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溪鄉
鄉鎮發展
林溪鄉農民曆年主要的經濟來源是以茶油、木材、水果、茶葉、養豬。近三年來主要是以外出打工(勞務輸出)、旅遊業為經濟來源收入。 「八七」扶貧攻堅中,林溪鄉累計解決了1萬多人口的溫飽問題,整個鄉的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較快發展,幾年來,扶貧開發項目主要是投資基礎設施建設:2000年投資180萬元完成了農網改造52個台區,投資50萬元完成幾個高壓線路架設,投資300萬元完成3.5萬伏變電站的地基徵收和平整工程,投資3萬元架設水團村人畜飲水工程,投資1.5萬元修通吉昌屯級公路,投資9.5萬元完善程陽茶葉加工廠,並投資16萬元完成竹寨屯、皇朝屯、都亮屯、代布屯等屯級公路建設,並修建78個地頭水櫃,新建沼氣池466個,農村改廁316個,發放扶貧小額信貸130萬元(主要是農戶種養),收回小額信貸66.5萬元,還款率為49%。
但由於歷史、社會、自然等原因,總體上的經濟基礎薄弱,農民增收幅度不大,人均收入仍然不高,貧困人口所占比率還較大,貧困的原因有:客觀上說:林溪鄉人口多,耕地面積少,人均耕地面積只是0.5畝,交通不便,至今尚有高友、高秀、牙已、楓木、弄團等村屯未通公路,生產出來的一些農副產品和僅有的少量木材都無法拿到市場去賣,加上信息的閉塞,大部分行政村在2001年才通電話和安裝電視接收站,但大部分自然屯至今仍未通電話和電視,更不用說用移動電話了。人們對外面的世界和新鮮事物、科技知識一竅不通,一直是沿襲着幾千年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封閉生活。由於氣溫較低,幾乎所有的村都不能種雙季稻,糧食嚴重緊缺,靠外出打工所得的錢買糧補缺。資源貧乏,鄉鎮企業、個體企業很少,木材加工不景氣,農民收入甚少。文化教育落後,近幾年才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現正是壯勞力的人員基本沒掌握太多的文化知識,甚至有些人才剛剛脫盲,整體的文化素質偏低,難以掌握和應用先進的農業科技知識來發展生產,造成貧困。大多是木板房結構,易發生火災,容易返貧。主觀上是:大部分群眾存在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觀念,小富則安,缺乏進取心,思想不開放。窮不思變,怨天尤人,等、靠、要的思想嚴重。市場消費不夠活躍,第三產業發展不夠快。四、農業投入不足,農業產業基礎設施脆弱,抵禦自然災害能力低,已脫貧群眾的基礎不牢固,返貧現象仍然存在。
為此,林溪鄉在上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認真學習「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基本路線、方針,抓住西部大開發的歷史機遇,提出了「以旅遊為龍頭,沼氣為重點,茶葉為主線」的經濟發展思路,並相應成立了領導小組,主要領導親自抓落實。2003年,林溪鄉加大對旅遊業的開發,投資修建程陽至八江馬胖鼓樓的二級公路,以桂林旅遊為依託,開發桂林--三江--黔東南少數民族與自然風光旅遊線,多渠道引進外資積極投入旅遊開發,樹立龍頭產業,突出重點,大力發展沼氣建設,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帶動欄圈裡養的,搞活山上種的,推進生態農業發展,並強化市場意識,根據市場需要和區位優勢,發展特色經濟,建設冬椒和茶葉示範基地。同時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加大扶貧攻堅力度,加快脫貧致富步伐,發展農副產品加工,鞏固已實施的種養項目,適度調整林種結構,實現全鄉整體脫貧目標。[2]
城鎮建設
林溪鄉狠抓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為認真貫徹落實全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會議精神,確保任務圓滿完成,石和鄉強化措施快速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 強化領導。成立工作領導小組,實行領導掛鈎責任制,每個村由兩名副職領導負責,鄉主要領導定期或不定期深入各村進行檢查。
強化隊伍。組織鄉村社全體幹部參與,並及時對工作人員進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知識培訓,讓工作人員「吃透」政策。在堅持農民自願原則的前提下,工作組深入農戶進行耐心細緻的工作,消除農民思想觀念中存在的種種顧慮,全面引導群眾積極「參合」。
強化宣傳。積極利用會議、廣播電視、板報等形式加大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宣傳力度,動員群眾積極「參合」,耐心講解「新農合」的惠民利民政策,讓群眾真正理解並自願「參合」。
石和鄉幹部下訪為民辦實事:鄉黨委政府為民辦好實事,變群眾上訪為幹部下訪,實實在在地為群眾辦了一批實事,受到了群眾評。
始終關心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廣大人民群眾謀利益是黨員先進性具體體現。自開展抗旱救災工作以來,組織鄉全體幹部下訪,解決各類矛盾糾紛48起,聽取合理化建議12條,結對幫扶85戶,整修疏通渠道10條,水泵130台套,塘壩53座,組織抗旱上勞8500人,投入抗旱資金13萬元,投入抗旱設備130台套,塑料管2.5噸,灌溉農田0.53萬畝次,幫助群眾開展生產自救,力爭夏季損失秋季補、農業損失非農產業補,千方百計把伏旱造成的損失和影響降到最低程度。
黨政建設
實行開門辦公,大力推行辦事公開化。民政部門的服務對象大部分都是社會基層組織和弱勢群體,為了方便他們辦事,區民政局及時製作了醒目、標準、美觀的辦事指南,將領導分管的工作內容、局屬事業單位辦公地址和辦公電話、科室設置和分布、辦公房號、辦公電話、以及收費依據和標準向社會公示,各項內容一目了然,既方便了群眾辦事,同時又接受社會和群眾的監督。同時,實行透明化辦公,為每個幹部製作了胸牌公示牌,實行掛牌上崗,將辦事人員的職務、科室向前來辦事的群眾公示,推行領導幹部公開接待制度和首問服務責任制。受到了群眾的普遍好評。 規範了決策議事制度,推行決策民主化。制訂了會議議事制度,對局黨組會議、局長辦公會議、局務會議、領導班子民主生活會、職工大會和科務會進行了規範,有力推動了議事決策的科學民主。
制訂了21項機關管理制度,推進了工作程序標準化。為推動民政各項工作有序開展,區民政局黨組草擬了21項機關管理制度,廣泛徵求社會和幹部職工的意見和建議,通過上下討論,七易其稿,形成了較為成熟的機關21項管理制度,使民政工作在制度的軌道上高效率運行。[3]
社會活動
文化旅遊節 喜慶的鞭炮響起來,優美的攔路歌唱起來,歡快的蘆笙踩蹚跳起來,三江縣林溪鄉第五屆「多耶程陽橋文化旅遊節」在縣城隆重開幕,36萬侗鄉同胞喜開寨門,迎接四方賓客。
三江縣林溪鄉「多耶程陽橋」文化旅遊節,由林溪鄉委員會、三江縣林溪鄉人民政府主辦,是林溪鄉成功打造的一張文化旅遊形象名片。隨着三江旅遊產業的快速發展,「多耶程陽橋」文化旅遊節內容不斷更新、豐富,知名度、美譽度不斷提高,吸引遊客逐屆增多。除了傳統民族風情旅遊活動外,民間手工藝品展示、茶王爭霸賽、招商洽談以及商品展銷等新增活動內容,也為此次文化旅遊節添色不少。
本次旅遊節不但吸引了區內各縣市的遊客,而且吸引了浙江、廣東、湖南、貴州等省市的遊客前來旅遊。到目前為止,遊客人數已經突破9萬。
籃球賽
林溪鄉政府籃球場熱鬧非凡,隨着「噼里啪啦」的鞭炮聲響過,該鄉「迎奧運慶七一」籃球賽隆重開賽。這次比賽由鄉政府主辦、各村街組隊,其中男子組16隊,女子組8隊,採用循環賽制。各村街委高度重視這次活動:百計千方精選隊員(恰逢周末,紛紛通知鄉內外本村籍的精兵強將返鄉參賽)、拉贊助商,各啦啦隊更是激情飛揚。可以說,這是該鄉一次高水平的籃球盛會。
著名景點
程陽風雨橋
程陽風雨橋,又叫永濟橋、盤龍橋,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三江縣林溪鄉境內,是廣西壯族地區眾多具有侗族韻味風雨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程陽風雨橋是建築的集大成者,集橋、廊、亭三者於一身,在中外建築史上獨具風韻。程陽橋建於1916年,主要由木料和石料建成,是侗寨風雨橋的代表作,是侗鄉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中國木建築中的藝術珍品。這座橫跨林溪河的大橋,為石墩木結構樓閣式建築,2台3墩4孔。墩台上建有5座塔式橋亭和19間橋廊,亭廊相連,渾然一體,十分雄偉壯觀。據有關資料記載,該橋與我國的石拱趙州橋、鐵索瀘定橋及羅馬的鋼樑諾娃上的沃橋齊名,為世界四座歷史名橋之一。橋面架杉木,鋪木板,橋長64.4米,寬3.4米,高10.6米,橋的兩旁鑲着欄杆,好似一條長廊;橋中有5個多角塔形亭子,飛檐高翹,猶如羽翼舒展;橋的壁柱、瓦檐、雕花刻畫。整座橋雄偉壯觀,氣象渾厚,仿佛一道燦爛的彩虹。它的建築驚人之處在於整座橋樑不用一釘一鉚,大小條木,鑿木相吻,以榫銜接。全部結構,斜穿直套,縱橫交錯,卻一絲不差。橋上兩旁還設有長凳供人憩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