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暈(拼音:yūn、yùn)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字(常用字) 。此字初文始見於商代甲骨文 ,其古字形像太陽周圍的光圈,即日暈。因為"暈"模糊不清,由此引申泛指發光物體周圍的光圈或色澤、光影四周的模糊部分如燈暈,臉上的紅暈。以上義讀yùn。暈也表示昏迷或發昏,讀yūn。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暈

拼音; yūn、yùn

注音字母; ㄩㄣˋ、ㄩㄣ

平水韻; 去聲十三問

部首; 日

總筆畫; 4+6

繁體字; 暈

造字法; 形聲字

結構; 合體字。上下或上中下結構

五筆; JPLJ

統一碼; CJK統一漢字-6655

倉頡碼; ABKQ

四角碼; 6050

文字溯源

在圖1的甲骨文中,中間像一個太陽,周圍有一些短畫。多數學者認為,這就是早期的"暈(yùn)"字。日月的光線通過雲層時,經冰晶的折射或反射,在周圍形成了彩色的光環,就是現代人所說的"日暈"。也許是因為難寫,又不便於讀音,這個字到戰國改為形聲字作暈。漢初文字多假借"軍"為"暈"。雖然用了形聲代替,但象形的意味並沒有完全消失。"軍"字的本義不是軍隊,而是古代作戰時用軍車圍成的宿營地。暈字用軍作聲符,取其圍成一圈的形狀。《金史·天文志》對日暈作了具體描寫:"二十九年正月乙卯巳初,日有暈,左右有珥,上有背氣兩重,其色青赤而厚。"日月周圍有光環的現象經常出現,具有永久性,所以暈字的本義,現代漢語還在使用,有"日暈"、"月暈"。

古籍解釋

《說文解字》本無"暈"字頭,今本《說文解字》的"暈"是徐鉉所增的新附字。

說文解字

【卷七】【日部】王問切(yùn)

日月氣也。從日軍聲。

說文解字注

光也。

段註:按光也二字當作"日光氣也"四字。篆體暉當作暈。《周禮》暈作"輝",古文叚借字。《視䘲》:"掌十輝之法,以觀妖祥,辨吉凶。一曰䘲,二曰象,三曰鑴,四曰監,五曰暗,六曰瞢,七曰彌,八曰敘,九曰隮,十曰想。鄭司農云:"輝謂日光炁也"。按日光氣謂日光卷結之氣,《釋名》曰:"暈,卷也,氣在外卷結之也,日月皆然。"孟康曰:"暈,日旁氣也。篆體日在上,或移之在旁,此篆遂改為暉,改其訓曰光,與火部之輝不別。葢淺者為之,乃致鉉以暈為新附篆矣。

從日,軍聲。

段註:軍者,圜圍也,此以形聲包會意。王問切。十三部。大徐許歸切,非。

康熙字典

【辰集上】【日部】 暈·康熙筆畫:13 ·部外筆畫:9

《廣韻》《集韻》《韻會》王問切。《正韻》:禹慍切,並音運。日旁氣也。《釋名》:暈,卷也。氣在外卷結之也,日月俱然。《史記·天官書》:兩軍相當,日暈。[1]

參考文獻

  1. , 360國學 ,