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李筌

Sisley讨论 | 贡献2020年1月20日 (一) 14:03的版本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李筌,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唐玄宗至肃宗时。道家思想理论家,政治军事理论家,隐士。号达观子。陇西(今甘肃境内)人。少年时喜好神仙之道,经常游历各山,广泛地搜集修炼的方术。隐居于嵩山的少室山多年,修习《黄帝阴符经》,故又自称"少室布衣"。

目录

神秘的一生

现存有关他的生平的记述,往往充满着神秘色彩。李筌是否出仕,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不少记载都反映他曾经出仕,并且"历任州郡,入为郎中" (余嘉锡语)在地方和中央先后担任很多职务。例如:唐玄宗开元(公元713-741)年间,任江陵节度副使、御史中丞(一说为荆南节度判官,一说为荆南节度使、仙州刺使)。

生平的细节就很不清楚了,甚至连他的最终结局也不知道,能够相信的只有杜光庭《神仙感遇传》中谓筌”时为李林甫所排,位不大愿意,入名山访道,后不知其所也“这条记载[1]

李筌的著作在《新唐书,艺文志》中,著录李筌的著作有以下数种:《阃外春秋》十卷("乙部""杂史类")《中台志》十卷("乙部""杂传记类")《疆山母传阴符玄义》一卷("丙部""道家类") 《太白阴符》十卷

诗词

乘天之时,因地之利,用人之力,乃可富强。 [2]

轶事

李筌道号叫达观子,隐居在少室山中。他好神仙道术,经常游历各山,广泛地搜集修炼的方术。在嵩山的虎口岩得到了黄帝的《阴符经》,经是写在白绢上的,卷在红漆轴上装在玉制的匣里,经卷上题字写的是“大魏太平真君二年七月七日,上清道士寇谦之藏书在名山里,传给爱好道术的人。”这本书已经破烂不堪,李筌把它抄读了几千遍,还是不懂经里的深义。

后来李筌到陕西,来到骊山下,遇见一个老妇,见她把头发挽在头顶,剩下的头发披散在肩上,穿著一件破衣拄著拐杖,神态相貌不同于凡人,老妇看见道旁有人点火烧树枝,就自言自语地说:“火生于木祸发必克!”李筌听见后吃惊地问老妇说:“这是黄帝《阴符经》上的话,你怎么知道?”老妇人回答说:“我把《阴符经》传授下去,已经历了三元(每元三千六百年)六个周(每周一百八十年)甲子了,你这个年轻人从哪儿得到的《阴符经》呢?“李筌赶快跪下磕头拜礼,说了他在嵩山得到《阴符经》的事,老妇说:“我看你的颧骨穿过生门穴位,两眼和额头相齐,血脉充沛,心房端正,性情善良爱好法术,精神振奋喜欢参与一切活动,真是我的一名好弟子,然而你四十五岁时会有一个大'坎儿'。我来替你解一解。”说罢拿出朱砂写了一张符 挂在拐杖上,让李筌跪下,把符吞进肚里。老妇说:“这样你就可以得到天地的佑护了。”

说罢就坐在一块石头上,给李筌讲述《阴符经》的深奥含意,老妇说:“这部经共三百字,一百个字讲解修道的理论,一百个字讲的是修道的方术,一百个字讲的是修道的法度规章,上有对道术信仰固守的'抱一'之道,中有富国安民的方法,下有用兵取胜的战术,这些都是靠内在的心领神会与客观的事物发展相符合。如果真正理解了这部《阴符经》的话,那道家最著名的《黄庭经》、《内景经》也不算玄奥,如果能藉鉴这部经书的要点,那四书五经和《史记》都算不了什么好文章,孙武、吴起、韩信、白起等大军事家的用兵也不算奇了。这部《阴符经》,不是有道的人,不能让他看见。所以说圣贤掌握了它可以得到治天下的大道,君子掌握了他可以得到方术,而常人用它只能带来祸,这是由于他们的职位和使命不相同。如果要把这卷经传给同样好的人,就得让他清心寡欲、斋戒善性才能授给他。有这本经的是当代的老师,接受了传授的就是弟子,不能对富贵的人就特别看重,对贫贱的人就特别轻视,谁违反了这个传授《阴符经》的规则,就会损寿二十年。在你本命年的生日那天读七遍《阴符经》就能对养生有益,可以增加寿数。每年的七月七日,要抄写一部《阴符经》藏到名山的石洞中,也可以增加寿数。”

过了半天,老妇又说:“已经下午了,我有些麦子做的饭,咱俩一起吃吧。”说罢老妇从袖子里拿出一个葫芦,让李筌到山谷里弄些水来。水装满后,葫芦忽然有一百斤重,李筌拿不起来,葫芦就沉到泉里去了。等李筌回来,老妇已经不见了,见石头上留著几升麦饭。李筌吃过麦饭之后,从此辟谷绝粒。

唐玄宗开元年间,李筌担任江陵节度副使、御史中丞。他有大将的才学胆略,但当时的奸相李林甫排斥他,始终没有得到很高的官位,后来李筌就进入名山访道,不知道去了什么地方。 [3]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