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朱建勋,男,1960年7月出生 ,中共党员,1982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学士学位,博士在读。现任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兼任国家建筑材料工业科教委员会委员、中国核学会铀同位素分离分会委员、国家秘密技术审查专家[1]

朱建勋
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副院长
出生 1960年7月
国籍 中国
职业 科研工作者
知名作品 "31-1、2织物"、"JS-Z织物"

目录

人物简介

朱建勋,男,中共党员,1982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学士学位,博士在读。现任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兼任国家建筑材料工业科教委员会委员、中国核学会铀同位素分离分会委员、国家秘密技术审查专家。 朱建勋主要从事高性能复合材料用立体织物编织技术的研究,在立体织物编织技术中获得了创新性成果,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共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先后发表学术论文和技术报告30余篇。其承担的"31-1、2织物"为"八五"期间国家四大国防重点工程之首的重要关键技术之一,于199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该成果打破了美国对该技术的独占,标志着我国战略武器防热材料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其主持的"九五"国防科技重点项目"JS-Z织物的研究",于1999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排名第一),该成果为解决我国战略武器小型化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他独创的封顶织物编织技术被列为国家"863"新材料专项。他研究的立体织物不仅应用于航天武器的头部防热,并已延伸至发动机,且开展了航天飞机鼻锥帽和前缘的技术预研。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已成为我国高性能立体织物、试制、生产基地。

研究领域

朱建勋主要从事高性能复合材料用立体织物编织技术的研究,曾在立体织物编织技术中获得了创新性成果获,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参选院士

朱建勋是2017年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院士增选的有效候选人,提名渠道为院士提名。

荣誉记录

曾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

朱建勋独创的封顶织物编织技术曾被列为国家“863”新材料专项。

1998年,被评为“国家建材局有重要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1995年,朱建勋承担的“31-1、2织物”研究成果打破了美国对该技术的独占,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9年,朱建勋主持的“九五”国防科技重点项目“JS—Z织物的研究”研究成果为解决我国战略武器小型化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1999年,被评为“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2000年,被评为“全国国防科技工业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2001年,获“江苏省劳动模范”称号,是省“333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 [2]

2017年4月,朱建勋入围中国工程院2017院士增选候选人名单。朱建勋是2019年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院士增选的有效候选人,提名渠道为中国科协。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