史称栢公。传说他曾力促帝喾"扫夔门之陋,惟嘉植之足珍,故美名之可究。"栢,就是古代的俗"柏"字,与柏字同义通用,因此栢招亦称柏招。

在栢招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栢氏、或柏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源流四

源于柏皇氏,出自远古时代东方部族的首领柏芝,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相传远古时代有柏皇氏,是东方部族的首领,名叫芝,因为以柏木为图腾,所以称为柏芝。据说,柏芝曾担任伏羲氏的助手,勤劳于天下而不居功,造福于民众而无所求,所以深得百姓们的拥戴,被尊为皇柏,称柏皇氏。柏皇氏是华夏古老的一个群族,在很多典籍中都有记载。

在史籍《庄子•胠箧篇》中记载上古帝君顺序为:容成氏→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戏氏→神农氏……

在史籍《金缕子•兴王篇》中排列古帝顺序为:容成氏→大庭氏→柏黄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郝苏氏→宗卢氏→祝和氏……

在史籍《资治通鉴•外纪》中,胡克家补注其顺序为:有巢氏→遂人氏→大庭氏→柏黄氏→混沌氏→昊英氏→朱襄氏→葛天氏→阴康氏→无怀氏……

这些上古帝君皆袭伏羲之号,即他们都可称为伏羲氏。因此,柏皇氏海是较古老的一代伏羲氏帝王。对于柏皇氏,宋朝学者罗泌在《路史•前纪六》中记载:"柏皇氏,姓柏名芝,是为皇柏,出搏之日之阳,驾六楷,以木纪德。为而不有,应而不求。立于正阳之南,是为皇人山。"在史籍《命历序》也记载:"柏皇出搏桑之阳,驾云龙上下。"在史籍《汉书•礼乐志》中记载:"柏皇独乐六龙"。六龙,就是六匹骏马,指天子出巡时的车驾规格,柏皇氏乘坐六龙之车,可见其地位在当时非常显赫。柏皇氏住在皇柏山上(皇伯山,今河南开封陈留),传说他名叫柏芝,以柏木为图腾。他曾协助伏羲治理天下立了诸多功劳,但并不因此而自满,因此深得伏羲的信任,后当上东方部落的首领,所以史家又称他为柏皇氏。

柏皇氏的后裔子孙后代以先祖居地名称"柏山"为姓氏,称柏氏。由于柏皇氏聪明睿智,所以一直到周王朝,他的后代都为帝王师,如黄帝的地官是柏常,颛顼帝的老师为柏夷亮父,帝喾的老师为柏昭,尧帝治理天下时柏成子高立为诸侯,佐禹治水的则是柏翳等。所以,柏氏一直是古姓中的贵族,西周初期柏有为太仆正等等。

后来,柏氏族人大多演变为其它姓氏,所以如今以柏为姓氏者反而很少了。

源流五

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时期撒勒只兀惕部,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蒙古族萨尔图氏,源出元朝时期蒙古代撒勒只兀惕(山只昆部)部后裔,先世居敖汉(今内蒙古赤峰敖汉旗)、扎鲁特(今内蒙古扎鲁特旗),后始祖萨尔图•柏德携族迁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Sartu Hala。蒙古族、满族萨尔图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以先祖名字首音为姓氏,汉化称柏氏。

源流六

源于满族,出自名、清时期女真诸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乌苏氏,亦称吴苏哈里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温古孙部,以部为氏,满语为Usun Hala,汉义"水",世居乌苏(今吉林伊通)、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海岸包括俄罗斯滨海地区南赫席赫、鄂漠和苏鲁、佛讷赫托克索等地)、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长白山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乌氏、吴氏、苏氏、关氏、穆氏、戴氏、柏氏、武氏、常氏等。

⑵.满族赛密哷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白号姓氏之塞蒲里氏,以姓为氏,满语为Saimire Hala,世居萨哈尔察(今黑龙江北岸俄罗斯境布列亚河流域)、齐齐哈尔(今黑龙江齐齐哈尔)、长白山、黑龙江沿岸等地,是满洲巨族,后多冠汉姓为柴氏、赛氏、柏氏等。

⑶.满族伊拉哩氏,亦称伊里氏、伊拉礼氏、伊喇立氏,满语为Ilari Hala,汉义"开",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乌拉街至辉发河口、拉发河流域、双阳一带)、叶赫(今吉林梨树)、蜚优城(今吉林珲春)、伊罕阿林城(今吉林市东北十五公里处)、松花江流域等地。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伊氏、何氏、赵氏、尼氏、潘氏、苏氏、许氏、岳氏、禹氏、仉氏、柏氏、樊氏、郝氏、靳氏、李氏等。

源流七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在今回族、布依族、土家族、羌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柏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柏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八

源于姜姓,出自远古炎帝的后代伯夷,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柏氏始祖中另有一位著名人物,就是伯夷。伯夷是炎帝的后代。伯夷,为殷商末齐孤竹君之长子,姓墨胎氏。起初,孤竹君欲以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及至孤竹君逝世,叔齐却让位于伯夷。伯夷以为这样忤逆了父命,遂逃跑了,而叔齐亦不肯即位,也逃之夭妖。后来,二人听说西伯侯姬昌赡养老人,遂一起往归周地。当二人抵达周原时,正值西伯侯逝世,而周武王姬发正准备兴兵伐纣,二人当即阻拦在周武王的马前叩谏,说:"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当时周武王的手下认为这二人无理阻拦,欲动武驱之,被姜太公制止了。姜太公说:"此义人也!"遂扶而去之。后来周武王灭商纣之后,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二人耻食周粟,逃隐于首阳山,采集野菜而食之,及饿将死,二人作歌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最后这二人皆饿死于首阳山(今河南偃师雷首山)。

古书记载伯夷,也有记作柏夷。上古时期"伯"、"柏"二字通假,因此其后裔子孙中亦有称柏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