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李北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19年8月19日 (一) 18:59 由 千叶莲花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创建页面,内容为“李北海是一个多义词,请在下列义项上选择浏览(共2个义项) 添加义项 ▪唐朝北海太守▪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顾…”)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前往: 導覽搜尋

李北海是一個多義詞,請在下列義項上選擇瀏覽(共2個義項) 添加義項 ▪唐朝北海太守▪中華少年兒童慈善救助基金會顧問 收藏 302 35 [lǐ yōng] 李邕 (唐代書法家) 編輯 討論 同義詞 李北海(唐朝北海太守)一般指李邕(唐代書法家) 李邕(678年—747年),字泰和,鄂州江夏(今湖北武漢市江夏區)人。 [1] 唐朝大臣、書法家,文選學士李善之子。 出身趙郡李氏江夏房,博學多才,少年成名。起家校書郎,遷左拾遺,轉戶部郎中,調殿中侍御史,遷括州刺史,轉北海太守,史稱「李北海」、「李括州」。交好宰相李适之,為中書令李林甫構陷,含冤杖死,時年七十。唐代宗即位,追贈秘書監。 作為行書碑文大家,書法風格奇偉倜儻,李後主稱讚「李邕得右將軍之氣而失於體格」。《宣和書譜》「李邕精於翰墨,行草之名由著。初學王右軍行法,既得其妙,乃復擺脫舊習,筆力一新。傳世碑刻有《麓山寺碑》、《李思訓碑》等。 本 名 李邕 別 稱 李北海,也稱李括州 字 號 字泰和 所處時代 唐代 民族族群 漢族 出生地 江蘇揚州 出生時間 678年 去世時間 747年 目錄 1 人物生平 2 主要成就 ▪ 撰寫碑文 ▪ 精通書法 ▪ 北海如象 ▪ 書如其人 ▪ 巨大影響 3 個人作品 ▪ 《李思訓碑》 ▪ 《麓山寺碑》 4 人物評價 ▪ 唐朝 ▪ 宋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5 軼事典故 ▪ 酷濫 ▪ 鬻文獲財 人物生平編輯 李邕,唐代書法家,廣陵江都(揚州江都區)人,一說江夏(今湖北武昌)人,祖籍趙郡柏仁(今河北隆堯縣),出身於趙郡李氏定著六房之一的江夏房,始祖是戰國時期趙國武安君李牧的十世孫,東漢會稽太守李就。 [1-2] 唐天寶四年,公元745年,這一年,中國詩壇上的兩位巨星杜甫和李白同在古齊州(即今濟南市),並且遊蹤齊魯,留下了無數膾炙人口的詩篇。 杜甫到來的消息不脛而走,很快傳到北海,即今山東的益都。時任北海太守的李邕坐不住了,連日趕往齊州與杜甫會面。這可是一件不得了的盛事。時李邕68歲,早已名滿天下,杜甫此時才是個33歲的後生,名聲遠沒有達到詩聖的程度。但李邕慧眼識珠,他已經預見到了這顆新星的萬丈光焰。可惜他沒有看到。 會見的歡宴就安排在新建的歷下亭上。李邕、杜甫、李之芳在座,可能還有許多齊州的知名人士出來作陪。特別應該提到的是李白這時也在齊州。天寶三年,他與杜甫在洛陽相遇,結伴東遊。他信奉道教,正在紫極宮受道錄,不知是道規使然,還是沒有接到請帖,或許還有其他原因,這位極善飲的詩人沒有來喝這杯酒,否則歷下亭上一定會留下李白的詩作了。李邕與杜甫把酒長談,論詩論史,也談及了杜甫的祖父杜審言,這讓杜甫十分感激。就在這次歡宴中,杜甫留下了「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的佳句。 李邕願意結交名士是出了名的。史載:「邕素負美名,頻被貶斥,皆以邕能文養士。」李邕鬻文獲金,可以用來支付他結友交遊的巨大開銷,可是鬻文的事也不是常有的,總有手頭拮据的時候。每逢這種時候,他就有挪用公錢之嫌。杜甫和李白在天寶四年分別見到李邕的時候,他身上剛剛發生了一段死裡逃生的故事。 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唐玄宗泰山封禪回歸長安,車駕路過汴州。李邕從陳州趕過來謁見,並接連獻上幾篇辭賦,深得玄宗賞識。於是李邕就有點飄然,自我吹噓憑自己的才華「當居相位」。那時李邕只是陳州刺史,這話說得忒大了點。偏偏這話叫中書令張說聽見了,不久李邕在陳州任上挪用公錢事發,張說將舊賬端出。兩筆賬一塊算,下獄鞫訊:罪當死。這時候幸虧有個叫孔璋的許州人上書玄宗皇帝要救李邕,那封奏疏寫的真是好,打動了唐玄宗,免去李邕死罪,貶為欽州遵化縣尉。而孔璋流配嶺西(現今廣東)而死。這兩個以生死相交的人始終沒有見上一面。孔璋的奏疏基本概括了李邕的生平功過。這篇情真義切的文字更增加了李邕身上的傳奇色彩,尤其讓仕途失意、蔑視權貴的李白景仰。李白也深懷濟人之心,有着散盡千金的豪爽,來到齊魯之邦,他自然要去拜訪這個傳奇中人。就在天寶四年,他們相見於益都李邕任上。李白時年44歲。李白在益都聽到了另一個李邕見義而舍己相助的傳奇故事。這裡有一個女子,丈夫被人謀害。女子持刀復仇,刺殺真兇而獲獄,罪當極刑。這時候李邕奮不顧身上疏朝廷,救下女子,由此李白寫下了敘事樂府《東海有勇婦》:「學劍越處子,超騰若流星。捐軀報夫仇,萬死不顧生。白刃耀素雪,蒼天感精誠……豁此伉儷憤,粲然大義明。北海李使君,飛章奏天庭。舍罪警風俗,流芳播滄瀛。名在烈女籍,竹帛已榮光。」 送別杜甫和李白後兩年,李邕就遭到奸相李林甫的政治迫害。事情是這樣的,狂傲的李邕並沒有聽從孔璋「率德改行」的忠告,又一次把手伸向了公錢,「奸髒事發」,但這不足以斷送他的性命。真正的原因是,遠在長安京師的左驍衛兵曹柳績與他的岳父杜有鄰不睦,污衊杜有鄰妄稱有占驗之能,交構東宮,指責皇帝。這本是信口開河之談,無憑無據之辭,卻被李林甫抓住,嚴令審訊,查出柳績是禍首,卻莫名其妙地將柳績連同他的岳父杜有鄰一同杖死。審訊中查出李邕曾送給柳績一匹馬,便以「厚相賂遺」受到牽連,又因李邕與淄川太守裴敦復有私交,裴敦復曾薦李邕於北海。裴敦復亦遭到株連。心狠手毒的李林甫立刻責令他的兩個爪牙馳往山東,將李邕、裴敦復「就郡決殺」。李邕已有七十高齡。 這已是天寶六年的事了。時李唐王朝被李林甫搞得朝野一片白色恐怖。李邕不畏懼死亡,屢出諍諫之言,武則天時他拜左拾遺,在朝堂之上當着則天皇帝的面,就敢於和御史中丞宋璟一同指責則天皇帝的心腹張昌宗兄弟以權謀私。武則天想發火,但是沒有發作,沉吟了半天,竟應允了宋璟、李邕的批評。這就是孔璋所言,「往者張易之用權,人畏其口,而邕折其角」。可見李林甫為排除異己,絕殺李邕等有識之士的殘酷,甚於武則天之於來俊臣。 對於李邕的死,杜甫悲痛欲絕,他哭道:「坡陀青州血,羌沒汶陽瘞」。 李白憤怒之極,感嘆之極,他大呼:「君不見李北海,英風豪氣今何在?君不見裴尚書,土墳三尺蒿棘居」。 俱往矣,我們講敘一千二百年前發生在齊魯大地上的故事,仍是一歌三嘆! 主要成就編輯 撰寫碑文 他工文,尤長碑頌。善行書,變王羲之法,筆法一新;並繼李世民《晉祠銘》後以行書書寫碑文,名重一時。其書風豪挺,結體茂密,筆畫雄勁。傳世作品有《端州石室記》、《麓山寺碑》、《法華寺碑》、《雲麾將軍李思訓碑》、《雲麾將軍李秀碑》等。唐竇蒙在《述書賦注》中說:時議云:「論詩則曰王維、崔顥;論筆則王縉、李邕;祖詠、張說不得預焉。」李陽冰謂之書中仙手。其為文,長於碑頌,多自書。唐人說李邕前後撰碑八百首。杜甫詩曰:「干謁滿其門,碑版照四裔。豐屋珊瑚鈎,麒麟織成罽。紫騮隨劍幾,義取無虛歲。」 精通書法 李邕的書法從「二王」入手,能入乎內而出乎其外。李後主說:「李邕得右將軍之氣而失於體格。」恰道出李邕善學之處。《宣和書譜》說:「邕精於翰墨,行草之名由着。初學右將軍行法,既得其妙,乃復擺脫舊習,筆力一新。」魏晉以來,碑銘刻石,都用正書撰寫,入唐以後,李邕改用行書寫碑。書法的個性非常明顯,字形左高右低,筆力舒展遒勁,給人以險峭爽朗的感覺,他提倡創新,繼承和發揚古代書藝。曾說:「似我者欲俗,學我者死。」蘇東坡,米元章都吸取了他的一些特點,元代的趙孟頫也極力追求他的筆意,從中學到了「風度閒雅」的書法境界。他對後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2008年7月,浙江省教育廳在小學高年級和初中的寫字課本就採用李邕的書法字體,作為浙江省義務教育教科書《寫字》課本。相信不遠的將來,李字也像王字一樣豐美全國。 法華寺碑 法華寺碑 李邕《法華寺碑》 李邕《法華寺碑》 李邕《出師表》局部 李邕《出師表》局部 李邕端州石室記 李邕端州石室記 北海如象 李邕能詩善文,工書法,尤擅長行楷書。當時的中朝 李邕《晴熱帖》 李邕《晴熱帖》 衣冠以及很多寺觀常以金銀財帛作酬謝,請他撰文書寫碑頌。他一生共為人寫了八百篇,得到的潤筆費竟達數萬之多。但他卻好尚義氣,愛惜英才,常用這些家資來拯救孤苦,周濟他人。李邕撰文書寫的碑文,常請伏靈芝,黃仙鶴和元省己鑴刻。據明代楊慎的《丹鉛錄》考證,這三人很可能也是李邕的化名。他的傳世作品有《葉有道先生碑》、《端州石室記》、《麓山寺碑》、《東林寺碑》、《法華寺碑》、《雲麾將軍李思訓碑》、《雲麾將軍李秀碑》。傳世書跡以《嶽麓寺碑》、《李思訓碑》最為世人重視。 李邕曾任北海太守,故人稱「李北海」。李邕的書法藝術,在當時與後世獲得了很高的評價,他的為人和才情更為世人所敬重。他的父親李善是一位正直博學的人,為官遭貶,後專心學術,所注蕭統《文選》六十卷,至今被視為《文選》最主要的注本之一。李邕天資聰慧,幼承家學,少年時以擅長辭章而聞名。但他在仕途上,卻因為人耿介磊落,不畏權貴,屢遭貶謫。晚年在北海太守任上,遭人暗算,被宰相李林甫定罪下獄,竟被酷吏活活打死。 書如其人 「書如其人」,李邕的書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他的人格的寫照 唐李邕書臧懷亮墓誌 唐李邕書臧懷亮墓誌 。他的書法初學右軍,又參以北碑及唐初諸家楷書及行書筆意,變法圖新,形成了他自己鮮明的風格特徵。《宣和書譜》云:李邕初學,變右軍行法,頓挫起伏,即得其妙,復乃擺脫舊習,筆力一新。李陽冰謂之「書中仙手」,裴休見其碑云:「觀北海書,想見其風采。」夫人之才多不兼稱:王羲之以書掩其文,李淳風以術映其學。文章書翰俱重於時,惟邕得之。當時奉金帛而求邕書,前後所受鉅萬餘,自古未有如此之盛者也。觀邕之墨跡,其源流實出於羲之。議者以謂骨氣洞達,奕奕如有神力,斯亦名不浮於實也。杜甫作歌以美之曰:「聲華當健筆,灑落富清制。」為世之仰慕,率皆如是。 巨大影響 這可以說反映了李邕書法的創新風格和在當時所產生的巨大影響。李邕的書法主要以碑版為多,高似孫《緯略》記載他所書碑版達八百通之多。而且,他所書碑版幾乎都是自己撰文,甚至還有說他親自鐫刻的說法(見何良俊《四友齋書論》)。 杜甫《八哀詩·贈秘書監江夏李公邕》 憶昔李公存,詞林有根底。聲華當健筆,灑落富清制。 風流散金石,追琢山嶽銳。情窮造化理,學貫天人際。 干謁走其門,碑版照四裔。名滿深望還,森然起凡例。」 杜甫與李邕是同時代人,其詩決非過譽。 個人作品編輯 李邕有自撰自書碑八百通,但流傳至今的卻只有數種碑帖,影響最大的要數《李思訓碑》和《麓山寺碑》。 《李思訓碑》 《李思訓碑》全稱《唐故云麾將軍右武衛大將軍 李邕書李思訓碑 李邕書李思訓碑 贈秦州都督彭國公諡曰昭公李府君神道碑並序》,又稱《雲麾將軍碑》。 唐開元八年(公元720年)立碑在陝西蒲城縣。 此碑用筆瘦勁,方圓兼備,字體略呈斜勢,而不失莊嚴,奇險中更見其穩健。這種豪爽雄健之氣是東晉二王以來的行書所沒有表現出來的。 《麓山寺碑》 李邕行楷書《麓山寺碑》 李邕行楷書《麓山寺碑》 《麓山寺碑》又名《嶽麓寺碑》,碑額有陽文篆書「麓山寺碑」四字,原石在長沙嶽麓書院。今有宋拓本傳世,此碑是最能體現李邕成熟的行書風格的代表作。古人有「右軍如龍,北海如象」(明董其昌《跋李北梅縉雲三帖》中語)的說法,這是唐代書法家中惟一一位讓後人將其與書聖王羲之比肩並立的人物。所謂「北海如象」,大概就是指他的《麓山寺碑》這一類行書的風格特徵。如果說《李思訓碑》於豪爽雄健之氣中尚透出一股風流瀟灑之氣;那麼,《麓山寺碑》則可說是雄放蒼老,穩健奇崛。這種風格的形成,得之於他對魏晉南北朝書法藝術的學習和理解,更在於他有大膽創新的精神。他將二王一派行書的靈秀與北碑的方正莊嚴巧妙地糅合起來,吸收南帖的靈活多變,而不取其柔弱的一面;除卻魏碑的呆板,而保留其厚重的一面,在廣泛接受前人成果的同時,或者是不自覺地將他自己的性情和人格外化到筆墨之中。董其昌以「北海如象」來比喻李邕書法的力度,亦可謂形象傳神。 李邕的行書對後世行書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宋元的幾位大書法家如蘇軾、黃庭堅、趙孟頫等無不受其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