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李学勤

增加 9,844 位元組, 1 年前
增加内部连结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李学勤]]'''| 外文名 = | 圖片 =[[File:李学勤.jpg|缩略图|[https://p1.ssl.qhmsg.com/dr/270_500_/t017b00941b0be334ca.jpg?size=391x553 图片来源360搜索]]]| 出生日期 = 1933年3月 | 出生地點 = 北京| 逝世日期 = | 国籍 = 中国 | 民族 = 汉族 | 職業 =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教育程度 = 清华大学哲学系 | 信仰 = | 知名作品 = 《走出疑古时代》 }}'''[[ 李学勤]]'''(1933- ),北京人,清华大学哲学系肄业。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教授。致力于汉以前的历史文化研究,注重将传世文献与考古学、出土文献研究成果相结合,在 [[ 甲骨学 ]] [[ 青铜器 ]] [[ 战国文字 ]] [[ 简帛学 ]] ,以及与其相关的历史文化研究等众多领域,均有卓越建树。现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评议组组长,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长,曾任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等多所外国名校的客座教授及国内多所高校的兼职教授。目前正在主持" [[ 清华简]]"的整理研究工作。2013年获首届汉语人文学术写作终身成就奖。2014年9月获得首届"全球华人国学奖终身成就奖"。2018年1月21日,被评为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 。<ref>{{cite news|url=http://v.ccdi.gov.cn/lzjy/kss9/|title=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中国政府网</ref>==人物生平==*1933年,李学勤生于知识分子家庭,自幼喜爱读书。 *1951年至1952年,就读清华大学哲学系,师从金岳霖。 *1952年夏,入学不到两年的李学勤在既未毕业、也未取得任何学位的情况下,离开清华,以临时工的身份进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辅助曾毅公、陈梦家,编著《[[殷墟文字缀合]]》。 *1954年,到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后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担任侯外庐的助手。 *1985年至1988年,任历史研究所副所长。提出了"走出疑古时代"口号。 *1991年至1998年,出任所长。 *1996年起,任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 *2004年起,任清华大学文科高等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他是少数于清华肄业、而后成为教授的特例之一。 李学勤担任人文社科学院历史系教授,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中国文字博物馆顾问、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2011年9月29日,中国文字博物馆学术委员会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召开前,中国文字博物馆举行馆长聘书颁发仪式,李学勤正式担任受聘任中国文字博物馆馆长,任期五年。 *2013年7月9日,首届汉语人文学术写作终身成就奖颁奖典礼于成都金堂举行。该奖由四川大学哲学研究所发起,历时六年的网络投票、五个月的正式评议,正式公布了该奖获得者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李学勤。<ref>{{cite news|ur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26312556649627390&wfr=spider&for=pc|title=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李学勤}}中国经济网</ref>==学术活动==李学勤在同辈学者中以视野开阔、学识渊博、善于利用新发现及海外的考古材料、国外汉学研究成果和多学科结合治学而著称。他是第一个综合研究战国文字的人。所提出的殷墟甲骨分期"非王卜辞说"与"两系说",虽然曾经引起很大争议,但最后渐成定论。李泽厚曾称其为大陆学界第一人。在古文字学方面,由于其见识深邃,常被与裘锡圭并称为当世两大权威。==主要著作==[[File:李学勤1.jpg|缩略图|[https://gss1.bdstatic.com/9vo3dSag_xI4khGkpoWK1HF6hhy/baike/s%3D220/sign=36d492bc7f3e6709ba0042fd0bc69fb8/d833c895d143ad4b4041285b82025aafa40f0639.jpg 原图链接][https://baike.baidu.com/pic/%E6%9D%8E%E5%AD%A6%E5%8B%A4/4760167/0/d833c895d143ad4b4041285b82025aafa40f0639?fr=lemma&ct=single 来自大众网图片]]]*《殷墟文字缀合》(与人合作)<ref>科学出版社</ref>,1955 *《殷代地理简论》<ref>科学出版社</ref>,1959 *《古文字学初阶》,中华书局,1985 *《李学勤集》<ref>黑龙江教育出版社</ref>,1989 *《新出青铜器研究》<ref>文物出版社</ref>,1990 *《比较考古学随笔》,(香港)中华书局,1991 *《简帛佚籍与学术史》,(台湾)时报出版,1994 *《走出疑古时代》<ref>辽宁大学出版社</ref>,1994 *《古文献丛论》,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失落的文明》<ref>上海文艺出版社</ref>,1997年[[File:李学勤2.jpg|缩略图|[https://gss0.bdstatic.com/94o3dSag_xI4khGkpoWK1HF6hhy/baike/s%3D220/sign=d9fab871d11373f0f13f689d940e4b8b/1e30e924b899a90144b17b3c1d950a7b0208f537.jpg 原图链接][https://baike.baidu.com/pic/%E6%9D%8E%E5%AD%A6%E5%8B%A4/4760167/0/09bb4f3d2e2e4cd43c6d9750?fr=lemma&ct=single 来自大众网图片]]]*《缀古集》<ref>上海古籍出版社</ref>,1998 *《四海寻珍》<ref>清华大学出版社</ref>,1998 *《夏商周年代学札记》<ref>辽宁大学出版社</ref>,1999 *《重写学术史》<ref>河北教育出版社</ref>,2001 *《李学勤文集》,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文库之一<ref>上海辞书出版社</ref>,2005 *《中国青铜器的奥秘》<ref>外文出版社</ref>,1980年。 *《东周与秦代文明》<ref>文物出版社</ref>,1984年。2007年上海人民出版社修订版。 *《古文字学初阶》,中华书局,1985年。 *《马王堆汉墓帛书》(肆)(定稿)<ref>文物出版社</ref>,1985年。 *《睡虎地秦墓竹简》(定稿)<ref>文物出版社</ref>,1990年。 *《英国所藏甲骨集》(与齐文心、艾兰合作),中华书局,1986、1992年。 *《中国美术全集·青铜器》<ref>文物出版社</ref>,1985、1986 年。 *《新出青铜器研究》<ref>文物出版社</ref>,1990年。 *《周易经传溯源》<ref>长春出版社</ref>,1992 年、修订本《周易溯源》巴蜀书社2006年。 *《欧洲所藏中国青铜器遗珠》(与艾兰合作)<ref>文物出版社</ref>,1995年。 *《中国青铜器概说》<ref>外文出版社</ref>,1995年。 *《殷墟甲骨分期研究》(与彭裕商合作)<ref>上海古籍出版社</ref>,1996 年。 *《李学勤学术文化随笔》<ref>中国青年出版社</ref>,1999年。 *《当代学者自选文库·李学勤卷》<ref>安徽教育出版社</ref>,1999年。 *《瑞典斯德哥尔摩远东博物馆所藏甲骨集》(与齐文心、艾兰合作),中华书局1999年。 *《拥篲集》<ref>三秦出版社</ref>,1999年。 *《甲骨百年话沧桑》<ref>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ref>,2000年。 *《中国青铜器萃赏》,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2000年。 *《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定稿)<ref>文物出版社</ref>,2001年。 *《重写学术史》<ref>河北教育出版社</ref>,2001年。 *《中国古史寻证》(与郭志坤合作)<ref>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ref>,2002年。 *《中国古代文明十讲》<ref>复旦大学出版社</ref>,2003年。 *《清路集》<ref>团结出版社</ref>,2004年。 *《中国古代文明研究》<ref>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ref>,2005年。 *《青铜器与古代史》,(台湾)联经,2005年。 *《李学勤文集》<ref>上海辞书出版社</ref>,2005年。 *《李学勤早期文集》<ref>河北教育出版社</ref>,2008年。 *《文物中的古文明》,商务印书馆,2008年。 *《李学勤讲中国文明》<ref>东方出版社</ref>,2008年。 *《李学勤说先秦》<ref>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ref>,2009年。 *《通向文明之路》,商务印书馆,2010年。 另有学术论文1000余篇。 ==社会职务==[[File:李学勤3.jpg|缩略图|[https://gss0.bdstatic.com/94o3dSag_xI4khGkpoWK1HF6hhy/baike/s%3D220/sign=2468d457ebf81a4c2232ebcbe72a6029/a2cc7cd98d1001e9115a722cb80e7bec54e797aa.jpg 原图链接][https://baike.baidu.com/pic/%E6%9D%8E%E5%AD%A6%E5%8B%A4/4760167/0/9c57e3fa870aa0cdb48f31cb?fr=lemma&ct=single 来自大众网图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历史学科组组长;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中国史学会副会长; *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长; *中国钱币学会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 *国际汉学研究所所长; *楚文化研究会理事长;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美国东方学会荣誉会员。 ==主要荣誉==*2013年获首届汉语人文学术写作终身成就奖。 *2014年9月获得首届"全球华人国学奖终身成就奖" ==人物访谈=====重估古代文明=== 党的十八大将"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这一判断写进了报告。然而,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的长度到底应该如何判断?中华文明的起源究竟应该如何考究?中国古代文明的价值是否需要重新估价? 3月22日下午,春光明媚,和风拂面,仿佛给我们灿烂的中华文明起源和价值重估等问题捎来了答案。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清华大学李学勤先生在清华大学荷清苑家中书房,接受了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的专访,为我们解疑答惑,使我们受益良多。 李学勤先生表示,中国的古代文明很多地方被传统观念估计得比较迟、比较低,显得评价不公。我们应该"走出疑古时代",对中华文明起源过程做进一步探索,充分运用文献研究和考古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开拓出一个古代历史、文化研究的新局面,重新估价中国古代文明。<ref>{{cite news|url=http://www.sohu.com/a/297334836_120025878|title=追记李学勤:他的离去,留下了需要几代人来填补的空白 }}搜狐网</ref>===核心提示=== 探索文明起源,最主要的是探索起源的过程,在某一个阶段形成了有分层的社会,形成了恩格斯所说的国家机器,这就是文明的起源。 "二重证据法"既规定了后来中国历史学的发展方向,也规定了中国考古学的发展方向。 要面向广大学术界和人民群众,写简明扼要、明白易晓的文章。文风不仅是一个文字技巧问题,也是如何跟生活、群众相结合的问题。<ref>{{cite news|url=https://baike.so.com/doc/6082827-6295927.html|title= 李学勤}}360搜索</ref>==文献参考=={{Reflist}} [[Category:历史学家]][[Category:人文社科藝術人物]]
13,39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