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杭州

增加 17 位元組, 4 年前
正式命名
当时人口已达20余万户,为[[江南]]人口最多的州郡之一。经济繁荣,纺织、印刷、酿酒、造纸业都较发达,对外贸易进一步开展,是全国四大商港之一。
杭州历任地方官,十分重视对西湖的整治。元祐四年(1089年),著名诗人苏东坡任杭州知州,再度疏浚西湖,用所挖取的葑泥,堆成横跨南北的长堤(苏堤),上有六桥,堤边植桃、柳、芙蓉,使西湖更加美化。又开通茅山、盐桥两河,再疏六井,使卤不入市,民饮称便。据《宋史》卷88《地理志》载,北宋崇宁年间(1101 ~1106 )户口数字与元丰年间大致相等,户数达203574,口数达296615。[[宋仁宗]]有诗句赐梅挚知杭州中赞美杭州为东南第一州id=1591373514260306964&wfr=spider&for=pc 唐朝就有的城市,到现在一直很好,值。
由此可见,在南宋定都之前,杭州是江南人口数量最多的州城。开始了杭州的鼎盛时期。
[[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升为临安府,治所在钱塘。辖钱塘、仁和、临安、余杭、于潜、昌化、富阳、新城、盐宫九县,地域与唐代大致相当。绍兴八年(1138年)定都在于此,杭州城垣因而大事扩展,当时分为内城和外城。内城,即皇城,方圆九里,环绕着凤凰山,北起凤山门,南达江干,西至万松岭,东抵候潮门,在皇城之内,兴建殿、堂、楼、阁,还有多处行宫及御花园。外城南跨吴山,北截武林门,右连西湖,左靠钱塘江,气势宏伟。设城门13座,城外有护城河。由于北方许多人随朝廷南迁,使临安府人口激增。到咸淳年间(1265 ~1274年),居民增至124万余人(包括所属县)。就杭州府城所在的钱塘、仁和两县而言,人口也达43万余人。
[[元朝]]时期,元至元十三年(1276 ),设两浙大都督府,又改设安抚司,十五年(1278 )升杭州路,为江浙行省省会。
[[明朝]]时期,改杭州路为杭州府,为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治所。
清世祖顺治二年(1645年),置浙江巡抚,驻杭州,圣祖[[康熙]]元年(1662年),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改为浙江行省,杭州为省会。
清初,在杭州城西沿西湖一带建造“旗营”,俗称“满城”。城墙周围十里,南至今开元路,北靠法院路,东临中山中路附近,西面包括湖滨公园,并辟有六座城门,总占地1436亩,成为杭州的“城中城”(民国初年拆除)。[[雍正]]二年(1724 )、嘉庆五年(1800 ),浙江总督[[李卫]]、巡抚阮元先后再次疏浚西湖,挖起大量葑泥,使湖水加深数尺。杭州人口有续增加。[[光绪]]九年(1883),杭州城内有62万余人。光绪二十一年,清政府在[[中日战争]]中失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杭州开为日本通商商埠,拱宸桥辟为日本租界。随着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和洋务运动的兴起,杭州的近代工业也逐渐发展起来。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废杭州府,合并钱塘、仁和两县为杭县,仍为省会所在地。民国三年(1914 )设道制,置钱塘道,道尹驻杭县。原杭州府所辖各县归钱塘道管辖。民国16年废道制,析出杭县城区设杭州市,直属浙江省;,郊区仍为杭县,旧属诸县直属于省。从此,杭州确立为市的建制,市区分为八个区<ref>[https://www.sohu.com/a/169011442_297601 杭州市中山中路历史文化街区],搜狐网, 2017-09-02 </ref>。这时杭州已有少数近代工业,如在1897年创办的通益公纱厂(杭州第一棉纺织厂前身),规模较大;其后又陆继兴办起火柴厂、造纸厂等,传统的手工丝织行业也逐步采用机械传动。
[[File:钱塘江大桥01.jpg|280px|缩略图|右|<big> 全长1453米的 钱塘江大桥的夜景</big>[http://photocdn.sohu.com/20160110/mp53548176_1452368364159_2.jpeg 原图链接][http://www.sohu.com/a/53548176_355396 来自 搜狐 的图片]]]
1909~1914年,沪杭、杭甬铁路相继建成;全长1453米的[[钱塘江大桥]]于1937年竣工。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无条件收回拱宸桥日租界。
109,15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