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梅村
人物履历
1956年4月生,祖籍广东,生长于北京。1970年代中,在史学家马雍门下,读中国古典文学和历史。1978年,就读北京大学考古专业;1982年,毕业分配至中国文物研究所(今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从事西域出土文献研究和丝绸之路考古,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1982年,师从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梵学家蒋忠新读梵语;1984年,在北大季羡林教授指导下攻读中亚死语言,尤其是犍陀罗语。1982年起,几乎每年都到新疆、青海、内蒙古、甘肃等地丝绸之路沿线古城实地考察,足迹踏遍天山南北所有重要遗址,多次深入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腹地寻访沙漠古城。1992年12月,在美国国家科学院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资助下,赴西雅图进行为期一年的学术交流;在华盛顿大学邵瑞琪(Richard Salomon)教授指导下,从事犍陀罗语碑铭写卷研究。1994年5月,经季羡林和宿白两教授推荐,受聘于北京大学考古系(今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历任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
学术活动
- 1988年10月,应邀出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日本大阪举办的“丝绸之路在人类文明史上的意义”国际学术讨论会,作《吐火罗人——开辟丝绸之路的先驱》学术演讲。
- 1990年9-10月,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丝绸之路考察团,从西安启程,经河西走廊、敦煌、乌鲁木齐、吐鲁番、库车、巴楚,最后抵达喀什。主要考察丝绸之路沿线古城和遗迹,并参观各地博物馆。
- 1992年10月,随中瑞联合考察队沿和田河进行科学考察,横穿塔克拉玛干西部沙漠,调查了和田河流域古代馆驿、热瓦克佛寺、约特干遗址。
- 1992年12月,出席美国洛杉矶西来大学举行的“中国佛教之源,跨越边境的佛教”国际学术讨论会,作《长安出土佉卢文考》学术演讲。
- 1993年,应美国梵学家邵瑞琪(Richard Salomon)教授邀请,赴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研究中亚死文字。
- 1994年7月,应北京电视台邀请,创作电视专题片《寻找楼兰王国》拍摄脚本,任该片学术顾问。
- 1995年8月,应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斯德哥尔摩大学罗森(Staffan Rosen)教授邀请,赴斯德哥尔摩调查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城所获中国文物。
- 1997年9月,应日本佛教大学校长高桥宏次邀请,赴京都出席中日联合尼雅遗迹国际学术讨论会,作《犍陀罗语与古代中印文化交流》学术演讲。
- 1998年8月,应北京电视台邀请,创作大型电视专题片《居延沧桑》拍摄脚本,任该片学术顾问。
- 1999年7-9月,在美国企业家罗杰伟(Roger E. Covey)唐研究基金会资助下,率北京大学考古队赴青海都兰县热水乡发掘唐代吐蕃大墓。
- 2000年3月,出席圣迭戈举办的美国亚洲协会第52届年会(The 52nd Annual Meeting of the Association for Asia Studies)中亚考古分组讨论会,作《阿尔泰山的大石冢》学术演讲。
- 2000年7月,应京都大学文学部教授平田昌司邀请,出席京都大学文学部召开的“作为古典的中国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作《尼雅汉简综考——兼论汉文化在西域的传播》学术演讲。
- 2001-2010年间,多次赴香港讲授中外文化交流考古,任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客座教授。
- 2001年6月,应日本学术振兴会(Japan Society for the Promotion of Science)邀请,赴京都佛教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学术交流,解读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城新出佉卢文犍陀罗语文书。
- 2004年2月,应日本放送协会(Japa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邀请,赴东京NHK总部创作中日联合电视专题片《新丝绸之路》拍摄脚本,任该片学术总顾问。
- 2004年11月,应美国东方艺术史家贝格莱(Robert W. Bagley)教授邀请,赴普林斯顿大学考古与艺术史系作《蒙古山水地图——在日本新发现的明代丝绸之路地图》学术演讲。
- 2005年1月,应中央电视台、江苏电视台联合摄制组邀请,创作《1405——郑和下西洋》拍摄脚本,任该片学术总顾问,实地考察东南亚、中东、土耳其等国郑和下西洋史迹。
- 2005年11月,应香港特区政府民政署邀请,出席“亚洲文化合作论坛2005”(Asia Cultural Cooperation Forum 2005 ),并发表《丝绸之路考古新发现》学术演讲。
- 2006年10月,随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察队,赴蒙古国实地考察匈奴、突厥、蒙古汗国遗址和博物馆。
- 2007年3月,应日本滋贺大学教授菅谷文则邀请,出席京都举行的丝绸之路国际学术讨论会,作《丝绸之路上的吐蕃织锦》学术演讲。
- 2007年4-5月,应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亚洲部主任、纽约大学教授屈志仁(James C.Y. Watt)先生邀请,赴纽约策划《忽必烈的世界——元代中国艺术》文物大展。
- 2009年2月24-28日,应日本国立情报学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Informatics)所长小野仲男邀请,赴东京出席电子计算机新技术在考古学中的应用学术研讨会。
- 2009年3月,应台湾中研院史语所研究员蒲慕州博士邀请,赴台北进行学术交流,在台湾中央大学历史系、台湾大学艺术史系、台北故宫博物院、台湾中研院史语所作四场学术演讲。
- 2009年5月,应法国高等研究实践学院杜德兰(Alain Thote)和中亚考古学家魏易天(Entienne de la Vaissiyff)两教授邀请,赴巴黎作四场学术演讲。
- 2009年5月5-7日,应德国慕尼黑大学教授赫尔曼(Thomas Höllmann)邀请,在慕尼黑大学(Ludwig-Maximilians-Universität München)汉学研究院讲授丝绸之路考古新发现。
- 2010年12月,应意大利那不勒斯东方大学葛疑(Bruno Genin)教授邀请,赴那不勒斯作《蒙古山水地图的发现》学术演讲。
- 2011年10月,应意大利外交部亚非研究所达仁利(Francesco D’Arelli)教授邀请,罗马市戴克里先古代浴场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丝绸之路欧亚大陆的光明和寂静展”开幕式。
- 2013年7月,应英国中东考古学家康耐特(Derek Kannet)博士邀请,赴杜伦大学考古系调查英国考古学家威廉姆森博士在伊朗收集的唐代至明清陶瓷残片。
- 2013年10月初,应英国剑桥大学考古系主任马丁·琼斯(Martin Jones)教授邀请,赴剑桥作学术演讲。
- 2013年10月中旬,应韩国教育部邀请,赴韩国庆州市出席“丝绸之路:抚今思昔人文科学研讨会”,作大会主题发言《丝绸之路的开辟》。
- 2014年1月,应德国波恩大学汉学系主任廉亚明(Ralph Kauz)教授邀请,赴波恩出席“中亚古地图与中外文化交流”学术讨论会,作《明帝国宫廷绘图师考》学术演讲。
- 2014年3月,应澳洲新南威尔士美术馆馆长麦克·勃朗德(Michael Brand)博士邀请,赴悉尼出席新南威尔士美术馆举办的丝绸之路展开幕式,作《丝绸之路的考古新发现》学术演讲。
- 2014年6月,应法兰西学院汉学研究所所长魏丕信(Pierre-Etienne Will)教授邀请,赴巴黎出席纪念法兰西学院雷慕沙汉满语讲座设立二百周年学术研讨会,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20世纪初法国汉学对丝绸之路考古之贡献》学术演讲。
- 2014年7月,应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冶金研究所所长切尔内赫(E.N. Chernykh)教授邀请,带北大研究生赴莫斯科和圣彼得堡考察俄罗斯和中亚五国出土欧亚草原文物。
- 2015年2月,应法国高等研究实践学院杜德兰(Alain Thote)教授邀请,率北大研究生赴巴黎、波恩、柏林等地考察流散欧洲的中国文物。
- 2015年8月,与牛津大学教授杰西卡•罗森(Dame Jessica Rawson)女爵一行13人赴西伯利亚、贝加尔湖地区考察古代遗址、参观当地研究所和博物馆藏文物。
- 2017年3月16-24日,应邀出席英国杜伦大学“一带一路”国际学术讨论会,作《张骞通西域以前的丝绸之路》大会发言。
学术论著
中文著作
- 1.《疏勒河流域出土汉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与李均明合著)。
- 2.《楼兰尼雅出土文书》,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
- 3.《沙海古卷——中国所出佉卢文书初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
- 4.《西域文明——考古、语言、民族和宗教新论》,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年。
- 5.《汉唐西域与中国文明》,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
- 6.《楼兰——一个世纪之谜的解析》,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
- 7.《古道西风——考古新发现所见中外文化交流》(哈佛燕京学术丛书第六辑),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
- 8.《丝绸之路散记》,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
- 9.《都兰吐蕃墓》,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年(合著)。
- 10.《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 11.《松漠之间——考古新发现所见中外文化交流》,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
- 12.《寻找楼兰王国》,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 13.《蒙古山水地图》,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年。
- 14.《中亚民族与宗教》,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与陈凌、马健合著)。
- 15.《大朝春秋——蒙元考古与艺术》,北京:故宫出版社,2013年。
- 16. 《丝绸之路天山廊道——新疆昌吉古代遗址与馆藏文物精品》上下册,北京:文物出版社,2014年(与新疆昌吉文物局合著)。
- 17. 《西域考古与艺术》,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
- 18.《观沧海——大航海时代诸文明的冲突与交流》,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书评:姚胜《观沧海 看天下——读< 观沧海:大航海时代诸文明的冲突与交流>》,《光明日报》2018年6月20日第16版)。
- 19.《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与史前丝绸之路》,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1月 (主编)。
- 20. 《轴心时代的波斯与中国——张骞通西域前的丝绸之路》,西北大学出版社,2021年9月。
中文论文
- 1. 《藏文古籍所述于阗王迄始年代研究》,《新疆社会科学》1985年第5期,页83-90。
- 2. 《敦煌出土粟特文古书信的断代问题》,《中国史研究》1986年第1期,页87-99。
- 3.《佉卢文书及汉佉二体钱所述于阗大王考》,《文物》1987年第2期,页35-43。
- 4. 《再论汉佉二体钱》,《中国钱币》1987年第4期,页3-11转20。
- 5. 《中国所出佉卢文书研究述论》,《新疆社会科学》1988年第2期,页81-91;收入韩翔等编《尼雅考古资料》,乌鲁木齐: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1988年,页171-182。
- 6. 《汉佉二体钱铭文解诂》,《考古与文物》1988年第2期,页84-87。
- 7. 《楼兰新发现的东汉佉卢文考释》,《文物》1988年第8期,页67-70。
- 8. 《吐火罗人——开拓丝绸之路的先驱》,《文物》1989年第1期,页72-74。
- 9. 《新疆尼雅发现的佉卢文契约考释》,《考古学报》1989年第1期,页121-136。
- 10. 《洛阳所出东汉佉卢文井阑题记——兼论东汉洛阳的僧团与佛教》,《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89年第13-14期合刊,页240-249。
- 11. 《于阗元钱考》,《中国钱币》1989年第3期,页3-7。
- 12. 《新疆佉卢文书释地》,《西北民族研究》1989年第1期,页72-80。
- 13. 《新疆佉卢文书的语言》,《新疆文物》1989年第3期,页104-107。
- 14. 《楼兰考古九十年》,《文物天地》1989年第6期,页38-43。
- 15. 《犍陀罗语< 法句经>初步研究》,文化部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编《出土文献研究》第2辑,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页255-264。
- 16. 《新发现的几件佉卢文书》,中国中亚文化研究协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外关系史室编《中亚学刊》第3辑,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页64-71。
- 17. 《疏勒考古九十年》,《文物天地》1990年第1-2期连载,页23-27和24-28。
- 18. 《十二生肖源流考》,《暸望》1990年第34-35期连载,页36-37和36-37。
- 19. 《于阗古代文明的兴衰》,《文物天地》1990年第4期,页36-40。
- 20. 《贵霜大月氏人流寓中国考》,《敦煌吐鲁番学研究论集》,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年,页715-755。
- 21. 《佉卢文时代的鄯善王世系》,《西域研究》1991年第1期,页39-50。
- 22. 《从考古发现看伊斯兰教及阿拉伯文化在中国的初传》,《文物天地》1991年第3期,页4-27。
- 23. 《犹太入华考》,《文物》1991年第6期,页74-80。
- 24. 《西藏古格王国遗址的梵文石刻》,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编《古格故城》,北京: 文物出版社,1991年,页302。
- 25. 《公元100年罗马商团的中国之行》,《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第5期,页71-84。
- 26. 《大夏黄金宝藏的发现及对大月氏考古研究的意义》,《文物天地》1991年第6期,页44-48。
- 27. 《汉唐丝绸之路上的洛阳》,洛阳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洛阳:丝绸之路的起点》,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页464-480。
- 28. 《伯希和图木舒克考古记》,《新疆文物》1992年第1期,页89-92。
- 29. 《疏勒佛教考古概述》,《新疆文物》1992年第2期,页35-43。
- 30. 《粟特文买婢契与丝绸之路上的女奴贸易》,《文物》1992年第9期,页49-54。
- 31. 《中国所出佉卢文书的流散与收藏》,《考古》1992年第1期,页76-79。
- 32. 《西突厥汗庭考》,《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2年第3期,页82-83。
- 33. 《新疆和田出土汉文于阗文双语文书》,《考古学报》1993年第1期,页89-107。
- 34. 《1992年秋米兰荒漠访古记——兼论汉代伊循城遗址》,《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3年第3期,页12-18。
- 35. 《从陈硕真起义看火祆教对唐代民间的影响》,《中国史研究》1993年第2期,页140-142。
- 36. 《汉梵双语镜铭研究》,收入徐尉一《西藏汉梵文“佛”字镜》附注,《雪域文化》1993年春季号,页49。
- 37. 《中亚写本中的样磨与巴尔楚克》,中华书局编辑部编《文史》第36辑,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页223-231。
- 38. 《北魏太和五年舍利石函所出嚈哒钱币考》,《中国钱币》1993年第4期,页3-8。
- 39. 《从突骑施钱看唐代汉文化的西传》,《文物》1993年第5期,页45-52。
- 40. 《布古特所出粟特文突厥可汗纪功碑考》,《民族研究》1994年第2期,页67-74。
- 41. 《东方文明的里程碑》,《文物天地》(北京)1994年第5期,页14-16。
- 42. 《中国所出佉卢文资料研究目录》,马大正等主编《西域考察与国际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年,页205-255。
- 43. 《祁连与昆仑》,《敦煌研究》1994年第4期,页113-116。
- 44. 《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文物天地》1995年第2-3期连载,页20-23和21-23转33。
- 45. 《疏勒语< 羯磨言经>戒本残卷研究》,《新疆文物》1995年第1期,页51-54。
- 46. 《楼兰国始都考》,《文物》1995年第6期,页79-85。
- 47. 《疏勒语考》,《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5年4期;收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十世纪前的丝绸之路和东西文化交流》,新世界出版社,1996年。
- 48. 《洛阳出土唐代波斯侨民阿罗憾墓志跋》,王元化主编《学术集林》卷四,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年,页284-299。
- 49. 《新疆尼雅遗址出土犍陀罗语< 解脱戒本>研究》,《西域研究》1995年第4期,页44-48。
- 50. 《楼兰尼雅遗址概述》,穆舜英、张平主编《楼兰文化研究论集》,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
- 51. 《从考古发现看火祆教在中国的初传》,《西域研究》1996年第4期,页54-59。
- 52. 《天禄辟邪与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王元化主编《学术集林》卷八,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页305-311。
- 53.《汉代精绝国与尼雅遗址》,《文物》1996年第12期,页53-59。
- 54. 《固原粟特墓所出中古波斯文印章及其相关问题》,《考古与文物》1997年第1期,页50-54。
- 55. 《吐火罗人与龙部落》,《西域研究》1997年第1期,页11-20。
- 56. 《敦煌写本钢和泰藏卷所述帕德克城考》,《敦煌研究》1997年第1期,页127-133。
- 57. 《英山毕昇碑与淮南摩尼教》,《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页137-147。
- 58. 《尼雅汉简中有关西汉与大月氏关系的重要史料》,《九州》第1辑,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年,页71-79。
- 59. 《中国境内出土带铭文的波斯和中亚银器》,《文物》1997年第9期,页54-64。
- 60. 《麻沸散与汉代方术之外来因素》,王元化主编《学术集林》卷十,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年,页228-251。
- 61. 《法藏部在中国》,北京大学考古学系编《考古学研究(三)》,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年,146-157页。
- 62. 《楼兰鄯善王朝的最后所在地》,《燕京学报》新3期,1997年,页257-271。
- 63. 《犍陀罗语文书地理考》,《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7年第6期,页29-39。
- 64. 《古代大夏遗址新出丘就却时代犍陀罗语三藏写卷》,《文物天地》1997年第6期,页45-48。
- 65.《摩尼光佛教与摩尼教》,《文物天地》1997年第1期。
- 66. 《公元3世纪的西域纺织物》,《西域研究》1998年第1期,页9-20。
- 67. 《尼雅新发现的鄯善王童格罗伽纪年文书考》,马大正、杨镰主编《西域考察与研究续编》,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页196-216(李伯谦主编《北京大学百年国学文粹·考古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页552-563)。
- 68. 《吐火罗神祇考》,袁行霈主编《国学研究》第5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页1-26。
- 69. 《日月光金与回鹘摩尼教》,《中国钱币论文集》第3辑,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年,页306-312。
- 70. 《印刷术源流琐谈》,《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98年第1期,页101-105。
- 71. 《说“宫庙之碑”》,《文物天地》1998年第4期,页40-42。
- 72. 《上海博物馆藏中亚三语钱币考》,《中国钱币》1998年第4期,页16-21。
- 73. 《帝辛甲骨所见殷宫秘史》,王元化主编《学术集林》卷十四,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页184-222。
- 74. 《谁是阿尔泰深山金字塔式陵墓的主人》,《文物天地》1999年第5期,页33-36。
- 75. 《从考古发现看隋末唐初中原与于阗的关系——大唐毗沙郡将军叶和墓表考证》,《西域研究》1999年第2期,页10-19。
- 76. 《鍮石入华考》,《考古与文物》1999年第2期,页45-56。
- 77. 《西域地理札记》,唐晓峰等主编《九州》第2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页62-67。
- 78. 《九姓回鹘可汗碑校释》,余太山主编《欧亚学刊》第1辑,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页70-82(与陈凌、王海成合著)。
- 79.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藏佉卢文书译文》,中日共同尼雅遗迹学术考察队编《中日共同尼雅遗迹学术考察队调查报告书》第二卷,京都:中村印刷株式会社,1999年,页263-282。
- 80. 《尼雅南城外96A07房址出土佉卢文》,《西域研究》2000年第3期,页42-43。
- 81. 《< 大唐天竺使出铭>校释》,陈高华、余太山主编《中亚学刊》第五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年,页239-252。
- 82.《秦汉纪念碑式大型金石雕像考》,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编《文化的馈赠——汉学研究国际会议论文集·考古学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 83. 《尼雅汉简与汉文化在西域的初传——兼论悬泉汉简中的相关史料》,刘东主编《中国学术》第六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页240-258。
- 84. 《新疆营盘古墓出土的一封佉卢文书信》,《西域研究》2001年第3期,页44-45。
- 85. 《犍陀罗语文学与古代中印文化交流》,《中国文化》17-18期合刊,2001年,页225-235。
- 86. 《且末所出鄯善王安归伽纪年文书考》,《宿白先生八秩华诞纪念文集》编辑委员会编《宿白先生八秩华诞纪念文集》上,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年,页135-144。
- 87. 《汉代边塞遗址及其简牍的发现与研究》,收入赵化成、高崇文编《秦汉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年,页204-214。
- 88. 《稽胡史迹考——太原新出隋代虞弘墓志的几个问题》,《中国史研究》2002年第1期,页71-84。
- 89. 《阿尔泰山的大石冢》,余太山主编《欧亚学刊》第3辑,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页101-115。
- 90. 《吐火罗人的起源与迁徙》,《西域研究》2003年第3期,页9-32。
- 91. 《尼雅出土佉卢文< 温室洗浴众僧经>残卷考》,北京大学东方学院、上海龙华寺编《华林》第3卷,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页107-126。
- 92. 《汉帝国艺术所见近东文化因素》,叶奕良编《伊朗学在中国论文集》第3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页60-66。
- 93. 《汉代西域艺术中的希腊文化因素》,郑培凯主编《九州学林》第1卷第2期,香港: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页2-35。
- 94. 《青海都兰出土伊斯兰织锦及其相关问题》,《中国历史文物》2003年第6期,页49-55。
- 95. 《中国古代藏书考》,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编《考古学研究(五)》下册,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年,页1013-1024。
- 96. 《松漠之间——从额尔古纳河山林到成吉思汗的崛起》,纪宗安、汤开建主编《暨南史学》第2辑,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页134-135(修订本收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呼伦贝尔民族博物馆、海拉尔区文物管理所编《海拉尔谢尔塔拉墓地》,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页197-228)。
- 97. 《小洪那海突厥可汗陵园调查记》,收入法国汉学丛书编辑委员会编《粟特人在中国——历史、考古、语言的新探索》,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页259-275。
- 98. 《勒柯克收集品中的五件犍陀罗语文书》,《西域研究》2004年第3期,页72-82。
- 99. 《鄂尔多斯的景教遗存》,刘东主编《中国学术》第十八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页。
- 100. 《毗伽可汗宝藏与中世纪草原艺术》,《上海文博》2005年第1期,页68-76。
- 101. 《郑和海外遗迹调查》,《紫禁城》总131期,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页12-21。
- 102. 《郑和忌日及身后事》,郑培凯主编《九州学林》2005年夏季3卷2期,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 103. 《棺板彩画——苏毗人的风俗图卷》,《中国国家地理》2006年第3期,页96-98。
- 104. 《龟兹人从哪儿来》,《中国科学探险》2005年第10期,页27。
- 105. 《美国的中国艺术史研究——海外中国艺术史研究调查之一》,刘梦溪主编《中国文化》春季号(总第22期),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2006年,页122-137。
- 106. 《贵霜王朝的万神殿》,上海博物馆编《上海博物馆藏丝绸之路古代国家钱币》,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年。
- 107. 《高昌火祆教遗迹考》,《文物》2006年第7期,页58-67。
- 108. 《九姓回鹘牙帐城访古》,《2007东北亚考古学学术信息网构建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北京,2007年,页26-39。
- 109. 《元经世大典图考》,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编《考古学研究(六):庆祝高明先生八十寿辰暨从事考古研究五十年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页552-571。
- 110. 《和林访古》,《紫禁城》2007年第7-8期连载,页212-219及页208-217。
- 111. 《元大都城制的渊源》,《紫禁城》2007年第10期,页186-189。
- 112. 《龟兹织锦考》,收入赵丰主编《丝绸之路:艺术与生活》,香港:香港艺纱堂/ 服饰出版,2007年,页110-112。
- 113. 《试论唐蕃古道》,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主编《藏学学刊》第3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页127-145。
- 114. 《宋六陵访古》,《上海文博》2008年第1期,页31-40。
- 115. 《元人画迹中的欧洲传教士》,郑培凯编《九州学林》2007冬季五卷四期,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
- 116. 《于阗花马考——兼论北宋与于阗之间的绢马贸易》,《西域研究》2008年第2期,页44-54。
- 117. 《马可波罗在北京》,《中国历史文物》2008年第2期,页22-33。
- 118. 《元廷石雕艺术》,《紫禁城》2008年第2-3期连载。
- 119. 《丝绸之路上的吐蕃织锦》,收入包铭新主编《丝绸之路:设计与文化论文集》,东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页23-31。
- 120. 《成吉思汗史迹调查》,《考古》2008年第9期,页74-92。
- 121. 《陶瓷艺术与中西文化交流》,罗覃(Thomas Lawton)主编《庆祝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成立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纽约:AMS艺术、科学和人文基金会,2008年,页163-188。
- 122. 《故国不堪回首——2008年杭州访古记》,郑培凯主编《九州学林》2008第6卷4期,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
- 123. 《郑和捐抄< 妙法莲华经>手卷调查记》,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国国家博物馆编《俞伟超先生纪念文集·学术卷》,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页448-459。
- 124. 《寻找成吉思汗》,国立中央大学历史研究所《两岸发展史学术演讲专辑》第六辑,台北:中央大学出版中心,2009年,页83-159。
- 125. 《保定出土元代宫廷酒器与“仁宗型青花”器》,《台湾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院讯》2009年第4卷第4期,页43-46。
- 126. 《元朝重臣张珪与保定出土元代宫廷酒器》,《故宫博物院院刊》2009年第3期,页24-41。
- 127. 《广东上川岛访古——葡萄牙舰队首次来华登陆地的发现》,澳门特别行政区民政总署文化康体部《嘉模讲谈录——鹤鸣濠江考古文博名家系列讲座二〇〇八至二〇〇九》,澳门特别行政区民政总署文化康体部,2009年。
- 128. 《蒙元文化与丝绸之路》,澳门特别行政区民政总署文化康体部《嘉模讲谈录——鹤鸣濠江考古文博名家系列讲座二〇〇八至二〇〇九》,澳门特别行政区民政总署文化康体部,2009年。
- 129 《大航海时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冲突——15-16世纪景德镇青花瓷外销调查之一》,《文物》2010年第3期,页84-96。
- 130. 《六横岛访古》,《澳门研究》2010年第2期,页169-184。
- 131. 《野墅平林图考》,《文物》2010年第12期,页66-79。
- 132. 《蒙古高原与天山东部的回鹘古城》,朱凤玉、汪娟编《张广达先生八十华诞祝寿论文集》上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2010年,页677-712。
- 133. 《普陀山杨枝观音碑与玉鱼篮观音碑考》,《普陀文博》2011年第3期,页44-46。
- 134. 《佉卢文材料中国藏品调查记》,《西域研究》2011年第2期,页115-129。
- 135. 《尚蒂伊的中国花园》,《紫禁城》2011年第5期,页56-61。
- 136. 《元大都的凯旋门》,《上海文博》2011年第4期,页60-45。
- 137. 《澳门开阜以前葡萄牙人的东方贸易——15-16世纪景德镇青花瓷外销调查之二》,《文物》2011年第12期,页61-71。
- 138. 《威尼斯“马可波罗罐”调查记》,罗丰主编《丝绸之路上的考古、宗教与历史》,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年,页198-203。
- 139. 《最后的辉煌——落马桥型元青花》,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编《九州学林》春季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页82-103。
- 140. 《波斯湾古港的变迁——2012年伊朗考察记之一》,《紫禁城》2012年第4期,页24-33。
- 141.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2012年伊朗考察记之二》,《紫禁城》2012年第5期,页46-55。
- 142. 《波斯建筑艺术巡礼——2012年伊朗考察记之三》,《紫禁城》2012年第7期,页64-75。
- 143. 《波斯文明的洗礼——2012年伊朗考察记之四》,《紫禁城》2012年第9期,页16-27。
- 144. 《寻找屯门岛》,郝雨凡、吴志良、林广志主编《澳门学引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页583-606。
- 145. 《乌禅幕东迁天山考——兼论公元前2-1世纪匈奴在西域的遗迹》,《西域研究》2012年第3期,页23-34(与李军合著)。
- 146. 《15-16世纪景德镇青花瓷外销调查——大航海时代中国与伊斯兰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编《水下考古学研究》第1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年,页255-270。
- 147. 《中国与近东文明的最初接触——2012年伊朗考察记之五》,《紫禁城》2012年第10期,页30-41。
- 148. 《龟兹文明的兴衰》,《华夏地理》2012年11月号,页60-63。
- 149. 《丝绸之路上的吐蕃番锦》,《东方早报·艺术评论专刊》2013年11月11日。
- 150. 《黄金艺术所见中文文化交流》,苏芳淑主编《金曜风华·苍狼白鹿:梦蝶轩藏中国古代金饰》卷1,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13年,页10-21。
- 151. 《普陀山访古——康熙帝拆迁金陵明故宫建普陀山法雨寺调查》,杜德兰等编《文明的记忆符号——文字与墓葬》(《法国汉学》第15辑),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页292-313。
- 152. 《大月氏人的原始故乡》,《西域研究》2013年第2期,页90-104。
- 153. 《郑芝龙航海图考——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藏< 雪尔登中国地图>名实辩》,《文物》2013年第9期,页64-82。
- 154. 《大航海時代泉州至波斯灣航線——兼論16—17 世紀中國、葡萄牙、伊斯蘭世界之文化交流》,《澳门研究》2013年第3期,页35—53。
- 155. 《考古学视野下的西域都护府今址研究》,《历史研究》2013年第6期,页43-58。
- 156. 《地图上的丝绸之路》,《地图》2014年第1期,页26-33。
- 157. 《珠宝艺术与中外文化交流》,《考古与文物》2014年第1期,页87-99。
- 158. 《汉代皇家艺术中的汗血马》,《紫禁城》2014年第10期,页124-130。
- 159. 《16世纪全球贸易的中心》,《华夏地理》2014年5月号,第12页。
- 160. 《丝绸之路考古发现》,《百科知识》2014年第8期,第33-35页。
- 161. 《元大都宣徽院衙署考》,魏坚、朱泓主编《中国·乌珠穆沁边疆考古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年,第243-255页。
- 162. 《特洛伊宝藏的前生今世》,《紫禁城》2015年第期,第129-236页。
- 163. 《龟兹王城古迹考》,《西域研究》2015年第1期,第48-58页。
- 164. 《丝绸之路上的吐谷浑古城》,余太山等编《内陆欧亚历史语言论集——徐文堪先生古稀纪念》,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310-323页。
- 165. 《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与史前丝绸之路》,《文物》2015年第10期,第49-63页。
- 166. 《明帝国宫廷制图师考》,袁行霈主编《国学研究》第36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207-233页。
- 167. 《大同出土大夏八曲银洗》,云冈石窟研究院编《平城丝路》,青岛出版社,2015年,第338-342页。
- 168. 《甘埋里考——兼论宋元时代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汉学》2015年第3期。
- 169. 《丝绸之路的新认识》,《世界遗产》2015年第5期。
- 170. 《八棱碑如何流入美国》,《北京青年报》2015年10月13日。
- 171. 《何稠家族与粟特工艺的东传》,荣新江、罗丰主编《粟特人在中国:考古发现与出土文献的新印证》,科学出版社,2016年。
- 172. 《从玲珑瓷看中国与伊斯兰世界的文化交流》,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编《水下考古学研究》第2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年,第152-159页。(与马丽亚·艾海提、沈勰合著)
- 173. 《通往恭御城之路——兼论中亚历史上的讹答剌城》,《江海学刊》2016年第2期,第169-172页。
- 174. 《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在中国》,《考古与文物》2016年第2期,第94-101页。
- 175. 《2016敦煌文博会再现丝路辉煌》,《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文化年展精品集》编委会《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文化年展精品集》,兰州: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年,第1-5页。
- 176. 《怛逻斯城与唐代丝绸之路》,《浙江大学学报》2016年第5期,第39-53页。
- 177. 《汉代丝绸之路上的粟特人》,中国人民大学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编《北方民族考古》第3辑,科学出版社,2016年,第194-206页。
- 178. 《碎叶川裴罗将军城出土唐碑考》,《中原文物》2016年5期。
- 179. 《南京象山7号墓出土西方舶来品考——兼论公元5世纪中国与东罗马帝国之间的丝绸之路》,刘进宝主编《丝路文明(第2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
- 180. 《阿尔泰山和南西伯利亚青铜文化的新认识》,何驽主编《李下蹊华——庆祝李伯谦先生80华诞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17年,第281-295页。
- 181. 《古代埃及与中国之间的海上交通》,上海博物馆编《文明对比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15-27页。
- 182. 《中亚锡尔河北岸的康居王庭》,《西域研究》2017年第3期,第71-81页。
- 183. 《塞北嚈哒人牧地考——兼论花木兰的民族归属》,《中原文物》2017年第5期,第84-93页(第二作者,与马丽亚•艾海提合作)
- 184. 《鹊尾炉源流考——从犍陀罗到黄河长江》,《文物》2017年第10期,第64-75页(第一作者,与郝春阳合作)。
- 185. 《张骞通西域之前的丝绸之路》,孟宪实、朱玉麒主编《探索西域文明——王炳华先生八十华诞祝寿论文集》,上海:中西书局,2017年,第164-174页。
- 186. 《庆山寺地宫出土高浮雕人头胡瓶考——兼论印度教神像对粟特火祆教艺术的影响》,《文博》2017年第5期,第30-39页。
- 188. 《唐武德二年罽宾国贡品考》,《考古与文物》2017年第6期。
- 187. 《嚈哒的兴起与铁马镫初传中亚》,《历史研究》2018年第2期,第180-189页。
- 189. 《家驴入华考》,余太山,李锦绣主编《欧亚学刊》新7辑,商务印书馆,2018年,第80-93页。
- 190. 《元大都南镇国寺考》,刘梦溪主编《中国文化》第48期,2018年秋季号,第256-265页。
- 191. 《元大都西太乙宫考》,《博物馆》2018年第6期,第6-21页。
- 192. 《张弘略墓与定兴窖藏出土元代宫廷酒器——兼论浮梁磁局创烧元青花之年代》,《文物》2018年第12期,第31-41页。
- 193. 《一将功成万骨枯——芝加哥菲尔德博物馆藏< 石堡战楼颂碑>调查》,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编《藏学学刊》第16辑,中国藏学出版社,2018年,第183-201页。
- 194. 《从额尔古纳松林到成吉思汗的崛起(一)》,《呼伦贝尔日报》2019年8月28日。
- 195. 《从额尔古纳松林到成吉思汗的崛起(二)》,《呼伦贝尔日报》2019年9月4日。
- 196. 《从额尔古纳松林到成吉思汗的崛起(三)》,《呼伦贝尔日报》2019年9月11日。
- 197. 《马可•波罗时代的印度洋贸易》,荣新江、党宝海主编《马可波罗与10—14世纪的丝绸之路》,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第233—247页。
- 198. 《平山郁夫藏品序言》,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黄山美术社编《昆仑以西——平山郁夫藏丝路文物精粹》,上海书画出版社,2019年。
- 199. 《惊鸿一瞥——阿富汗国宝香港展随想》,《尘封璀璨——阿富汗古文物》,香港历史博物馆,2019年,第30-57页。
- 200. 《瘦马非马——山西元代壁画墓出土散曲< 西江月>名实辩》,《读书》2019年第2期,第53—62页
- 201. 《说不尽的祖大寿——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藏祖大寿墓调查记(上)》,《紫禁城》2019年第1期,第143-154页(与郝春阳合著)。
- 202. 《说不尽的祖大寿——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藏祖大寿墓调查记(下)》,《紫禁城》2019年第2期,第150-156页(与郝春阳合著)。
- 203. 《汉代西域艺术中的希腊文化因素》,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编《器服物佩好无疆——东西文明交汇的阿富汗国家宝藏》,上海书画出版社,2019年。
- 204. 《汉晋艺术之犍陀罗文化因素》,李崇峰主编《犍陀罗与中国》,文物出版社,2019年,第257-284页。
- 205. 《蒙元时代北庭仕宦与高僧——兼论畏兀儿人之华化及其对元大都的重要贡献》,《博物院》2019年6期
- 206. 《相逢在青藏高原——敦煌古藏文《松赞干布本纪》残卷人物与葬地之一》,《敦煌研究》2020年第6期,第78—87页。
- 207. 《蒙古高原汉城考》,刘进宝主编《丝路文明》第五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第19—24页。
- 208. 《青藏高原的藏王陵与藏后陵——敦煌古藏文< 松赞干布本纪>残卷人物与葬地之二》,《敦煌研究》2021年第1期,第78—87页。
- 209. 《日月光天德 山河壮帝居——元大都中轴线古迹调查》,《文物》2021年第5期,第56—71页。
- 210. 《唐长安城圣善寺考》,《考古与文物》2021年第4期,第101—110页。
评论及纪念文章
- 1. 《斯坦因四次中亚考察的经过》,《文物天地》1986年第6期,26-27页。
- 2. 《斯文赫定在中国西北的四次探险考察》,《文物天地》1987年第3期,30-31页。
- 3. 《奥登堡——俄国中亚考察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文物天地》1987年第6期,28-29页。
- 4. 《勒柯克在吐鲁番和龟兹的考察》,《文物天地》1988年第2期,42-43页。
- 5. 《日本大谷考察队在新疆的考察》,《文物天地》1988年第4期,页36-37。
- 6. 《曼那海姆的中亚之行》,《文物天地》1989年第2期,27-29页。
- 7. 《欧洲语言学大师哈罗德·贝利》,《文物天地》1996年第1期,页7-9。
- 8. 《楼兰公主与蚕种西传于阗和罗马》,《文物天地》1996年第4期,页12-15(香港《文汇报》1996年9月25日第8版转载)。
- 9. 《张骞通西域》,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之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页208-215。
- 10. 《墨山国贵族宝藏的重大发现》,《中国旅游》(北京)1999年第3期,页80-86(《北京青年报》1999年2月26日第21版转载)。
- 11. 《楼兰探险百年祭》,《中国旅游》1999年第1期,页55-62(《北京青年报》1999年1月8日第24版转载)。
- 12. 《中亚庞培——流沙之下的尼雅废墟》,《中国旅游》1999年第4期,页76-81。
- 13. 《塔什库尔干散记》,《中国旅游》1999年第7期,页84-89。
- 14. 《美国地理探险家亨廷顿中亚收集品调查记》,《文物天地》2000年第6期,页40-42转48。
- 15. 《佛觞》,香港《明报》2001年3月22日。
- 16. 《探索中国文化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完美契合之路——北大五教授笔谈》,《中国大学教学》2002年第5期,页23。
- 17. 《古代东西方的海上交通》,郑培凯主编《历史地理》,香港: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02年,页53-68。
- 18. 《丝绸之路上的古城》,郑培凯主编《历史地理》,香港: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02年,页93-110。
- 19. 《丝绸之路的开辟》郑培凯主编《历史地理》,香港: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02年,页111-126。
- 20. 《八千里路云和月——< 新丝绸之路>大型电视专题片随想》,收入赵化勇主编《新丝绸之路》,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页1-10。
- 21. 《世界文化珍品展随想》,收入首都博物馆编《世界文化珍品展图录》,北京,2006年,页1-10(中国美术家协会编《美术》2006年第6期,页116-124转载)。
- 22. 《梳理丝绸之路的古国脉络》,《中国国家地理》2007年第11期,页76-89。
- 23. 《北京古城墙下的奥运圣火》,《瞭望》2008年第1期,页23-24。
- 24. 《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都》,《北京青年报》2008年9月20日C2版。
- 25. 《为往圣继绝学》,《瞭望》2009年第29期,页40-42。
- 26. 《忆父亲》,《南方周末》2010年1月21日。
- 27. 《忆马雍》,《南方周末》2010年9月29日。
- 28. 《忆季羡林》,《南方周末》2012年6月29日。
- 29. 《记王世襄先生》,《南方周末》2012年10月9日。
- 30. 《忆刘新园》,《南方周末》2013年11月28日。
西文论文
- 1.“A New Kharohī Wooden Tablet from China,” The 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vol. LIII, part 2 (London, 1990), pp. 283-291 and 2 plates。
- 2.“A Kharohī Inscription from Chang’an,”《季羡林教授八十华诞纪念文集》上卷,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页119-131。
- 3.“Tocharian People: Silk Road Pioneers,” in Tadao Umesao and Toh Sugimura (ed.), Significance of Silk Roads in the History of Human Civilizations, (Osaka:National Museum of Ethnology, 1992), pp. 91-96.
- 4.“Khaorhī Bibliography: The Collections from China (1897-1993),”Central Asiatic Journal 40, no. 2 (1996): 188-220.
- 5.“A Formal Kharohī Inscription from Subashi,” 《段文杰先生敦煌研究五十年纪念文集》,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分公司,1996年,页328-347。
- 6.“The Earliest Tokharian Loan - Vords in Ancient Chinese,”The Bronze Age and Early Iron Age People d Eastern Central Asia, 1997.
- 7.“Qilian and Kunlun: The Earliest Tokharian Loan-Words in Ancient Chinese,” in Victor H. Mair (ed.), The Bronze Age and Early Iron Age People of Eastern Central Asia, vol.1 (Washington: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Man Inc., 1998), pp. 476-482.
- 8.“A Survey of the Jews Immigrating into China,” Sino-Judaica: Occasional Papers of the Sino-Judaic Institute, vol. III (California: the Sino-Judaic Institute), 2000, pp. 1-9.
- 9.“On the Great Kurgans between Altai and Tien-shan Mountains,”a paper submitted to the 52nd Proceeding of the Association of Asian Studies of America held in San Diego between March 9 and 11, 2000.
- 10.“Five Gāndhārī Documents from Kizil in the Le Coq Collection,”Cultura Antiqua, vol. 55 (Kyoto, 2003), pp.1-15.
- 11.“Two Tokharo-Gāndhārī Bilingual Documents from Kizil in the Le Coq Collection,”北京大学中古史中心编《中外关系史:新史料的调查整理与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年,页79-97。
- 12.“A Survey of the Turkic Cemetery in Little Khonakhai,” Les Sogdiens en Chine, Pékin, 2004, pp. 341-358.
- 13.“Reflections on the British Museum Exhibition,” Treasures of the World’s Cultures, Beijing: Cultural Relics Press, 2006, pp.21-26.
- 14.“An exposition on the speckled steed of Khotan, with a study of the silk and horse trade betwee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and Khotan,” Esa K.L. Leung et al (ed.), Heavenly Horse: The Horse in Chinese Art and Culture, Hong Kong: Hong Kong Museum, 2008, pp.40-63.
- 15.“Gold: Evidence for Exchanges in Ancient China and Beyond, ” in: Jenny F. So (ed.), Radiant Legacy: Ancient Chinese Gold from the Mengdiexuan Collection, vol. I,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2013, pp.22-35.
- 16.“Zheng He's voyages to Hormuz: the archaeological evidence,” Antiquity 89, 2015, pp.417-432 (Lin Meicun and Ran Zhang ).
- 17.“New Archaeological Evidence on the Origin of Chinese Bronze Cultures,” Yu Taishan and Li Jixiu (ed.), Eurasian Studies, English edition III, Sydney: Asian Publishing Nexus, 2015, pp.1-12.
- 18.“A Study on the Court Cartographers of the Ming Empire,”Journal of Asian History, vol.49, 2015, pp.187-228.
- 19.“2016 Dunhuang International Culture Expo Reinvigorating the Silk Road Glory,” A Collection of the Annual Cultural Exhibition of the First Silk Road (Dunhuang) International Culture Expo (Lanzhou: Gansu People’s Art Publishing House, 2016), pp.1-5.
- 20.“Seima-Turbino Culture and the Proto-Silk Road,”Chinese Cultural Relics, No.1-2, 2016, pp.241-262.
- 21.“The Ancient Kingdom of Kangju along the North bank of the Syr Darya in Central Asia[中亚锡尔河北岸的康居王庭],” Central Asian Studies, Vol. 21 (Seoul: The Korean Association for the Central Asian Studies, 2016), pp. 105-122.
- 22.“The Intercontinental Trade that Linked the Tang Empire: The Silk Road and the Route to the Sea,” in: Deborahi A. Bekken et al (ed.), China: Visions Through the Age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7 (Lin Meicun and Ran Zhang).
- 23.“The origins of metallurgy in China,” Antiquity, 91 359, e6 (Cambridge, 2017), pp.1–6 ((Lin Meicun and Xiang Liu).
- 24. “On the Silk Roads before Zhang Qian’s Envoy to Western Region”, One Road’ and China’s’ Westward Pivot, 2017.
- 25. “A Chinese Porcelain Jar Associated with Marco Polo: A Discussion from an Archaeological Perspective,” European Journal of Archaeology Vol.1, 2018, pp. 39-56 (Lin Meicun and Ran Zhang).
- 26. “Silk Roads: Intercontinental Trade and the Tang Empire,” Lisa C. Niziolek et al (ed.), China: Visions through the Ages, 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8, pp. 257-275 (Lin Meicun and Ran Zhang).
- 27. Lin Meicun, “A National Treasure Coming Home: The Century-Long Homecoming Odyssey of the Landscape Map of the Silk Road in the Palace Museum Collection”, Landscape Map of Silk Road, The Hong Kong Museum of History, 2019, pp.28-37.
- 28. Lin Meicun, “Ancient Artefacts of Afghanistan,” Glistening Treasure in the Dust, The Hong Kong Museum of History, 2019, pp. 58-92.
日文著作和论文
1. 《Gāndhārī語文獻と古代中國印度の文化交流》,《日中共同ニヤ遺迹學術研究國際シソポヅゥム發表要旨》,京都:佛教大學ニヤ遺迹學術研究機構,1997年,頁102-105。
2.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藏佉卢文书译文》,中日共同尼雅遗迹学术考察队编《中日共同尼雅遗迹学术考察队调查报告书》第二卷文本编,京都:中村印刷株式会社,1999年,页263-282。
3. 《ニヤ漢簡総考——漢文化の西域における最初の伝播について合わせて論ずゐ》,平田昌司主編:《古典學の現在II》,京都:京都大學文學部,2001年,頁45-73。
4. 《尼雅遺址の性格》,中井真孝、小岛康誉编《ニヤ遺迹の謎》, 京都:东方出版,2002年,页98-99。
5. 《ル·コフクコレケツヨソの5点の》,《古代文化》第55期(京都,2003年),页15-21。
6. 《ニヤ遗址出土のカローッユテイー文< 温室洗浴众僧经>残卷の考察(一)》,日本佛教大学文学部编《文学部论集》第87号(京都,2003),页141-155。
7. 《シルクロードと中国古代文明》(杉山正明監修,川上陽介、申英蘭訳),东京:日本放送出版协会(NHK)出版社,2005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