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西涼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重新導向自 曦阳掌)
前往: 導覽搜尋

西涼掌,又稱曦陽掌或西陽掌,在中國武術界,關於這門拳術的起源,大體有兩種說法:一是三國西涼人蜀漢五虎上將馬超創立說;二是魏文帝時代少林僧創立說[1]

拳術特點

唐殿卿在揚州所傳的西涼門拳術並非一套拳術,而至少是由三套拳術組成。它們是:第一套,青毛獅拳,又稱夜戰八方,除起勢、收勢外,分為八段,由八十三個動作組成,注重拳打一線,外方內圓。第二套是石頭拳,又稱七星梅花勢。這套拳除了起勢、收勢外,分為八段,特點是舒展大方,身法緊湊、步法靈活、拳勢威猛、剛勁有力、發拳有穿山洞石之情,落步有入地生根之意。第三套就是西涼掌了,這套拳分為上下兩路,除了起勢、收勢外,總共由一百七十二個動作組成。綜合以上三套,揚州武林俗稱之為「西涼三拳」,或稱為西涼上、中、下三套。

大約於1890年-1913年間,唐殿卿將「西涼三拳」傳劉紹臣;上個世紀30年代,劉紹臣傳田永庚、劉桂歧、張正魁、江子泉等,他們是西涼拳術在揚州傳授的第三代。尤其是田永庚,是盡得西涼真諦的職業拳師,他的徒弟在歷次全國及省市武術比賽中,憑仗西涼拳術的出手,都有獎盃入賬。他的高徒、武術教授仇志剛還將《西涼掌》整理研究出版。

西涼門拳術儘管有三套拳術,卻能共同組成一個拳術系統,形成了一個獨特的武技流派,原因在於它們有着共同的戰術和技擊特點。

最顯著的特點,唐殿卿既以「神手」著稱,當然與他的西涼拳術以掌法見長攸關。掌法有打、扒、搓、合、推、穿、劈、按、挑、蓋、切、托、摟、拍、纏、砍、插、扇、刁、亮、拿、抓、點、擊、舞花。兩掌之間,攻守分明,虛實相間,此手打,彼手封,此手上架,彼手護襠,前手出擊,後手護胸。行拳走勢時上掌、下掌、左掌、右掌、明掌、暗掌連為一體,上下左右,明暗正反,縱橫交織,一氣呵成;從頭至尾連接緊湊,以身助臂,以臂助掌,且配以擊響,俗說「西涼掌一百零八響,三十六響手腳響」,大開大合的招式,紛呈多姿的掌法,崩脆震耳的擊響,構成起伏磅礴的拳勢,從而成為西涼節奏鮮明的標誌[2]

西涼拳術擅長用掌外,也不拒絕用腿,賦予腿腳不可缺少的示威空間。以摟手側踹、彈踢推掌、里合彈踢、鏟腿旋風、連環腿、扒手撞膝、連環撞膝、震腳高崩、提膝拍掌為主要動作的拳腳並用,使它在走勢中手到腿到,手出擊頭,腳起撩陰,彈腿、擺蓮腿、里合腿、纏絲腿、旋風腿連番使出,尤其善用膝法和震腳,一步一膝,上身緊封門戶,下身靈活多變,連環擊敵。

技擊性強,是西涼拳術的又一特點。待對方出手時我出手,不等對方力到我手已擊中對方,其招式有刁手抹面、貫打行手、扒掌點心、夜叉探海、猿猴獻果、猿猴照鏡、海底撈月、雙峰貫耳、側身反擊、浪子踢球、刁手滾肘、刁手搓掌、躍步連環掌。而這些招式威力的實現,是以做到三個字作為技術前提的。一是促,靠近進攻,越近越狠;二是刁,即是虛虛實實,真真假假,指上帶打下,使之無招架;三是快,遇機即打,尋機速戰!手快制手慢,所謂「對方出手我出手,見縫插針走前頭」。除了掌、腿之外,周身之頭、肩、肘、膝、胯、足,無不是攻防武器,擒拿、點穴、上打、下踢、身撞、肘靠,神出鬼沒,四處擊敵!

西涼門拳術發勁也別具一格,講究以意領氣,以氣摧力,力發於腰,輸於四肢,發力剛脆拳勢雄壯。不但強調閃避進擊,以巧取勝,還講究掌拳的力度硬功,所以吾輩未習西涼掌之前,首先以排手、抓酒罈、扔沙袋、擰筷子、五指撐等傳統方法苦練基本硬功,尤其是排手功五式貫穿於整個套路之中,然後再去學練套路,進而從理論上深悟三節明、四梢齊、五行閉的道理,掌握西涼拳術內外結合、剛柔相濟的拳理要領。

由於唐殿卿武藝精湛,在揚期間投奔他門下學藝的人絡繹不絕。唐大師從不保守,凡人品正派、武學可造之才,他總是傾囊相授。於是開館授藝,兼傳拳法,授徒循循善誘,並以武德教育門人,揚州習武蔚然成風。

唐殿卿曾從三個清真教回族師傅,所以特別喜愛回族傳人,如林顯明、林廣陵、石保明、艾玉恭、林仙福等;所收漢族徒弟有金一明、劉紹臣、楊恆壽、劉聲如、劉海龍、劉伯川、陳崑山、范世海、魏四、徐文全、劉襄國、林柏堅等,盡皆學有建樹,成為上個世紀揚州武術的中堅。在合肥所傳弟子中,成名的有楊友成、周志海、吳重光、李世清、宋武、余應生、王品先、劉敬明等人。安徽王品先再傳王明熙。唐殿卿在山東曾傳曦陽掌給師弟米傳宗。

唐殿卿在揚州所傳弟子郭粹亞著《石頭拳秘訣》一書,其弟子近代著名武術理論家金一明著有《石頭拳術》、《三十二式長拳》、《武當拳秘訣》等眾多著作,武術國際級裁判、揚州大學武術教授仇志剛著 《西涼掌》、《戳腳》二書。仇志剛系唐殿卿的再傳弟子田永庚的徒弟,田永庚之孫田金龍博士為當今太極拳一代宗師,創立太極拳「三搖三擺太極功法」。

視頻

西涼掌 相關視頻

東瀛女特工小巷追殺小伙大打出手,高手失傳西涼掌出手揍翻女特工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