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朝鲜义勇军纪念馆

朝鲜义勇军烈士纪念馆位于河北省邯郸市涉县,建于2004年,全面展示和介绍了朝鲜义勇军在太行山区抗战的历史,是国内第一座纪念朝鲜义勇军的展馆。[1]

目录

纪念馆概况

晋冀鲁豫抗日殉国烈士公墓是我国第一座安葬中韩抗日烈士的墓园。 同年10月10日,由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主持兴建的“晋冀鲁豫抗日殉国烈士公墓”在涉县石门村莲花山落成,并举行了左权将军诸烈士公葬大会。中共中央北方局代表李大章、八路军副参谋长腾代远、八路军野战政治部主任罗瑞卿、129师师长刘伯承、政委邓小平、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主席杨秀峰、朝鲜义勇军代表崔昌益及太行各界代表人士五千余人出席公葬大会。

大会通过决议:电慰中韩抗日死难者家属。1982年,晋冀鲁豫抗日殉国烈士公墓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韩建交以来,前来祭拜的韩国游客不断增多。石正烈士的家乡――韩国密阳也经常组织团队前来开展“朝鲜义勇军太行山抗日遗迹寻访”活动。来自韩国的游客已占邯郸海外游客的一半以上。全面记述了中韩抗日烈士并肩作战,共同抗敌的光辉历史。它的建成,将成为太行山红色旅游的一个新亮点。

朝鲜义勇军简介

朝鲜义勇军华北支队是我国抗日战争时期活跃在太行山上的一支由朝鲜爱国青年志士组成的国际反法西斯部队,1940年底来到河北省邯郸市太行山抗日根据地,并在这里创办了朝鲜青年联合会,开办了朝鲜青年军政干校,与八路军和太行山区人民同心同德,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抗战斗争。

1942年5月,日寇向太行山抗日根据地发动大规模的军事扫荡,朝鲜义勇军和八路军并肩战斗,英勇地抗击了数倍于我军的日军。在反扫荡战争中,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将军、朝鲜义勇军华北支队政治指导员石正、华北朝鲜青年联合会领导人陈光华等一批抗战将领壮烈牺牲,安葬在涉县晋冀鲁豫抗日殉国烈士公墓,后迁往邯郸晋冀鲁豫烈士陵园。

2004年,我们在朝鲜义勇军烈士墓旁建设了朝鲜义勇军纪念馆,全面展示和介绍了朝鲜义勇军在太行山区抗战的历史,是国内第一座纪念朝鲜义勇军的展馆。

晋冀鲁豫抗日殉国烈士公墓是我国第一座安葬中朝抗日烈士的墓园。1942年5月,侵华日军3万余人对太行山抗日根据地发动大规模的军事扫荡,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朝鲜义勇军领导人石正、陈光华等中朝抗日将领在战斗中壮烈牺牲。 新修建的朝鲜义勇军烈士纪念馆内部陈列分为四个单元,全面记述了中朝抗日烈士并肩作战,共同抗敌的光辉历史

展馆主题单元

朝鲜义勇军烈士纪念馆位于左权将军墓西北侧,石正、陈光华烈士墓前,由蛾卵石铺成的甬道和青石台阶与两墓相连。纪念馆建于2004年7月,建筑面积100平方米,陈列内容分为4个单元,展出有珍贵的历史照片和文献资料100余帧,陈列有石正烈士的家乡——韩国密阳市政府代表团专程从烈士故居带来的土壤、烈士生前发表的文稿等实物。

修建的朝鲜义勇军烈士纪念馆陈列分为四个单元:

流亡中国,反抗侵略;转战南北,并肩作战;

中韩志士,血盟太行;历史丰碑,友谊虹桥。

第一部分:流亡中国,反抗侵略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日本势力进入朝鲜半岛,1910年8月,日本正式吞并朝鲜,朝鲜亡国。1919年3月1日,朝鲜近200万人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独立运动,遭到日本殖民当局血腥镇压,史称“三.一运动“。日本占领当局对朝鲜爱国人民进行残酷镇压,大批韩国独立运动志士流亡到中国,开展抗日复国斗争,并在上海成立大韩民国临时政府。

第二部分:转战南北,并肩作战

抗日战争爆发,朝鲜义勇队在武汉成立,组成三个支队,分别在浙江、湖南、广西等战场配合中国军队作战,成为关内最早的朝鲜抗日武装。为了粉碎日本向华北实行移民,将大批朝鲜人迁入华北日占区的阴谋,从1940年开始,朝鲜义勇队成员先后到达太行山,与八路军并肩作战,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1942年7月,朝鲜义勇队改名为朝鲜义勇军。

第三部分:中韩志士,血盟太行

在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作战中,有20余位朝鲜义勇军成员在战斗中牺牲。1942年5月,日军对太行根据地发动大规模的军事扫荡,左权、石正、陈光华等大批中韩抗日将领壮烈牺牲,后安葬于晋冀鲁豫抗日殉国烈士公墓。国共两党领导人纷纷发表文章或题词,纪念中韩抗日烈士。1945年8月,历经苦难的中韩两国人民,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第四部分:历史丰碑,友谊虹桥

随着中韩两国交流的不断扩大,中韩抗日烈士同流之血,已成为中韩两国人民友好历史的见证。左权、石正、陈光华等中韩抗日烈士的英雄业绩,化为屹立在太行山上的历史丰碑,深入到中韩两国人民的心中,成为两国友好发展的桥梁。[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