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朱希祖」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亭乡)上水村人,字逷先,又作迪先、逖先。清道光状元朱昌颐族孙。历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辅仁大学、中山大学及中央大学(1949年后更名南京大学)等校教授。解放前著名的)
 
行 1: 行 1:
 朱希祖(1879-1944) ,浙江海盐长木桥( 今富亭乡) 上水村人,字逷先,又作迪先、逖先。清道光状元朱昌颐族孙。历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辅仁大学、中山大学及中央大学(1949 年后更名南京大学) 等校教授。解放前著名的史学家。
+
{{Infobox person  
 
+
| 姓名    =    朱希祖
 他较早地倡导开设中国史学原理及史学理论等课程,并讲授" 中国史学概论" ,在中国史学史的早期研究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1932年任广州中山大学教授兼文史研究所所长,先后撰写《南明之国本与政权》、《南明广州殉国诸王考》、《中国最初经营台湾考》、《屈大均传》、《明广东东林党传》等数十篇论文,成为研究南明史的权威。1944年7月因肺气肿病发,逝于重庆。
+
| 外文名    =  Xizu Zhu
 +
| 图像    =
 +
[File:朱希祖3.jpg|缩略图|center|[http://i0.sinaimg.cn/dy/c/2008-04-21/U2861P1T1D15398280F21DT20080421112044.jpg 原图链接]  [http://pic.sogou.com/d?query=%D6%EC%CF%A3%D7%E6%CD%BC%C6%AC&st=255&mode=255&did=3#did36来自搜狗]]]
 +
| 图像说明 =   朱希祖 |center
 +
| 出生日期 =  1879
 +
| 出生地点 =   中国浙江省海盐县长木桥上水村
 +
| 逝世日期 = 1944年
 +
| 国籍    =   中国
 +
| 别名    =   字逷先,又作迪先、逖先
 +
| 职业    =   史学家
 +
| 知名作品 =   中国史学通论
 +
}}
 +
'''<big>朱希祖</big>''',(1879-1944 ,浙江海盐长木桥 今富亭乡 上水村人,字逷先,又作迪先、逖先。清道光状元朱昌颐族孙。历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辅仁大学、中山大学及中央大学 (1949 年后更名南京大学 等校教授。解放前著名的史学家。
 +
 他较早地倡导开设中国史学原理及史学理论等课程,并讲授 中国史学概论 ,在中国史学史的早期研究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1932年任广州中山大学教授兼文史研究所所长,先后撰写《南明之国本与政权》、《南明广州殉国诸王考》、《中国最初经营台湾考》、《屈大均传》、《明广东东林党传》等数十篇论文,成为研究南明史的权威。1944年7月因肺气肿病发,逝于重庆
 +
== 人物生平 ==
 +
17岁中秀才。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官费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攻史学专业。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在东京与鲁迅同随章太炎学习《说文解字》。
 +
宣统元年(1909年)归国后,与鲁迅同受聘于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任教。翌年改就嘉兴府中学任教。辛亥革命后公举为海盐县首任民事长,积极推行剪辫放足、破除迷信、禁止鸦片、兴办学校等新政。旋改到省教育厅任事。
 +
1913年为教育部起草国语注音字母方案,后受聘任北京大学预科教员兼清史馆编修。袁世凯称帝时,辞去编修,专任北大教授。“五四运动”前后,朱希祖常为《新青年》和《晨报》副刊撰稿。
 +
1918年任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教授中国文学史。不久兼任史学系主任,写成《中国史学通论》一书及许多史论。其间积极参与推行白话文。
 +
1920年,联合北大六教授上书教育部,要求推行新式标点,中国新式标点自此始。是年底,和沈雁冰、郑振铎、叶圣陶等12人共同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
 +
1921年,为北大接收历史博物馆残存内阁大库档案1502麻袋,于研究所国学门设明清档案整理会,拟定整理办法,领导史学系学生整理研究。
 +
1923年夏,应陕西督军刘镇华之请,入关中讲学,摹拓汉唐石刻。
 +
1926年夏,改任清华、辅仁两大学教授。
 +
1928年重返北大,任史学系主任,并发起成立中国史学会。
 +
1930年入中央研究院,任研究员。
 +
1932年任广州中山大学教授兼文史研究所所长,先后撰写《南明之国本与政权》、《南明广州殉国诸王考》、《中国最初经营台湾考》、《屈大均传》、《明广东东林党传》等数十篇论文,成为研究南明史的权威。
 +
1934年受聘为南京中央大学历史系主任,同年任古物保管委员会主任。教学之余,与其子朱偰对南京古迹实地调查,写出《六朝陵墓调查报告》等专著,为研究南京历史文化奠定了基石。
 +
1935年、1936年任高等考试典试委员。
 +
1938年随校西迁,在四川7年中,先后撰成《伪楚录辑补》、《伪齐录校补》等书,以隐刺伪满和汪伪政权。
 +
1940年任国史馆筹备委员会总干事,不久即辞国史馆职;3月,由重庆中央大学历史系主任改任考试院考选委员会委员,后兼任考试院公职候选人检核委员会主任。
 +
1944年7月因肺气肿病发,逝于重庆。友好门生曾编印《文史杂志》专号,介绍其生平。
 +
== 往事略集 ==
 +
朱希祖,字逷先。先世系出吴郡,后一迁歙县,再迁婺源。清光绪九年(1879年),他生于尚胥里上水村。1905年,考取官费,赴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学习史学。与鲁迅等同受业于章太炎之门。孙中山成立中国同盟会,演讲三民主义,朱希祖经常前往听讲,于是欲用明季历史,阐扬民族大义。
 +
1909年,学成回国,担任嘉兴第二中学教员,并宣扬革命学说。辛亥革命时,他被推为海盐县知事,乡里安堵。
 +
1913年1月,教育部在北京召集国语读音统一会,朱希祖奉派出席。会议代表们审核音素、采定字母时众说纷纭,久争不决。朱希祖独主张采古文纂籀经省之形为字母;既采其形,复符本音;凡声母四十二,韵母十二,介母三,名为“注音字母”。代表们对此决议通过,因此,朱希祖之名动京师,国立北京大学马上聘为预科教员,并兼清史馆编纂。后因清史馆总纂赵尔巽赞成袁世凯帝制,背叛民国,朱希祖遂愤而辞职。不久改任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及史学系主任,讲授中国史学概要、断代史及文学史。
 +
1919年,朱希祖在新文化运动中,也提倡白话文学,并鼓吹民主与科学等革命思潮。他以为历史学是一种社会科学,必须用科学方法从事研究。研究历史必先通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等科学。考证史事须以原始史料与实物为依据,决不可轻信坊间辗转复制的次等材料。他主持北大史学系时,把课程分为六系:(一)史学的基本科学,(二)史学的辅助科学,(三)史学史及史学原理等,(四)中外通史及断代史,(五)专门史,(六)第一、第二外国语都是必修科。这种制度施行后,国内公私大学历史系,一致采用。从此以后,中国史学乃得跻于科学之林,而史学名家培养渐多。
 +
1922年5月,朱希祖主持明清档案整理会,开设陈列室,供学者研究。他指导北大史学系同学整理,办法是分为三步:首就档案的形式分类,区分年代;次则编号摘由;再次者则研究、考证,并分类统计。以整理就绪者,送入陈列室,供人参观,并在《北大日刊》公布其事由。他编有《内阁档案各衙门交收天启崇祯事迹清单》。朱希祖整理档案的办法为后来文献馆整理内阁大库、军机处、内务府、清史馆及刑部等档案所采用。
 +
1926年,朱希祖应聘为国立清华大学及北京私立辅仁大学教授。
 +
1928年,他仍回北大为史学系主任,兼清华大学等教授,并于是年秋发起中国史学会于北平。
 +
1930年改就中央研究院研究员。次年,日本军人发动沈阳事变,东北沦陷,朱希祖深痛国难严重,重新研究南明史乘,以发扬民族精神。
 +
1932年,国立中山大学校长邹鲁电聘朱希祖为文史研究所主任。
 +
1934年春应聘为中央大学历史系主任,兼古物委员会委员。讲学之余,赴南京郊外作古迹调查,撰写调查报告书,又撰《伪齐录辑补》、《伪楚录辑补》及《杨么事迹考》,寓古为今用之义。
 +
1937年,全国抗战开始,南京中央大学奉命西迁。是年11月,朱希祖随校到了四川重庆。会教育部拟颁布大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朱希祖以为历史学系课程,当以学习理论为主;就学理言,则目的有二:一为发现历史真相,除普通史和社会、政治、经济为必修课外,须以考古、地史、人类、人种、言语等学为必修课,而以各种国别史为选修课,更辅以社会史、经济史、专门史等科目;二为发现历史真理。除普通史如社会史、经济史、哲学史、美术史、宗教史等为选修课外,还要以人文地理学、人类学等辅之。
 +
抗日战争既起,朱希祖尝论“藉历史以说明国家之绵延,鼓励民族之复兴”,主张政府当开馆修史。
 +
1940年2月国民政府接受朱希祖关于筹办档案管理总库和国史馆的提议,于重庆歌乐山设立国史馆筹备委员会,并聘请朱希祖为总干事。3月,又简任他为考试院考选委员会委员。于是,朱希祖辞去中大历史系主任之职,并迁居歌乐山向家湾。后又因多病,遂辞史馆职务,专任考试院务。并从事著作,昼夜无间,而病势日剧。
 +
1944年7月5日卒,年仅66岁。
 +
朱希祖自主持北大史学系以来,即以新史学相倡导,于南朝梁氏及南明历史,改力最久而精深。他尝游历陕西、晋北、金陵、广州以及名山大川,访求遗文旧事,并旁通目录、版本、校雠金石、考古等学。曾拟编刊史学丛考,公开发表。“九•一八”事变后,尝恨民族败类在东北、华北、南京组织伪政权,又愤于日寇沿袭金人封建张邦昌、刘豫故技,因而勾稽两宋史料,撰《伪楚录辑补》六卷、《伪齐录校补》四卷、《伪齐国志长编》十六卷,揭发敌人奸谋,揭汉奸秽迹,以昭告国人,以明学以致用之旨。
 +
== 藏书名家 ==
 +
朱希祖开始藏书大致始于日本求学时代,到北京执教后,更是南北奔走,东西驱驰,节衣缩食,以求善本。他的郦亭藏书在学界,享有盛名。伦哲如在《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朱希祖》中云:“书坊谁不颂朱胡(因当时朱希祖留有大胡子),轶简孤编出毁余。勿吝千金名马至,从知求士例求书。”诗注云:“海盐朱逖先希祖,购书力最豪,当意者不吝值,尝岁晚携巨金周历书店,左右采掇,悉付以现。又尝愿以值付书店,俟取偿于书。故君所得多佳本,自大图书馆以至私家,无能与君争者。”这样几十年积累下来,郦亭藏书全盛时达二十五万册,百余万卷,其中不乏善本,如《山书》、《鸭江行部志》、宋版《周礼》、明钞宋本《水经注》等,均为海内孤本。其中明钞宋本《水经注》曾被王国维誉为《水经注》诸版本中第一,章太炎、王国维二先生先后为此书作跋,许寿裳、汪东二先生为此书题签,后来胡适之先生也为此书写了考证文章。也正因此书,朱希祖替自己的藏书室取名“郦亭”,并请章太炎书匾。郦亭藏书以南明史料和地方志为主,以史书、文集、奏议、乃至古本、稿本为主要收藏目标。
 +
朱希祖喜收集古籍,于明清珍刻、宋季野史、南明史籍、地方志乘、抄本秘籍,无不蒐求。最初藏书是为研究晚明史收集资料,所收稗官野史资料甚富,缪荃孙所藏野史多被他收藏,尤以明代史料为多,其它稿本、抄本为数不少,因有明抄本郦道元的《水经注》,版本极珍,遂命其藏书楼为“郦亭”,章太炎为其题写“郦亭书室”,藏书多达25万册,其中有明清珍刻、宋季野史、南明野史、南明野史、地方志乘等,尝得明影抄本《水经注》,海内孤本康熙《海盐县志》等珍贵善本。据《郦亭藏书目录》统计,约有4 000余种,分经、史、子、集和海盐地方史志五个部分,史部书籍最多,约2 000余种,并多有藏书题跋,有“读书藏书家”之称。解放后,其子朱楔将部分南明史书籍及部分宋刻本出售给北京图书馆,其他大部分则捐给了南京图书馆。藏书印有“郦亭”、“朱希祖印”、“逖先读过”等。
 +
他撰《汲冢书考》五卷、《战国史年表》八卷。这两部书实是治史的典型。他搜集古籍,尤贵地方志书,所收两广方志颇多,所载南明史料尤为可贵。朱希祖以金石考古为历史研究的辅助材料,考释《竹书纪年》,亲历南京南朝陵墓,更喜搜集古文物,有商父乙鬲、五代钱币、雕印佛经,四川、湖北出土的宋代铁钱、元明清三代银币,高丽、安南等铜币。
 +
== 人物关系 ==
 +
张元济长朱希祖12岁,当朱希祖14岁时,张元济已经进士及第;当1896年朱希祖考中秀才时,张元济已经是名动京师、变法图强的“新党”。但这种年龄以及身份地位上的差别,并不妨碍他们日后成为学术上的挚友。这除了他们学术兴趣相近之外,还与他们是世交有关。
 +
张、朱两家均为浙西望族、海盐世家,两家为数百年之世交。张元济先祖张惟赤(螺浮)先生,拓展先世大白居为涉园,为自己读书、藏书之处。涉园不仅是海盐,而且是江南的名园,四方名士来园借书、校勘、游园,往返唱和,张氏后人张鹤徴(云汀)先生辑四方名士唱和为《涉园题咏》,录有桐城张英、长洲韩菼、华亭王鸿结、济南王士祯、德清徐倬,及同县彭孙遹、彭孙贻、朱炎等人的诗作,这朱炎就是朱希祖的族祖,号笠亭先生,有《陶说》、《明人诗抄正、续集》、《笠亭诗集》、《诗学逮津》、《金粟逸人逸事》等书行世。
 +
数百年来,张、朱两家一直有交往,且多次联姻。朱希祖的夫人张维女士就是张元济的本家堂妹。
 +
== 史学研究 ==
 +
师承太炎
 +
朱希祖师承章太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他考取官费生赴日留学,后肄业于东京早稻田大学。那时章太炎正东走日本,倡言革命。朱希祖与黄侃、钱夏、周树人、马裕藻、许寿裳等,共同受业于章氏,听他讲说文、音韵诸学。太炎先生自撰年谱,其宣统二年条云:“逖先博览,能知条理”,对朱氏的史学素养给予称赞。袁世凯想称帝,章太炎力诋之,遭袁氏软禁,章氏以绝食相抗。朱希祖奔走营护,对章氏可谓是情谊笃深。朱希祖治史,主张“以搜集材料、考订事实为基础,以探索历史哲学、指挥人事为归宿”,认为这是“史学主体之大用也”(注:朱希祖:《章太炎先生之史学》,《文史杂志》第5卷,第11、12期合刊,1945年)。
 +
担任重职
 +
民国初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朱希祖任史学系主任。北京大学史学系是国内成立最早的史学专业。它为史学的发展、史学成为近代化意义的科学作出了可贵的贡献。沈兼士在《近三十年来中国史学之趋势》中说:“民初蔡元培长北大,初设史学系,大家都不大重视,凡学生考不上文学系的才入史学系,但这不能不算打定了史学独立的基础”(注:《经世日报•读书周刊》1946年8月14日)。顾颉刚也盛赞北京大学史学系的成绩,说:“国立北京大学的历史学系比较办得理想……北京大学一向就保持着文、史、哲三门学科特别有成绩的优良传统”(注:《顾颉刚论现代中国史学与史学家》,《文化先锋》第6卷16期,1947年)。
 +
朱希祖任系主任时,十分自觉地推进史学的科学化,注重将西方的社会学理论引入史学研究。罗香林在《朱逖先先生行述》中说:“北京大学史学系,首以科学方法为治史阶梯,谓历史为社会科学之一,欲治史学,必先通政治、经济、法律、社会诸学;而于史实考证,则首重原始资料与实物证据”(注:《文史杂志》第5卷,第11、12合刊,1945年)。为了贯彻这一思想,朱希祖在史学系把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人种学、政治学、宪法、经济学之类视为史学的基本学科,并规定为史学系的必修课。史学史及史学原理等课也被定为必修课。这类课程有:中国史学概论、中国史学名著评论、欧美史学史等。由于对原始史料的重视,他支持北京大学设立研究所国学门,建立考古学研究室,积极参与保护和整理内阁大库档案的工作。可以看出,由于他在北京大学的地位,朱希祖在本世纪初在建立科学的新史学方面,还是有相当的影响的。
 +
兼容并收
 +
在北大史学系,他能够广揽人才,耆儒新进,皆所延聘。各种学术观点,不分派系,兼容并收,有蔡孑民先生之风度。傅振伦回忆说,当时“通儒如陈伯弢汉章、叶浩吾瀚、陈援庵、马书平、邓文如之诚诸师,硕学如李大钊、陈翰笙、李璜、王桐龄、孔繁燏、李季谷诸先生,咸来讲学,一时称盛”(注:《先师朱逖先先生行谊》,《文史杂志》第5卷,第11、12期合刊,1945年)。为了推进新史学的建设,朱希祖特别重视史学理论。他聘用李大钊、何炳松同时开史学理论课程,李大钊讲史学思想史和唯物史观研究,何炳松依据美国鲁滨孙的《新史学》,讲授历史研究法、历史教学法等。何氏1923年翻译《新史学》,朱希祖为之作《序》:“我国史学界总应该虚怀善纳,无论哪一国的史学学说,都应当介绍进来。何先生译了这部书,为我国史学界的首倡者。我很望留学各国回来的学者,多译这种书,指导我国史学界”。朱氏这种提倡各种理论并行,大胆引进和吸收西方史学理论的做法,对我国史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三十年代,史学理论著作大量涌现,著者很多出自北京大学,就很能说明这一点。
 +
伯乐识才
 +
他还建议学校当局,就文理科高材生各考选一人,派送德国。文科留学生专攻史学方法、史学史等科目。姚从吾,即是应选而赴德国留学的。姚氏曾留德十一年(1923-1934),是著名的蒙古史、元史专家。在中国史学史方面,他也造诣很深。1940年代,曾在西南联大开设中国史学史。当代著名史学史专家杨翼骧先生就曾亲受他的指导(注:宁泊:《史学史研究的今与昔——访杨翼骧先生》,《史学史研究》1994年第4期)。
 +
讲授课程
 +
朱希祖本人那时讲授中国史学概论。从内容看,他讲授的实际上带有中国史学史的性质,虽然他未采用“中国史学史”的名称。他的讲义1943年在重庆由独立出版社出版,取名《中国史学通论》。受朱氏影响最深的是傅振伦。傅振伦早就撰有中国史学史方面的论文多篇,著有《史通之研究》、《刘知几年谱》等。从1929年至1937年,他在国立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史学系教授中国史学通论。抗战以后入蜀,1942年在白沙国立女子师范学院史地系为学生讲授史学通论。1944年,他把讲义整理成书,由史学书局印行,本想取名《史学通论》,为了与老师朱希祖的书相区别,改名《中国史学概要》。此书分为十篇,分别为:史之解谊、史官建置、史学起源、史书名目、史学流别、史体得失、史学名著举要(上、下)、史学上两大思想家、史籍之整理,并有附录“编辑史籍书目提要之商榷”一文。虽寥寥八万言,但对中国史学的许多方面,都有简要的论列,是较早的关于中国史学史方面的专著。1947年,顾颉刚在回答蒋星煜的采访时,谈到当代史学史专家的成就,就提到了傅振伦并刻意说明“朱希祖之弟子傅振伦”(注:《顾颉刚论现代中国史学与史学家》)。傅氏本人也承认他在史学史方面取得成就,与朱氏的教导和鼓励有关,他曾说:“余每有专著,辄就正于先师”,“及阅《史通之研究》,推为研究刘知几学说之津梁,论《刘知几年谱》,曰搜集资料甚备。……《中国史学概要》,则谓能广师说,而备述各方面”(注:傅振论:《先师朱逖先先生行谊》,《文史杂志》第5卷,第11、12期合刊,1945年)。
 +
南下中山
 +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朱希祖南下广州去中山大学工作,任中山大学文史研究所(前身是历史语言研究所)主任兼文学院史学系教授。他为学生讲授元、明史,并开“史通研究”,“对于刘知几的史学理论和所举的史实,每每有所驳正,引证赡博,听之入神”(注:王兴瑞:《朱先生与国立中山大学》,《文史杂志》第5卷,第11、12期合刊,1945年)。那时的中山大学史学系主任是朱谦之。朱谦之开设西洋史学理论,也很受学生欢迎,史学系同学称他们为“二朱”。朱杰勤是那时中山大学的学生。后来朱杰勤先生在中国史学史方面也成为专家,恐怕与朱希祖早年的影响不无关系。
 +
教学不歇
 +
1937年8月,朱希祖随中央大学西迁入蜀。虽感怀国难,但教学不歇。时教育部拟颁布大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作为资深的史学家,朱希祖提出将中国史学史定为大学史学系必修课之一。这对中国史学史的建设是有重要意义的。1944年,金毓黻的《中国史学史》出版,即被教育部定为大学教材。史学史作为一门学科,至此可以说初步建立起来了。(金氏著作,数次引用朱氏《中国史学通论》的观点。两书仅差一年出版,而金氏的书39年即已写成。金氏在写作时,大概参考了朱氏的讲义稿,因那时他们都在中央大学史学系任教授。金氏毕业于北大,受黄侃影响至深,而黄侃与朱氏又曾同受业于章太炎,故金氏与朱氏也有一种师承关系,阅其讲义或听其讲课都是可能的。)
 +
== 终身贡献 ==
 +
作为章太炎的学生,朱氏既能够继承章氏治史精华,又能对西洋史学理论宽容地吸收;既重视历史史实的考据,又强调历史哲学的重要,并认识到史学以指挥人事为归宿。这在新史学的建设中,就方法论而言,代表了一种正确的治学方向。中国史学的历史非常悠久,古代的著名史学家及史学评论家在他们的著作中,谈到了许多史学史的内容,但史学史在本世纪以前却未形成专门学科。把它作为独立的近代意义上的学科进行建设是梁启超在1926-1927年的《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提出的。二十世纪初,梁启超发表了《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揭起了“史界革命”的旗帜,对传统史学进行了猛烈的批判。他积极引进西洋史学理论来改造传统史学。随着社会的发展,他的史学思想有所变化,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他对传统史学的态度由原来的“葬鲁疏阔”的否定转向逐步地肯定。他提出研究中国史学史,就是这种转变的一种表现。1922年发表的《中国历史研究法》,其中第二章《过去之中国史学界》,具有中国史学史的雏形。可见,中国史学史的产生与中西史学的交汇、中国新史学建设的需要有很大关系。朱希祖在史界革命的重镇北京大学史学系任系主任,为史界革命的开展,作了不少有益的工作。重视中国史学研究,应该说是这些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
== 个人著作 ==
 +
朱希祖在中国史学史方面的成就集中体现在他的《中国史学通论》里。该著本是1919年夏在北京大学史学系为学生讲授本国史学概论的讲义。原为三篇:一中国史学之起源;二中国史学之派别;三历史哲学。以后在其它大学讲授此讲义时,删除了第三篇。1942年,朱氏应女婿罗香林之请,决定出版该讲义,附录论文两篇:“太史公解”和“汉十二世著纪考”。
 +
== 著述目录 ==
 +
关于中国史学理论者
 +
《中国史学通论》,重庆独立出版社,1943年
 +
《史馆论议》(未刊)
 +
关于史迹者
 +
《六朝陵墓调查报告》,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1935年
 +
《汲冢书考》,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
关于史料辑录者
 +
《伪楚录辑补及伪齐录校补》,重庆独立出版社,1942年
 +
《孙吴佚史辑校》(未刊)
 +
关于史学考证者
 +
史籍、氏族、地理、金石、杂考等论文八十篇,多未发表。
 +
关于版本目录论文八种
 +
《明季史料题跋》,中华书局,1961年
 +
其他如《郦亭藏书目录》、《郦亭藏书题跋记》、《中兴馆阁书目•续目》(辑佚)、《新梁书艺文志》等,多未发表。
 +
关于战国史论文十五篇
 +
未发表。
 +
关于萧梁历史者七十篇二十四篇
 +
未发表。
 +
关于唐代历史者十篇
 +
未发表。
 +
关于宋代历史者
 +
专著三种,仅《杨幺事迹考》于1935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
关于明代历史者七十篇
 +
多未发表。
 +
关于近百年历史者九种
 +
未发表。
 +
关于中国文学史者十二种
 +
多未发表。
 +
关于小说经解者二种(自印一种)
 +
诗文四十四篇
 +
多未发表。
 +
日记、随笔三种
 +
未发表

於 2019年2月17日 (日) 16:02 的修訂

朱希祖
[[File:[File:朱希祖3.jpg|frameless]]
朱希祖
原文名 Xizu Zhu
出生 1879年
中國浙江省海鹽縣長木橋上水村
逝世 1944年
國籍 中國
別名 字逷先,又作迪先、逖先
職業 史學家
知名作品 中國史學通論

朱希祖,(1879-1944),浙江海鹽長木橋(今富亭鄉)上水村人,字逷先,又作迪先、逖先。清道光狀元朱昌頤族孫。歷任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清華大學、輔仁大學、中山大學及中央大學(1949年後更名南京大學)等校教授。解放前著名的史學家。 他較早地倡導開設中國史學原理及史學理論等課程,並講授「中國史學概論」,在中國史學史的早期研究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1932年任廣州中山大學教授兼文史研究所所長,先後撰寫《南明之國本與政權》、《南明廣州殉國諸王考》、《中國最初經營台灣考》、《屈大均傳》、《明廣東東林黨傳》等數十篇論文,成為研究南明史的權威。1944年7月因肺氣腫病發,逝於重慶。

人物生平

17歲中秀才。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官費留學日本早稻田大學,攻史學專業。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在東京與魯迅同隨章太炎學習《說文解字》。 宣統元年(1909年)歸國後,與魯迅同受聘於浙江兩級師範學堂任教。翌年改就嘉興府中學任教。辛亥革命後公舉為海鹽縣首任民事長,積極推行剪辮放足、破除迷信、禁止鴉片、興辦學校等新政。旋改到省教育廳任事。 1913年為教育部起草國語注音字母方案,後受聘任北京大學預科教員兼清史館編修。袁世凱稱帝時,辭去編修,專任北大教授。「五四運動」前後,朱希祖常為《新青年》和《晨報》副刊撰稿。 1918年任北京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教授中國文學史。不久兼任史學系主任,寫成《中國史學通論》一書及許多史論。其間積極參與推行白話文。 1920年,聯合北大六教授上書教育部,要求推行新式標點,中國新式標點自此始。是年底,和沈雁冰、鄭振鐸、葉聖陶等12人共同發起成立文學研究會。 1921年,為北大接收歷史博物館殘存內閣大庫檔案1502麻袋,於研究所國學門設明清檔案整理會,擬定整理辦法,領導史學系學生整理研究。 1923年夏,應陝西督軍劉鎮華之請,入關中講學,摹拓漢唐石刻。 1926年夏,改任清華、輔仁兩大學教授。 1928年重返北大,任史學系主任,並發起成立中國史學會。 1930年入中央研究院,任研究員。 1932年任廣州中山大學教授兼文史研究所所長,先後撰寫《南明之國本與政權》、《南明廣州殉國諸王考》、《中國最初經營台灣考》、《屈大均傳》、《明廣東東林黨傳》等數十篇論文,成為研究南明史的權威。 1934年受聘為南京中央大學歷史系主任,同年任古物保管委員會主任。教學之餘,與其子朱偰對南京古蹟實地調查,寫出《六朝陵墓調查報告》等專著,為研究南京歷史文化奠定了基石。 1935年、1936年任高等考試典試委員。 1938年隨校西遷,在四川7年中,先後撰成《偽楚錄輯補》、《偽齊錄校補》等書,以隱刺偽滿和汪偽政權。 1940年任國史館籌備委員會總幹事,不久即辭國史館職;3月,由重慶中央大學歷史系主任改任考試院考選委員會委員,後兼任考試院公職候選人檢核委員會主任。 1944年7月因肺氣腫病發,逝於重慶。友好門生曾編印《文史雜誌》專號,介紹其生平。

往事略集

朱希祖,字逷先。先世系出吳郡,後一遷歙縣,再遷婺源。清光緒九年(1879年),他生於尚胥里上水村。1905年,考取官費,赴日本東京早稻田大學,學習史學。與魯迅等同受業於章太炎之門。孫中山成立中國同盟會,演講三民主義,朱希祖經常前往聽講,於是欲用明季歷史,闡揚民族大義。 1909年,學成回國,擔任嘉興第二中學教員,並宣揚革命學說。辛亥革命時,他被推為海鹽縣知事,鄉里安堵。 1913年1月,教育部在北京召集國語讀音統一會,朱希祖奉派出席。會議代表們審核音素、采定字母時眾說紛紜,久爭不決。朱希祖獨主張采古文纂籀經省之形為字母;既采其形,復符本音;凡聲母四十二,韻母十二,介母三,名為「注音字母」。代表們對此決議通過,因此,朱希祖之名動京師,國立北京大學馬上聘為預科教員,併兼清史館編纂。後因清史館總纂趙爾巽贊成袁世凱帝制,背叛民國,朱希祖遂憤而辭職。不久改任北京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及史學系主任,講授中國史學概要、斷代史及文學史。 1919年,朱希祖在新文化運動中,也提倡白話文學,並鼓吹民主與科學等革命思潮。他以為歷史學是一種社會科學,必須用科學方法從事研究。研究歷史必先通政治、經濟、法律、社會等科學。考證史事須以原始史料與實物為依據,決不可輕信坊間輾轉複製的次等材料。他主持北大史學系時,把課程分為六系:(一)史學的基本科學,(二)史學的輔助科學,(三)史學史及史學原理等,(四)中外通史及斷代史,(五)專門史,(六)第一、第二外國語都是必修科。這種制度施行後,國內公私大學歷史系,一致採用。從此以後,中國史學乃得躋於科學之林,而史學名家培養漸多。 1922年5月,朱希祖主持明清檔案整理會,開設陳列室,供學者研究。他指導北大史學系同學整理,辦法是分為三步:首就檔案的形式分類,區分年代;次則編號摘由;再次者則研究、考證,並分類統計。以整理就緒者,送入陳列室,供人參觀,並在《北大日刊》公布其事由。他編有《內閣檔案各衙門交收天啟崇禎事跡清單》。朱希祖整理檔案的辦法為後來文獻館整理內閣大庫、軍機處、內務府、清史館及刑部等檔案所採用。 1926年,朱希祖應聘為國立清華大學及北京私立輔仁大學教授。 1928年,他仍回北大為史學系主任,兼清華大學等教授,並於是年秋發起中國史學會於北平。 1930年改就中央研究院研究員。次年,日本軍人發動瀋陽事變,東北淪陷,朱希祖深痛國難嚴重,重新研究南明史乘,以發揚民族精神。 1932年,國立中山大學校長鄒魯電聘朱希祖為文史研究所主任。 1934年春應聘為中央大學歷史系主任,兼古物委員會委員。講學之餘,赴南京郊外作古蹟調查,撰寫調查報告書,又撰《偽齊錄輯補》、《偽楚錄輯補》及《楊麼事跡考》,寓古為今用之義。 1937年,全國抗戰開始,南京中央大學奉命西遷。是年11月,朱希祖隨校到了四川重慶。會教育部擬頒布大學課程標準,徵求意見,朱希祖以為歷史學系課程,當以學習理論為主;就學理言,則目的有二:一為發現歷史真相,除普通史和社會、政治、經濟為必修課外,須以考古、地史、人類、人種、言語等學為必修課,而以各種國別史為選修課,更輔以社會史、經濟史、專門史等科目;二為發現歷史真理。除普通史如社會史、經濟史、哲學史、美術史、宗教史等為選修課外,還要以人文地理學、人類學等輔之。 抗日戰爭既起,朱希祖嘗論「藉歷史以說明國家之綿延,鼓勵民族之復興」,主張政府當開館修史。 1940年2月國民政府接受朱希祖關於籌辦檔案管理總庫和國史館的提議,於重慶歌樂山設立國史館籌備委員會,並聘請朱希祖為總幹事。3月,又簡任他為考試院考選委員會委員。於是,朱希祖辭去中大歷史系主任之職,並遷居歌樂山向家灣。後又因多病,遂辭史館職務,專任考試院務。並從事著作,晝夜無間,而病勢日劇。 1944年7月5日卒,年僅66歲。 朱希祖自主持北大史學系以來,即以新史學相倡導,於南朝梁氏及南明歷史,改力最久而精深。他嘗遊歷陝西、晉北、金陵、廣州以及名山大川,訪求遺文舊事,並旁通目錄、版本、校讎金石、考古等學。曾擬編刊史學叢考,公開發表。「九•一八」事變後,嘗恨民族敗類在東北、華北、南京組織偽政權,又憤於日寇沿襲金人封建張邦昌、劉豫故技,因而勾稽兩宋史料,撰《偽楚錄輯補》六卷、《偽齊錄校補》四卷、《偽齊國志長編》十六卷,揭發敵人奸謀,揭漢奸穢跡,以昭告國人,以明學以致用之旨。

藏書名家

朱希祖開始藏書大致始於日本求學時代,到北京執教後,更是南北奔走,東西驅馳,節衣縮食,以求善本。他的酈亭藏書在學界,享有盛名。倫哲如在《辛亥以來藏書紀事詩•朱希祖》中雲:「書坊誰不頌朱胡(因當時朱希祖留有大鬍子),軼簡孤編出毀余。勿吝千金名馬至,從知求士例求書。」詩注云:「海鹽朱逖先希祖,購書力最豪,當意者不吝值,嘗歲晚攜巨金周曆書店,左右采掇,悉付以現。又嘗願以值付書店,俟取償於書。故君所得多佳本,自大圖書館以至私家,無能與君爭者。」這樣幾十年積累下來,酈亭藏書全盛時達二十五萬冊,百餘萬卷,其中不乏善本,如《山書》、《鴨江行部志》、宋版《周禮》、明鈔宋本《水經注》等,均為海內孤本。其中明鈔宋本《水經注》曾被王國維譽為《水經注》諸版本中第一,章太炎、王國維二先生先後為此書作跋,許壽裳、汪東二先生為此書題簽,後來胡適之先生也為此書寫了考證文章。也正因此書,朱希祖替自己的藏書室取名「酈亭」,並請章太炎書匾。酈亭藏書以南明史料和地方志為主,以史書、文集、奏議、乃至古本、稿本為主要收藏目標。 朱希祖喜收集古籍,於明清珍刻、宋季野史、南明史籍、地方志乘、抄本秘籍,無不蒐求。最初藏書是為研究晚明史收集資料,所收稗官野史資料甚富,繆荃孫所藏野史多被他收藏,尤以明代史料為多,其它稿本、抄本為數不少,因有明抄本酈道元的《水經注》,版本極珍,遂命其藏書樓為「酈亭」,章太炎為其題寫「酈亭書室」,藏書多達25萬冊,其中有明清珍刻、宋季野史、南明野史、南明野史、地方志乘等,嘗得明影抄本《水經注》,海內孤本康熙《海鹽縣誌》等珍貴善本。據《酈亭藏書目錄》統計,約有4 000餘種,分經、史、子、集和海鹽地方史志五個部分,史部書籍最多,約2 000餘種,並多有藏書題跋,有「讀書藏書家」之稱。解放後,其子朱楔將部分南明史書籍及部分宋刻本出售給北京圖書館,其他大部分則捐給了南京圖書館。藏書印有「酈亭」、「朱希祖印」、「逖先讀過」等。 他撰《汲冢書考》五卷、《戰國史年表》八卷。這兩部書實是治史的典型。他搜集古籍,尤貴地方志書,所收兩廣方志頗多,所載南明史料尤為可貴。朱希祖以金石考古為歷史研究的輔助材料,考釋《竹書紀年》,親歷南京南朝陵墓,更喜搜集古文物,有商父乙鬲、五代錢幣、雕印佛經,四川、湖北出土的宋代鐵錢、元明清三代銀幣,高麗、安南等銅幣。

人物關係

張元濟長朱希祖12歲,當朱希祖14歲時,張元濟已經進士及第;當1896年朱希祖考中秀才時,張元濟已經是名動京師、變法圖強的「新黨」。但這種年齡以及身份地位上的差別,並不妨礙他們日後成為學術上的摯友。這除了他們學術興趣相近之外,還與他們是世交有關。 張、朱兩家均為浙西望族、海鹽世家,兩家為數百年之世交。張元濟先祖張惟赤(螺浮)先生,拓展先世大白居為涉園,為自己讀書、藏書之處。涉園不僅是海鹽,而且是江南的名園,四方名士來園借書、校勘、遊園,往返唱和,張氏後人張鶴徴(雲汀)先生輯四方名士唱和為《涉園題詠》,錄有桐城張英、長洲韓菼、華亭王鴻結、濟南王士禎、德清徐倬,及同縣彭孫遹、彭孫貽、朱炎等人的詩作,這朱炎就是朱希祖的族祖,號笠亭先生,有《陶說》、《明人詩抄正、續集》、《笠亭詩集》、《詩學逮津》、《金粟逸人逸事》等書行世。 數百年來,張、朱兩家一直有交往,且多次聯姻。朱希祖的夫人張維女士就是張元濟的本家堂妹。

史學研究

師承太炎 朱希祖師承章太炎。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他考取官費生赴日留學,後肄業於東京早稻田大學。那時章太炎正東走日本,倡言革命。朱希祖與黃侃、錢夏、周樹人、馬裕藻、許壽裳等,共同受業於章氏,聽他講說文、音韻諸學。太炎先生自撰年譜,其宣統二年條云:「逖先博覽,能知條理」,對朱氏的史學素養給予稱讚。袁世凱想稱帝,章太炎力詆之,遭袁氏軟禁,章氏以絕食相抗。朱希祖奔走營護,對章氏可謂是情誼篤深。朱希祖治史,主張「以搜集材料、考訂事實為基礎,以探索歷史哲學、指揮人事為歸宿」,認為這是「史學主體之大用也」(註:朱希祖:《章太炎先生之史學》,《文史雜誌》第5卷,第11、12期合刊,1945年)。 擔任重職 民國初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學校長,朱希祖任史學系主任。北京大學史學系是國內成立最早的史學專業。它為史學的發展、史學成為近代化意義的科學作出了可貴的貢獻。沈兼士在《近三十年來中國史學之趨勢》中說:「民初蔡元培長北大,初設史學系,大家都不大重視,凡學生考不上文學系的才入史學系,但這不能不算打定了史學獨立的基礎」(註:《經世日報•讀書周刊》1946年8月14日)。顧頡剛也盛讚北京大學史學系的成績,說:「國立北京大學的歷史學系比較辦得理想……北京大學一向就保持着文、史、哲三門學科特別有成績的優良傳統」(註:《顧頡剛論現代中國史學與史學家》,《文化先鋒》第6卷16期,1947年)。 朱希祖任系主任時,十分自覺地推進史學的科學化,注重將西方的社會學理論引入史學研究。羅香林在《朱逖先先生行述》中說:「北京大學史學系,首以科學方法為治史階梯,謂歷史為社會科學之一,欲治史學,必先通政治、經濟、法律、社會諸學;而於史實考證,則首重原始資料與實物證據」(註:《文史雜誌》第5卷,第11、12合刊,1945年)。為了貫徹這一思想,朱希祖在史學系把社會學、社會心理學、人類學、人種學、政治學、憲法、經濟學之類視為史學的基本學科,並規定為史學系的必修課。史學史及史學原理等課也被定為必修課。這類課程有:中國史學概論、中國史學名著評論、歐美史學史等。由於對原始史料的重視,他支持北京大學設立研究所國學門,建立考古學研究室,積極參與保護和整理內閣大庫檔案的工作。可以看出,由於他在北京大學的地位,朱希祖在本世紀初在建立科學的新史學方面,還是有相當的影響的。 兼容並收 在北大史學系,他能夠廣攬人才,耆儒新進,皆所延聘。各種學術觀點,不分派系,兼容並收,有蔡孑民先生之風度。傅振倫回憶說,當時「通儒如陳伯弢漢章、葉浩吾瀚、陳援庵、馬書平、鄧文如之誠諸師,碩學如李大釗、陳翰笙、李璜、王桐齡、孔繁燏、李季谷諸先生,咸來講學,一時稱盛」(註:《先師朱逖先先生行誼》,《文史雜誌》第5卷,第11、12期合刊,1945年)。為了推進新史學的建設,朱希祖特別重視史學理論。他聘用李大釗、何炳松同時開史學理論課程,李大釗講史學思想史和唯物史觀研究,何炳松依據美國魯濱孫的《新史學》,講授歷史研究法、歷史教學法等。何氏1923年翻譯《新史學》,朱希祖為之作《序》:「我國史學界總應該虛懷善納,無論哪一國的史學學說,都應當介紹進來。何先生譯了這部書,為我國史學界的首倡者。我很望留學各國回來的學者,多譯這種書,指導我國史學界」。朱氏這種提倡各種理論並行,大膽引進和吸收西方史學理論的做法,對我國史學的發展產生了積極作用。三十年代,史學理論著作大量湧現,著者很多出自北京大學,就很能說明這一點。 伯樂識才 他還建議學校當局,就文理科高材生各考選一人,派送德國。文科留學生專攻史學方法、史學史等科目。姚從吾,即是應選而赴德國留學的。姚氏曾留德十一年(1923-1934),是著名的蒙古史、元史專家。在中國史學史方面,他也造詣很深。1940年代,曾在西南聯大開設中國史學史。當代著名史學史專家楊翼驤先生就曾親受他的指導(註:寧泊:《史學史研究的今與昔——訪楊翼驤先生》,《史學史研究》1994年第4期)。 講授課程 朱希祖本人那時講授中國史學概論。從內容看,他講授的實際上帶有中國史學史的性質,雖然他未採用「中國史學史」的名稱。他的講義1943年在重慶由獨立出版社出版,取名《中國史學通論》。受朱氏影響最深的是傅振倫。傅振倫早就撰有中國史學史方面的論文多篇,著有《史通之研究》、《劉知幾年譜》等。從1929年至1937年,他在國立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史學系教授中國史學通論。抗戰以後入蜀,1942年在白沙國立女子師範學院史地係為學生講授史學通論。1944年,他把講義整理成書,由史學書局印行,本想取名《史學通論》,為了與老師朱希祖的書相區別,改名《中國史學概要》。此書分為十篇,分別為:史之解誼、史官建置、史學起源、史書名目、史學流別、史體得失、史學名著舉要(上、下)、史學上兩大思想家、史籍之整理,並有附錄「編輯史籍書目提要之商榷」一文。雖寥寥八萬言,但對中國史學的許多方面,都有簡要的論列,是較早的關於中國史學史方面的專著。1947年,顧頡剛在回答蔣星煜的採訪時,談到當代史學史專家的成就,就提到了傅振倫並刻意說明「朱希祖之弟子傅振倫」(註:《顧頡剛論現代中國史學與史學家》)。傅氏本人也承認他在史學史方面取得成就,與朱氏的教導和鼓勵有關,他曾說:「余每有專著,輒就正於先師」,「及閱《史通之研究》,推為研究劉知幾學說之津梁,論《劉知幾年譜》,曰搜集資料甚備。……《中國史學概要》,則謂能廣師說,而備述各方面」(註:傅振論:《先師朱逖先先生行誼》,《文史雜誌》第5卷,第11、12期合刊,1945年)。 南下中山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朱希祖南下廣州去中山大學工作,任中山大學文史研究所(前身是歷史語言研究所)主任兼文學院史學系教授。他為學生講授元、明史,並開「史通研究」,「對於劉知幾的史學理論和所舉的史實,每每有所駁正,引證贍博,聽之入神」(註:王興瑞:《朱先生與國立中山大學》,《文史雜誌》第5卷,第11、12期合刊,1945年)。那時的中山大學史學系主任是朱謙之。朱謙之開設西洋史學理論,也很受學生歡迎,史學系同學稱他們為「二朱」。朱傑勤是那時中山大學的學生。後來朱傑勤先生在中國史學史方面也成為專家,恐怕與朱希祖早年的影響不無關係。 教學不歇 1937年8月,朱希祖隨中央大學西遷入蜀。雖感懷國難,但教學不歇。時教育部擬頒布大學課程標準,徵求意見。作為資深的史學家,朱希祖提出將中國史學史定為大學史學系必修課之一。這對中國史學史的建設是有重要意義的。1944年,金毓黻的《中國史學史》出版,即被教育部定為大學教材。史學史作為一門學科,至此可以說初步建立起來了。(金氏著作,數次引用朱氏《中國史學通論》的觀點。兩書僅差一年出版,而金氏的書39年即已寫成。金氏在寫作時,大概參考了朱氏的講義稿,因那時他們都在中央大學史學系任教授。金氏畢業於北大,受黃侃影響至深,而黃侃與朱氏又曾同受業於章太炎,故金氏與朱氏也有一種師承關係,閱其講義或聽其講課都是可能的。)

終身貢獻

作為章太炎的學生,朱氏既能夠繼承章氏治史精華,又能對西洋史學理論寬容地吸收;既重視歷史史實的考據,又強調歷史哲學的重要,並認識到史學以指揮人事為歸宿。這在新史學的建設中,就方法論而言,代表了一種正確的治學方向。中國史學的歷史非常悠久,古代的著名史學家及史學評論家在他們的著作中,談到了許多史學史的內容,但史學史在本世紀以前卻未形成專門學科。把它作為獨立的近代意義上的學科進行建設是梁啓超在1926-1927年的《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中提出的。二十世紀初,梁啓超發表了《中國史敘論》和《新史學》,揭起了「史界革命」的旗幟,對傳統史學進行了猛烈的批判。他積極引進西洋史學理論來改造傳統史學。隨着社會的發展,他的史學思想有所變化,至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他對傳統史學的態度由原來的「葬魯疏闊」的否定轉向逐步地肯定。他提出研究中國史學史,就是這種轉變的一種表現。1922年發表的《中國歷史研究法》,其中第二章《過去之中國史學界》,具有中國史學史的雛形。可見,中國史學史的產生與中西史學的交匯、中國新史學建設的需要有很大關係。朱希祖在史界革命的重鎮北京大學史學系任系主任,為史界革命的開展,作了不少有益的工作。重視中國史學研究,應該說是這些工作的一個重要方面。

個人著作

朱希祖在中國史學史方面的成就集中體現在他的《中國史學通論》里。該著本是1919年夏在北京大學史學係為學生講授本國史學概論的講義。原為三篇:一中國史學之起源;二中國史學之派別;三歷史哲學。以後在其它大學講授此講義時,刪除了第三篇。1942年,朱氏應女婿羅香林之請,決定出版該講義,附錄論文兩篇:「太史公解」和「漢十二世著紀考」。

著述目錄

關於中國史學理論者 《中國史學通論》,重慶獨立出版社,1943年 《史館論議》(未刊) 關於史跡者 《六朝陵墓調查報告》,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1935年 《汲冢書考》,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關於史料輯錄者 《偽楚錄輯補及偽齊錄校補》,重慶獨立出版社,1942年 《孫吳佚史輯校》(未刊) 關於史學考證者 史籍、氏族、地理、金石、雜考等論文八十篇,多未發表。 關於版本目錄論文八種 《明季史料題跋》,中華書局,1961年 其他如《酈亭藏書目錄》、《酈亭藏書題跋記》、《中興館閣書目•續目》(輯佚)、《新梁書藝文志》等,多未發表。 關於戰國史論文十五篇 未發表。 關於蕭梁歷史者七十篇二十四篇 未發表。 關於唐代歷史者十篇 未發表。 關於宋代歷史者 專著三種,僅《楊幺事跡考》於1935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 關於明代歷史者七十篇 多未發表。 關於近百年歷史者九種 未發表。 關於中國文學史者十二種 多未發表。 關於小說經解者二種(自印一種) 詩文四十四篇 多未發表。 日記、隨筆三種 未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