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名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李名覺 | |
---|---|
著名華裔舞台設計大師 | |
原文名 | Ming Cho Lee |
出生 |
1930年10月3日 上海市 |
國籍 | 美國 |
職業 | 舞台設計 |
知名作品 | 《伊蕾特拉》 |
李名覺,浙江寧波北侖小港人,現為美國耶魯大學終身教授,著名華裔舞台設計大師[1],被譽為"世界當代舞台設計之泰斗"和"美國舞台設計界的一代宗師"[2]。
1930年出生於上海,18歲隨家人遷居香港,19歲赴美求學。他自小隨母親看戲、聽歌劇和音樂會,由此步入戲劇藝術的殿堂。他曾師從美國一流舞台設計大師喬·梅爾金納,長居紐約。畢業後就任美國耶魯大學舞台設計系主任[3]。
作為當今世界舞台設計領域"泰斗級"人物,李名覺的舞台設計藝術被稱為"標示出美國舞台設計史上的轉折點",影響了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的美國以及整個世界的戲劇界,是一個時代舞台藝術的象徵,曾獲得"美國國家藝術及人文獎"、"美國總統傑出貢獻獎"以及百老匯"托尼獎"。 在1985年出版的《美國舞台設計》(American Set Design)專書中,評價了當代最傑出的十位舞台設計家,其中除了李名覺之外,還有五位出自李氏門下。
個人經歷
1930年10月3日出生於上海,父親是1919年耶魯大學的畢業生,舅父是1918年的耶魯大學畢業生。1949年,19歲,高中輟學後,10月時搬到加州,一開始在洛杉磯的Occidental College當藝術學生,﹙是全校900人之中3位華人之一﹚此時他開始發展對舞台和戲劇的興趣。在UCLA畢業一年後,李名覺搬到紐約工作,曾師事美國一流的舞台設計大師喬·梅爾金納。他的第一個舞台設計作品是1962年百老匯的The Moon Besieged。
李名覺與戲劇舞台的緣分,似乎是母親賦予而與生俱來的。母親唐瑛是滬上名媛(其父唐乃安為上海著名西醫),曾就讀於上海最貴族化的基督教會中西女塾,學業優秀,又漂亮大方,而且多才多藝,酷愛崑曲,能唱擅演。1935年秋,唐瑛還登上卡爾登戲院(今長江劇場)的舞台,用英語演出了京劇《王寶釧》,藝驚四座,在上流社會傳為美談。李名覺尚在襁褓之中,就開始隨母親出入劇院,耳濡目染,雖然什麼也不懂。
1947年,李名覺一家由上海遷到香港。在這裡,叔父李祖永成立了永華電影公司。那是香港第一家規模較大﹑設備較現代化的電影製片機構,擁有全套電影攝影、錄音、沖洗設備,包括背景放映機。於是,李名覺又對電影藝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當時,永華旗下聚集了不少中國第一流的編、導、演電影的人才,他卻格外欽佩為背景搞設計製作的幕後英雄。
1949年,李名覺入美國南加州大學攻讀電影藝術,但最終他選擇了舞台設計這個專業。其父李祖法先生,早年畢業於美國耶魯大學,歸國後從事人壽保險業,對藝術沒有感覺,對兒子的選擇不表贊成--舞台設計能有什麼出息?然而,名覺堅定不移,要走自己的路。
1954年,李名覺剛從大學畢業,他就直奔紐約。紐約是一座會讓所有不可能變成可能的城市,任何一個出類拔萃的年輕人,都有可能在這裡一舉成名,但前提是需要一塊敲門磚。李名覺舉目無親,哪裡去找這塊敲門磚呢?他冥思苦索,突然靈光一閃,想起世紀燈光公司的經理埃迪·柯克來校作舞檯燈光的講座時,曾對學生們說過:"如果你們有誰到紐約,可以來找我。"於是他試着給柯克打了個電話。不料,柯克果然沒有食言,不僅接見了他,而且像"伯樂"一樣,推薦他進入設計大師喬·梅爾齊納的工作室學習。
1962年,李名覺回到紐約,為歌劇《圍困月亮》(《The Moon Beseiged》)設計布景獲得成功。不久,李名覺應著名戲劇導演﹑演出人約瑟夫·帕普之約,擔任莎士比亞戲劇節首席舞台設計,為戲劇節設在曼哈頓下城的公眾劇院以及每年仲夏在中央公園德拉克特劇場的演出設計布景。這是李名覺藝術生涯的重要轉折點。此後10年,他一共設計了20多個作品,包括莎翁戲劇及希臘悲劇,贏得了巨大的聲譽。
1970年他的舞台設計作品Billy第一次被百老匯聲譽最高的東尼獎提名,1983年,他以Patrick Meyer編劇的K2的舞台設計獲得東尼獎。此後他長居紐約,並陸續贏得相當多大獎。包括美國總統傑出貢獻獎、2002年的美國國家藝術及人文獎等。在美國僅有4位亞洲人獲得國家級藝術類獎章,其中包括李名覺和大提琴演奏家馬友友。李名覺的夫人是英國人貝茜·蕾伯特Betsy Lee。
梅爾齊納是二戰後美國最著名的舞台設計家,一直活躍到1976年去世。他善於從劇本的內涵出發,吸取生活中某些因素,藝術地加以運用,而且能避免重複,每次運用都有新的創意。她一眼就看中了李名覺,悉心傳授他的這種設計理念。而李名覺則象海綿吸水般地學習探索,從1954年到1958年,他邊學習邊實踐,設計的作品有《The Most Happy Fella》、《Happy Hunting》、《The Square Root of Wonderful》、《Silk Stockings》等,短短四年,受益無窮。梅爾齊納十分器重這位聰明勤奮的中國人,在有生之年始終給予幫助。
古人云"三十而立"。李名覺也在那時辭別恩師,獨自到巴爾的摩一家歌劇院(Peabody Institute of Music)擔任常駐舞台設計。在那裡,他為《Whoop-Up》、《A Loss of Roses》、《There Was a Little Girl》、《The Best Man》等9個劇本設計了舞台背景和燈光。1961年,李名覺還兼職為舊金山歌劇院的舞台搞設計。不料,這份兼職竟培養了他對歌劇的特殊感情。
李名覺的舞台設計作品內容包括有相當多百老匯,芭蕾舞和古典及現代劇,如奧塞羅、馬克白、等待戈多、玻璃動物園、喜福會以及雲門舞集的紅樓夢九歌家族合唱等。
社會評價
藝術大師李名覺,是小港李家第五代中成功轉型而又最具國際影響者。他執著於當時無人看好、父親反對的舞台設計,最後成為20世紀最偉大的舞台設計家之一。其風格幾乎影響了所有美國的戲劇舞台,因而榮獲"美國國家藝術及人文獎"。這是美國藝術家夢寐以求的最高榮譽,由美國總統親自授予那些對美國藝術創新及發展有突出貢獻的人士。
李名覺 | |
---|---|
李名覺大師 |
舞台設計離不開繪畫,在學校里,李名覺的油畫成績平平,但水彩畫頗為出色,這也許是天賦使然,也許是童年時代曾經跟着國畫大師張大千學過兩年,打下了一定基礎。南加州大學的學生非常活躍,經常組織各種演出,名覺就為他們設計布景並繪製,這方面的藝術天賦初露端倪。而學校組織的一次並不顯眼的講座,則又為他走上這條道路提供了契機。
2003年,李名覺獲頒"美國國家藝術及人文獎"。該獎項是美國藝術家的最高榮譽,由美國總統授予那些對美國藝術創新及發展有突出貢獻的人士。李名覺的貢獻,在於他成功地創造了一種新的舞台設計風格,在他的影響下,美國的舞台設計才從最初的二度平面發展為雕塑型的立體形式。在美國國家藝術及人文獎歷史上,僅有4個亞裔人士獲獎;其中三個是中國人;而三個中又有兩個是寧波人---李名覺和著名大提琴演奏家馬友友。這不能不說是寧波人的驕傲。3月6日下午,李名覺和其他幾位藝術家一起在白宮出席頒獎儀式,並攜家人和總統布什一家合影紀念。這一刻,又為小港李家百年史冊增添了光輝一頁!
個人作品
李名覺的成名作《伊蕾特拉》(《Electra》,1964年)即為莎士比亞戲劇節演出而設計。這是古希臘悲劇作家索福克勒斯的作品,為了突出希臘悲劇精神,李名覺把整個演區設計成六角形的平台和台階,後邊三面圍着三塊斷缺的牆壁,牆壁已經破損,但它的厚度,它的凹凸立體感,石頭的沉重質感,都給觀眾一種歷史年代感,也散發着悲劇的氣氛。牆壁正中是雙扇大門,左右兩邊是兩塊空缺,代表着古希臘"更衣棚";正面牆上的三扇門,是悲劇演出的必要出入口。而支撐這道風景線的,便是李名覺首創的立體構架。總之,布景很單純,也很強烈,瀰漫着古希臘悲劇的情調,觀眾在布景與演員之間可以感覺到一種張力。《伊蕾特拉》的設計,為李名覺第一次贏得了"馬海侖獎"(Joseph Maharam Award)---這是在1965年,後來他又曾三次獲得這項美國設計界的大獎。
在追求藝術的儘可能的完美上,李名覺永遠是孜孜不倦、執着不懈的。1974年為《包瑞斯·郭德諾夫》演出設計布景時,他為了徹底理解穆索爾斯基的強有力的震撼人心的音樂,竟然整整花了一年半的時間。最後,他正是從音樂中找到了設計的形象鑰匙,並且從這個設計中獲得了難能可貴的滿足。李名覺最喜歡歌劇,也一直在努力探索歌劇設計的藝術奧秘。他為紐約大都會歌劇院、朱麗雅德歌劇院、紐約市立歌劇院和舊金山歌劇院等設計過許多演出。除了《包瑞斯·郭德諾夫》,還包括《清教徒》、《科文奇納》、《杜蘭朵公主》等名作。1980年,由於李名覺對歌劇設計的傑出貢獻,他被授予國家歌劇院特別獎,後又獲得國家藝術基金會傑出藝術家獎[4] 。
1982年,李名覺又憑藉為阿倫納劇院演出的《K2》的設計---用泡沫堆了一座高達12米的蔚為壯觀的立體山--捧得了百老匯聲譽最高的"托尼獎"。這是美國劇聯於1946年設立的戲劇界最知名的獎項之一。它以美國著名女演員兼導演安東尼·佩里的名字命名,每年由600名專家投票評選,相當於今天電影界的奧斯卡獎。其實,早在12年前,李名覺就以舞台設計作品《Billy》獲得托尼獎提名,當時僅以微弱的差距擦肩而過。真所謂"皇天不負有心人",李名覺終於成為獲此殊榮的唯一華人。
參考來源
- ↑ 華裔舞台設計大師李名覺榮獲美「國家藝術獎章」 ,中國新聞網, 2003-03-07
- ↑ 舞台設計大師李名覺作品鑑賞 ,網易, 2014-11-03
- ↑ 畢業於耶魯的世界舞台設計大師—李名覺 ,環球文化教育藝術網
- ↑ 李名覺獲美國戲劇界最高榮譽獎 ,寧波晚報, 2013-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