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景考祥

增加 1,395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景考祥'''({{bd|1698年||1778年|catIdx=J景}}),字旋吉,號履齋,揚州江都宜陵景家垛(今江都市宜陵鎮三橋村)人,幼隨父 宦河南 於禮至衛 中國清朝官員 故佔籍汲縣
== 生平 簡介 ==
[[File:景考祥.jpeg|thumb|right|
 
[https://01imgmini.eastday.com/mobile/20180909/20180909070530_bc004a38969e033f9a8cbeed496b7a3e_3.jpeg原圖鏈結]
[https://www.google.com/search?q=%E6%99%AF%E8%80%83%E7%A5%A5&sa=N&rlz=1C1ASUC_zh-TWTW840TW840&biw=1131&bih=474&tbm=isch&source=iu&ictx=1&fir=lg_9uW_ZQQZEaM%253A%252COfniHfJKDbAlHM%252C_&vet=1&usg=AI4_-kQbfKJ3UBrQOz4hKBcL9K4rUyO3dw&ved=2ahUKEwiP-JfqrJ3kAhVkxosBHXKtBpw4HhD1ATAJegQIBhAP#imgrc=UliLJHEKf5rW7M:&vet=1AlHM%252C_&vet=1&usg=AI4_-kQbfKJ3UBrQOz4hKBcL9K4rUyO3dw&ved=2ahUKEwiP-JfqrJ3kAhVkxosBHXKtBpw4HhD1ATAJegQIBhAP#imgrc=UliLJHEKf5rW7M:&vet=1] ]]
===雍正三年(1725)十一月轉任福建鹽運使=== 康熙四十 四年(1705)戊子科河南經魁,康熙五十二 (1708 (1713 癸巳恩科 進士, 選翰林院庶吉士。 歷任翰林院編修、 國史 充御纂《尚書》 纂修官 文穎館提調官,提督陝甘全省學政。 丁酉科( 康熙 帝曾手書“尊訓堂”三字額及“興賢遵昔軌,崇文育群倫” 字聯賜之。康熙 十一 (1722 ,1717 任湖南 分校順天 鄉試 副主考官,雍正元 、戊戌科(康熙五十七 (1723 ,1718 禮闈 會試同考官 雍正 (1726 (1725 順天鄉試同考官 四月任台灣監察御史 雍正五年(1727)會闈監試、日講起居住官、翰林院待講 九月改補吏科給事中 並任上書房行走。景考祥曾被朝廷 十一月轉 命為山東濟泰武臨道、陝西延榆綏兵備道、 福建 都轉 鹽運使 司兼署福建等處提刑按察使,統轄傳全省事務按察使,銜台灣巡道察院兼管提督學政
===根據現有史料,景考祥入奏的“一路見聞”有較大價值===
[[景考祥]]為官正直清廉,時刻關心人民疾苦。為官盡職,忠於朝廷。到任台灣之後,宣諭總兵[[林亮]],傳皇上諭旨,要總兵等人“守朝廷法度,務要人人小心謹慎,安分守職,不負皇上委任封疆大臣,體恤遠方將士之意。”又將“一路見聞”附在“到任奏聞事”折中,據實入奏。根據現有史料,景考祥入奏的“一路見聞”有較大價值。他在折中將一路之上所察所訪,擇聲名最著者,上至督撫,下及州縣,共計優劣大小文武官吏十人,一一為皇上敬陳,受到雍正帝的嘉獎。景考祥在台時間雖僅半年,然多有政績。
===景考祥與禪濟布亦爭功互參===
在台期間,他與同任滿監察御史[[禪濟布]]曾呈請雍正帝為台灣鹿耳門天后宮(即媽祖廟)題匾。在軍事方面,他曾奏報羅漢門汛兵為台灣原住民所害,並認為該事件乃前福建提督[[藍廷珍]]委管[[蔡克俊]]墾越番地,致生糾紛所致。為此,清廷曉諭督府嚴禁官員私行開墾。不過,景考祥與禪濟布亦爭功互參。
禪濟布向清廷參奏隨景考祥來台的親屬與民爭地、擅作威福,景考祥亦同時參奏禪濟布諸種劣跡。吳、禪二御史因此失和並產生兩群黨。台廈道[[吳昌祚]]、台灣府[[範廷謀]]、海防同知[[王作梅]]、淡水同知[[王汧]]及台灣鎮參將[[呂瑞麟]],屬景考祥,台灣鎮總兵[[林亮]]則屬禪濟布。
雍正帝對兩人互控,展開審調,並前後歷時三年。參與審理者,前後計有閩浙總督[[高其倬]]、新任福建巡撫[[朱綱]]、內閣侍讀學士[[西桂]]、吏部左侍郎[[史貽直]]等等。雍正七年(1729)二月,景考祥與禪濟佈各予以交部嚴加議處結案。
他在台期間 ===出資修葺擴建茶庵 與同任滿監察御史禪濟布曾呈請清世宗為台灣鹿耳門天后宮題匾。在軍事方面,他曾奏報羅漢門汛兵為台灣原住民所害,並認為該事件乃前福 提督藍廷珍委管蔡克俊墾越番地,致生糾紛所致。為此,清廷曉諭督府嚴禁官員私行開墾。牌坊勒石於茶庵=== 不過, 景考祥 與禪濟布亦爭功互參。禪濟布向清廷參奏隨景考祥來台的 雖佔籍汲縣,仍心系故鄉 屬與民爭地、擅作威福 乾隆《汲縣志》說:“( 景考祥 亦同時參奏禪濟布諸種劣跡 )素不事生產,而於維揚買田宅,分給昆弟 吳、禪二御史因此失和並產 兩群黨。臺廈道吳昌祚、臺灣府范廷謀、海防同 平慷慨尚義,遇桑梓親 王作梅、淡水同知王汧及台灣鎮參將呂瑞麟 以窘乏告 屬景考祥 即解囊相助。雖生計蕭然 台灣鎮總兵林亮則屬禪濟布 宴如也 。 清世 ”乾隆《江都縣志》也說他:“性孝友,返里門,日所以周贍弟兄、 對兩人互控 族者備至。”他在去南方赴任時,曾幾次路過家鄉,替父輩祭祖 展開審調 探視鄰里鄉親 ,並 前後歷 多次出資修葺擴建茶庵(位於今宜陵鎮南許莊村許西組,初為景氏家庵。此庵毀於解放戰爭 三年 期),建牌坊勒石於茶庵 參與審理者 其間受邀於揚州天寧寺,並書“杏園”二字 前後計有閩浙總督高其倬、新任福建巡撫朱綱、 勒石於西園 閣侍讀學士西桂、吏部左侍郎史貽直等等。1729年2月 。<ref>[http://m.jinciwei.cn/e419701.html  小七聚藝堂>乾隆之師 景考祥 與禪濟布各予以交部嚴加議處結案。]</ref>
===景考祥墓地牌坊的石柱,上有鐫字“ 皇恩浩蕩物阜民豐”===
晚年時景考祥歸隱家鄉,後乾隆多次詔其赴京頤養天年,於是年邁的景考祥在乾隆四十三年(1778)動身由水路坐船北上,不幸於途中吞食'鶴頂紅'自殺。遠在京城的乾隆得知恩師的死訊,傷心不已,後家人將其安葬在景家祠堂墓地(今宜陵鎮雙橋村李 莊附 近).
2010年曾在祝家橋一處河邊發現了景考祥墓地牌坊的石柱一根,上有鐫字“ 皇恩浩蕩物阜民豐”。
[[File:景考祥.jpg|thumb|right|
據揚州江都新聞網載: 景考祥(1698-1778),清揚州江都宜陵景家垛(今江都市宜陵鎮三橋村)人,幼隨父宦河南,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 )進士,歷任翰林院編修、國史館纂修官、文穎館提調官,提督陝甘全省學政。康熙帝曾手書“尊訓堂”三字額及“興賢遵昔軌,崇文育群倫”五字聯賜之。康熙六十一年(1722)任湖南鄉試副主考官,雍正元年(1723)禮闈會試同考官,雍正四年(1726)順天鄉試同考官,雍正五年(1727)會闈監試、日講起居住官、翰林院待講,並任上書房行走。景考祥曾被朝廷任命為山東濟泰武臨道、陝西延榆綏兵備道、福建都轉鹽運使司兼署福建等處提刑按察使,統轄傳全省事務按察使,銜台灣巡道察院兼管提督學政。雍正帝賜尚方寶劍,並製“如朕親臨”四字金牌,以寵異之。<ref>[http://www.zgjszq.com/index.php/Article/index?st=1&cid=7&id=599 揚州景氏—歷史遺跡與歷史名人>景考祥}</ref>
 
==五言律詩《過澎湖嶼》詩作==
  
渺矣澎湖嶼,海中天一涯。島開環四面,民聚約千家。
 
風剝山無樹,潮侵石有花。捕魚生計足,不解植桑麻。
<ref>[https://sou-yun.cn/poemindex.aspx?
==《汲縣荒旱,奉文賑濟》詩==
<ref>[http://blog.sina.com.cn/s/blog_dc051b3e0101l4i3.html 景考祥翰林藝術作品價值初探]</ref>
 
 
==五言律詩《過澎湖嶼》詩作==
  
渺矣澎湖嶼,海中天一涯。島開環四面,民聚約千家。
 
風剝山無樹,潮侵石有花。捕魚生計足,不解植桑麻。
<ref>[https://sou-yun.cn/poemindex.aspx?dynasty=Qing&author=%E6%99%AF%E8%80%83%E7%A5%A5 景考祥]</ref>
==參考文獻==
72,65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