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李爱珍 原图链结

李爱珍,1936年5月出生于中国福建省石狮市永宁镇港边村人,材料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


目录

简历

李爱珍主要从事半导体材料研究,主要领域是信息科学领域的“半导体量子纳米结构和器件”方向。自1964年至2016年从事半导体信息功能材料及其在微波器件、毫米波高速电子器件和近红外至中红外光电器件应用研究。获中国国家科技进步奖5项,省部级奖16项。

李爱珍在学术论著方面,亦得到卓越成就,她发表论文256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8项。

李爱珍很注重人才培养,她认为做学问要先把人做好,人做歪了再大的学问也不可能得到人家的尊重。[1]


在科研成就方面,李爱珍研究的分子束外延设备在国防、环保、医疗、经济等领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


动态

1958年,李爱珍毕业于复旦大学,之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冶金陶瓷研究所(1959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2001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先后担任半导体材料研究室主任,信息功能材料研究室主任,信息功能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

1963年转向半导体领域从事化合物半导体材料、器件与应用研究:1963年-1967年从事高纯高迁移率半导体锑化铟单晶生长及其物性和光电器件应用研究;1966年开始研究化合物半导体外延薄膜材料、器件与应用研究,其中:1966年-1979年从事液相外延,气相外延生长技术、薄膜材料结构设计,制备与材料特性表征及微波器件和发光二极管应用研究和成果推广包括在12.4和18千兆赫取样仪器的砷化镓共平面管应用;光电耦合器件中高效率砷化镓红外光源材料及推广应用,下厂建生产线。

1978年-1984年产值达736万元。 1980年至2016年,从事基于分子束外延纳米异质结构科学和技术及其在毫米波、亚毫米波高速电子器件中应用以及在近红外至中红外波段探测器、激光器光电器件应用的研究。

1982年,创建了上海冶金研究所分子束外延半导体微结构材料和器件实验室。

1983年-1996年,先后创建了固态源分子束外延实验室,气态源分子束外延实验室。

1980年8月-1982年10月,1987年4月-1988年2月,1993年10月-1994年2月先后在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电子工程系(EE系)和电子和计算机工程系(ECE)半导体研究室任访问学者,访问教授。

1988年-2000年担任国家863计划新材料领域电子、光子材料专题负责人。

1989年通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议,批准为博士生导师。

1990年,以来先后任分子束外延国际会议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程序委员会主席、程序委员会委员;中红外光电材料与器件国际会议主席。

1992年-2012年分子束外延国际会议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

1993年参与创建中国科学院信息功能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1995年,在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和所长领导下,建立了世界银行贷款信息功能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2000年被评为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

1996年12月-1997年4月,1999年9月-1999年10月,在德国Paul-Drude固体电子学研究所任马普学会客座教授。

2000年程序委员会委员。

2003年中国分子束外延全国学术会议被授予终身成就奖。

2004年获得第三世界科学院工程科学奖。

2004-2008年ChoMBE奖国际评委。

2005-2010年中红外光电材料和器件国际会议科学委员会委员。

2007年5月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3]


2010年MIOMD大会主席。

参考来源

  1. 李爱珍 我晓得"祖国"意味著什么. 人民网. 2007年06月07日 [2019年02月19日]. 
  2. 赢得世界同行的尊重.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7-05-28 [2019年02月19日]. 
  3. 中国首位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新浪科技. 2007年05月24日 [2019年02月19日]. 



外部连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