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山公园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景山公园位于中国北京市西城区的景山前街,西临北海,南与故宫神武门隔街相望,是元、明、清三代的御苑。公园坐落在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上,公园中心的景山,曾是全城的制高点。
在元、明、清三代,景山及其附属建筑不仅是一座供游赏的皇家园林,还具有习射、停灵、祭祖、官学、躬耕、戏曲、宗教等多重功能。目前公园占地23公顷,园内松柏葱郁,游人如织,是北京皇城内独具特色的所在。
历史
缘起
远古时,景山同北海等处均为永定河故道。现在景山所处的河道地势较高,在永定河改道后逐渐成为土丘。有学者认为,隋朝临朔宫宫城和北苑之规划乃今景山规划之前身。此临朔宫和北苑即隋炀帝在涿郡的离宫兼远征高丽大本营。[1]
辽代营建瑶屿行宫(今北海公园琼华岛)时,将余土堆积此处。[2]金代大定十九年,金章宗在该地南侧建太宁宫,凿西华潭(今北海),在此地堆成小丘,建成皇家苑囿,称“北苑”。其山下环绕两重围墙,山上建瑶广楼,称为金中都十二景之一。[3]
13世纪中期,元世祖忽必烈于至元四年(1267年)营建大都,土丘一带正处大都城中心,皇宫的核心建筑延春阁以北,故被辟为专供皇帝游赏的“后苑”。苑内有熟地8万平方米。元代皇帝曾在此躬耕,以昭示天下。时将原有金代小丘称作“青山”,作为土丘的名称。亦有说法认为元代此处又称“镇山”。
景山历来是有关北京中轴线变迁研究的物证。有研究者提到:“7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市文物管理处,为解决元代大都城中轴线的准确位置问题,曾联合进行过一次北京城内的考古勘探工作,在景山北墙外地面以下探出一段18米宽、南北走向的道路遗迹。同时,在景山公园内寿皇殿前探出大型建筑夯土基址,这些考古发现,无疑可以确定掩埋在地下的这段18米宽的道路遗迹,必是当年南北贯穿大都城的中轴线及其建筑基址,从而证实了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与当年元大都城的中轴线完全重合,只是在建筑起点上存在时代上的差异。”[4]当然也有研究者不同意这种说法。
定名
景山又称煤山、镇山、万岁山,是一座人造山。现在其海拔高度89.2米,相对高度 45.7米。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在修建北京城时,用拆除元朝宫殿的渣土和挖掘紫禁城护城河的泥土,在元代延春阁的基础上堆筑起一座土山,取名万岁山,又称镇山。考虑到所有的材料只能通过人、畜运输,其规模令人印象深刻。山上松柏遍布,园内鹤鹿成群。御园北部建有寿皇殿等宫殿楼阁,种植众多名贵果树。每逢重阳佳节,皇帝都要登山宴饮。
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命名宫禁为“紫禁城”,后山即万岁山更名为景山。景山之谓,《诗经》中即有。《诗·商颂·殷武》:“陟彼景山,松柏丸丸。”《诗·鄘风·定之方中》:“望楚与堂,景山与京。”此“景”意为“高大”。历代“景山”之用法多本此。宋·姚宽《西溪丛语》:“《诗》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言人有景行,当效而行之,如山之高当仰之。今人书简有使‘景仰’者,疏矣。魏文帝书云:‘高山景行,深所慕仰。’为是。任彦升太宰碑云:‘瞻彼景山,肃然望慕。’虽引《诗》‘陟彼景山’(陟彼景山“陟”原作“陵”,今从缪校。《诗·殷武》作“陟”) ,然不出景行高山之意也。”三国·曹植《七启八首》(见《昭明文选·卷三十四》:“崇景山之高基,迎清风而立观。”注曰:“基若景山,言极高也。毛苌诗传曰:崇,立也。毛诗曰:陟彼景山。”西晋·成公绥《笙赋》(《昭明文选·卷十八》):“若乃游崇岗,陵景山。临岩侧,望流川。坐盘石,漱清泉。”注曰:“景山,大山也。”南朝·梁·任彦升《为范始兴作求立太宰碑表》(见《昭明文选·卷三十八》):“瞻彼景山,徒然望慕。”注曰:“景山,谓坟也。毛诗曰:陟彼景山。”
乾隆帝在其《御制白塔山总记》中写道:“宫殿屏扆则曰景山。”此与上述解释有别。
中国历史上确有以景山为地名者。《山海经·北山经》:“又南三百里,曰景山,南望盐贩之泽,北望少泽。其上多草、薯薁,其草多秦椒,其阴多赭,其阳多玉。有鸟焉,其状如蛇,而四翼、六目、六足,名曰酸与,其鸣自詨,见则其邑有恐。”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六》:“涑水又与景水合。水出景山北谷。《山海经》曰:景山南望盐贩之泽,北望少泽,其草多薯藇,秦椒,其阴多赭,其阳多玉。郭景纯曰:盐贩之泽即解县盐池也。按《经》不言有水,今有水焉,西北流,注于涑水也。”
《山海经·中山经》:“荆山之首,曰景山,其上多金玉,其木多杼檀。雎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江,其中多丹粟,多文鱼。”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三十二》:“沮水出汶阳郡沮阳县西北景山,即荆山首也,高峰霞举,峻竦层云。”“荆山在景山东一百馀里,新城沶乡县界。”北宋《太平御览·卷四十九》:“盛弘之《荆州记》曰:景山,在上洛县西南二百里,东与荆山连接,有沮水源出焉。其山一名雁浮山,荆山之首曰景山,雁南翔北归遍经其上,土人由兹改名为雁山,又为雁塞山。”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七十九》:“景山 在县(指郧阳府房县)西南二百里。郦道元以为即《禹贡》荆山之首。一名雁山,又名雁塞山。《山海经》:荆山之首曰景山。《寰宇记》:房陵有三十五溪,三十四山,景山其发源处也。”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八》:“菏水分济于定陶东北,东南右合汳水枝流,俗谓之界沟也。北迳已氏县故城西,又北迳景山东,《卫诗》所谓“景山与京”者也。毛公曰:景山,大山也。”全云:“按此非《卫诗》之景山。《舆地广记》,今拱州楚邱,非卫之所迁,县有景山、京冈,皆后人附会。”守敬按:“《寰宇记》:景山在楚丘县北三十八里,京冈在县北三十里。《方舆纪要》:景山在曹县东南四十里。”
其他古迹
明思宗殉国处
崇祯十七年(1644年)旧历三月十九日,明思宗(崇祯帝)在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攻进北京时,仓皇从紫禁城的神武门逃出,在景山东坡的一棵歪脖老槐树下自缢身亡,时年33岁。其时皇帝身边仅有太监王承恩追随。
此树在清代被顺治帝加上锁链,名之曰“罪槐”,以慰民心。1900年八国联军将锁链掠走。1956年拆除树圈并改为栏杆。文革时,在1966年大串联期间,老树树皮和树枝被各地来景山旅游的红卫兵剥去做纪念品,老槐树因此死亡。当时北京市园林局将情况上报北京市革命委员会(北京市革委会),革委会主任吴德将报告转给江青,1971年,经周恩来总理同意,北京市革委会批准,市园林局下令将“罪槐”伐除(一说当时这株槐树并没有死便被伐除)。1981年,公园管理处将景山南坡找到一株碗口粗的小槐树移栽至老槐树原处。1996年,公园管理处将东城区建国门内北顺城街7号门前一株有一百五十多年树龄的古槐移植至老槐树原处,替代了1981年新移植的小槐树。
历代均有诗文评此处。如清代《燕都杂咏》中有诗云:“巍巍万岁山,密密接烟树;中有望帝魂,悲啼不知处。”1950年代,有联曰:“君王有罪无人问,古槐无过受锁枷。” 树前所立说明牌恰成中国政治的晴雨表。
现此处立有碑刻两通,分别为:
- “明思宗殉国处”碑:1930年,故宫博物院延请沈尹默书写勒石,1931年立于老槐树旁。碑高2米,正面纵题“明思宗殉国处”六个大字。其中“明”字以“目”和“月”组成。右侧的上款为“中华民国十九年三月”,左侧的下款为“故宫博物院敬立”。 该碑1944年被拆掉,置于寿皇殿院内。1955年寿皇殿院筹建北京市少年宫时被截为两块,当作井盖使用。1990年,北京市少年宫经过查找,终于在一次施工中发现该石碑。经过修复,该石碑被立至原处。
- 明思宗殉国三百年纪念碑:1944年,为明思宗去世300周年。明思宗殉国三百年纪念筹备会延请傅增湘撰文,陈云诰书丹,潘龄皋篆额,经故宫博物院许可,立该碑于老槐树旁。镌刻者为北京琉璃厂陈云亭镌碑处的陈志敬。 此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即中国抗日战争时期。该碑文颇具爱国精神。
由于碑文对李自成起义军不敬,故该碑于1955年8月根据北京市副市长吴晗的批示拆除,原处换为木质说明牌。文化大革命期间,该碑被拦腰断为两截,改做公园内石桌。2003年7月被景山职工在公园内重新发现。2004年5月7日暨夏历甲申年三月十九日复立于原处。[5][6]
古树
- 虬龙柏:位于寿皇门南侧树林内,为明代嘉靖帝爱猫“霜眉”的坟——“虬龙冢”上的柏树。“霜眉”毛色微青,而双眉洁白,故得名。此猫善解人意,颇得嘉靖帝喜爱。故“霜眉”死后,嘉靖帝以金棺收殓,葬于万岁山(即景山)阴,并念经斎醮,令大臣袁文荣为之撰词,其中有“仙狮为龙”之语。因题墓碑名曰“虬龙冢”。
- 槐中槐:位于永思殿宫门西北侧。是唐代槐树中又生槐树的奇景。
- 二将军柏:植于9世纪,位于护国忠义庙前,由康熙帝命名。
参考文献
- ↑ 郭文若,景山历史规划中的秘密.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29).
- ↑ 挖湖堆山、废土造景的另类突起. 新京报. 2011-04-28 [2015-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3).
- ↑ 北京手绘旅游地图:走进景山. 中国地图出版社. 2008: 1. ISBN 9787503150128.
- ↑ 孔繁峙. 关于对元大都遗迹及元代遗存保护的思考—参与元土城遗址公园建设工程的几点认识(一).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6-27).
- ↑ 《明思宗殉国三百年纪念碑》重面世人. 北京日报. 2003年10月23日 [2010年4月4日].
- ↑ 北海景山公园管理处编,北海景山公园志,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年,第39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