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朱銘」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修改筆誤、移除侵權內容)
(修改侵權內容)
行 4: 行 4:
  
 
==經歷==
 
==經歷==
1938年朱銘出生於 日治臺灣新竹州 苗栗郡通霄 ,父親朱李記,母親為王愛 。本名為朱川泰,為家中么子  由於出生時父母親 的歲數相加為92歲,故 童年時 小名「九二」。
+
1938年朱銘出生於苗栗郡通霄,父親朱李記,母親為王愛, 因兩人 的歲數相加為92歲,故 朱銘 小名 「九二」 。他畢業於通霄國小,畢業後至雜貨店擔任店員,後因通霄鎮媽祖廟慈惠宮進行重建,請來了[[黃龜理]]、[[李金川]]負責石雕、木雕工程,1953年在朱銘父親央求下,李金川答應收當時十五歲的朱銘為徒<ref> {{Cite book | author = 潘襎 | title = 太極.渾厚.朱銘 | location =  | publisher = 藝術家| date = 2012-12-10 | pages = 10-20 }} </ref>,李金川告訴他,除了要有雕刻技巧,更要懂得畫草圖,設計自己的樣式,於是朱銘白天雕刻、晚上學畫<ref>{{cite news | author = 張綺霞 | url =http://lj.hkej.com/lj2017/artculture/article/id/1829457/%E3%80%90%E8%97%9D%E8%A1%93%E3%80%91%E5%8F%B0%E7%81%A3%E8%91%97%E5%90%8D%E9%9B%95%E5%88%BB%E5%AE%B6+%E6%9C%B1%E9%8A%98%E5%89%B5%E4%BD%9C%E9%A4%8A%E7%94%9F | title = 【藝術】台灣著名雕刻家 朱銘創作養生| publisher = 信報 | date = 2018-05-04}}</ref>。他曾經問師父:「我們的雕刻可以參加展覽嗎?」師父回答要刻得像[[黃土水]]才可以,自此朱銘開始蒐集黃土水的資料,視黃土水為精神導師
  
15歲時跟隨鎮上媽祖廟([[慈惠宮]])的 雕刻師[[ 李金川]] 學習雕 及繪 藝, 開啟 刻生涯 在傳統 藝學習階段時 [[李金川]]曾說過:要把東西 ,一 定要懂得畫草圖 不要只是照著別人 圖或樣式來 刻, 否則「 雕刻師 不會畫圖 就像建築師會造屋卻不會畫設計圖 樣。」於是學徒生涯中 朱銘白天 刻晚上學畫。成 朱銘 不忘少年時期的這一位恩師,日後每當有媒體採訪他的 藝術 啟蒙及成功之路,朱銘總會提到,是[[李金川]]師傅為他打下好基礎
+
出師後,朱銘先後在南莊、基隆金山軒當雕刻師,1961年又重返通霄自行開設「海洋雕刻社」,擔任 雕刻師 傅,也自行招收徒弟,並迎娶同鎮女孩[[ 陳富美]] 為妻<ref> {{Cite book | author =楊孟瑜| title =  刻畫 人間:  術大師朱銘傳 | location =  | publisher = 天下文化| date = 1997 | pages = 36-40 }} </ref> 以妻子為主角 塑了「玩沙的女孩」 除了 他也積極雕 參賽 在1966年獲得第二十 屆全省美術展覽會雕塑部優選獎、1967年第二十二屆全省美術展覽會雕塑部第三名,但1966年因周轉生靈 朱銘結束自己 工廠 轉向大甲工藝廠受雇當 雕刻師 ,一 邊還債、一邊創作 他認為應該找尋當代 家來指點自己<ref> {{Cite book | author = 潘襎 | title = 太極.渾厚. 朱銘 | location =  | publisher =  藝術 家| date = 2012-12-10 | pages = 28-34 }} </ref>
  
朱銘先後在南莊、基隆、通霄等地擔任雕刻師傅,逐漸累積了雕刻的歷練。1961年朱銘迎娶同鎮女孩[[陳富美]]為妻,為愛侶雕塑的「玩沙的女孩」,為其日後知名作品之一。此時期的朱銘,除了雕刻工藝品的事業外,更有心尋找一條通往藝術創作的道路。因此期間朱銘開始嘗試以藝術類作品參加競賽,1966年作品〈相悅〉曾獲選台灣省第21屆全省美術展覽會雕塑部優選獎,隔年〈久別〉更獲台灣省第22屆全省美術展覽會雕塑部第3名。
+
30歲時, 這時已是四個孩子的父親 朱銘,毅然決定拜入[[楊英風]]老師門下,正式踏入藝術創作領域 。楊英風回憶當時朱銘沒事先約好時間、沒有介紹信 與妻子兩人現身他的家門前,挽著兩隻包袱,「然 光彩都來自那裏」<ref>{{Cite web |url = http://yuyuyang.com.tw/know_file_c.php?id=7 | title = 木之華 | author = 楊英風 | date = 1967-03-14 | publisher = 楊英風藝術教育基金會 | quote = 沒有電話約時間,沒有介紹信,門響的一刻,他沒有被期待的出現,還有他 妻子。瘦小,相貌平平,挽著兩隻包袱,然而光彩將來自那裏。 }}</ref> 。[[楊英風]]重精神、重靈性的創作理念,深深地影響朱銘,楊氏教導朱銘「丟」的儉樸道理,丟去手上已臻精湛熟練的技法和留在腦海中的形式:拋開形式,擺脫寫實,保留神韻。[[楊英風]]說:「我不時向他比較東西美學不同之處,強調東方美學的特質,還有技巧上的反璞歸真」,這讓朱銘掌握了藝術美學的觀念。他說「我想這是我教給他最好的一課;認識了自己,肯定了自己」,在楊英風門下八年,朱銘逐步掌握了藝術生命的本質。
 
 
== 1968-1979 拜於楊英風門下之藝術學習時期 ==
 
30歲時,朱銘 為敲開藝術的大門 ,毅然決定拜入[[楊英風]]老師門下,正式踏入藝術創作領域,而 進入人生 轉捩點 。[[楊英風]]重精神、重靈性的創作理念,深深地影響朱銘,楊氏教導朱銘「丟」的儉樸道理,丟去手上已臻精湛熟練的技法和留在腦海中的形式:拋開形式,擺脫寫實,保留神韻。[[楊英風]]說:「我不時向他比較東西美學不同之處,強調東方美學的特質,還有技巧上的反璞歸真」,這讓朱銘掌握了藝術美學的觀念。他說「我想這是我教給他最好的一課;認識了自己,肯定了自己」,在楊英風門下八年,朱銘逐步掌握了藝術生命的本質。
 
  
 
1976年3月在[[國立歷史博物館]]的首次個展,朱銘一鳴驚人,其創作的〈同心協力〉等充滿鄉土形象的作品,廣受台灣文化界重視及討論,《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一連五天以專文介紹,日後被視為1970年代台灣鄉土運動的重要象徵,更奠定他在藝壇的地位。這年朱銘更獲獎無數,5月榮獲中國文藝協會第十七屆文藝獎章,以表彰其在雕塑領域的傑出表現。緊接著9月再以「從事木刻研究極具創意」之由獲得第14屆十大傑出青年的榮銜。12月以〈同心協力〉、〈文聖〉、〈偉人〉、〈正義〉等木刻22件得到第2屆國家文藝獎的肯定。該年成為奠下朱銘邁入藝術殿堂的堅穩基石。
 
1976年3月在[[國立歷史博物館]]的首次個展,朱銘一鳴驚人,其創作的〈同心協力〉等充滿鄉土形象的作品,廣受台灣文化界重視及討論,《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一連五天以專文介紹,日後被視為1970年代台灣鄉土運動的重要象徵,更奠定他在藝壇的地位。這年朱銘更獲獎無數,5月榮獲中國文藝協會第十七屆文藝獎章,以表彰其在雕塑領域的傑出表現。緊接著9月再以「從事木刻研究極具創意」之由獲得第14屆十大傑出青年的榮銜。12月以〈同心協力〉、〈文聖〉、〈偉人〉、〈正義〉等木刻22件得到第2屆國家文藝獎的肯定。該年成為奠下朱銘邁入藝術殿堂的堅穩基石。
行 52: 行 49:
  
 
== 參考資料 ==
 
== 參考資料 ==
# 楊孟瑜,《刻畫人間-藝術大師朱銘傳》(台北:天下文化,1997),頁6。
+
{{reflist}}
# 楊孟瑜,《刻畫人間-藝術大師朱銘傳》,頁27。
 
# 《臺灣省第22屆全省美術展覽會畫刊》,民國56年。
 
# [[楊英風]],〈斧痕永在〉,《朱銘木雕專輯1》(高雄:德馨室出版社,1977),頁1。
 
# [[俞大綱]],〈朱銘的木刻藝術〉,《雄獅美術》,61,1976.03,頁63-73。
 
# [[蔣勳]],〈優秀的木雕工作者--朱銘〉,《藝術手記》(台北:雄獅,1979),頁10-11+47-57;[[丁大]],〈從孤寂中走出──向我的師傅朱銘致敬〉,《中國時報》,第12版人間副刊,1976.03.20;也行(漢寶德),〈斧鑿神韻〉,《中國時報》,第12版人間副刊,1976.03.21;奚淞,〈朱銘和他的木雕〉,《朱銘木雕專集1》(高雄:德馨室出版社,1977);[[王醒之]],〈期待一個藝術家的成長〉,《中國時報》,第12版人間副刊,1976.03.23。
 
# [[劉蒼芝]],〈這一刀〉,《朱銘木雕專輯1》,頁2。
 
# [[楊孟瑜]],《刻畫人間-藝術大師朱銘傳》,頁151。
 
# 楊孟瑜,《刻畫人間-藝術大師朱銘傳》,頁168。
 
# 鄭惠美,〈生命的無悔在於當下的擁抱--來自民間走向現代的朱銘〉,《現代美術》,59,1995.04。
 
# 朱銘,〈圓夢〉,《朱銘美術館開館紀念冊》(台北:朱銘美術館文教基金會,1999)。
 
# [[蕭瓊瑞]],〈劈剝太極--朱銘的現代雕塑〉,《臺灣美術》,63,2006.01,頁78-93。
 
# 朱銘,〈刻劃人間的刀與鋸〉,《印刻文學生活誌》,26,2005.10,頁131-132。
 
# [[符心宜]],〈修行者--雕刻人間藝術家 朱銘〉,《逍遙》,2007.9,頁42-43。
 
# [[潘煊]],《種活藝術的種子:朱銘美學觀》(台北:天下遠見,1999)。
 
# [[曾百村]]. 〈「別盲目模仿」朱銘勉學子創新〉. 《中國時報》. 2013-01-06 [2013-0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21) (中文(台灣)‎)
 
  
  

於 2019年4月24日 (三) 09:55 的修訂

(朱銘新作「人間系列一芭蕾」 留住曼妙剎那) 原圖鏈結:Rit的原圖

朱銘(1938年),本名朱川泰,小名九二。出生於日治臺灣時期-新竹州苗栗郡通霄莊。為一名現代藝術雕塑家。1953-1957年從李金川師傅學習傳統廟宇的雕刻與繪畫,在1968-1976年向台灣雕塑界大師楊英風學習。朱銘的特色在於融合傳統木雕與現代雕塑的精神,並且發展出超越兩者的獨特風格。1976年於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辦首次個展,創作了〈同心協力〉等以台灣鄉土為題材且又富含生命力的木雕作品,受到了藝文界熱烈的迴響。其後,朱銘融合文化精神與太極招式的「太極系列」作品,更確立了朱銘在雕塑界的地位。在1999年於臺北縣金山鄉(今新北市金山區)創設了戶外雕刻美術館—「朱銘美術館」,讓他的作品與自然環境相互呼應。曾獲選十大傑出青年,獲頒國家文藝獎章。朱銘現時持續於台灣工作,並在2007年成為第二個榮獲福岡亞洲文華奬的台灣藝術家。

經歷

1938年朱銘出生於苗栗郡通霄,父親朱李記,母親為王愛,因兩人的歲數相加為92歲,故朱銘小名叫「九二」。他畢業於通霄國小,畢業後至雜貨店擔任店員,後因通霄鎮媽祖廟慈惠宮進行重建,請來了黃龜理李金川負責石雕、木雕工程,1953年在朱銘父親央求下,李金川答應收當時十五歲的朱銘為徒[1],李金川告訴他,除了要有雕刻技巧,更要懂得畫草圖,設計自己的樣式,於是朱銘白天雕刻、晚上學畫[2]。他曾經問師父:「我們的雕刻可以參加展覽嗎?」師父回答要刻得像黃土水才可以,自此朱銘開始蒐集黃土水的資料,視黃土水為精神導師。

出師後,朱銘先後在南莊、基隆金山軒當雕刻師,1961年又重返通霄自行開設「海洋雕刻社」,擔任雕刻師傅,也自行招收徒弟,並迎娶同鎮女孩陳富美為妻[3],以妻子為主角雕塑了「玩沙的女孩」。除了工作,他也積極雕刻參賽,在1966年獲得第二十一屆全省美術展覽會雕塑部優選獎、1967年第二十二屆全省美術展覽會雕塑部第三名,但1966年因周轉生靈,朱銘結束自己的雕刻工廠,轉向大甲工藝廠受僱當雕刻師父,一邊還債、一邊創作,他認為應該找尋當代雕塑名家來指點自己[4]

30歲時,這時已是四個孩子的父親朱銘,毅然決定拜入楊英風老師門下,正式踏入藝術創作領域。楊英風回憶當時朱銘沒事先約好時間、沒有介紹信,與妻子兩人現身他的家門前,挽著兩隻包袱,「然而光彩都來自那裏」[5]楊英風重精神、重靈性的創作理念,深深地影響朱銘,楊氏教導朱銘「丟」的儉樸道理,丟去手上已臻精湛熟練的技法和留在腦海中的形式:拋開形式,擺脫寫實,保留神韻。楊英風說:「我不時向他比較東西美學不同之處,強調東方美學的特質,還有技巧上的反璞歸真」,這讓朱銘掌握了藝術美學的觀念。他說「我想這是我教給他最好的一課;認識了自己,肯定了自己」,在楊英風門下八年,朱銘逐步掌握了藝術生命的本質。

1976年3月在國立歷史博物館的首次個展,朱銘一鳴驚人,其創作的〈同心協力〉等充滿鄉土形象的作品,廣受台灣文化界重視及討論,《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一連五天以專文介紹,日後被視為1970年代台灣鄉土運動的重要象徵,更奠定他在藝壇的地位。這年朱銘更獲獎無數,5月榮獲中國文藝協會第十七屆文藝獎章,以表彰其在雕塑領域的傑出表現。緊接著9月再以「從事木刻研究極具創意」之由獲得第14屆十大傑出青年的榮銜。12月以〈同心協力〉、〈文聖〉、〈偉人〉、〈正義〉等木刻22件得到第2屆國家文藝獎的肯定。該年成為奠下朱銘邁入藝術殿堂的堅穩基石。

而後他又逐步發展出眾人所知的「太極系列」(當時以「功夫」命名之)。這一新的創作嘗試,源自於楊英風的建議其學習太極拳,一方面可以健身,另一方面最主要的是,想啟發朱銘更進一步探索文化的精奧,來深化成熟朱銘自身的藝術層次。更由此學習太極的過程,讓朱銘體悟簡化了「形」,更得以增加「精神」的內涵。如此一來,朱銘作品有了精神性的面貌與內涵,更獨創出個人的雕塑風格。

1977年,朱銘首次赴國外展出,地點是日本東京中央美術館,展出28件木雕的「太極」系列作品。此次展出贏得當地藝壇的高度評價。朝日新聞與產經新聞均已鮮有的篇幅報導來刊登朱銘作品的照片和簡介。日本國立京都美術館館長河北倫明更言:「朱銘是有重量感的,這點和日本近代雕刻家相同;朱銘是有動感的,這也和日本近代雕刻家相同。但是日本雕刻家中卻沒有人像朱銘一樣兼具兩種特性。」

1980-1998 挑戰世界藝壇,確立自我風格之時期

1980年代初期,朱銘已在台灣藝壇立足,然而,他並未以此自限,更開始了藝術生涯的另一個突破,醞釀思索一種生活化且具自由精神的創作主題,因此他在台灣時即嘗試雕刻了小型的人間系列作品。加上當時前往國際藝術重鎮紐約的契機,他說:「我到美國去,是踏出國際的第一步,我認為非常重要。」 在這個藝術風氣自由奔放的國度中,讓朱銘更加肯定新作人間系列多元開放的性格特色。

80-90年代是朱銘全面發展其藝術創作的時期,此時「太極系列」與「人間系列」並行發展。

其一: 「太極系列」逐步深化它的語彙及精神體悟,太極初刻是從招式簡化而來,但慢慢地,朱銘手下的刀斧不隨「形」走,開始隨「意」走,呈現出自然、簡單、樸實的風格,朱銘:「不單是刻這一招或那一招,而是走到這一招到下一招之間的演變」。從有形到無形,兼備形似與神似,達到更深一層的藝術體悟。

其二: 「人間系列」則反映了朱銘對俗世人間形色人物的透觀和呈現,他說:「我為什麼要刻『人間』呢?我認為須刻一些生活的東西……『人間』比較生活化,製作態度也比較接近現代雕刻的理念—隨興而自由。」從彩繪木雕開始,朱銘的人間創作,一再一再地自我蛻變,媒材上不僅止於木質材料,陶土、海綿、青銅、不鏽鋼等等,盡為他所用,皆能均信手拈來。

其藝術足跡遍及台灣、新加坡、香港、英國、法國、日本等地,國際展出的成績豐碩。展覽之外,朱銘大型的戶外雕塑品,也陸續被裝置在國內外的公共空間,其中一個著名的案例是1989年朱銘在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的邀請下,為香港的中國銀行大樓新建物設置雕塑作品;為配合大樓的高聳氣勢,朱銘創作了一對太極系列作品〈又稱:和諧共處〉,其粗獷質樸的青銅質感,與大樓鋼鐵玻璃的冷冽光滑質感形成對比。

1999-迄今 藝術即修行之道

1987年開始,朱銘在台灣北端的金山進行美術館的創建籌備,逐步落實他的一個夢想。從無到有,從荒地變公園,美術館園區的規劃、整地、建築設計與施工,朱銘無不親自參與,1999年,傾注朱銘一生積蓄和12年漫長的辛勞,朱銘美術館正式開幕,美術館成為他最大的一件作品,亦是他對社會及藝教領域最大的付出與回饋。

此時期的朱銘在藝術創作上更不斷突破創新,2000年時,用抽象形式的「太極拱門」完美詮釋太極氣韻流轉的深意,來為太極系列劃下圓滿的句點。 2005年發表「人間系列-三軍」作品,包含了抗戰英雄、現代的陸、海、空三軍四種主題,整個創作時間歷時四年,作品總件高達數三百餘件。三百多件軍人雕像都是經過精心創作,每件都是獨立的雕塑藝術品。「人間系列--三軍」強調整體的視覺展呈,是結合雕塑、裝置與行動藝術的鉅作;經由部署軍隊落實裝置藝術,並由總統親臨閱兵,實現一場行動藝術。「三軍」的完成讓「人間系列」發展愈臻成熟、愈走向完整性。

2007年開始,朱銘「人間系列」的色彩開始轉變,轉為白色。朱銘:「以後,我的雕刻上色只用白色……,這是一種成長!」白色的色彩嘗試,抽離了朱銘以往利用彩色的說明性與裝飾性來描述作品身分與情境的表現方式,宣示著朱銘的藝術創作,將以呈現更純粹的造型世界,更力求透視本質的材質語彙為新方向。

現今,年過七旬的朱銘,歷經種種戲劇般的人生轉折,仍以旺盛的精力與熱情,獻身修行於藝術之途。朱銘強調:「修行不是宗教道場裡的高妙玄理,而是平常生活中日日的體悟與實踐。一般人聽到『修』,以為是像苦行僧那樣,其實不是,而是很平常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他認為,藝術不是學習,而是修來的,所以在藝術勞動中體會善心,在藝術工作中體會無我。這樣的人間修行,就是他所謂的「藝術即修行」。這是朱銘的美學體悟,更是他的人生信仰。

2013年1月5日,朱銘說,當今的台灣大學生不知自己追求的是什麼,盲目模仿、抄襲國外事物,使得台灣社會缺少創新的競爭力,「我知道這樣子講會被人罵個半死。但實際上,很多大學生根本不知道自己要什麼,所以當然不知道自己在學什麼、能做出什麼。」他又說,「經濟好不好」與自身的學習、創作無關,他這樣的說法是苛責、也是勉勵,「希望年輕一代能夠多吸取養分茁壯。」

影片

有故事的人:朱銘

參見

參考資料

  1. 潘襎. 太極.渾厚.朱銘.  : 藝術家. 2012-12-10: 10–20. 
  2. 張綺霞. 【藝術】台灣著名雕刻家 朱銘創作養生. 信報 . 2018-05-04. 
  3. 楊孟瑜. 刻畫人間: 藝術大師朱銘傳.  : 天下文化. 1997: 36–40. 
  4. 潘襎. 太極.渾厚.朱銘.  : 藝術家. 2012-12-10: 28–34. 
  5. 楊英風 . 木之華. 楊英風藝術教育基金會. 1967-03-14. 沒有電話約時間,沒有介紹信,門響的一刻,他沒有被期待的出現,還有他的妻子。瘦小,相貌平平,挽著兩隻包袱,然而光彩將來自那裏。 


外部連結

朱銘美術館 睿芙奧藝術集團藝術家簡歷 朱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