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林在贯 林在贯 男,1928年7月生。浙江宁波人。1952年毕业于唐山交通大学(现西南交通大学),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88年被国家选拔为国家级专家,1989年被选拔为中国工程勘察大师,同年被授陕西省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现为西北综合勘察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工程师。 中文名 林在贯 外文名 Zaiguan Lin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 出生日期 1928 职 业 中国工程勘察大师 毕业院校唐山交通大学(现西南交通大学) 主要成就 国家级工程设计大师 陕西省突出贡献专家 目录 1 人物经历 2 社会职务 3 主要成就 人物经历编辑 童年里的战争 战争中的学习 林在贯,1928年出生于宁波,祖籍福建,1934年迁至上海居住在原法租界,这里为他提供了乱世里短暂的安定。1932年,淞沪会战打响,那个时候的林在贯已有了记忆,蔡廷锴、蒋光鼐等抗日将领成了作为孩子的他耳熟能详的人物。他说:“这次会战打的非常激烈,后来被迫撤退后还留下了谢晋元一个团在四行仓库坚持抵抗。”说到这些的时候,林在贯激动起来。 1966年在日本一滑坡工地 1966年在日本一滑坡工地 当他上三年级的时候刚刚九岁,这一年是1937年,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上海的标志性事件是“八·一三事变”。这时,林在贯因为是在法租界住,所以并没有受到太多的战争影响,但还是因为战争给自己的孩童时代蒙上了阴影。“就在我们北边,一大片火光不停地枪响。”林老对记者说:“不知道有多少老百姓遭殃啊,子弹是不长眼的。”林老说,那时候自己刚能读通报纸,因为战争也不好好上学,天天关注报纸,最后知道日军占领了上海,尽管没有进入法租界,但心情还是很沉闷。他说:“就是感觉亡国了,心里又恨又急却毫无办法,只能是关注。”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以后,占领了法租界,这一天发布的报纸,林老到现在还能清晰地记着:“在上海的美国炮舰被击沉,运输舰投降”。从此,林在贯所在的华童公学不能再以中文英文或法文教学,还要学习日文。据林老自己讲,他小的时候是非常好学的,尤其对语言方面感兴趣,如学习法语就很快能入门。但却对日语特别反感,怎么也学不会,甚至到后来教日语的老师都央求他们:“起码要学点,能应付过检查去啊。” 虽然世态不稳,身为银行职员的父亲对林在贯的学习还是非常重视的,所以,尽管他的学业中途曾经因为各种原因中断,最终却坚持了下来。并且掌握了几种语言,这为后来他的求学,工作都做足了铺垫。 [1] 时代提供了机遇 努力促成了发展 1948年,林在贯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六所大学,但是他最终选择了当时还在青岛的山东大学就读。结果还有一个多月就要放寒假的时候,家里立催他回去,无奈之下,他的第一次大学之旅算是夭折了。但他没有放弃,回到上海,他还想伺机再考大学,然而这时插班大学成了问题,因为好多学校以已经开学半年为由不收。这时,林在贯的闯劲再次突显,他独身一人去找了当时一所法国办学校的教务长,并用法语和他交谈,表示要在此插班读书。这名法籍教务长也比较开明,认为林在贯肯定能赶上课程,于是允许了他在此插班。 第二年,林在贯再次考取了当时的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在他之前曾就有茅以升、林同炎、竺可桢等老一辈国际著名专家学者从这里走出。而林在贯最初来此读书的愿望则是因为“听说了解放区好多感人的故事”所以他才决定:“一定要北上,那个时候就有个念头,北方一定比南方好。”1952年,林在贯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建筑工程部中央设计院。

1953年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便开始了,所以林在贯还没有来的及体味从学生到工作者的转变,便已经投身到了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当时他参加了大部分北京的重点工程的勘察设计,例如四部一会弱基,新北京饭店的勘察设计等。1955年初,准备成立综合勘察院西北分院,林在贯是派来的筹备人之一,西北分院建成后,他以地质队副队长的身份留了下来。他在工作中最大的特点就是,遇到困难总是一个人去努力,去想办法,直到最后解决。那个时候跟苏联专家们打交道比较多,他就又开始钻研俄语,他看俄语资料,开始时一个多小时只能看半页还边查着字典,但他就是这么乐此不彼地做着,渐渐地他陪苏联专家出差不但是助手,还能当翻译了。就是现在,林老除了对英语能非常熟练运用之外,还可以运用法语、俄语、日语等看资料,甚至写作。 现在的林老就自己对工作上的贡献的评价只用了草草四个字“还过得去”。而以下这些工程的名字却都与林老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是:马列学院(今中央党校)软基,洛拖厂,核901定址,陕西省人民政府大楼新旧基础复合套用成功,旧金山国际机场软土治理,加州海华德滑坡降水增稳,临潼骊山滑坡(中日合作)研究治理, 012基地膨胀土处理、断层对策与滑坡群治理,067基地改址决策,5401工程滑坡及时迁避,海口华锦园双高层桩基岩溶发现、处治和某大厦基坑失稳的快速遏止,深圳某高大斜坡的土钉支护及南山医院深基坑的格构式无筋水泥土墙成功支护隔水,西安市区某26层高层建筑的天然地基和众多21~29层高层建筑CFG桩复合地基的成功采用,陕北、关中地区多起饱和土在设桩过程中强度丧失现象的正确判解和成功处理,以及对西安地裂缝“活动”的早期正确判解等。 1982年澳大利亚考察地标建筑:悉尼歌剧院 1982年澳大利亚考察地标建筑:悉尼歌剧院 迄今,他共获有国家或省部科技进步奖7项,包括国家级金、银、铜奖计4项和省部级一等奖多项的优秀工程共26项。著有论文数百篇,其中30余篇在国际重要刊物上登载或在国际会议上做特邀报告、主题报告。著书多部,例如:《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地质勘察》、《黄土结构与物理力学性质》、《岩土工程手册》、《(日、英、法、中、西)多国语防灾用语词典(日本京都大学出版社)》,《俄、法、中土木工程词典》等。参与了《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岩土工程名词术语标准》《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等20多种相关技术的立法、国家或地方标准的编制等。 这又岂是“还过得去”四字了得呢? [1] 顾了事业冷了家 回头弥补已无法 林在贯大师在事业上可说是功成名就了,想得到的名誉,不想得到的名誉几乎得全了。谈起毕生得过得荣誉,林大师倒有自己的看法。他说:“最初,我觉得荣誉和名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要做好工作,问心无愧。后来渐渐的荣誉多起来,我感觉到这些荣誉实际上是对我所付出的、所做的一个记忆。” 1982年在澳大利亚阿德雷德市考察膨胀土 1982年在澳大利亚阿德雷德市考察膨胀土 然而事业上的工作多了,却就不自觉地冷落了家庭,林老说起这些不无遗憾。1989年林在贯获得“中国勘察设计大师称号”,这也是林在贯整个事业发展的高峰,这时他才突然发现为事业付出了太多,给家庭做的太少。林老说:“现在想想后悔,我的子女都不在身边,退休后我还经常出差,就只剩我老伴一个人在家里,那个时候想不到,她也是个老人,她也孤独。”这些对于现在的林老来说只剩下了遗憾,因为妻子已在2002年去世了。林老说,自己意识到亏欠了妻子之后也曾下意识的弥补,出差时能申请带家属就带着,可是已经太晚了。 林老告诉记者,就在今天上午他才打开了妻子留给他的一个大箱子,里面塞了好多卫生球。妻子临终时说:“我把你今后要添的衣服都放在一个箱子里,即使我不在了,也够你穿到过世。”“里面的衣服从内衣到外套应有尽有,只打的毛衣毛裤就十几件替换的。”林老说这些的时候眼睛模糊着。他说起妻子,话语里带着无尽的遗憾,他一遍遍地说:“我们虽为夫妻,她对我好,我对他却不够好。” [1] 一个人演绎着残缺的美 现在的林老依然忙于工作,他说一个是想打发时间能够暂时忘记孤独,再说也确实是放不下工作。林老说:“希望能再干两年,然后再慢慢减轻工作量。” 记者临走时才得知,再过几天,林在贯大师就要过八十大寿了,虽然儿女们不在,但是身边的工作人员还是忙着张罗,最后他还是从工作里找到了温馨。他说一生只记住了两句话,一是“一个人到世界上走一圈,留下的东西要比拿走的多才能问心无愧,要时刻问自己我留下了什么?”另一个“学习永无止境,社会可持续发展,首先人要做到可持续发展。”最后他说:“有些事做得万全了反不好,遗憾存在心里反而觉得美。” [1] 社会职务编辑 历任队长、科长、工程师、主任工程师、总工程师,教授等职,现为西北综合勘察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工程师。兼职中国建筑学会地基基础委员会委员与工程勘察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土建学会顾问与地质学会副理事长,中日滑坡会议组委会中方副主席,国际土力学基础工程学会干旱地区土委员会委员;是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会员与国际工程地质协会会员。 主要成就编辑 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国家与省部级优秀工程奖13项及优秀论文奖多次。 已发表的科研成果、论著、译著逾百篇,其中15篇在国际刊物上载出;并有书著多部。 曾赴加拿大、美国、日本(多次)、澳大利亚、英国等进行考察、进修、科研合作、出席学术会议、作特邀报告等。 在工程地质和岩土工程上有深厚学术基础和丰富工程经验,同时也是语言学家。精通英语和法语,熟悉俄语和日语,掌握多种语言知识,因此曾参与编写多种语言工具书,并是日本出版的五国语言防灾科技辞书的总校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