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松辽平原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东北平原,又称松辽平原(广义)、关东平原,是中国三大平原之一,也是中国最大的平原,位于中国东北部,由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组成,地跨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四个省区,地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脉之间,北起嫩江中游,南至辽东湾,南北长约1000千米,东西宽约400千米,面积达35万平方千米。 东北平原处于温带和暖温带范围,有大陆性和季风型气候特征。夏季短促而温暖多雨;冬季漫长而寒冷少雪。冬夏之间季风交替。7月均温21~26℃,1月均温-24~-9℃。10℃以上活动积温2200~3600℃,由南向北递减。年降水量350~700毫米,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东北平原四周为山麓洪积冲积平原和台地,海拔200米左右。北部台地形状保存较明显,南部强烈侵蚀呈浅丘外貌。平原西南部风沙地貌发育,形成大面积沙丘覆盖的冲积平原。平原东北端循松花江谷地与三江平原相通。 东北平原土地肥沃,是全球仅有的三大黑土区域之一,东北四省(区)粮食产量占中国总产的三分之一,是中国重要的粮食、大豆、畜牧业生产基地,也是中国重要的煤炭、钢铁、机械、能源、化工基地。

地质地貌

基岩构造 主词条:松辽盆地 东北平原东西位于大兴松安岭与小兴安岭、张广才岭——长白山之间,是东北地区最大的中、新生代陆相断陷——坳陷沉积盆地(松辽盆地)。东邻张广才岭褶皱带,南部与华北地块北缘相邻,西部为蒙古——兴安褶皱带。盆地周缘断裂及盆地内部隐伏断裂构造发育,盆地内以北北东向岩石圈断裂为主体,控制着盆地的形成与分布。 伴生发育着北西、北西西、北东东向级断裂。北东向断裂广泛分布,主要有嫩江断裂、孙吴——双辽断裂以及依兰——伊通断裂。盆地内北西向断裂构造形成晚,常切割北东向断裂,具有多期活动的特点。盆地内多为第四系沉积物样品覆盖,十分发育,且分布广泛,岩性为冲积、洪积、风积、冰水堆积、海陆交互相碎屑堆积物,局部发育火山岩。基岩露头少,在盆地边缘可见断续出露的中生代地质体。 [1]

形成过程 东北平原以开原一辉南线(相当于北纬43°)为界,北部地质上属吉 黑褶皱系松辽拗陷,南部属中朝准地台下辽河断陷。中生代燕山运动伴随两侧华夏向山地隆起,形成了华夏向沉降带,奠定了现今地形的基本轮廓。第三纪后的新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和间歇性的地壳升降运动,将南北的构造体系连结起来,成为同一演化体系,平原继续下沉,沉积了深厚的白垩系、第三系和第四系地层。 松辽盆地的基底由古老的结晶岩系组成,经历了兴凯旋回、加里东旋回和华力西旋回,后者在西部形成了内蒙古——大兴安岭褶皱系,东部为张广才岭褶皱带和延边褶皱系,中部为松辽拗陷。在以后的地质历史中各种地质构造活动不断地进行着,到白奎纪末期褶皱、断裂及岩浆活动达到高潮。此后,地壳相对稳定,进入了剥夷堆积期。喜马拉雅运动在老构造的基础上使地层产生翘曲、断裂,表现为大兴安岭翘起、隆升,盆地沿断裂沉降。从此,盆地进人了第四纪的演变期,冰期和间冰期的交替出现,新构造运动的频繁发生,对第四纪环境的演化起了主导作用。 更新世初期,欧洲及北美大陆发生大陆冰盖,中国西北山地发生 了山谷冰川,全球气温下降,寒冷气候波及松辽平原。在大兴安岭山前地带、盆地中部及东部丘陵沉积了数米至数十米的白土山组地层,岩性为白色砂砾岩,夹粘土透镜体,该地层向盆地中部渐变为湖相粘土, 在早更新世的中、晚期,粘土层的分布范围扩大,湖泊已具有较大的规模。 中更新世大兴安岭、长白山山地抬升,松辽盆地缓慢而稳定下沉,在早更新世湖盆的基础上发展为大湖盆,沉积了厚达30一70米的湖相淤泥质粘土及粘土,面积达50000平方千米。 晚更新世沉积环境发生明显的分异,盆地的东、南及沿海地带以水流作用为主,为河流相沉积物。在西、西南部受到武木冰期的影响,气候干冷,为冰缘环境,风力作用强烈,堆积了马兰黄土和古沙丘。 晚更新世初,松辽分水岭缓慢抬升,西辽河与松嫩水系分离,形成辽河水系,松辽平原沉降中心不断缩小,古水文网发生重大变迁,且逐渐西移;中更新世形成的巨大湖泊大大萎缩,被分割为星罗棋布的小湖泊,在古河床及河曲带形成湖泊群。 晚更新世以来,东北地区的气候向干冷转变,在贝加尔和蒙古高压的控制下形成强劲的西北风,产生风沙流和尘暴,沙漠化再次发展、扩大,达到高峰,而且风沙流还伸延到东部台地边缘,通榆一长岭弧形垄状沙带便是在该期形成的。通过沙丘剖面测年表明,该沙带形成于晚第四纪更新世末期。 地形地貌 东北平原四周为山麓洪积冲积平原和台地,海拔200米左 右。北部台地形状保存较明显,南部强烈侵蚀呈浅丘外貌。平原西南部风沙地貌发育,形成大面积沙丘覆盖的冲积平原。平原东北端循松花江谷地与三江平原相通。 辽河与松花江水系流经平原南北,两大水系之间为松辽分水岭。在地形上东北平原分为3部分:北部为松花江和嫩江及其支流冲积而成的松嫩平原;南部为辽河水系冲积而成的辽河平原;中部是松辽分水岭。 [2]

1.松嫩平原。西、北、东三面为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东部山地的山麓平原和台地,南为松辽分水岭,大体呈菱形。海拔200米左右,以嫩江和第二松花江汇合处附近,即齐齐哈尔-白城-哈尔滨三角地带为最低,排水不畅。在嫩江下游、乌裕尔河、讷谟尔河、雅鲁河下游形成大面积的沼泽湿地,湿地上河曲发达,河漫滩宽广,泡沼成群,还有沼泽湿地型的无尾河,如乌裕尔河和霍林河,为一特殊的闭流区。 2.辽河平原。位于辽东丘陵与辽西丘陵之间,铁岭一彰武之南,直至辽东湾,为一长期沉降区。地势低平,海拔一般在50米以下,沈阳以北较高,辽河三角洲近海部分仅2~10米。有辽河、太子河、浑河、大小凌河、沙河等,各河中下游比降小,水流缓慢,多河曲和沙洲,港汊纵横,堆积旺盛,河床不断抬高,汛期常导致排水不畅或河堤决溃,酿成洪涝灾害。辽河携带丰富沉积物,使平原不断向辽东湾延伸。近海部分和古河道内涝积水多成沼泽,繁育大片天然和人工芦苇。 3.松辽分水岭。由冲积、洪积物组成,上覆黄土。分水岭是更新世时沿断裂上升而形成的。分水岭东西长约200千米,南北宽150千米左右,海拔200~250米,高出松嫩平原50~100米。分水岭外貌似波状起伏的平原,与南北平原浑为一体。分水岭位置,最初在法库——铁岭一带,由于辽河下游平原长期下沉,河流溯源侵蚀,逐渐向北推移,通榆一公主岭一带。 东北平原西南部以西辽河为中心,呈沙丘与洼地相间、微波起伏的风沙地貌景观。地势西高东低,海拔170~250米。沙丘从西向东、从西南向东北,以流动沙丘为主逐渐过渡为半固定、固定沙丘;沙漠化程度循同方向减轻。沙丘主要由就地起沙形成。 土壤成份 东北平原土壤类型主要为暗棕壤、棕壤、白浆土、黑土、黑钙土、 草甸土、栗钙土、盐碱土、潮土、水稻土、沼泽土、风沙土、褐土等,以草甸土、黑钙土和黑土为主,黑土是区内重要土壤资源。 黑土分布于小兴安岭南部的山前台地和平原, 向南扩展分布至长白山脉中段西坡, 向北分布至大兴安岭东北坡向的山前台地和平原, 总面积610万平方千米 , 在台地分布55%、平原分布26% 、丘陵山地分布19%;松嫩平原分布71%、三江平原分布7%、辽河平原分布3.3%。 松嫩平原中、东部主要为黑土,分布于山前台地和平原阶地上,从北向南呈弧形分布;松嫩平原西部主要是黑钙土、草甸土。在辽河平原主要分布有草甸土一潮土。砂土的分布以平原西部最广。滨海有盐土、沼泽土。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石油是东北平原最重要的矿产资源。平原北部因盆地抬升缩小,产生了巨厚的沉积物,为石油生成提供了有利条件。位于东北平原上的三大油田分别是大庆油田、吉林油田和辽河油田。 东北平原除了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外,煤炭、黄金、石灰石、玛瑙等矿产资源储量可观,品位居高。截至2008年,已探明煤炭储量1.5亿吨,远景储量2.48亿吨;探明黄金储量15.4吨,远景储量58.7吨;石灰石储量在数十亿吨以上,为发展矿产采掘、加工提供了有利条件。 截至2008年,东北三省已探明储量的矿种有84种,占中国已探明矿种的64%,其中有近60种为大中型矿床。累计探明储量占中国首位的有石油、铁、金、镍、锰、钼、菱镁、金刚石、石墨等;居中国前五位的有铜、镁、铅、锡、石膏、大理石等。其中,铁矿保有储量为1241.6亿吨,占中国储量的1/4;石油储量占中国1/2以上;煤炭669.1亿吨,占中国9%,油页岩储量211.4亿吨,占中国68%。

参考文献=

  1. 中国三大平原百度百科
  2. 松辽平原知网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