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杜蒙王爷府民俗博物馆

杜蒙王爷府民俗博物馆位于风光秀美的嫩江江边,总体投资300万元,建设占地面积7000平米,建筑面积1000余平米。博物馆整体分为三大部分,每一部分根据场景不同,分别展现了“马背上民族”日常的生产生活,再现蒙古族王爷生活起居、处理公务和饮食等内容。

目录

景点成因

据史料记载,清道光三十年即公元1850年,杜尔伯特旗札萨克府于巴彦查干罕坡南落成,俗称王府。王爷府初建时仅有主院和跨院,清末民初时又建造外院,总占地面积45万平方米。外院坐北朝南,南北长500米,东西宽400米。土垡砌筑院墙,紫檀色木制对开大门,门扇中间嵌有口衔铜环的狮子头。外院四角筑有土炮台,院墙上设有垛口。内院位于外院中心,分主院与跨院。主院南北长100米,东西宽70米。青砖墙,鱼鳞墙顶,砖台阶。文革期间,具有100余年历史的王爷府被当地革命委员会拆除。为了重现历史,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杜蒙县从2006年开始建设王爷府民俗博物馆[1],现已建成原札萨克府的主院。

景点现状

博物馆采用砖瓦结构,主要模仿清朝道光年间的杜尔伯特旗札萨克府暨“王府”而建,建筑色调淡雅古朴,气势庄重恢弘,陈列众多反应当年蒙古族王爷和蒙古族群众生产生活,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器物。博物馆整体分为三大部分,每一部分根据场景不同,分别展现了“马背上民族”日常的生产生活,再现蒙古族王爷生活起居、处理公务和饮食等内容。穿越近400年的时空,当年杜尔伯特大地最重要建筑的风貌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蒙古族群众繁衍生息的民俗风情画卷可以为世人重新直观感受,也使很多美丽动人的历史传说、古老浓郁的民族风俗、渊源厚重的文化底蕴向世人展示出来,对发挥出博物馆公益性文化机构的社会价值,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和蒙古族优秀文化的宣传,发展民族风情特色旅游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巴彦查干,蒙古语:“富裕而又洁白”之意,因巴彦查罕坡而得名。巴彦查干乡原名王府,系杜尔伯特旗札萨克府所在地。王爷府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早在四、五千年前,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元代,这里成吉思汗弟斡赤斤封地。明代中叶,成吉思汗[2]次弟哈布图哈萨尔第十四世孙奎蒙克塔斯哈拉率部游牧于嫩江流域,形成杜尔伯特部。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旗札萨克府落成。清末,王府屯村民数十户,属第七努图克辖区。民国期间,隶属第八族。伪满康德7年(1940年),隶属王府保。1946年,改为王府努图克。1949年,改为第七区。1956年,分为团结、巴彦查干两乡。1958年,两乡合并,成立巴彦查干公社。巴彦查干地区的土着民族是蒙古族,辽阔的草原养育了勤劳勇敢的杜尔伯特人,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它凝结着游牧民族的才能和智慧。  札萨克府遗址位于巴彦查干村。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札萨克府于巴彦查罕坡南落成,俗称王府。原仅有主院和跨院,清末民初时又建造外院,总占地面积45万平方米,其中府前广场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院落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  外院坐北朝南,南北长,东西宽400米。土坯砌筑院墙,高4米,宽2米。紫檀色木制对开大门,高4米,宽6米。门扇下部密排81个蘑菇铁钉,四级石台阶,门前有3丈6尺高旗杆4根。院墙四角筑有土炮台,长、宽、高各6米,上下两层,壁厚1米,遍部射击孔。墙上设有垛口,内侧筑有马道,每隔百米左右便有1个上下马道。外院墙并开有东门,东门北侧土平房2间为磨房,东南交炮台附近土平房5间为王府卫队营房。

视频

杜蒙王爷府民俗博物馆 相关视频

蒙古族王爷传下的宝贝
民俗博物馆内感受当地朝鲜族同胞的民俗文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